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训练
积累与运用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国都的老百姓为什么“谤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公第一次进谏非常委婉地指出了厉王的过失,他是怎么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厉王的高压统治下,国都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次进谏当中,召公用________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6)召公的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就是让老百姓把话都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谤王( )________ (2)川壅( )________ (3)瞽( )________ (4)瞍( )________ (5)矇( )________ (6)耆艾( )________ (7)原隰( )________ (8)彘( )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A.是障之也( ) B.衣食于是乎生( ) C.于是国人莫敢言( )
(2)A.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B.其与能几何( ) (3)A.是以事行而不悖( ) B.成而行之( ) 4.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①失其所与,不知( ) 与 ②若壅其口,其与与能几何( )③秦伯说,与与郑人盟( )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以 ②以告,则杀之( ) ③是以事行而不悖( )①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犹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犹得备晨炊( )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 流 ②三年,乃流王于彘( ) ③三教九流( )5.根据文意,补写一句带有议论和总结性的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
齐王与厉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内)
阅读与品味
6.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①________________(三个字),②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7.“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召公的劝谏之辞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分析这两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________________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________________
③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________________ ④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________________
10.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或根据你了解的相关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创新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①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岁亦无恙耶:年岁没什么问题吧?岁,指年岁,一年的收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①书未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________________
12.给赵威后的回答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段短文,反映了赵威后的一种政治思想,即□□□□(限四字)。 14.赵威后的思想与召公有何相同之处?
参:
1.(1)厉王虐(2)民不堪命矣(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6)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2.(1)bàng,指斥别人的过失(2)yōng,堵塞(3)gǔ,盲人(4)sǒu,无眸子的盲人(5)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6)qí ài,六十岁的人叫耆,
五十岁的人叫艾(7)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8)彘zhì,今山西霍县
3.(1)A代词,这B代词,其中 C代词,此 (2)A代词,代土地 B代词 那 (3)A畅通(形容词)B自然流露(动词)
4.与:①帮助 ②赞许 ③和、跟 以:①认为 ②依据、按照 ③因为,“是以”即“以是”犹:①如同、好像 ②尚且 ③还 流:①流动 ②放逐、流放 ③流派、派别
5.对待谏谤的态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6.①虐、怒、杀 ②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7.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8.①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产生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的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②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地“防”。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必须积极地“宣”。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打比方,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9.①国都的百姓都不敢说话,(即使)在道路上(遇见),(彼此也只是)用交换眼光(来传达信息)。②堵塞百姓的言论比堵塞河水还要严重。③(百姓)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能从这里发现。④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从此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10.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不少事情都被作者省略,只把事实的结果告诉大家,文章简洁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11.①信还没有打开。②难道有先卑后尊的道理吗? 1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译文:话不能这么说。假如没有好年成,老百姓能活得好吗?假如没有老百姓,国君还能存在吗?所以,要是提问的话,怎么能丢开根本的事情不问,却问那细枝末节的问题呢?
13.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14.都具有一种“民本”思想,但同时又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