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Joumal of Guan ̄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1 1.Vo1.14 No.3 肥胖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的病例对照研究 许建文 ,冀 晶 。钟远鸣 ,张家立 。曾小云 。尹利军 (1.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2.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肥胖女性患者腰椎间盘退变的特点。[方法]根据相关标准选取3O例腰椎间盘突出症 (uDP)肥胖女性患者作为肥胖组,然后将同期就诊并与以上组患者民族相同、突出节段一致且年龄、职业、地域等相近的3O例 超重LIDP女性患者及3 体重正常uDP女性患者分别作为超重组和正常组。均进行Mm检查,再按统一标准判断90例患者腰椎 间盘退变的程度,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与超重组间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尸 0.05),肥胖组与体重 正常组间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重组及正常体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腰椎 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程度肥胖女性患者比超重及体重正常患者更严重。 关键词:肥胖;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MRI评价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486(2011)03—0038—02 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问盘突出症相关因素很多,其中腰椎 BMI)≥18.5;④自愿接受调查及研究;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 生物力学改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肥胖人群腰背肌的力量偏 标准:①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49岁;②男性患者;③BMI<18. 5;④妊娠;⑤合并肝肾疾病、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或精神病患 者;⑥合并血液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BM1分级:BMI是国际通用衡量成人肥胖程 度的指标之一,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 作组对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中建议标准分为过 轻、超重、肥胖及正常体重四个等级[1],其中BMI<18.5为体重 过轻,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18.5≤BMI<24为 弱、腰椎活动度相对小、腰椎负荷更大,椎间盘退变程度很可 能更严重。本文以9O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 间盘退变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肥胖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 2.2评定标准1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9月~201 1年3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UDP)青壮年患者9O例,均为女 正常体重,具体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 (m)。椎间盘 性,年龄37.21±5.53岁,病程5.0 ̄1.7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 退变(IDD)分级:参照国际比较认可的l ̄ITnlann[ 分级方法, 腰腿痛、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根据髓核结构、髓核纤维环界限、髓核信号强度和椎间盘高度 等。所有患者均经)£线、CT和MRI检查。其中L 椎间盘突出21 例、 间盘突出42例、 ~s。椎间盘突出27例,单节段腰椎间 盘突出51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39例。首先根据相关标准选 的不同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I,Ⅱ级属 于正常椎间盘,Ⅲ级为轻度退变,Ⅳ级为中度退变,V级为重 度退变。 2.3观测指标腰椎间盘退变程度:9O例患者均行腰椎MRI 取3O例LIDP ̄巴胖女性患者作为肥胖组,然后将同期就诊并与 以上组患者民族相同、突出节段一致且年龄、职业、地域等相 近的30例超重uD畋性患者及3O例体重正常UD畋性患者分 扫描,应用GE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美国,Signa1.5T),用自 旋回波序列行腰椎矢状位扫描和L。~S。椎间盘横轴位扫描,序 列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itE),Tl加权像为300/24.2 ms,T2加 MRI图像上根据rI12加权像:髓核结构、髓核与纤维环的界限、 别作为超重组和正常组。其中肥胖组3唰,年龄37.34-+5.62岁; 年。正常组3O例,年龄37.66+5.44岁;病程4.9±1.2年。各组 摊 间盘突出均为7例、k 隹间盘突出均为14例、L5~s。椎间盘突出 病程4.8+1.0年。超重组30例,年龄37.49+5.38岁;病程5.1+0.9 权像为2795/102 ms,层厚3 mnl,层间距1 mm。均在正中矢状面 髓核信号强度及椎间盘的高度等指标为基础进行分级,具体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 均为9例;各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均为17例,多节段腰椎间 参照以上所述Pfirrmann分级系统划分为5个等级。 盘突出均为13例。经检验,各组间患者年龄、病程等情况比较 2.4统计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料以( 螺)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 =o.05,当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方法 2.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 出症;②年龄20岁~49岁,女性;③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3 结 果 三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情况比较,在肥胖组、超重组和 收稿日期:2011-07—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 1MS138) 通讯作者:许建文,男,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2011年第14卷第3 广西中医学院学 ・39・ 体重正常组中,IDD分级均无】=~Ⅱ级患者,Ⅲ~Ⅳ级的分别占 10.O%,43.3%,53.3%,V级的分另0占90.0%,56.7%,46.7%;IDD 分级程度,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 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三组患者IDD分级情况比较 (例,%) 防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方法。有关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诱发因素较多,相关报道结果不尽相同,但国内外 学者均认可腰椎生物力学改变是其主要诱因之一。相对男性 对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带来巨大威胁;且女 性肥胖的发生率也比男性高[3],产后肥胖也很常见。研究椎 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肥胖妇女的关联性对临床上指 导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岁~ 49岁的肥胖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 法,探讨肥胖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的特点,结果显 示腰椎间盘突出症肥胖女性患者的腰椎间盘重度退变与超重 患者及正常体重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说明女 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与BMI过高即肥胖 相关。 青壮年女性需要面临妊娠所致腰椎力学载荷明显变化 组与正常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重组及正常 而言,注: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 P<O.05;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 P<0.05;超重组及正常组比较,P>0.05 4讨论 参考文献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导致体重增加 的一种状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美国60%以上的人口存在超 重或肥胖现象;在全球9个种族群中,7个种族群的女性肥胖率 超过男性[3]。肥胖本身对健康的损害以及与肥胖相关的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等疾病对健康的损害,一 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但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未 能解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工作、生活等方式 [1]陈春明.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EJ].中华 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349—350. [2]Pfirrmann C W,MetzdorfA,Zanetif M,et a1.Magnetic reso— nance classiifcation of Iumba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 tion[J].Spine,2001,26(17):1873—1878. 【3 J Kumanyika S K.Obesity in minofi ̄populations:An epi- demiologic assessment[J].Obes Res,1994,2(2):166—183. 的改变,肥胖人群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国学者也明显 意识到肥胖问题是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新挑战 ]。在肥胖与 椎间盘等脊柱相关疾病方面目前只有少量报道,如有学者研 究报道BMI指数增高可能是女性下腰痛的病因之一【5]。顾海伦 等[ 研究了BMI指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有影响,结果 显示BMI指数过高即肥胖是腰椎间盘手术的不利因素,特别 [4]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 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 (1):10—15. 【5 J Bayramoglu M,Akman M N,Kilinc S,et a1.Isokinetic mea— surement of trunk muscle strength in women with chronic low—back pain[J].Am J Phys Med Rehabfl,2001,80(6): 650—655. 对于女性患者,减轻体重可能是术后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柱疾病,多发于青壮年, 目前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原因,椎 [6]顾海伦,王欢,刘莉,等.体质指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 后疗效的关系[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23—526. (编辑杨继峰) 间盘退变是椎间盘突出的基础、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最 严重的结局,但具体进程及相关机制复杂,故至今未能找到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