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试卷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测试卷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来源:爱玩科技网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本卷分为Ⅰ(选择题)卷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

60分钟,祝各位考试考试顺利!

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顾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B.治国方略的理性务实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2.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 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3.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奉行三教并行 D.道教的发展

4.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5.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是() A.先秦时期 C.隋唐时期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B.两汉时期 D.宋元时期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流变而分期,分有中国文化的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型期”是指 A.殷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7.孔子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通过以身作则感化百姓来治理国家。这表明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民本思想

C.无为而治

D.节用爱人

8.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林则徐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列最贴切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的是( ) A.牺牲精神

B.家国情怀

C.舍生取义

D.公而忘私

9.任何国家的建筑都与其文化相关,清代平遥地区的四合院,关上大门便把外界的尘嚣留在高墙之外,在园中赏花栽木,宁静养心,与大自然融入一体。这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中的() A.以民为本

B.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C.君子和而不同 D.源远流长

10.河南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A.多样性

B.本土性

C.凝聚性

D.包容性

11.考古学家夏鼐指出:“中华文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发展……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连续性

B.本土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

12.如果说,身体的DNA 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他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 A.DNA的重要性

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13.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

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1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朝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佛教文化已经完全入侵中国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D.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

15.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推动了文艺复习的发展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该发明是() A.造纸术、指南针 针

16.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B.火药、印刷术

C.印刷术、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指南

17.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8. 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两翼”,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用。这说明()

A. 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只重民本思想,反对尊君论 B. 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尊君与重民相互排斥

19. 《礼记 中庸》重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中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二者皆可用于强调()

A. 文化的互补性 B.文化的同一性 C.文化的排他性 D.文化的多样性

20. 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把公元前4千纪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

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地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A. 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性 B.各文化遗产之间基本趋同 B.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21. 将“轴心时代”称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者“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A. 既根植于传统又融合创新 B.受到传统典籍数量有限的制约 B. 奠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D.完成了思想理论的整合

22.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由此可以推断 A. 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 C. 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

B.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 D. 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

23. 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的新儒学 A.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

B. 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 D. 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

24.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25.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中国刚刚开始向西方学习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26.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据材料可推知(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27.中华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关于下图“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佛教传入日本和越南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28.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29.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30.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盛行的原因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的不同

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022·浙江·绍兴市越州中学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纽约市是联合国所在地。联合国总部就建在曼哈顿岛中部。但纽约市即使没有联合国总部,也是一个世界的缩影。这个市里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联合国了。联合国将总部设在这里真是选对了地方,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像纽约这样种族多元化。但在这里你更感觉到美国像一盘大色拉,西红柿还是西红柿,土豆还是土豆。这里,中国人在中国城里用筷子吃饭,而黑人深夜在哈林区里闲逛,法国人则聚集在曼哈顿的中上城。

——摘编自新华网《剖析美国移民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感觉美国像一盘大色拉”的理由?(8分)

32.(2022·山东·招远市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分)

(2)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8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