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寂真不再寂寞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第11期
大街上的流行歌,肥皂剧里的眼泪,无数寂寞被翻来覆去地诉说。当寂寞已是一个被滥用的词语,我们心底里的那种情绪,又如何找到一个替代词去形容呢?
如果说没有人愿意成为寂寞的影子,大概也没有词语愿意作为寂寞的替代品。寂寞不同于孤独,孤独更近似于一种客观、永恒、中立的存在,而寂寞则给这种存在染上了一层貌似悲哀、负面、消极的感情色彩。
然而,有时我宁愿细细体会自己的心,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分辨、猜测那笼罩我心的透明薄雾究竟是孤独还是寂寞。后来发现,只要不是空虚就很好,因为空虚感总伴随着一丝恐慌,而寂寞、孤独,终究是可以平静面对的,也是可以与精神充实共存的。因为,寂寞可以是一个人花了一个月画出的一幅写生,也可以是一场聚会上人们备怀心事的瞬间,不同的寂寞有不同的境界,而这境界也不必做出什么比较。既定事实,褒贬并无太大意义,只能尝试去了解,或者更积极一点,前往更向往的境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寂寞的星球吗?即使她看起来是那么熙熙攘攘,生机勃勃。如果这热闹的背后是寂寞,那寂寞的原因又是什么?也许这一切也不过是人类的定义问题,人是多么有意思的生命体啊,自己有着七情六欲不说,还给这世间的种种存在命名,并加以解释或联想。寂寞的或许不是眼前所见的任何人、事、物、地,而是心中潜藏的一种需求——人们,需要寂寞本身,就像人们也需要静默。
寂寞,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敏感性吧。那种对于一颗雨滴,一抹颜色,都有所感知的心绪,才能酝酿出寂寞的沉淀物。在纷乱匆忙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经常疲于奔命,无暇面对自己的内心。只有偷得浮生片刻闲的瞬间,忽然抵达心间的那一丝怅然,那一种对于自己生活的反刍,才算是被寂寞所袭击。
如果丧失了这种敏感性,寂寞也就不再寂寞。人们永远只能隔着一层距离去想象寂寞,然后对号入座,把那些他人定义好了的寂寞加于自身,再感慨于自己的寂寞。殊不知,真正的寂寞,从来不需要别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