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浅探
【摘要】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引入HSK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基本上顺应了当今国内外语言教学的基本潮流与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教学少数民族汉语应该重视哪些问题,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我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汉语教学; 重视; 问题; 措施
在我国,第二语言教学又可以分为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和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两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使得汉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际上掀起的“汉语热”一直不退。相形之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领域则显得有些冷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今天,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与研究解决。
1 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阶段各有所侧重
早期的第二语言教学基本上采用结构主义方法,也就是从语言结构出发,按照语法知识的体系进行语言教学。这个时期的语言教学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讲授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二是用母语教学,很少积极使用所学的语言(目的语);三是大量的字、词教学是通过字表、词表孤立地进行的,而不是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是很早就开始阅读超过学习者能力的课文,而且这些课文往往与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或与周围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五是不注重交际性,最多也就是将一些孤立的句子从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结构主义方法的不足在很长时间内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和探索。为了弥补那些明显的不足,于是出现了功能主义教学法。
功能就是语言的作用,也就是用语言来表达什么意思。例如表示同意,这就是一种功能。表示希望,等等。功能主义法注重语言的功能性,强调为了表达不同的意思,实现不同的功能,应该使用哪些语言材料,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强调用最好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纯粹从功能出发,只考虑功能方式,不考虑语言的规律性,不考虑语法的难易程度,一方面会使学习者感到语言无规律可循,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即便有语法在内,也会使学习者感到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那么,怎么较好地既吸收结构主义的优点,又采纳功能主义的长处,是我们语言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结构―功能主义教学法和功能-结构主义教学法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前者以结构为纲组织教学,同时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但是功能项目不系统;后者以功能为纲组织教学,也适当考虑结构的难易程度,但是整个看来结构没有严格的系统性。
最近几年,在教学语言能力的同时,人们又开始更多地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这也是语言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从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出发,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应该怎么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组织和安排呢?
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过去基本上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为了加强汉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许多地区现在已经开始慢慢过渡到从小学一年级起始,即一入学就开始学习汉语。
另外,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般认为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零起点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听或说)过汉语,因为他们生活在我们祖国这个大家庭中。
从以上这两个主要方面出发,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该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各有所侧重。
首先是功能。语言是最完备、最丰富、最好的交际工具,学习母语是为了交际,学习第二语言同样也是为了进行交际,所以汉语教学应该首先注意到语言的交际功能。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就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情境,提供恰当的范例,让学习者明白学了这些是做什么用的,学了以后能够使用。学习者年龄尚小,学了能有效用,他们学起来才有积极性。如果教学完全不与他自身的生活相勾通,学了以后用不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结构。汉语教学在注重功能的同时,也应该特别关注语言的结构。因为,从科学性来讲,结构本身既符合汉语自身的特点,又能够体现循序渐进性,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从学习对象说,因为学生年龄还小,循序渐进的语法结构则能使他们掌握和运用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也可以藉此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而
且从整个学汉语、用汉语的过程来说,这时还是打基础阶段,应该学习最基本的东西,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另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也要兼顾文化。兼顾文化,一方面是指适当提供给学习者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正确的交际行为,通过这些知识了解他所学习的语言,正确地进行交际;一方面是指所学习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展示出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名人名篇。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语言的文化内涵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2 内容、字词、语法相互协调,体现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内容是指文章的选材来说的,这更多地涉及教材的编写。课文选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反映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社会的最新发展。过去的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大纲,对内容方面都有一些限定,规定了一些必选的篇目。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这在制订当初是有一定理由的,但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那么,选材有什么条件呢?母语的语文教学大纲一直提倡要“文质兼美”,即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不用说,这一点同样也适合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只不过具体约束略有不同。以“语言文字好”为例,母语教学可能更强调“美”,往美文方面靠得多一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则更应该强调“朴”,注重语言的规范,养成学习者正确的表达习惯。当然,除了文质兼美以外,内容的选择要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反映社会的发展。
字词的安排要适度、适量,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常常见有的教材,很难的字、词都要求学了,而字表、词表中却连一些最基本的字、词都见不到。这是因为安排教学时有些想当然,以为学生应该知道而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教材,一篇课文中连篇累牍的生字生词,让学生防不胜防,学不胜学,渐渐地使学习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这些不足,字、词的统计、检索一定要谨慎、细心、准确、严格,不能想当然;字量、词量的安排要适度、适量,不能过多、过难,让学生接受不了,也不能过少,过简单,学生吃不饱或完不成教学规定。像这样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容易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安排教学中特别应该注意到的。
语法的选择和讲解要尽可能精要、好懂,学生学了有实际用处。以知识为系统,大量讲解语法知识在母语教学中早就被否认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应对它重新评估。我们现在的汉语教学还很大程度地承袭着母语教学以前的传统,不仅讲语法知识,而且讲得还很全面、很系统,这恐怕到了已经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我自己认为,语法不是不讲,要讲,但不是按照语法体系全面、系统地讲,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讲,讲那些能对学习者运用语言有实际帮助的语法现象。讲解时,也不重在知识的阐发,而重在讲怎么样,用在怎样的场合,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这样,学生学了语法才会感到有实际用处,语法才能真正发挥它应发挥
的作用。
3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既要反映整个社会的生活、发展变化和优秀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相关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介绍他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的汉语教学应该重视双向式交流,既用汉语向少数民族学生介绍汉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使他们能够了解所学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同时也用汉语向少数民族学生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让他们能够将所学语言用于自身的生活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