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国庆期间,一部《我和我的祖国》让无数国人潸然泪下,二刷这部片子的我,好像有什么东西憋在胸中不吐不快。
《前夜》《相遇》《夺冠》是三个我最喜欢的片段,不同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全知全能,也不同于以往政治题材的集体主义,而是着眼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这种叙事的角度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因为小人物的努力代表了社会所有人的努力。
在这三个片段中,以《前夜》最佳,开国大典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节点,通过一个非常细节的切入点,以小见大,投射出了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凌晨两点,小徒弟用大喇叭“扰民”说要金属材料,在众人忧心之际,北京的街坊四邻纷纷响应,有人拿来了收音机,有人拿来了脸盆,老人拿出了自己的眼睛,妈妈拿出了儿子的长命锁,“关公”拿出了剧组的大刀,不说集体主义,却处处显现着集体主义。
《相遇》的高远是那个年代无数为了让新中国挺起腰而默默奉献的缩影。之前看了《切尔诺贝利》,深知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之下会是怎样的一番结果,而高远必定比我们更明白,然而他还是伸手挽救了那次事故。生而有不用也,可以
避患而有不为也,正是因为无数先辈的“舍生取义”,如今的我才能安静的坐在电脑前码字。
关注小人物的努力,就是关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很难去从事像高远那样伟大的事业,但不妨碍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把观影过程转化为自觉参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把榜样的力量融化为“爱岗、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我们当代小人物也能实现出彩人生,这正是对英雄的最好致敬。
《夺冠》所有人都在欢呼,唯有他在哭泣。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点燃了整个胡同居民的爱国热情。一边是街坊们都想看的女排决赛,一边是“小恋人”要出国的关键时刻,这是此生不知道能不能再相逢的女孩。在这两难的抉择中冬冬含着泪水,冲到楼顶用身体扶住了天线,坚持到比赛结束,而小美已默默离开,千言万语都变成一句委屈的哭诉:“爸爸,咱家电视机的天线太烂了”。
这7个短片,导演用普通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个默默无闻甚至隐姓埋名的奉献者。而他们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