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六课 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六课 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第六课 君子之风

西方人讲究“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时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的范围更广。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

1.字音字形

(1)一箪食( ) (2)弘毅( ) (3)鞟( ) ...(4)曲肱而枕之( ) (5)棘子成( ) ..2.重要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义,小人.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

患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堪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水,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6)

(5)

之:

山:

而道远: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

文.子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

孙以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者不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 (2)(1)

(9)



忘忧: (1)以发愤忘食,乐以.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

君子义以为质: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为.

(2)为

: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议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3)与

事君也与哉: 鄙夫可与..5.词类活用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

乐水,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

乐山: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哉,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语积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积累

(1)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 (3)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重点研读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君子”与“小人”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呢?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请以“走近《论语》——却说‘君子’与‘小人’”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君子”与“小人”不仅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也是中国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过去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理解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于我们处世做有裨益。

探究 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阐释,搜集古人关于“君子”“小人”的论述,做读书卡片。

第二步,研读关于《论语》的读书卡片,重点了解孔子所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三步,研读古人有关“君子”与“小人”的论述,然后与孔子的阐述进行比较,了解孔子的君子观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最后思考:在今天,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君子?我们今天应该有什么样的君子观?

第四步,再次研读《论语》有关“君子”的阐述,了解在孔子的思想中,普通人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君子。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展开讨论:除了孔子的阐述之外,在今天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还要做到什么?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意动用法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中“利”,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里是“认为……有利”的意思。“幸”,是“庆幸”的意思。“期”,是“期望”的意思。“敝”是“疲惫、衰败”的意思。

答案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点拨 如果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带上了宾语,就可试作用“使(宾语)怎样”或“认为(宾语)怎样”来翻译,如后者的翻译更符合语意,这就是意动用法。

【考点总结】

意动用法是形容词、名词活用中一类很特殊的用法,也比较常见。要掌握这种现象先要注意什么是意动用法,然后要区分类型。意动用法有两个类型。其一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再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意思上看就是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其二是名词用作意动词。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是说把它当做苦口良药。再如《礼记·礼.运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不只把自己的双亲当做双亲,把..自己的子女当做子女。

考点二 “也”和“因”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高考中并不常见,但每年总在某一高考题中出现。 (2)“因”主要是作介词和连词,“也”主要是作语气助词。 【例题解析】

1.对下列句子中“也”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曹公豺狼也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子何哂由也 ...④吾其还也 .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②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③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④用在句末,表商量语气。

答案 D

点拨 “也”用在句末,常表示各种语气,一定要揣摩语境,细心区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因”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中的“因”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

蜀攻楚黔中,拔之 ④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⑤振声激扬,伺者因此知觉 ..⑥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⑦蒙故业,因遗策 ..

A.①③④ B.①⑤⑦ C.③⑤⑥ D.②⑤⑦ 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③④介词,均为“由,通过”的意思。②介词,“凭借”的意思。⑤介词,“因(因为)”的意思。⑥连词,“于是,就”的意思。⑦动词,“沿袭”的意思。

答案 A

点拨 注意区别介词和非介词,作介词时,“因”与后面的词语构成介词结构,因为介词结构通常是作状语,所以介词结构后面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如例题中的①②③④⑤句中的“因”。

【考点总结】 1.“也”字用法归类

(1)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判断。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③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④表感叹。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表商量。例:吾其还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因”字用法归类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

(2)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

第六课 君子之风

知识梳理

1.(1)dān (2)hónɡ (3)kuò (4)ɡōnɡ (5)jí

2.(1)据,执守;游,广泛涉猎 (2)根本,基础 (3)懂得,明白

(4)担心,忧虑 (5)经得起,忍受 (6)喜好 (7)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 (8)修饰。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 (9)解说

3.(1)通“逊”,谦逊 (2)通“智”,聪明

4.(1)把,介词/而,来,连词/而,连词/把,介词/用,干,与“何”连用,译为“哪里用”“干什么”,介词 (2)做,动词/呢,语气助词 (3)和,介词/和,介词;通“欤”,表疑问语气

5.(1)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2)名词用作动词,吃 (3)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

6.(1)介词结构后置 (2)主谓倒装 (3)“不亦……乎”,反问句 (4)“何以……为”,反问句

7.(1)牺牲生命,成全仁道。后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2)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3)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4)指清贫的生活。(5)把富贵看得像浮云一样。后来也指功名利禄变幻无常。(6)为了努力学习和工作,忘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7)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8)负担重,路途远。比喻肩负重大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9)死后方才停息。比喻尽献一切力量。

8.(1)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2)小人喻于利 (3)于我如浮云 重点研读

1.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①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

所说过眼烟云;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自己无关;③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2.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3.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