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来源:爱玩科技网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国际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了解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存在的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二、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在特殊条件下的引申。 三、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一般经济学那里承袭下来的,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方法在国际经济学具体应用时体现了国际经济学的特色:

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

2.各贸易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且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第三节 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 是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2. 有助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国际经济理论;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有关的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美]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

月版。

3.[美] 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第5版),著,清华经济学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11

版),国外经济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5.原毅军: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高等学校经济学类英文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核心概念

国际经济学 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 思考题

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4.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5.试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做出评价。

第一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作为国际贸易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古老的重商主义,以及对国际贸易理论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穆勒德相互需求理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学会用数学模型将其表述出来。

学习重点和难点:比较利益论是贯穿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因此,认真领会其理论精髓,正确评价比较利益论,找出其不足,同时将其思想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国际经济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于的历史背景正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在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3.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 4.国家干预经济,是保障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 1.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2.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四、重商主义的主张 奖出限入,扶持幼弱工业。 五、简评

重商主义学说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但是,对国际贸易关系的解释还是相当原始和粗陋的。

第二节 绝对利益论

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增长,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绝对利益论

绝对利益论是指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使国民福利增加。

三、简评

绝对利益论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它没能说明若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占有绝对优势,是否还要参与国际分工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第三节 比较利益论

一、比较利益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论说明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处于劣势,依然可以按照 “两优择重,两劣择轻”的分工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获得贸易利益。

二、简评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是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比较利益论是一个短期、静态的理论,而且没有说明国际交换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一、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

穆勒从需求方面入手的,认为国际交换价格是实际上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因此,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国际交换价格的理论。

二、相互需求理论的意义

1.穆勒强调了相互需求因素在国际交换价格形成上的重要性及其对贸易条

件的影响,因而是对李嘉图比较利益论的进一步补充。

2.穆勒的供求均衡分析方法,仍然是现代的国际经济学家在分析国际贸易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第五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一、不变的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1.如果两个国家各自选择机会成本相对低,因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国际贸易,则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

2.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可以通过机会成本将比较利益论和相互需求理论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

二、递增的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1.在现实世界中,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2.机递增机会成本下的贸易模型与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模型的最大区别是,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两国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三、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1.马歇尔的提供曲线是国际经济学特殊的研究工具。

2.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

主要参考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

3.[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核心概念:

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货币差额论 国际分工 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 国际交换价格 机会成本 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 思考题:

1.试述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并说明重商主义的理论意义。 2.试述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赫-俄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围绕着赫-俄理论这一主线,了解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掌握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注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习重点和难点:赫-俄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点,也是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本章的新贸易理论和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的动态贸易理论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节 赫-俄理论

一、相关概念和基本假设

赫-俄理论有严格的假设条件,深刻理解这些假设条件,对于把握赫-俄理论的实质,特别是赫-俄理论的扩展意义重大。

二、H-O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1.H-O定理的内容

H-O定理也称生产要素相对稀少定理,即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都生产那些能够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

2. H-O定理的意义

(1)它把各国之间相对要素的差异或要素禀赋出来,作为比较优势和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或决定因素。

(2)H-O定理还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 (3)H-O定理同样适于国内贸易。 三、H-O-S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1.H-O-S定理的内容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H-O-S定理的意义

(1) 国际贸易是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物。 (2) 贸易可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第二节 里昂剔夫之谜

一、里昂剔夫之谜的内容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美国进出口货物的K/L比例,以验证H-O定理,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称为“里昂剔夫悖论”。

二、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 1. 劳动生产率说 2.人力资本说 3.自然资源稀缺说 4.贸易壁垒干扰说 5.消费偏向说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经济学家们在解释里昂剔夫之谜产生的原因和不断放宽赫-俄模型赖以生存的必需假设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引入新的贸易理论的过程,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现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产品差异的贸易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通过修正H-O定理的假设条件,提出产品差异贸易理

论,以解释二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三、重叠性需求理论

瑞典经济学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同行业内的贸易,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更容易成为贸易伙伴的现象。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本节将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国际贸易进行动态研究。其重点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增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生产要素的增长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依据要素增长比例的不同向外膨胀。 2.雷布琴斯基定理说。 二、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技术进步的类型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2.所有技术进步都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膨胀。 三、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 (一)增长与贸易:小国的情况

小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它的贸易额的扩大不会影响贸易条件,其国民福利总体来说是增加的。

(二) 增长与贸易:大国的情况

大国经济增长会影响贸易条件,甚至使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贫困化增长,而应该追求有益的增长。

四、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一)理论内容

维农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引入到国际经济学,说明一个创新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很容易被其他国家仿制,从而使比较优势由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

(二)理论意义

1.该理论是动态的贸易理论,说明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研究的缺陷。

2.根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五节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基本内容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该理论从追求贸易顺差的思路和投资乘数原理出发,推导出一系列对外贸易乘数公式来分析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以期使对外贸易成为刺激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有效工具,由于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因此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二、对外贸易乘数的含义

该理论主张:世界总进口额扩大,而国内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扩大出口,并使扩大出口所增加的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参考书目:

1. [瑞典] 伯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

版社,2001年。

2.Brander, J.A. and Krugman, P.R. (198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 313-23.

3.elpman, E. (1984), ‘Incr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Jones, R. and Kenen, P.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I (Amsterdam: North-Holland), 325-15.

4.arkusen, J.R. (1981),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531-51. 5.[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核心概念

要素密集度 要素丰饶度 人力资本 规模经济 中性经济增长

贫困化增长 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比较静态分析 边际进口倾向 外贸乘数 思考题

1.阐述H-O定理极其意义?

2.H-O-S定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

3.什么里昂剔夫之谜?“悖论”的出现是对赫-俄理论的否定吗?为什么? 4.同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简述重叠性需求理论?

6.什么是雷布琴斯基定理?(并请用图解说明) 7.要素增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什么关系? 8.什么是贫困化增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9.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10.试述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及其主张? 11.试比较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异同点。

第四章 国际贸易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不再拘泥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注重现实中国际贸易的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贸易的内容,掌握对贸易的经济分析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主张,并注重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关税、进口配额、倾销、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以及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和关税有效保护率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 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一、关税及其种类

关税是一国贸易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按照划分的标准不同,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本课程来说,最需要学生掌握的是根据征收方法的不同,关税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的特点。

二、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国征收关税以后,会产生保护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财政效应、在分配效应和国际收支效应。

三、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1. 小国征关税后贸易条件没有改变,只会使该国的贸易量减少,因此,小国征关税只会使该国的福利水平下降。

2.一个大国征收关税会减少贸易量,但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该国福利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要依上述两种情况对净福利的影响而定。

四、最适当关税率与关税报复 1.最适当关税使该国净福利最大化。

2. 关税战将使贸易量大幅度减少,使所有国家最终丧失全部或大部分贸易利益,直至回到封闭状态。

五、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理论

1.关税结构不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是不一样的,由此,提出有效保护率概念。当对中间产品不征税时,有效保护率为最大值。

2.发达国家根据有效保护率理论,采取累进制的关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及其经济效应

一、进口配额与自动出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1.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经济效应是相似的;如果除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促使需求曲线上移,则进口配额的保护效应要大于关税的保护效应。

2.进口配额的保护效应是确定的,它阻止了竞争,因而,对贸易的扭曲也就更严重。

3.自动出口配额是一种变相的数量,它的经济效应与进口配额有相似之处,但是形式和实施效果上有差异。

二、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还有:进口许可证、歧视性的采购、海关估价、贸易的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外汇管制等。

第三节 鼓励出口的措施

一、出口补贴与反补贴税

1.一国为了鼓励本国商品出口而对本国出口厂商给与的直接或间接补贴叫出口补贴。

2.出口补贴使本国的消费者蒙受损失,而生产者收益,大量的补贴还会加重的财政负担,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3.当进口国发现出口国有出口补贴,并造成进口国市场混乱时,便会征收反补贴税。

二、其他的鼓励出口措施

其他鼓励出口的措施还有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第四节 倾销与反倾销

一、倾销及其经济效应

1.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实行长期倾销的厂商必须是大的垄断企业,国内和国外面临着不同的需求弹性,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2.在倾销是否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问题上,经济学家和与法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二、倾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1.倾销会使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遭到竞争,进而要求征收反倾销税。 2.倾销会使出口国的消费者不得不承受很高的价格,出口厂商有可能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

3.倾销使第三国的同类产品也会遭到竞争,因而要求对出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

三、反倾销措施与反倾销税

1.征收反倾销税要求有对倾销事实、严重损害的认定,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2.反倾销大着维护公平贸易的旗号,已经成为最有效的贸易保护的手段之

一。

四、反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我们必须从到企业,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改变目前的处境。

第五节 国际卡特尔

一、国际卡特尔及其定价方法

为避免寡头之间的恶性竞争,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通过限产、限量,使垄断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垄断组织——国际卡特尔。

二、影响国际卡特尔定价水平的因素

影响国际卡特尔定价的因素有产品的需求弹性、市场占有率、产品替代性、供给弹性等多种因素。

三、国际卡特尔协议的不稳定性

由于按照协议产量生产,成员国并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总有违反协议,扩大产量的冲动,使对各方有益的协议不能很好的遵守。

第六节 贸易保护的理论辩解

一、贸易保护理论的分类

经济学家把贸易保护理论分为三类:错误的观点、含有合理因素的观点和非经济的观点。

二、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保护幼年产业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自由贸易的进程应该不一样,允许落后国家通过贸易保护使经济强大起来以后,在实行自由贸易。

2.该理论并没有违背比较利益论,而且对发展中国家有重大的启示。

主要参考书目:

1. [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与信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

2.[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 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

版。

4.[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

核心概念

关税 进口附加税 从价税 从量税 复合税 关境 选择税 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 最适当关税 关税报复 抑制性关税 有效保护率 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 自动出口配额 海关估价 采购 贸易的技术性壁垒 出口信贷 买方信贷 卖方信贷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外汇管制 倾销持续性倾销 出口补贴 国际卡特尔 思考题

1.关税局部均衡分析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2.关税一般均衡分析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3.试述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理论?

4.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经济效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自动出口配额极其经济效应是什么? 6.出口补贴极其经济效应是什么?

7.持续性倾销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倾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针对反倾销调查,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8.形成国际卡特尔的条件是什么?国际卡特尔定价应该考虑那些因素? 9.试用博弈论解释国际卡特尔协议不能稳定的原因。 10.贸易保护的理论辩解主要有哪些?

11.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试述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合理性?

12.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是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

第五章 关税同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税同盟理论的内容,并能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关税同盟理论及其经济学分析,难点是形成贸易创造性关税同盟的条件。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及其组织形式

一、经济一体化

区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本章所讲的经济一体化概念主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按照一体化的进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有: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五种形式。

第二节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

1.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主要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2.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还有节约开支;贸易条件改善;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更有力的地位等。

3.导致福利增加的条件。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更重要的,这些动态效应包括:市场结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要素移动的经济效应和投资效应。

主要参考书目:

1.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巴拉萨(Balassa, B.):《经济一体化理论》, 1962年版。

3.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年版。 4.陈岩:《国际经济一体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核心概念

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向 关税工厂

思考题

1.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是什么? 2.关税同盟的动态经济效应是什么? 3.使关税同盟福利增加的条件是什么?

4. 试结合世界上目前存在的几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兴起与发展史,谈谈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国际贸易体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是第五章内容的引申,国际贸易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边贸易协定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并能够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世界贸易组织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难点是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概况

一、关贸总协定的历史背景与成立过程

二战后,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的损害,在英、美两国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并准备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并达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宣布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生效之前临时适用关贸总协定。

二、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及其成果

关贸总协定成立的45年时间经过了8轮谈判,第8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并达成了范围广泛的一揽子协议。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世贸组织的建立结束了二战以来多边贸易缺少一个正式的、健全的、规范化组织机构保证的历史,它是对关贸总协定的进一步“扬弃”和发展。

二、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1.世贸组织的宗旨并不是推行自由贸易,而是提高生活水平,使各成员国经济持续发展,并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2.世贸组织有很多职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特殊争端解决机制。 三、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后,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扩大到其管辖的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新的领域中。

第三节 中国与世贸组织

一、中国“复关”与“入世”的谈判过程

中国“复关”与“入世”的过程实际上中国接受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财富的过程。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权利和义务

“入世”可以使中国有更好市场准入,促进我国出口的增加,为但同时中国也必须承担削减关税、逐渐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农产品市场等义务。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入世” 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同时由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经济也将遭受较大的冲击。

主要参考书目:

1. 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石广生,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王福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核心概念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 特殊争端解决机制 思考题

1. 世贸组织也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2. 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

3.结合实际试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哪些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公司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贸易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一定意义上讲本章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继续。伴随着生产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对本章的学习也显得更加重要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要素流动和公司的相关理论,并认识到要素的流动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资本、劳动要素的移动的经济效应,难点是对公司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

一、劳动力国际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劳动力国际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从要素价格低的国家流行要素价格高的国家。

二、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收益

对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是从劳动力流入国和劳动力流出国,从私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考察的。

三、劳动力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通过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产生劳动力市场效应、生产效应、在分配效应、国际贸易效应,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合理。

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移动

一、资本国际移动的方式和原因

国际资本移动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原因主要是在国外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使投资风险分散化。

二、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是:使世界总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使世界总产量增加,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使两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化。

三、外资吸引能力的分析

一个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不适无限的,与该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资本边际产值线有关。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公司

一、公司的性质和经营特点

公司也称多国公司,使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公司理论的主要流派

有关公司的理论很多,主要有:垄断竞争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生产周期理论、区位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水平理论。

三、公司的经济效应

公司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对世界经济总的影响;对投资国经济的影响;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都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主要参考书目:

1.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2.腾维藻、陈荫枋:《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N胡德、S杨:《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

4.林康著:《公司与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肖卫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兼论加入WTO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核心概念

边际生产率 资本边际生产率 劳动边际生产率 公司 直接投资 思考题

1. 试分析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与收益? 2. 试述劳动力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3. 国际资本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4. 国际资本移动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5. 对外资的吸引能力是无限的吗? 6. 对外直接投资通常采取哪三种形式?

7.公司理论主要有哪些流派?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8.中国劳动力国际移动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9.你如何评价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0.试用直接投资理论解释欧、美、日大型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 11.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讨司对世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八章 外汇与汇率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本章开始,我们将进入国际金融部分。外汇、外汇市场、汇率是学习国际金融知识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外汇、汇率的基本的概念、外汇市场的功能、汇率决定理论和影响汇率因素。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外汇、汇率的概念和汇率理论是本章学习的重点。由于何外汇交易接触不多,所以,对同学来讲,国际结算方式、外汇市场交易活动是

学习的难点。

第一节 外汇与外汇市场

一、外汇的一般含义

外汇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于国际结算的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外汇实质上就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外汇市场的组织与功能

外汇市场是由外汇需求者与供给者及从事外汇买卖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场所及交易网络。它的最基本功能是为各国相互间的经济交易提供支付手段,此外,还有信贷功能和为套期保值和投机提供便利的功能。

三、国际结算的方式

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结算方式,其中,信用证结算是重要的计算方式。

第二节 汇率与外汇市场

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是一种价格,即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外汇市场上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交易,根据汇票的期限不同,外汇交易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于是便产生了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三、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

在外汇市场上可以通过套汇、套利、投机活动获得资产收益,也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外汇风险。

第三节 汇率的决定于波动

一、均衡汇率

均衡汇率就是既能维持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又能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汇率,它处于外汇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

二、影响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

正如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汇率作为一种价格也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而影响外汇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有: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相对利率、商品总需求和总供给、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外汇储备、心理预期。

三、干预外汇市场

当汇率发生剧烈波动时,干预外汇市场,以抑制汇率波动的方法是:通过在外汇市场买进、或卖出外汇;通过调整国内货币和财政;在国际范围内发表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与其他国家联合,进行直接干预或通过协调进行间接干预等。

四、货币贬值和升值的经济影响

1.货币贬值对经济的最基本影响是促进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吸引外资,但会增加外债负担。

2.货币升值对经济的最基本影响是增加进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对外投资,但会使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资金折合成本币相应减少。

第四节 汇率决定理论

一、金平价说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有法定含金量,纸币和黄金可以自由兑换,实际汇率货币因供求关系的变动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二、纸币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的理论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是: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所、流动资产选择说、货币供求说。

主要参考书目:

1.姜波克:《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陈彪如:《国际金融市场》,马之周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核心概念

外汇 外汇市场 国际结算 汇率 即期汇率 远期汇率 升水 贴水 套汇 套利 套期保值 投机 均衡汇率 信用证 汇票 本票 支票 黄金输出点 黄金输入点 金平价 货币升值 货币贬值 黄金输送点 托收 思考题

1.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各起什么作用?其基本职能是什么? 2.国际结算采取哪些方式?

3.托收的特点是什么?包括哪些种类?

4.信用证结算的程序是怎样的?信用证结算的特点是什么? 5.通常汇率采取哪两种标价方法?其含义是什么? 6.投机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有哪些? 7.如何进行三角套汇?

8.什么是利息平价?出现利息平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什么外汇风险?进出口商如何避免外汇风险? 10.汇率发生波动时,任何干预外汇市场? 11.货币贬值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12.货币升值的原因其对经济是什么?

13.结合影响汇率水平的主要因素,试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14.试对购买力平价说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局限性进行说明。 15.试对西方汇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局限性进行说明。

第九章 国际收支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国际收支是考察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的全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反映了对外经济的不平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以及国际收支各个项目的经济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国际收支理论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相应。

学习重点和难点: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理论是本章

的重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和对国际收支理论的深入理解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国际收支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搞清楚它的内涵是我们正确运用这个概念的第一步。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错误和遗漏项目。

三、国际收支的计算方法

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帐方法和各种帐户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们正确计算和解读国际收支的关键。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与调整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

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做法,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按不同的统计口径有以下几层含义:贸易收支不平衡、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基本项目收支的不平衡。

二、国际不平衡的类型

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看,我们可以将国际收支不平衡分为:临时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

三、国际收支调整的方法

各国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主要有:奖出限入、调整利息、财政、调整汇率、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开展国际经济金融合作。

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

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也不同。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个国家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或用黄金来清偿差额,还可以通过援助或增加短期或长期债务来抵消。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特别是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利率机制自动地达到均衡。

五、实现内外均衡的“配合理论”

对一个国家来说,要一国长期保持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是有很多困难的,蒙代尔的“ 配合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模型,现实中还需要外汇、贸易以及各种行政管制相配合。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

弹性理论认为,贸易收支额的变动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当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的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可以使其贸易逆差减少。

二、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了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主张。

三、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方法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国的货币供求变动会引起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反过来又影响国内的货币供求变化,最终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条件下,国际收支会自动地在长期内趋于均衡。

主要参考书目:

1.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2.[美]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3.[英]J.E.米德:《国际收支》,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4.[美]J.戈莱比:《国际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美]M.G.德弗里斯:《国际收支调整》,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

6.戴金平著:《国际金融前沿发展:理论与实证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潘国陵著:《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汇率决定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核心概念

广义国际收支 狭义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马歇尔-勒纳条件 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 金融项目 自主性交易 补偿性交易

国际收支差额 外部均衡 国内均衡 J曲线效应 国际收支均衡 思考题

1.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 国际收支不平衡含义是什么?

3. 国际收支不平衡有那些类型?主要有那些调节方法? 4. 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5. 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均衡? 6. 试述J形曲线效应原理。 7. 试画图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

8. 试述弹性调节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9. 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含义。 10.试述货币调节法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

第十章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上一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考察内外均衡的含义,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的效果。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以IS-LM-BP模型为核心,正确评价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和货币的有效性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及它的的含义,难点是IS-LM-BP模型的推导和变形。

第一节 IS-LM-BP模型的推导

一、内外均衡的含义

1.在开放的经济中,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三个。对内均衡指内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均衡指国际收支达到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IS曲线的推导

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求出IS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进出口变化、汇率的变化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

三、开放条件下LM曲线的推导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求出LM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汇率变化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

四、国际收支平衡线——BP曲线的推导

根据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求出BP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BP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

五、IS-LM-BP模型

将BP曲线引入到IS-LM模型中,从而形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是我们研究开发经济下宏观经济效果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的有效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为要维持汇率稳定,货币很难同时兼顾内外两个目标,运用货币的能力会受到。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的有效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若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话,扩张性财政对刺激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比较有效;反之,财政的有效性就会受到一定的。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

该模型系统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与财政的短期效应问题,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国际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汇率制度的安排。

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与目标

由于浮动汇率可以使一国经济自动达到对外均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实现对内均衡。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的有效性

与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作用不通,浮动汇率制下货币对国内生产与收入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的有效性

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的有效性受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利率弹性越大,财政的作用效果就越有限。

四、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的有效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时,财政完全无效,而货币则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制下可以实行的货币。

主要参考书目:

1.[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11版),

国外经济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薛敬孝:《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Meade,J.E.:Theroy of Internatioanl Economic Polic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三卷)(国际宏观经济模型),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5.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二卷)(一般货币与宏观经济理

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核心概念

内外均衡 BP曲线 IS-LM-BP模型 米德冲突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思考题

1.试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以及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工具。 2.试推导IS-LM-BP模型。

3.试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重要内容。

4.试比较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货币的效果。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试比较:

(1)扩张性财政在短期内(国内货币供给尚未来得及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效果(假设最初国际收支是均衡的);

(2)扩张性财政在长期内(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采取干预措施之后)对国内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

6.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目标与固定汇率制下有什么区别?

7.比较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各种宏观经济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8.试分析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财政和货币的作用。

9. 试分析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和货币的作用。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为了各国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共通国际货币体系,以协调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本章的学

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类型,不同汇率制度的特性,并对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学习重点和难点: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类型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和国际货币储备的基本知识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实质上是某种规则、某种秩序的整合体。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任务和评价标准

1.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管理:(1)汇率的规定与变动;(2)国际收支的调节;(3)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供应。

2.一个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具有可调性、流动性和可靠性。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与自由输出输入。

二、金汇兑本位制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为了节约黄金,国内不流通金币,以国家发行的银行券当作本位货币,本国货币与黄金挂钩,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充当支付手段,以维持汇率的稳定。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货币体系,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既是美国的本币,又是世界各国的储备货币,这种美元的双重身份导致了“特里芬两难”,并最终使布雷顿森林

体系瓦解。

第三节 汇率制度

一、国际汇率制度的种类

1.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2.浮动汇率制度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二、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1.固定汇率制度能保持汇率的稳定,但是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同时,由于货币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有牺牲内部均衡之虞。

2.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货币能发挥作用,但是,汇率的频繁波动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从1994年至今经过了若干次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实行了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参考一揽子货币定价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

虽然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我国仍对资本项目外汇收支实行一定的外汇管制,下一步我国外汇改革的重点将是在完善以前外汇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放松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是我国外汇改革的长远目标。但是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四节 国际货币储备

一、国际储备及其形式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能随时用来干预外汇市场、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它包括自由储备和借入储备。

二、国家储备的作用

1.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国际储备的作用主要是起着媒介国际商品流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2.从每一个国家来考察,各国持有国际储备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国际支付能力、支持本国货币汇率、信用保证和赢得竞争利益。

三、国家储备的来源

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提款权和黄金储备,但是,由于黄金的产量一直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从长期看,黄金已经不再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

四、国际储备需求的数量管理

各国应该使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尽可能减小,从理论上讲一国的储备需求决定于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的平衡点。但是,由于影响国际储备的因素很多,因此,一国到底有多少储备是合适的,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没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

第五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汇率机制、货币可兑换性的重建、各种储备资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缓和扰乱性资本移动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压力问题,为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而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作出新规定的可能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与牙买加体系的建立

牙买加体系是在保留和加强基金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黄金非货币化、汇率制度多样化及储备货币多样化这三点上。

三、牙买加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牙买加体系的三项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变化的要求,但是,牙买加体系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特别是清偿能力供应的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1.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货币

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4.马君潞:《国际货币制度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6年。

核心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 本位货币 金本位制 铸币平价 国际储备 国际清偿能力 储备货币 资本项目可兑换 特里芬两难 固定汇率制 自由浮动汇率制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爬行钉住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 管理浮动汇率制 特别提款权 思考题

1. 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国际货币体系的任务是什么?

2. 金本位制的优缺点是什么?它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定是什么?它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 主张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各自理由是什么?

5. 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是什么?各自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6. 国际储备的作用是什么? 7. 国际储备的来源是什么?

8. 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 9. 特别提款权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 10.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1.如何看待牙买加体系的问题和改革?

12.何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十二章 货币一体化与欧洲货币联盟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是货币一体化理论的经典之作,而货币一体化问题又是国际货币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章实际上是第十一章的继续。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最优货币区理论,并关注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欧元的启动及其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影响等现实问题。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最优货币区理论,难点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欧洲货币联盟的实践。

第一节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它说明了最优货币区的经济特征,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

二、最优货币区的特征

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是要求成员国之间有很高的经济以一体化程度,并且经济结构相似。

三、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最优货币区的国家可以享受到价格稳定、货币流动性增强和金融风险共担的好处,最大的成本是参加国失去了追求的货币的自由。

第二节

一、联合浮动

联合浮动是指参与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可调整的钉住汇率,而对外则实行集体浮动汇率,其目的是抵制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内商品和资本的流动。

二、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与1979年,其主要内容有: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建立稳定的汇率机制、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三、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从90年代初到2002年6月,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欧洲货币联盟最终建立起来,实现了建立欧洲银行和在欧元区发行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的目

欧洲货币体系与欧洲货币联盟

最优货币区理论

标。

第三节 欧元的国际地位及影响

一、欧元启动后的前景及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

从整体看、从长远看,欧元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并最终会以强币形式介入流通、支付和储备,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与美元分庭抗礼。

二、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的影响

欧元的诞生将对国际货币储备的格局,汇率制度的选择,乃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欧元启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元启动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外汇储备等诸方面产生影响,欧元成为我们出美元以外,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国际货币。

主要参考书目:

1.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汇率与最优货币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Mario Baldassarri&Robert Mundell:”The single Market and Monerary Unification”,St.Martin’s Press,1993.

3.Peter B.Kene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in Europe:” Moving Beyond Maastric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4. Paul De Grauwe:”The Economics of Monetary Integ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 朱青:《欧元与欧洲经货联盟——欧洲货币统一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核心概念

最佳货币区、联合浮动、蛇形浮动、欧洲货币单、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思考题

1. 简述最佳货币区理论?

2. 用最佳货币区理论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说明欧元对参加国会有什么影响?

3.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欧元问世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什么影响? 5. 欧元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