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未签劳动合同要求双倍工资,诉讼时效为15日,从收到仲裁裁决算起。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因权利主张、救济请求、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重新计算。对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案件,应在收到裁决书后15日内向提起诉讼,否则裁决书生效。
法律分析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而主张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为十五日,从劳动者收到仲裁裁决之日算起;而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一般是一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的权利被侵害之日算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五十条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拓展延伸
劳动争议中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工资赔偿如何计算?
劳动争议中,如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工资赔偿的计算会涉及一些法律原则和规定。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工资赔偿应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进行合理计算。一般情况下,可以参考同行业同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作为参考依据,同时考虑个人工作经验、技能水平等因素。此外,在裁决工资赔偿时还会综合考虑双方的协商情况、劳动关系的性质以及相关证据等。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工资赔偿计算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综合判断。建议在劳动争议中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以确保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而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而主张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为十五日,从劳动者收到仲裁裁决之日算起。在劳动争议中,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时,工资赔偿的计算需考虑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并参考同行业同岗位的平均工资水平。建议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以确保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三节 非全日制用工 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不得约定试用期】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 【劳动合同无效后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二十一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