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油菜花开》拍摄剧本
序场
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冯文花焦急地行走在田边。五天后,这里将是上海菜花节的举办现场。眼下不甚理想的菜花长势和工程进度,让冯文花的心紧紧地悬着。 现场声:与民工攀谈
冯文花是奉贤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她五十年的岁月里,她曾经荣耀地当选“感动奉贤十大人物”,也曾失意在病榻上苦思冥想,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创业的舞台。从某种角度看,冯文花的经历犹如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缩影;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就是广大农民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
片名《油菜花开》
场景一
早晨七点刚过,还没迎来游客的老街,飘来一阵粽子的清香。屋外的小雨还夹杂着一丝凉意,而屋内的冯文花早已忙得热火朝天。 现场声:招呼过来帮忙
昨晚有客户预订了500个粽子,为了完成这笔临时的订单,冯文花和聘请来的农家姐妹们足足花了一个晚上的功夫。等粽子全部装箱完毕,冯文花赶紧跳上车。她说:送货上门是为了给客户留下好印象,使那些吃过她粽子的人,今后都成为回头客。 现场声:和老板娘交流
扣去包粽子的成本和支付帮工的薪水,这一趟冯文花赚了五百元,她感到很满意。因为这笔不到一天就做成的生意,所赚得钱却抵得上从前种地时两个月的收入。 同期声:1
场景二
有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郊区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普遍达到三四千元,这个数据放在全国已是顶尖水平,可与身处同一都市的上海市民相比,却不到三分之一。曾几何时,开启中国改革序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解决了10亿农民的吃饭问题。但是,当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守着六亩水稻田的冯文花蓦然回首,她发现:在人多地少的上海,单凭种粮食,根本无法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不过此时,她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同期声:2
冯文花作了一个让亲友们瞠目结舌的决定:她要在邻近地势低洼的100亩荒地上种植大棚蔬菜。可令她没想到的是,头一个泼冷水的就是自己的丈夫。 同期声:3
第一年的收成泡汤了,之后连续三年,冯文花培育的大棚蔬菜同样遭到台风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天灾并没有压垮这个倔强的农村妇女。她付出了超乎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劳动,终于在第四年,冯文花收获了成功。 同期声4 夫妻一起说
一个农村妇女居然搞成了百亩蔬菜基地!这则消息马上引来当地媒体的关注,于是也就有了十三年前冯文花第一次创业时的影像资料。 出音乐
场景三
眼下随着菜花节脚步的临近,冯文花急在心头,她还有很多要紧的准备工作。这天她匆忙来到小商品市场,要求裁缝连夜赶制一批蓝印花头巾。 现场声:和裁缝交流
在菜花节上戴这样的头巾,冯文花可不光是为了吸引游客,她更想荣耀地向上海市民彰显自己农民的身分。然而就在五年前,冯文花曾急切地脱下了农家的衣装,离开这片她耕耘了半辈子的土地。在她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场景四
镜头切回十年前,种植大棚蔬菜已经小有名气的冯文花,在城里申办了蔬菜经营门市部,一家三口,自产自销,收入比种地那会翻了好几倍。可是命运就在这时又跟她开了残酷的玩笑,冯文花夫妻俩和她唯一的儿子在不到三年时间里,竟遭遇了两次车祸。命虽然保住了,但一家人辛苦多年赚得钱,也全部填进了医疗费。 同期声:5
在不可预料的天灾、人祸面前,冯文花终于感到农民的无助,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也许就是中国城乡最大的差距。面对病榻上的父子,冯文花痛定思痛。从小就跟父母种田卖菜的儿子,丧失了上大学和参军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真是不能再耽误了。 同期声:6
为了让儿子不走自己的老路,冯文花用很低的价格就卖掉了辛苦十年培育的蔬菜大棚,她带领着一家老小到城里毅然开始了全新的市民生活。冯文花离开的这一年是公元2006年,恰好在这一年,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也在上海郊区全面试行。面对家乡即将要发生的改变,已经远离农村的冯文花又在思考着什么呢?(未完待续)
场景五
每个双休日的中午,冯文花农家饭馆里总是人满为患。这个餐桌早在一天前就有上海市民预定了,但刚来的这波游客硬是一屁股坐下来不肯让位子,冯文花最近就常遇到这样的麻烦。 现场声:劝客人离开座位 对预定的客户说抱歉
好说歹说,冯文花总算把游客就餐的事安顿下来。庄行蒸蒸日上的旅游形势是她始料未及的。从2008年开始,庄行相继唱响“春赏菜花、夏食伏羊、秋品新米、冬看民俗”的乡村旅游四季歌,冯文花闹不明白:油菜花和羊肉烧酒这些在农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对见过市面的上海游客来说,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同期声:从宝山赶过来
场景六
贝港花园是南桥新城一个高品质的居民小区。房价还不高的时候,冯文花夫妻俩用半辈子积蓄为儿子买了房。五年来,在城里打拼的冯文花开起了职业介绍所。而从小跟随父母种田卖菜的儿子,凭借吃苦耐劳的农家本色,被一家事业单位录用为驾驶员,如今已经娶妻生子。争气的儿子,果然遂了母亲的心愿。 同期声:母亲为他牺牲了太多 要没有母亲 很可能就做一辈子农民了
不到50岁就有了孙子,冯文花原想下半辈子待在城里安逸地享受祖孙三代的幸福时光。但是在2008年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又让冯文花一颗埋藏以久的创业心,重新跳动了起来。 同期声:旅游公司找我 要我承包一百平米的店面
场景七
在庄行镇上有一条不足百米长的老街,街上的古老建筑大多是徽派风格,养在深闺,无人问津。只有屋顶上高高兀立的马头墙在风雨中孤独地见证历史的沧桑。2007年庄行镇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修建。为了把商铺推向市场,当地旅游公司第一个就想到曾经名噪一时的冯文花。面对眼前那条空荡荡的老街,想到每年还要支付二万多元的租金,冯文花的内心流露出一丝犹豫。 同期声: 丈夫说如何反对 冯文花说儿子支持
场景八
在儿子的支持下,已经年近五十的冯文花又一次踏上创业的旅程。六万块钱的装修费实实在在花下去了,可头一个月下来,农家饭馆里门可罗雀。就在冯文花一筹莫展的时候,平时唱反调的丈夫带来一个让她兴奋的消息:在金秋十月,庄行的新米品尝节就要召开了。 同期声:
冯文花在新米品尝节上发现一个重要的商机:来自大都市的上海市民对新鲜的农家特产情有独钟。这让冯文花马上想到了自己做姑娘时的拿手点心——粽子。经过一番研究和改良,冯文花包的粽子成为这里的招牌产品。半年时间里,老街上渐渐地凝聚了人气,而且越烧越旺,与之呼应的是冯文花的农家饭馆也一下子声名鹊起,知道冯文花名字的人少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胖阿姨”。人手不够了,胖阿姨还聘请来了十多名下岗女工。
同期声:有人说请漂亮一点的小姑娘 我作过职业中介 知道下岗女工的困难
场景九
现场声:感动奉贤十大人物评选现场
因为带领下岗姐妹再就业的事迹,冯文花荣获“2009年感动奉贤十大人物”。和知名企业家、中国海外维和人员等风云人物一起分享这个奖项,冯文花感到很意外,她觉得自己只是在创业路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现场声:主持人采访
结尾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上海菜花节如期而至,数以万计的上海市民纷至沓来。在人头攒动的节日现场,自然少不了冯文花的身影。她和下岗姐妹们穿上清一色的农家装扮,热情地向过往游客推销家乡的土特产。 现场声:粽子准备注册商标
回想两次不同的创业经历,冯文花已经不太愿意提起当年的困难处境,回忆一次,记忆深处的伤痕就要裂开一次,这对她来说是一种痛苦。冯文花更愿意追思创业途中经历过的风雨和岁月深处的感动。现在的冯文花虽然还是农民,但是她对未来已经没有了什么忧虑,她和丈夫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即使再有天灾人祸,她也不再惧怕和退缩。望着眼前一派金黄的土地,冯文花笑着说,自己就象是脚下的油菜花,过去普普通通,没啥稀奇,现在开得好,成了宝,是因为正好生长在新农村建设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