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虚假陈述案件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从违法行为人行政处罚被公布之日或刑事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注意不是从投资者知道可索赔的日期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起算可分两种情形,如果是行政处罚类的虚假陈述,从行政处罚被公布之日起计算;如果是刑事判决类的虚假陈述,从刑事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
实践中存在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错过三年诉讼时效的情形,导致丧失胜诉权。因此,投资者务必记得,参加索赔不能超过规定的诉讼期限,超过期限即使符合条件也不能获赔。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案子诉讼时效期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是三年,有的是一年。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
在时间成本方面,虚假陈述索赔案件一般原告人数众多、影响力大,整个诉讼周期不确定,多数案件从一审、二审到执行程序大约会在两年左右。投资者可自行起诉,也可委托律师参与诉讼。
投资者参与虚假陈述索赔的经济成本主要是诉讼费。原告起诉时需要向预交诉讼费,诉讼费缴纳金额与投资者起诉金额有关。财产案件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比例分段累计交纳,具体可参考《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相对于索赔金额来说,诉讼成本并不算高,并且诉讼费最终由败诉方承担,也就是说官司如果打赢了,最终由被告向原告支付原告预交的诉讼费。当然如果原告败诉,则需原告自行承担诉讼费。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 向人民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