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页的例题1和第页的“做一做”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2、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具准备:
教学情境图、小黑板、口算卡片、学具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老师想去你们去参观,在出发之前你们得先过下面两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9+( )=10
2、10+4= 10+5= 10+8= 10+9= 10+3= 10+6= 10+7= 10+2=
提问:同学们,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哪个算式我们还没学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二、出示学习任务。
1、我会用摆小棒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2、我能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例1。(出示课本第88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提问: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与同桌说一说。
教师:运动场上的这些运动员参加比赛是很辛苦的,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
提问:同学们请仔细看一看,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分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9+4=2、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提问:9加4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①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摆小棒计算。②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算法。
教师: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了“凑十法”比较简单。
师生共同归纳用“凑十法”计算9+4:箱子里有9盒饮料,从箱子外面拿1盒放进去凑成10盒,箱子里的10盒与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合起是13盒,所以9+4等于13。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教师板书):
9 + 4 =13
1 3
10
小结:9加几的计算过程:看9想1凑成10,把几分成1和几,9加1得10,再加几得十几。
四、练习巩固,寻找规律。
1、完成课本第页“做一做”的第1题。
9 + 5 =
1
10
请学生试着用学具小棒摆一摆,并思考怎么计算?指名个别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9 + 7 =
10
请学生试着用学具小棒摆一摆,并思考怎么计算?指名个别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页“做一做”的第2、3题。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五、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教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么计算9加几?学生自由发言。
六、板书设计。
9加几
凑十法:
9 + 4 =13 9 + 5 =14 9 + 7 =16
1 3 1 4 1 6 10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