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多篇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多篇

来源:爱玩科技网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多篇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17篇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1)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活动导学案

编写:陆健 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3.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作者(自主阅读,画出重要信息,积累文学常识)

梁实秋(1903。1。-1987。11。3)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任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活动过程:

1、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5分钟)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善于概括)

在文中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分条列出其在文中的依据。

他给我印象最深,是我收益也最多。

“印象最深”:

绰号__可怕

相貌__怪异

笑容__狰狞

习惯__不良

__描写细腻个性鲜明

“收益最多”

编教材__兴趣培养

读课文__习惯养成

改作文__方法指导

__获益匪浅收益终生

三、三读课文,用几个词概括出我对徐先生的感情变化过程。

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四、课堂检测,消化吸收。(除了注意书下注释,也请利用好身边的工具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她在朗诵课文时,总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

B.与李相比,在“去中国化”这一立场上,当局今日的某些当权者真是过犹不及,比当年更甚了。

C.奥运会赛场陆续落成,中外记者参观后,他们对国家体育场——“鸟巢”这鬼斧神工的建筑赞叹不已。

D.“想不到你也来了?”我打断了他滔滔不绝的客套。

解析:A项中“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中“过犹不及”,指做事过头同不够一样;用在此处与句意相矛盾。D项中“失之交臂”,比喻错过好的机会;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C项中“滔滔不已”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用在此处符合句意。

第二课时 合作研讨

一、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探究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问题探究(先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形成共同看法再展示)

1、从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是,在接下来的五个段落的描写中,却丝毫也看不出老是有值得褒扬之处。结合全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的写法。作者不惜笔墨,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爱骂人。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鲜明的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2、作者为什么能把徐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者之所以能把徐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是因为能抓住人物特征作细腻的描画。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那常吸溜着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

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过的。正是因为抓住了人物的特征,所以尽管只有寥寥几笔,但人物就能形神兼备了。

3、文章语言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体现在哪些地方?

如在刻画人物时,“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三、课堂检测:

请从下面的文字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在校园里,无人监考是个热门话题。对于严格自律的学生来说,其实在哪里考试都是一样的。不想作弊的人就算没人来监考,也不会去弄虚作假。相反,想作弊的人,就算有人监考,也会想方设法去抄袭。无论有人监考还是无人监考,考生做的都是两份相同的试卷:一份是文化考试卷,一份是人格考试卷。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说真的有差别,那也只是无人监考的诱惑更大一些,比有人监考时作弊稍容易一点。毅力差的人会管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傻事。

考试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人格的考验。[或:考试也是考人格]

第三课时 检测反馈

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散文阅读分析能力。

(自主完成习题后,小组内互批,组内交流,代表展示并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门 孔

余秋雨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趴在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能漏掉第一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一点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产生联想,说:“谢导,你就是阿三!你的门孔,也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你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坚持。”

谢晋在六十岁的时候对我说:“现在,我总算和全国人民一起成熟了!”“”以后的他,不再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过来,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了。“成熟”后的谢晋让全国观众眼睛一亮。他成了万人瞩目的思想者,思考着如何用镜头震撼全民族的心灵。没有他,那些文学描写只在一角流传;有了他,一座座通向亿万观众的桥梁搭了起来。于是,由于他,整个民族在电影院的黑暗空间里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美丽的苏醒过程,就像罗丹雕塑《青铜时代》传达的那种象征气氛。

那些年的谢晋,大作品一部接着一部,部部深入人心,真可谓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云蒸霞蔚。

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他与夫人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落泪,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种

伟大。

一个错乱的精神漩涡,能够生发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吗?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无论什么人到他家,他总是介绍自己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然后隆重请出。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让人百脉俱开。在客人面前,弱智儿子的每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是人类最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满眼是欣赏的光彩。他把这种光彩,带给了整个门庭,也带给了所有的客人。

他有时也会带着儿子出行。有一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辆面包车,路上要好几个小时,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谢晋过一会儿就要回过头来问:“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吗?”“阿四要不要睡一会儿?”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此刻,他上海的家,只剩下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脏问题,住进了医院。

阿四不像阿三那样成天在门孔里观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门了,他把包递给爸爸,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他接过包,再递上拖鞋。

好几天,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里去了?他不知道。他有点奇怪,却在耐心等待。突然来了很多人,在家里摆了一排排白色的花。

白色的花越来越多,家里放满了。他从门孔里往外一看,还有人送来。阿四穿行在白花间,突然发现,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门边。

这个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个人,还有一双鞋。

(节选自余秋雨同名散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三段反复强调阿四“不知道。”,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1)反复写“不知道”,表现了阿四的弱智和人类最本源的造型的可爱。(2)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给全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3)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为下文谢晋在客人面前介绍欣赏自己的弱智孩子和带孩子出去时的关心作了铺垫。(4)与文章结尾部分相呼应,阿四不知道爸爸去世了,还把爸爸的鞋放在门边。(5)由阿四的“不知道”引出对阿三和门孔的描写。

2.作者说“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4分)

(1)不让儿子阿四知道两个哥哥的死亡,不让“死亡”的概念使弱智的孩子伤心。(2)对外人不掩饰自己儿子的弱智,而是坦荡地向别人介绍,满眼是欣赏的光彩。(3)带孩子出去时,不时地关心孩子,温暖孩子的心。(4)面对错乱的家庭和时代,谢晋创作出一部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

3.文章最后两段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细节描写。(2分)通过阿四发现“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门边”这个细节,说明阿四不能理解父亲去世而依然等待父亲的归来。表现了作者对谢晋去世的悲痛之情与和对弱智者阿四深深的同情与无奈。(2分)

或答:白描。(2分)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将谢晋去世后的景象“白花”“阿四”“一双鞋”展现在读者面前,“白花”突出表现了人们对谢晋去世的悼念之情,“阿四”“一双鞋”突出了阿四对父亲的期待和孤独无助,同时表达了作者在谢晋去世后对其家庭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不幸命运的无奈叹息。(2分)

4.请探究“门孔”有哪几层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门孔是“猫眼”。是阿三对父亲的期待,是对亲情的盼望,是无休无止的执着坚持。(2)门孔是谢晋在封闭的时代给电影中加入的一点人性的光亮。人们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无限的人性光辉。(3)门孔是谢晋在后用以震撼全民族心灵的镜头。后谢晋以思想者的眼光思考时代,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让人们借助镜头这个门孔从黑暗时代苏醒过来。(4)门孔是窗口,透过谢晋家庭这个窗口,可以看出谢晋不掩饰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是尊重呵护,透过其家庭这个门孔,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2)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

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__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 我把你一眼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3)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

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__!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尚可” “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5. 作者在文中既写了对徐先生的回忆,也写了自己当时的印象和受益之处。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忆的内容 当时的印象或受益之处相貌神态、上课发怒①②提高了我对国文的兴趣③让我的作文硬朗挺拔

16.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怅惘敬慕”的内容。

“怅惘”的内容:①_____

“敬慕”的内容:②____

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描写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

答:___________

参:

15.答案示例:①凶 ②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读 ③修改作文

评分标准:共4分。①1分;②2分,2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③1分。

16.答案示例:“怅惘”的内容:离开恩师将近五十年,未曾通音讯,不知道老师的近况。

“敬慕”的内容: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负责。

评分标准:共4分。共2个内容,每个内容2分。“离开恩师将近五十年”1分,“未曾通音讯,不知道老师的近况”1分。“很有才学”,

17.答案示例1: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看到底”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的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写的生动而令人难忘的。

答案示例2: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用了肖像描写,写他上课时的情形,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徐老师“凶”的特点;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将徐老师的形象塑造得生动而让人难忘。

评分标准:共7分。写法2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分析人物特点2分,语言表达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