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是对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暂缓执行刑罚的制度。适用范围包括轻罪和有悔罪表现的犯罪,但不适用于暴力犯罪和累犯。考验期限根据判决确定,判处拘役的为1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为5年以上。司法实践中谨慎适用缓刑,悔罪表现可能成为考虑的情节。
法律分析
缓刑是指人民对于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执行其刑罚,考验期间犯罪分子符合法定条件的,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
二、缓刑的适用范围
1.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3.累犯不适用于缓刑。
三、缓刑的考验期限
判处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
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即判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开始计算,先期羁押的,不折抵刑期。
四、司法实践中缓刑的适用
1.针对轻罪,有可能判处3年以下刑罚的犯罪;
2.暴力犯罪,比如杀人、重伤、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一般不适用缓刑,另外,在涉黑案件中适用缓刑也很谨慎;
3.累犯,绝对不适用缓刑;
4.有悔罪表现,包括自首、立功、全部退赃、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交纳罚金等,都可能成为缓刑考虑的情节。
拓展延伸
犯罪缓刑的条件和是什么?
犯罪缓刑是指在刑事审判中,根据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性质,决定将其判处的刑罚暂缓执行的一种刑罚方式。犯罪缓刑的条件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被告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改造潜力,表现出悔罪态度和积极的改造意愿。其次,犯罪行为必须属于轻微犯罪或者情节较轻的犯罪,不得涉及暴力、恐怖、贪污等严重犯罪。此外,被告人在缓刑期间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再犯罪或者违反缓刑期限的规定。如果被告人违反了缓刑条件,有权撤销缓刑,并将原判决的刑罚执行。因此,犯罪缓刑的条件和是为了保障社会安全和被告人的改造,维律的公正和权威。
结语
缓刑是一种司法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人民可以暂缓执行原判刑罚,以考验犯罪分子是否再次危害社会。缓刑的适用对象、考验期限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都有明确规定。犯罪缓刑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安全和被告人的改造,维律的公正和权威。
法律依据
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