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间谍学
⊙茹富民
神秘的静夜。
月光从门缝里照进来。黑暗里有了光明。这情景是什么的象征?象征着间谍。
中国古代把运用间谍侦察叫用间。间的繁体字,在古代写作“间”,是月光从门中间照进来的意思。间谍的工作,就是要寻找间隙,钻空子,侦察敌方的情实。这是非常秘密细致的工作,所以古代又把间谍称为细作。间还有离析、离间之意。因此,在敌方内部寻找间隙,制造矛盾,离间敌人,也是间谍的使命。大约到了唐代,才有往来报告消息谓之间,侦察敌方情况谓之谍这样的说法。对“间谍”的这种解说,实际上赶不上“用间”的含义来得广。
间谍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据说,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王少康就已经运用间谍于政治斗争了。只是具体的情形不得而知。自夏以降,商周春秋时代,间谍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许多领域,一时超过一时。特别是春秋时期,随着大国争霸,政治军事斗争加剧,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大都把用间作为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各种类型的间谍一齐活动,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间谍的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氛围之中,到了春秋晚期,一篇专门研究用间的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终于破天荒地问世了。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古兵书,也是“世界古代第一兵书”。这部书所揭示的战争规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借用的话来说,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同伍员(字子胥)一起,协助吴王,治军备战,图谋攻伐楚国。公元前506年,孙武跟伍员随同吴王,由水路进发,转陆路,争取同意通过蔡(都城在安徽凤台)唐(都城在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二国,秘密行军千余里,迂回到楚国东北部,从侧面袭击,五战五胜,以三万兵力大败二十万楚军,攻入楚国国都郢(湖北江陵北)。史书上记载说,在这次使吴国“显名诸侯”的大战中,孙武亲自参与
起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关于孙武的重要活动,我们就所知甚微了。究竟他怎样创作了《孙子兵法》,历史记载更付之缺如。
《用间》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末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规律的最终展开。两千多年之后,它的生命力依然没有凋谢。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称赞,而且受到当代世界上许多人一致高度评价。如果说,古代中国也曾有其间谍学理论,那末,奠基人毫无疑问当然应推孙子。作为其军事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孙子兵法・用间》所奠定的中国古典间谍学理论,远远超出了一般军事学的范围,超出了国界,超越了时代。这说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日本曾有人说:孙子的《用间》是“最具现代意义的”。前日本的间谍学校,陆军中野学校,以《孙子兵法》作教材。《陆军中野学校》这本书高度肯定了《用间》对五种间谍类型的划分:“这种分类方法至今几乎没有变化”。这跟英国的情报研究专家雷蒙德・帕尔默的说法不谋而合。本世纪70年代后期,雷蒙德・帕尔默在其著作中指出,孙子的间谍类型,同当今谍报界的各种划分相比,“虽然名称不同,但仍然适用。”
孙子是怎样把间谍划分为五种类型的呢?孙子是根据间谍的活动,在侦察,渗透、策反,保密过程中所充当的作用,将间谍划分为五种类型的,称之为五间,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方的“乡人”即老百姓,为我方当间谍,因而又称之为乡间。
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尤其是高级,为我方当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方当间谍。这是对敌方“间谍的逆用”,通称为双重间谍。
所谓死间,就是专门给敌方送假情报,迷惑敌人,欺骗敌人的间谍。因为这种间谍完全根据我方的需要,为敌方送假情报,干扰或打乱了敌方的部署,被发现后必然会遭受死刑,因而称为死间。古代情报主要靠人力传递,一个秘密计划实施之间,间谍来不及撤退,暴露身份,被处死的情形,时有发生。因而孙子特将死间列
・42・
为一类。
所谓生间,就是能够活着从敌方返回来的间谍。五间之中,来自我方的有二类,来自敌方的至少有三类。在五间当中,《用间》最看重的是反间即双重间谍。反间非但来自敌方,而且来自敌方的间谍机关,最了解敌情。只有通过反间,才可以利用乡间,才可以利用内间,进而才可以利用死间,利用生间。所以,对反间的待遇,要格外特别优厚,非格外特别优厚不可。
五间缺一不可,并且必须“五间俱起”,同时运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广开情报来源,对敌情的了解才可以说是全面的。
孙子的间谍类型,的确是有深度的,难怪会对现代许多间谍专家有启发。《陆军中野学校》的作者在论及孙子的间谍分类时,深有感触地指出:孙子的分类方法“还进一步阐明了反情报战,心理战,欺骗术,保安术,捏造者等。在那个时代就写出了这些内容,实在令人惊叹”。所谓反情报战,心理战,欺骗术,捏造者等,主要指反间和死间而言。《用间》在论及死间的时候提出,为了配合间谍的活动,我方应在外表上制造假象,让间谍把假象报告给敌方,而我方则将隐蔽着。
在论及间谍史和孙子的关系时,雷蒙德・帕尔默毫不含糊地说过这样的话:情报和谍报并不是现代的发明,间谍活动一直是攻防的重要武器。早自公元前5世纪,《孙子兵法・用间》就提出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从那时到现在,谍报的基本战略、目的及其艺术改变很少”。
孙子是怎样提出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孙子就是从这样的高度来提出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的。《用间》开宗明义就宣称:凡出兵作战,百姓的负担,国家的开支,每日动辙以“千金”计。内外牵动,运输于途,倘出兵十万,牵涉进去的人必数倍于此。这样相持几年,目的就是为了求个胜利。如果因为爱惜爵禄和“百金”,舍不得聘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情,使战争拖下去甚或失败,那就是不仁之至,就不能当将领,不能当谋臣,就不是能胜敌的国君。明君贤将,所以能够战必胜,攻必克,成功率超出常人,关键就在于“先知”,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既不能求助于鬼神,也不可只看事物的表象,又无法拿一个硬性固定尺度去测量。那末,必取于什么呢?只能“必取于人”。而这个事先了解敌情的人,就是间谍。
孙子又是怎样阐明谍报的基本战略、目的及其艺术的呢?
《用间》认为,对敌方的将领,凡要攻其军,夺其城,杀其人,则必须使我方的间谍,先把其守将,左右,通讯员,门卫,贴身亲信勤务人员的姓名、情况,全都弄个一清二楚。然而,仅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够决定是否就能发起一场军事行动。只有在得到诸如伊尹和姜子牙这样的人物所提供的情报后,方可以发动战争。夏商之际,伊尹在夏,最了解夏朝国情。商重用伊尹,伊尹在商代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周之际,姜子牙在商最了解商朝国情。周重用姜子牙,姜子牙在周代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孙子把伊尹和姜子牙都视为间谍,“上智”为间的典范。象这样的“上智”,显然不仅智慧超人并且富于政治战略眼光。孙子认为以这样的人为间,“必成大功”。
显而易见,孙子用间的目的,在于对敌方国情全面透彻的了解掌握。跟一般的间谍侦察,战场侦察,军事战略侦察相比,孙子“用间”的含义要更广,属于“大战略”侦察。
关于用间艺术,孙子的精神包含着六个互相连系的方面。
(1)用间者跟间谍之间,有血肉一体牢不可破的感情联系作基础。对任何人亲,莫亲于间谍。(2)对间谍必须厚赏。对任何人厚赏,莫厚于间谍。(3)对跟间谍有关的事必须保密。任何事再密,莫密于用间。一旦发现跟间谍相关的计划尚未实现,已泄露出去,那末,为了防止扩散,所有听到秘密的人和间谍本人,一律处死。
(4)跟间谍相比,用间者必须有更高尚的理想人格,更超人的智慧,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知人之能,识人之明,凡事都有洞察力。非仁义道德不能使用间谍。非方方面面用思精密则识不透间谍的真实情况,不能鉴定情况的可靠性及其价值。能否识透,能否鉴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微妙而又微妙,难以用明白的语言指明的问题。在间谍工作这一特殊领域,已知往往就是未知,凭经验和直觉都包含着危险性。错误一旦造成便无可挽回。对此,运用间谍的人万不可掉以轻心。
(5)无所不用间。就是说,对敌方用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问题上都是必须的,可能的。在对敌方的侦察,渗透,策反,保密的整个过程中,还要顾及敌人间谍各种活动的可能性,现实性。
(6)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必须亲自主持掌握用间的事情。如何运用五间,国君都要懂,尤其是要使用和厚待反间的问题,更要着意留神。
孙子把用间称为国君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的确不是随便说的。他对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规律的最终展开,仍体现的是一种活的精神。美国前情报局艾伦・杜勒斯,前联邦德国情报局莱茵・哈德・盖伦,在其著作中,不止一次地引用孙子的话,认为孙子关于间谍的精辟见解和论述,正是现代间谍活动应该遵循和模仿的。美国一位情报研究专家,在他的《秘密战》中,提到《用间》“不朽”的论述,毫不隐讳地写道:
美国和苏联的间谍工作首脑们可能都愿意把中事理论家孙子当作他们精神上的祖先。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