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352・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6月第l5卷第l8期JPMT,June.2008,Vo1.15.No.18 磁 共振成像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张喜凤,张春秀,石红蕾,钱立伟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临清25260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03 年l0月至2006年6月。经临床确诊的3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常规做SE序列:轴 位、矢状位T。WI、T 岍,必要时加扫T2WI冠状位。结果:29例MRJ影像发现异常,其中累及脑干3例,死亡2例;双侧 颞、额叶受累5例,遗留继发性癫痫2例,智力低下l例;双侧枕叶受累5例,皮质盲l例;基底节受累3例,肢体瘫痪 l例;余分别累及丘脑、顶叶等部位及白质脱髓鞘改变共l3例及MRJ无明显异常患儿3例均预后良好。结论:MRI可 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性脑炎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对病毒性脑炎的定位、早期诊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价 均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1病毒性脑炎;磁共振;应用 [中图分类号]115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lS71-SOgS(2008)l8-2352—02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重 lI3图像及数据处理 把图像传送到MRI数据处理工作站。 者可危及生命.存活者亦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利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象分析及数据处理。选取病灶区域 因此早期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并积极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降 及相邻的正常区域,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结 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本资料旨在回顾分析32例 果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单位为x 10’ m2/s,两两比较采用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MRI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其与病情 t检验。 及预后的关系。 2结果 1资料和方法 第一次有l6例患儿MRJ检出明显异常.异常检出率 1.1I临床资料 收集2003年l0月至2006年6月在本科住院 50%(16/32);第二次l3例患儿MRI检出明显异常,异常率 的3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MRJ及临床资料。临床诊断 40,6%(13/32)。其中病后3 d~7 d异常检出率为68.75% 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除外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 (22/32)。异常总检出率为90.6%(29/32)。最早异常检出时间 脑病、结核性脑膜炎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重症病 为出现重症神经系统症状后12 h,最晚12 d。MRI表现为颅 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2】:频繁抽搐或惊厥持 内多发异常信号,T.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WI呈稍高或高信 续状态;橹留高热;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干颅神经损 号,同时病灶区域弥散系数(ADC)值降低,(0.512+0.043), 害:颅内高压症、脑疝形成:多器官功能受损至衰竭。其中男 与相邻正常区域(0.813+0.06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 20例,女l2例;年龄5个月~l4岁;人院时起病2 d~8 d。血 019,P<0,01)。病变范围:累及脑干3例,死亡2例;双侧颢、额 常规检查白细胞4,0x 10札~l2.3x l0札,中性粒细胞比例占 叶受累5例,遗留继发性癫痫2例,智力低下l例;双侧枕叶 35.5%~52.5%,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C反应蛋白均<5 受累5例,皮质盲l例;基底节受累3例。肢体瘫痪l例;余分 mg/dl,(正常值<5 mg/,:u);脑脊液检查:均有压力增高,白细胞 别累及丘脑、顶叶等部位及白质脱髓鞘改变共l3例及MRJ 计数(0 ̄680)x 10 ,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均以单核细胞为主, 无明显异常患儿3例均预后良好。1个月后MRJ复查l6例. 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潘氏蛋白一或±.糖及氯化物检查均正 8例患儿呈病灶消失:4例患儿病灶缩小;2例患儿呈脑回、脑 常,脑脊液涂片检菌均阴性。脑电图检查:正常2例,轻度异常 沟增宽,脑萎缩;l例脑室扩大;l例有局灶性脑软化灶形成。 3例,表现为广泛性复形慢波活动。其余27例均示中、重度异 上述8例复查MRI有异常患儿3个月后再次行MRJ复查.4 常,表现为基本节律不规则,表现为多灶性或广泛性、弥漫性 例1月时复查病灶缩小的患儿病灶消失,余4例无明显改变。 的高幅或低幅慢波活动,或常出现局限性慢波、尖波和棘波, 3讨论 基本节律不规则。l8例患儿行颅脑CT检查(包括人院前在 病毒性脑炎为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 外院检查的患儿.均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0 h~24 h内检 危重症起病急,症状重,可危及患儿生命。所以早期诊断、积极 查),其中仅3例异常。表现为散在性片状异常低密度影,阳性 治疗意义重大。腰穿脑脊液检查为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依据.但 率9.4%。 不能判断病情轻重及估计预后。脑电图是反映大脑功能状态 1.2方法32例患儿均行颅脑MRI检查.第一次检查时间均 的指标。敏感性高,重症病脑患儿脑电图的阳性高,对诊断有 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24 h~96 h内,对第一次MRI检查无 一定价值【3】.且早期脑电图即呈弥漫性慢波发放。提示脑实质 明显异常.但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患儿5 d~7 d后再次 弥漫性损害。可作为重症病脑患儿的早期诊断标准之一,但不 行MRJ复查.所有病例常规做SE序列:轴位、矢状位T WI、 能明确病灶大小、部位,对预后估计价值不大。MRJ能清楚的 T2wl,必要时加扫T2WI冠状位。l6例患儿1个月后、8例患 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对脑灰、自质结构、后颅窝、颅底及脑 儿3个月后行MRI复查。 干的显影明显优于CT.对病变的检出率高。本文资料显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6月第l5卷第l8期JPMT,June.2008,Vo1.15,No.18 ・2353・ CT检出率9.4%.而MRI高达90.6%。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 受累易形成局灶性软化灶,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枕叶受累 MRI异常表现出现时间可自病后12 h至l0余天,病后3 d~ 7 d异常检出率最高.为68.75 (22/32),恢复时间一般1个 月~3个月。因此结合临床,MRI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 期确诊及明确病变部位、大小及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可遗留皮质盲;脑干受累者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累及顶叶、丘 脑及白质脱髓鞘病变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复查MRI示病灶 消失或缩小.临床无明显后遗症.这与文献报道相符i5]。 所以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行颅脑MIu检查不仅可 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并能够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最常见MRI的表现特点:病灶广 量化其严重程度,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重症病 泛,往往累及双侧.单侧少见;皮质及白质均可受累,可累及额 毒性脑炎患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叶、颢叶、顶叶、枕叶、丘脑、基底节及脑干各个部位;白质病变 参考文献: 多为脱髓鞘改变.皮质为片状或团块状信号增高或减低影;双 [1】 胡亚美,江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 侧额叶及颢叶的低密度改变是单纯疱疹病毒性(HSV)脑炎的 出版社.2002:759-763. 主要影像学改变.脑岛及海马均可受累,以外囊为界,病变均 [2】 叶露梅,王华,孙若鹏,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 与豆状核分界清楚 ;弥漫性脑组织肿胀。上述这些表现与临 实用儿科杂志,2004,19(7):385-402. 床上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对指导治疗亦有很大帮 [3】 候玉娟,杨菊红.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和脑脊液改变之间的关 助。本文资料表明MRI表现病变范围越广泛、弥漫性脑肿胀 系[J】.新乡医学,2001,l8(5):338-339. [4】 方方,吴沪生,吕俊兰.几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22例临床特征 越严重,临床上意识障碍越重,恢复越慢,预后越差,应尽快采 和随访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2)432-434. 取综合治疗措施,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经治疗好转后复查 [5】候晓君,谢文煌.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磁共振影像特点[J】.中国 在病后3个月病变仍未恢复者预后差.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 实用儿科杂志,2006.21(7):537.538. 经系统后遗症。MRI脑实质弥漫受累者常表现脑回、脑沟增 (收稿日期:2o08—04—14) 宽.脑萎缩导致智力低下;颢额叶受累者易继发癫痫;基底节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造影剂的安全运用与质量控制 成官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广州510515)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8)18-2353-03 1952年.Di Guglielmo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l例非选择 密度增高而影响冠脉病变的可靠评价。扫描期间患者呼吸也 性冠状动脉造影,开创了冠心病诊断的新时代。随着多排螺旋 可以使得图像质量明显下降;要减少呼吸伪影.需要指导患者 CT(MDCT)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出现, 正确配合屏气.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时间分辨率,加快扫描 使得CT的冠状动脉成像逐步进入了临床实用阶段。虽然目 速度以缩短屏气时间。尽管64排MDCT已经基本上保证扫 前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仍为选择性的X线冠状动 描时间缩短至10 s以内.从而在扫描方面基本解决了影响图 脉造影.但从我院及国内、外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X 像质量的问题。但由于64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最快可 线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来看:多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病 达40 ms)和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0,4 mm)仍不及X线冠状 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病变程度的估计 动脉造影.加之心脏的不断跳动和冠状动脉毫米级的管径.要 也很准确。作为一种无创冠脉检查技术,可以部分取代X线 使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能满足诊断的要求.并非易事。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而成为冠心病筛查和疗效评价的首选检查方 前的准备.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检查后的数据处理是否 法。 得当,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影响MDCT图像质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扫 1检查前准备 描有关.包括冠脉与心房以及其他结构混合不容易区分、血管 1.1检查当日.患者禁食、禁水4h以上。既往在CTA检查过 远端显示不清等。主要与增强扫描时间不正确和空间分辨率 程中常常要求患者禁食水,以防因碘剂注射造成患者不良反 减低有关。另一类与患者有关.包括严重血管钙化、心脏运动 应而发生误吸。但禁食水会造成患者明显的饥饿感和口渴;此 伪影等。因为时间分辨率有限而导致的运动伪影在心室收缩 外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 和心房收缩时明显.在心律不齐和心率快时尤为显著,通常选 等).由于禁食水造成患者不能服药而使其在检查过程中出现 择舒张期进行图像重建以减少搏动伪影。图像质量通常与心 不同的异常症状或体征,如:血压高.心率加快,低血糖,烦躁, 率成负相关.使用13受体阻滞剂可以控制心率在较为理想的 甚至心绞痛发作等。冠状动脉CTA的检查是在患者清醒状态 范围。心律也可以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导致钙化部位的管腔 下从周围静脉注射造影剂。相对危险性小得多。因此,凡高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