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改进说课稿
《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的呼吸》
二、实验器材
器材: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
制作材料:泡泡糖塑料盒、饮料吸管、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气球、细线绳、软纸、万能胶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创新改进模型:模型的结构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取材、制作简易。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而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只能浅显地看到胸廓的起伏;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这一表面现象上;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廓体积的变化。
综上分析,教师与小组组长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模型,力图改进后的模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五、实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结合学生整体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自然事物的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
(1)模型的创新制作过程(疑难问题的发现,材料的选择,创新的设计)。
(2)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各部分结构的运动状态。 (3)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原理。 七、实验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依次进行: (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运用3D视频呈现这一动态效果,同时,观察膈的位置变化。
活动1: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大小的变化 结论:
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扩大胸腔扩大 呼气时:胸廓(前后、左右)缩小胸腔缩小
活动2:播放3D视频—肺部通气的发生过程,观察膈的位置变化情况。
分析:引起胸廓(前后、左右)扩大或缩小的原因--肋肌 肋肌收缩胸廓(前后、左右)扩大 肋肌舒张胸廓(前后、左右)缩小 膈肌收缩膈肌舒张 ↓↓
胸廓(上下)扩大胸廓(上下)缩小 ↓↓
胸腔扩大胸腔缩小
由情境活动的观察体验,师生共同总结出: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
通过以上的环节设置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呼吸运动的本质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呼吸运动与呼吸的关系做铺垫。
问学生: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胸腔体积的节律性变化,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制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来亲自揭示呼吸运动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呢?
(二)自主合作,介绍模型
对于模型的制作,课前,我与各小组的组长组建团队参照课本的案例研究如何改进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学生一致认为我们的模型创新制作应当遵循这样三个条件: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首先,小组成员就发现课本模型的玻璃钟罩、玻璃管取材不易且制作有难度,因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