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附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附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附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以后,贵族和平民成为最初的基本社会等级。下列关于这两个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迥异 C.古罗马平民与贵族利益趋向一致

B.西欧的封臣对封君没有任何义务 D.古希腊女性也可以享受民主政治

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后各国纷纷调效仿。这反映了西方国家 A.一致行动共度经济难关 C.整顿外贸秩序扩大内需

B.采取贸易保护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出口

3.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炎黄”概念形成并载入文献始于 A.夏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汉

4.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运行两百多年的美国政治体系已出现“机能性障碍”:立法和司法部门对行政部门影响力加大,导致行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利益集团、游说团体影响力加大,扭曲了民主进程;政治两极分化,使“制衡制”沦为“否决制”。这种“机能性障碍”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美国 A.立法权与司法权合作 C.行政权力性较强

B.分权制衡的漏洞 D.社会团体的迅速发展

5.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下列对该制度评述不正确的是

A.稳固了封建政治 C.极大充实了科研人才力量

B.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 D.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6.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一再提醒光绪帝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至1901年,海外的康有为屡批清新政未抓住“行立、开设议院”的“本原”,并不断呼吁立宪。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B.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清末新政重心开始转移

7.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时,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当时

A.儒学的影响力减弱 C.太学的学术性降低

B.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 D.察举制度的弊端暴露

8.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9.1959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收回北约对法国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同年6月,他迫使美国将运载核导弹的战斗机撤往美国在英、德的基地。1966年,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法国的这些做法意在

A.顺应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C.加强西欧国家间的军事合作

B.缓和西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D.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10.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荆(楚)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表明墨子 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C.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B.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 D.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

11.建炎二年戊申科考,考生胡铨指责高宗的策问“听于天而不听于民”,文辞激越,剀切直陈,又说“臣而不言,是负陛下;使臣言不从,是陛下负臣”,最后也不用“昧死”等词,便以“臣谨对”结束了对策。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由此可见 A.科举制并非都培养奴才 C.当时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

B.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 D.士大夫具有的人格

12.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许多全球性问题。这表明( ) A.人类需要全球治理 C.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学价值,同时还可以传递出不同的历史信息。根据研究主题运用史料论证问题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内政部对1805~18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因犯罪被捕人数统计 ——转引自《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犯罪问题及其治理探析》

材料四

工业时期的童工(视频)

材料五 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的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的最高限度,吃饭时间不计在内。工作决不允许延长到晚上九时以后,亦不得在早上六时以前开始。 ——摘自《1802年英国工厂法》

材料六 漫步全城,工厂一间接着一间,那里成千上万的工人在机器震耳的隆隆声中,一年到头日夜都在机械地开动着这庞然大物的机器男人、女人、小孩在潮湿的空气中蠕动。他们的衣服都很肮脏,许多孩子都是光着脚;面目瘦削而带愁容;多么阴森的街啊。

——1860年代法国文学家泰恩旅英时的所见 问题

(1)如果你要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上述材料中,你将优先选择哪三则材料,说明理由。

(2)请找出上述材料中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则材料,并说明理由。 (3)请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问题的看法。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3年5月10日午夜,成千上万名青年学生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手举火炬走上街头。在柏林市中心的广场上,火炬被投入数完本书籍中。这些书中有各国的文、史、哲与自然名著。宣传戈培尔宣称:“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一个新时代。”

(1)戈培尔所说的“新时代”其实是怎样的时代?简述该时代的特征。

(2)与戈培尔宣称这是一个“新时代”几乎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经历了一场“新时代”,请你评述一下美国的新时代。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

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因此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迥异,故A项正确;西欧的封臣对封君有一定的义务;古罗马平民与贵族利益不一致;古希腊女性没有民主权利。B、C和D排除。故选A。 2、B 【解析】

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转嫁危机,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故B正确,A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提高关税是为进口,排除D项。 3、C 【解析】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最早可以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中记载当时的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答案为C;ABD不符题意,排除。 4、B 【解析】

依据材料中“……行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扭曲了民主进程”、“政治两极分化,使‘制衡制’沦为‘否决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权力部门、利益集团和政党等利用这一相互制约,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导致美国政治体系出现“机能性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显示了立法权与司法权对行政部门的影响较大,但并未涉及两者合作的信息;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权力具有较强的性;D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科举制是选拔受儒学教育的官吏,不是科学研究人才,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表明科举录取揭榜的情形。科举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中转到,从而加强了集权,稳固了封建政治,故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是科举制对中国社会文教事业形成的长久影响,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考试成绩选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故D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

康有为从“不可操之过急”到不断呼吁立宪,反映出当时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需要通过改革来维护统治,故C正确;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成为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新政的重心变化,排除D项。 7、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太学是汉朝时期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但“三奸”现象突出,而“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降低”,C正确;材料“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这说明“太学的学术性降低”,但儒学的影响力并未减弱,A说法错误;材料“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可知, 材料没有涉及太学的政治地位,B错误;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D错误。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农场”,与工业无关,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增加,D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此时的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才使国家农场生产与私人生产形成鲜明对比,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

考点:十月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弊端 9、D

【解析】

材料中法国收回地中海舰队的指挥权和脱离北约的做法都表明法国奉行自主的,提升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D正确;材料中“北约”与欧洲一体化无关,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欧国家间”关系,BC排除。 10、A 【解析】

根据材料所述,材料大意是说: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是不仁义的;不劝阻楚王的行动和劝阻不成功都是不对的;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这表明墨子不赞成发动兼并战争,但要抵抗外来入侵,故A项正确;墨子反对兼并战争,B项错误;材料表明墨子不赞同孔子的仁义思想,C项错误;墨子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D项错误。故选A。 11、A 【解析】

据材料“……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可知,考生在殿试卷敢于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当朝皇帝,而且皇帝“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这说明了科举制并非都培养绝对服从的奴才,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就是皇权的产物,“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的说法有违史实, B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不等于监察制,C错误;材料中的胡铨仅是个例,D以偏概全。 12、A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是全球化弊端和人类生产全球性问题凸显,这说明人类需要全球治理,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经济领域的全球问题,C项强调政治领域问题,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诸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全球化发展迅速,D项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材料: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这一问题,我要选择的三则材料是材料一,材料四,材料六。理由:因为材料一、反映了工业化背景下工人的工资水平;材料四反映了工业化中童工的使用;材料六进一步反映了工人工作的恶劣环境。

(2)材料: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则材料是材料二和材料三。理由:因为材料二是英国人口统计表;而材料三是英国内政部对1805~18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因犯罪被捕人数统计,与英国工人状况无关。

(3)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是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与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相比,工人阶级的工资提高幅度不是很不大,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业化是以牺牲工人的健康和利益为代价;对童工的使用,极大地损害了未

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解析】

(1)材料:据材料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信息可知,应选择的三则材料分别是材料一,材料四,材料六。理由:据材料分析可知,三则材料都反映了工业化背景下工人的状况,如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

(2)材料:据材料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则材料是材料二和材料三。理由:据材料分析可知,因为两则材料都与“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工人状况”无关。

(3)结合所学可从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是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与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相比、工人阶级的工资提高幅度不是很不大、且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业化是以牺牲工人的健康和利益为代价、对童工的使用、极大地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回答。

14、(1)法西斯专政时期,政治上实行以集权为特征的纳粹,元首,经济上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苏,宣扬民族共同理论,积极对外扩张,实行排忧。

(2)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一改原先自由放任的经济,按照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开始了“新政”,淘汰小银行,强令加入联邦储蓄银行,颁布《存款保险法》,为解决失业问题,提出以工代赈,随进内需,调节劳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美国成功走出经济大萧条,对其他国家产生示范效果,承担起了一定的经济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的政治取向。 【解析】

(1)时代:依据材料“1933年5月10日午夜”、“《德意志高于一切》”可以得出时代是法西斯专政时期。特征:结合法西斯专政的特点可以得出政治上实行以集权为特征的纳粹,元首,经济上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苏,宣扬民族共同理论,积极对外扩张,实行排忧。

(2)本题实际上考查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结合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可知,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改原先自由放任的经济,按照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开始了“新政”,从恢复银行信用,以工代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