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方经济学教案格式

西方经济学教案格式

来源:爱玩科技网


XXXXXXXXX大学

教 案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 教研室(实验室) 经济系 课 程 名 称 经济学原理 授 课 班 级 主 讲 教 师 职

使 用 教 材 《西方经济学》

XXXXXXX大学教务处制

XXXXXXXXX大学XXXXXX学院学院教案

任课教师: 职称: 课程名称 经济学原理 课程类别 (√ ) 课程编号 学 分 理论课( √ ) 公共课( ) 必 修 课( ) 实验课( ) 专业课( ) 院级任选课( ) 总学时: 学时 授 课: 学时 上 机: 学时 实 验: 学时 授课对象 专 业班级: 共 个班 西方经济学试图解释一个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并辅之以适当的经济的社会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本课程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研究任务是学会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学教学 目的 要求 习有关经济管理学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了解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流派、宏观经济问题、微观及宏观经济等,学会使用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经济理论和经济方法,并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相关的微观及宏观经济也应有所了解。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生需重点掌握内容包括: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有关弹性的问题;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效用理论、两种分析工具及相关推导;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生产论与成本论;市场理论中的四种市场类型及其特点;分配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财政和货币、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 教材 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王哲,苏彩和 ,詹和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一章导论 第 一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产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析工具、发展简史,以及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由稀缺性引起的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难点是以何种方法研究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西方经济学简史。 方法及手段 如: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二 周 周 一 第 1、2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2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第一节需求定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掌握需求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需求及需求影响因素,掌握需求量和需求。掌握需求定理。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二节 需求 一、需求函数 1.需求 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案例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构成需求的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鸦片战争英国人打开中国国门后只看到了中国国民的购买能力,忽视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购买意愿这就是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2.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 消费者偏好(嗜好)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价格、收入)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的消费等等 3.需求函数 需求的数学表达式 D=f(a,b,c,d,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需求的因素 二、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定理 1.需求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之相对应的该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2.需求曲线 3. 需求定理: 讨论:需求定理的例外 三、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方法及手段 如: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商品,分析影响因素,加深学生理解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二节供给定律 第 二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3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掌握供给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供给及供给影响因素,掌握供给量和供给,掌握供给定理。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函数 The Supply Function 1.供给 Supply 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数量。 2.影响供给的因素  该商品的价格  产品的生产成本  相关商品的价格 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 生产技术的变动  的等等 3.供给函数 Supply Function  即供给的数学表达式: S=f(a,b,c,d,„ 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供给的因素。 二、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定理 1.供给表 2.供给曲线 3. 供给定理 讨论:供给定理的例外——劳工的供给、证券、珍品的供给等 三、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同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 方法及手段 如: 在供给部分,由于基本内容与需求大同小异,因此采取让学生自己讲述的办法,教师在旁加以引导。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三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4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均衡价格的正确含义,均衡价格的应用等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及应用。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三节 供求法则: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价格:  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2.均衡价格的形成 3.对均衡价格的三种错误理解 1)“供给等于需求时的价格” ------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可能重合 2) “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 有时量等,但价格不等 3) “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 ------ 有时价格等,但量不等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和供求定理 1、需求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2、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3、供求同时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布置作业) 四、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1.易腐商品的售卖 2.价格 (1)支持价格【最低限价】: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2)价格[最高限价] 方法及手段 如: 举例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四 周 周 一 第 1、2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5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节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掌握弹性理论及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及影响因素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四节 弹性理论 思考:两条需求曲线为什么不同?(导入) 一、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的性质 弹性系数为负,一般取绝对值 不受不同计量单位的影响 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弹性不能混为一谈 需求价格弹性有五种分类 弹性系数的具体计算有两种:点弹性和弧弹性 3.需求价格弧弹性 通过一个实例导出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4.需求弧弹性分类 (五种,点弹性同) 5.需求价格点弹性 6.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重要程度(2)可替代性(3)支出中比例(4)用途的广泛性(5)调节时间或使用时间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收入弹性分类:三种分类,借以区分正常商品(必需品、奢侈品)和低档商品。 三、需求的交叉弹性 1.需求的交叉弹性: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1%,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2.商品之间的关系——互补、替代、无关 3.交叉弹性与互补、替代 四、供给价格弹性 五、弹性理论的应用 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2.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恩格尔定律(1857):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趋势。 方法及手段 如: 引例: “薄利多销” “谷贱伤农”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第 四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6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利用课后题指导学生加强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及手段 如: 举例讲解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五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7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概述第二节基数效用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消费者或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如何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了解需求曲线的形状和决定该曲线形状的因素。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及分析工具和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总效用、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效用的概念和基数效用 二、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曲线 1.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 总效用TU: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2.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4.货币的边际效用 5.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思考:?(价值悖论) 三、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假设前提: 消费者的偏好(嗜好)既定 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商品的价格既定 消费者均衡的表现: (1)把全部收入用完。(2)每一元钱都化在刀口上,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方法及手段 如: 举例讲解 多媒体讲解 模型讲解 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四、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总效用与为此花费的货币总效用的差额。 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所感受到福利改善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三节序数效用理论 第 六 周 周 一 第 1、2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8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消费者或家庭在商品市场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如何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了解需求曲线的形状和决定该曲线形状的因素。掌握序数效用理论及分析工具和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及消费者均衡。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indifference curves 1.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2)凸向原点 (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越高 (4)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二、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方法及手段 如: 举例讲解 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 消费两种商品,维持效用不变,随着一种商品量的连续增加,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三、消费者的预算线 消费可能线 1.预算线: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2.预算线方程 3.预算线的移动 四、消费者均衡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 六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9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函数;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及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几个概念 • 厂商:生产者亦称厂商,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 生产: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 生产要素: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公式 1.生产函数: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 Q = f(L、K、N、E)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F 产量 TP Ⅲ Ⅱ Ⅰ 三条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MP与TP之间关系: E  MP>0, TP↑  MP=0, TP最大  MP<0, TP↓ AP MP与AP之间关系: A B MP L 0  当MP>AP, AP↑  当MP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7 周 周 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0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第一节成本的概念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成本概念、长期成本分析;掌握短期成本曲线、掌握等成本线。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短期成本分析及长期成本分析内容。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成本和成本函数 理解机会成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的定义 案例研究:上大学的代价是什么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1. 短期成本的定义的理解(七种) 2. 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图5-1)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1.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的定义的理解 2. 长期总成本和短期总成本的关系;长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长期边际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了解)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 周 周 一 第 1、2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1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第四节收益与利润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成本概念、长期成本分析;掌握短期成本曲线、掌握等成本线。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收益函数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一、收益的概念 • 总收益TR:厂商销售一定量的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TR = AR·Q • 平均收益AR: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AR = TR/Q • 边际收益MR: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MR = TR/ Q 二、利润最大化假说 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理型厂商理论:经理可能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假说: 完全理性 方法及手段 –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等人提出“ 有限理性” 与“ 令人满意” 原则代替“ 完全理性” 和“ 最大化” 原则 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 原则一:损失最小化原则:短期:P≥AVC 长期: P≥AC 原则二: 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 如果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说明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会继续扩大产量 • 如果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说明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会发生亏损,必然要减少产量 只有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时,厂商既不会扩大产量,也不会缩小产量,而是维持产量,表明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11周(双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课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12-16 8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三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 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 2、难点: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授课内容: 经济学家根据市场上竞争与垄断的程度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性质 典型部门 完全竞争 很多 产品无差别 农产品 垄断竞争 较多 产品有差别 轻工业 寡头垄断 几家 有或无差别 重工业 完全垄断 一家 产品有特点 公用事业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一) 完全竞争的含义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农产品) (二) 市场特征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产品同质,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信息充分 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企业是价格的执行者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需求曲线 2、厂商的短期均衡:MR=MC 第一、存在超额利润时;第二、短期亏损最小时;第三、获得正常利润时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MR=MC=AR=AC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11周(双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课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12-16 8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三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 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 2、难点: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四、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供需相等,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 平均成本最低,经济效率最高 价格最低,产量最高 追求经济利润的动机会促进技术进步 无需推销和广告的努力 社会成本可能较高 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既力也无保护性垄断,不利技术创新 一般地,竞争必然引起垄断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定义和特点: 一种商品的产销量单独由一家厂商控制,一家厂商构成一个行业 厂商是价格的制订者 1、垄断monopoly产生的原因 一个厂商可能控制生产既定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全部供给(二战前的美国铝业公司) 规模经济,达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这种非要一家厂商生产才能获得明显规模经济好处的情况,叫做自然垄断。 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小 专利权控制(杜邦公司对玻璃纸的生产) 对行业的管制 直接控制(航空、铁路、邮政、供水电) 赋予私人厂商特需经营权(烟草、地区贸易) 2、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方法及手段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该行业的市场需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下方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11周(双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课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12-16 8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三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 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 2、难点: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二、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获得超额利润时的短期均衡:MR=MC 2、获得正常利润的短期均衡:MR=MC;AR=AC 3、垄断厂商亏损时的短期均衡:MR=MC;AVC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11周(双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课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12-16 8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三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 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 2、难点: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一)含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arket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二)条件:产品差别的存在。 厂商数量众多 产品存在差别(有替代性、非价格竞争) 厂商流动自由 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略微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 d曲线 : 单个厂商改变价格,其它厂商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需求曲线 。 斜率较小,称为主观需求曲线。 2.D曲线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 d:弹性较大,较平坦 D :单个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实际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更缺乏弹性,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平衡状态。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MR = MC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MR=MC;AR=AC 垄断竞争企业与完全竞争企业的不同 完全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二是市场份额。 长期调整的力量没有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强。原因在于:一是注重产品差别化,二是企业的生产有着特别的条件,三是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都不容易 企业不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从事生产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11周(双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课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12-16 8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三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 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 2、难点: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五、完全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的经济效率比较 价格:ONOM’>OM” (一)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水平线 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向右下方倾斜,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较为平坦(弹性大) (二) 价格 完全竞争:价格最低 完全垄断:价格最高 (三) 产量 完全竞争:产量最高 完全垄断:产量最低 六、非价格竞争策略 (一)产品变化策略 创造产品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目的是企图摆脱激烈的竞争 针对不同消费者收入阶层实行不同产品变化策略 可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还可促使企业不断实行产品更新 (二)产品推销策略 利用广告和推销的手段使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 企业的推销努力既有进攻性的,又有防御性的 推销是否值得要看推销的增量支出是否大于或等于其产生的增量收益 推销既有好的作用,又有它的副作用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8-11周(双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课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12-16 8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三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均衡条件。 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 是市场结构的定义以及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完全竞争市场的构成要素、短期以及长期均衡条件;完全垄断市场的构成、均衡条件以及价格歧视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模型、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三种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的依据和结论。 2、难点:通过分析三个市场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的均衡条件来比较其市场效率的差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寡头市场的特点 方法及手段 •含义: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 •特征: –厂商数目极少 –大规模生产,其他厂商难以进入 –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类型: –双头垄断 –纯粹寡头垄断(生产无差别产品,钢铁、石油) –差异寡头垄断(生产有差别产品,汽车、香烟、造船) 弯折(突点)需求曲线模式的含义 •寡头垄断企业有固定价格的倾向 •寡头垄断企业不会因短期成本的波动而轻易改变价格 突点需求曲线模式的缺点 •寡头垄断企业固定价格的行为不一定是因为担心对手企业的报复 •该模式只能说明企业固定价格的倾向,但不能说明该固定价格如何得出 •该模式的假定并不一定符合事实 二、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丁·古诺于1838年最早提出,研究双寡头垄断市场。 古诺均衡图示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12周周四 第 7、8 节/第13周周四 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7、18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七章分配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理解劳动和工资,理解土地和地租,理解资本和利息,理解利润,掌握洛仑兹曲线。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1. 生产要素的需求特点 2. 边际生产力的定义的理解 3. 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1. 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图及解释 2.均衡工资的决定 3.工资差异及其原因 4. 利润的决定 第三节 差别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状态的标准: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14周周 一 第 1、2 节/周 四第 7、8 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9、20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GDP的核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及其他指标。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收取构成。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内,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和。 注意:(1)国民收入是流量,而国民财富是存量。 (2)在经济分析(广义)和统计中(狭义)国民收入的不同意义。 (3)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区分。 方法及手段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购买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如衣服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如棉花、纱、布 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 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 定义: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注意: 货币价值的调整问题(市场价值) 生产活动的范围问题(市场活动) –市场交易范围内的产品和劳务 不参与市场交易范围的产品和劳务,如农民自产的粮食、家庭妇女的劳动 –非生产性活动除外,如一般转移支付、证券买卖、旧货交易 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法—将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累加起来 价值累加法(增值法)—将生产过程中每一厂商对完成一件产品所作贡献的价值累加起来,表示全部价值的数量 避免重复计算问题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继续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与劳务,如原料、半成品 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统计范围(以永久居民为统计范围): 住在该国的公民 住在该国的外国移民 住在海外的该国公民 GNP=GD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本国公民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14周 周 一 第1、2 节/周 四 第 7、8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9、20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GDP的核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及其他指标。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收取构成。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几个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2、 国民收入即狭义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收入法:GNP=W+I+R+Π+ Ti+ D 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对产品补贴 NI=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3、个人收入 方法及手段 国民收入可能大于个人收入: 社会保险费、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  个人收入可能大于国民收入 : 许多收入不是完全由于参加生产活动而获得,如失业救济金、困难家庭补贴、养老金等 – PI=NI-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费+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中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可以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消费+储蓄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如何核算GNP 把所有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加总——最终产品法 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生产法(增值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收入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支出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NP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NP 主要包括消费、投资、购买、出口 GNP=C+I+G+(X-M)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14周 周 一 第1、2 节/周 四 第 7、8节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19、20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GDP的核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及其他指标。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收取构成。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 方法及手段 私人消费支出(C ) 不包括住宅建设消费支出 国内私人投资支出(I)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住宅建筑也属投资 –净投资+重置投资(折旧) 折旧=物质磨损+精神贬损 –不包括购买土地、(非新建)房屋、股票、债券 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 购买支出(G) 净出口(X-M) 包括向企业购买办公用品及军事装备,向各类雇员的工资支出(?) 不包括转移支付(退休金、养老金)及公债利息支付 GNP=C+I+G+(X-M)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企业生产成本)来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严格地说,还包括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收入法(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工资(W):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利息(I) :国内工商企业及个人收到的利息超过其付出的利息净额及国外利息净额,不包括公债利息与消费信贷利息(转移支付) 租金(R) :地租、房租、版权收入、特许权使用费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收入法(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公司税前利润(∏) :利润总额(分配、未分配、所得税)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Ti):包括在成本与价格中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折旧(D):因生产而被消耗掉的资本,包括在总投资中 GNP=W+I+R+Π+ Ti+ D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 14周 周 四 第7、8 节第 15周 周 四 第7、8 节 课次 课时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安排 21、22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一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两部门经济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投资等于储蓄,理解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理解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原理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均衡的概念 第二节 消费函数 1. 家庭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2.两函数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3. 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乘数原理(计算) 第四节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乘数原理 1. 均衡收入的计算 2. 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计算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6周 周 一 第1、2 节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二章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模型。 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IS曲线,了解LM曲线。了解IS—LM模型。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1. IS曲线的由来(计算) 2. IS曲线的斜率 3. IS曲线的移动 4. 产品市场的失衡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1. LM曲线的由来(计算) 2. LM曲线的斜率 3. LM曲线的移动 4. 货币市场的失衡 第三节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1.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计算) 2. 两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3.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变动 课次 课时 安排 23 2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课次 授课时间 第 16周 周 四 第7、8 节 授课方式 课时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请打√)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三章宏观经济 第十四章总需求与供给模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宏观经济。 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宏观财政,了解宏观货币。了解总需求、总供给曲线,了解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24 2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 第一节 财政及其效果 1. 财政和自动稳定器 2. 挤出效应和财政效果 第二节 货币及其效果 1. 货币及其工具 2. 货币效果 第三节 财政和货币的混合使用分析 第十四章总需求与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7周 周 四 第7、8 节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失业的类型,了解通货膨胀,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课次 课时 安排 25 2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 1.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通货膨胀率 2. 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 3.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二节 失业 1. 失业及失业率的测量 2. 失业的类型 3. 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第三节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1.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经济学原理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8周 周 一 第1、2节/周 四 第7、8节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次 课时 安排 26-27 2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总复习主要内容: 串讲本课程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题。 方法及手段 作业和思考题: 本节参考资料: 课后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