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是吃文化,不分南北,国人皆重吃。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归结于吃上。生老病死,婚丧,谈生意……皆从酒桌上过。孩子出生要吃满月酒,周岁酒以示庆祝。孩子升学,要有谢师宴、,长大结婚要办婚宴。做生意,谈项目要在饭局上谈。老人过生日,子女来祝寿要在饭桌上庆祝,更是要吃蛋糕和长寿面。
中国的节日与吃更是脱不了干系。正月初一吃饺子,元宵吃汤圆,清明祭祀吃寒食,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大年三十年夜饭中免不了一盘年年有余。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吃文化,可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早已摆脱当年吃不饱的日子。过年与平时吃的没什么差别,年味越来越感受不到便成为当下老百姓常发出的感慨。
解决百姓感受不到浓烈的节日气氛这一问题,首先要理清思路,物质条件满足时,精神需要便应提到议程。然后,对症下药,着重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多鼓励举办适合群众适合参加的庆祝活动如秧歌会、包饺子大赛。
新时代要有新要求、新眼光,对吃文化加以改革以适应时代需求。提倡节俭,杜绝浪费。
吃的人吃不多少,做的人却累的要死。
庆生的人说是祝你生日快乐,可你多少天前就开始准备,洗剁切煮。庆生的人来说一声生日快乐掏出礼金便被请上桌,吃完打会牌便走,留下你清理。你的生日并不快乐,因为你还不具备这个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尚不成熟。
人往往被生活,二不是在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