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文调查规范

水文调查规范

来源:爱玩科技网
中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 196-97 水文调查规范

Code for hydrologic investigation 1997-05-16发布 199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文调查规范 SL 196-97

主编单位: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发布《水文调查规范》SL 196-97的通知 水文[1997]196号

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部水文司主持,以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为主编单位制定的《水文调查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水文调查规范》SL 196-97.

本标准自1997年6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5月16日 目 次 1 总则

2 流域基本情况调查 3 水量调查 3.1 一般规定 3.2 调查等级标准

3.3 河川径流还原计算和水量平衡计算 3.4 分项水量调查 3.5 辅助站测验 4 暴雨和洪水调查 4.1 一般规定 4.2 暴雨调查 4.3 河道洪水调查

4.4 溃坝,决口和分洪洪水调查 4.5 历史洪水考证

4.6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推算 5 专项调查 5.1 枯水调查

5.2 固定点洪水调查

5.3 南方平原水网区水量调查 5.4 泉水调查

5.5 岩溶地区水文调查 5.6 沙量调查

附录A 水文调查报告的编写 附录B 分项水量调查与计算

附录C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推算方法 附录D 水库,淤地坝淤积量测算方法 附加说明

1 总 则

1.0.1 水文调查是为了弥补基本水文站网定位观测的不足,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和提供专项水文资料的工作.为增强资料的完整性,系列的一致性,统一各项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水文站的面上调查和辅助水文站(以下简称辅助站)的水文测验. 在水文调查中,暴雨,洪水和枯水应普遍进行调查,其他项目可根据需要,只在中小河流上进行.在大河和平原水(河)网区的水文调查以及专用水文站的水文调查,亦可参照本规范进行. 1.0.3 水文调查基本内容,分为四类:

(1)流域基本情况调查,即基本水文站(以下简称基本站)上游集水区内流域基本情况调查. (2)水量调查,即基本站受水工程影响程度达到中等影响时,对河川径流进行还原水量调查和水量平衡调查.

(3)暴雨和洪水调查,即基本站设站初期进行历史暴雨,洪水调查,或超过一定标准的当年暴雨,洪水调查.

(4)专项水文调查,即为了专门目的的需要,调查收集某专 项水文资料.

1.0.4 水文调查以调查区为单元进行成果综合.调查区划分如下: (1)基本站上游无基本站的区域.

(2)干支流上游基本站至下游基本站的区间. (3)最下游控制站至注入口的区间.

(4)平原水(河)网水量巡测线及区域代表片. (5)无基本站或无基本雨量站的区域.

1.0.5 基本站开展水量调查时,在山丘区,要求基本站和辅助站实测年水量的代数和占天然年径流量的85%以上;在平原区,要求基本站和辅助站实测进(出)年水量之和分别占总进(出)水量的70%以上.其余水量采用面上调查方法解决.

1.0.6 水文调查资料的可靠程度分可靠,较可靠和供参考三级评定.辅助站单次流量测验精度,流量定线和间测允许误差指标,可参照有关水文测验规范三类精度的水文站的有关规定执行. 1.0.7 调查时,可根据需要,在符合规范前提下,对调查内容和方法做必要的调整或补充.

1.0.8 水文调查原始资料应按原文献文物和访问获得的年,月,日时间记录.计算成果的年份采用公元制,日期采用阳历制,时制采用北京时间,原朝代和阴历时间应在括号内注明.

1.0.9 水文调查中采用的符号,单位,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1.0.10 水文调查野外工作完成后,应编写单项或综合调查报告.报告编写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11 相关标准或引用标准

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GBJ138-90《水位观测标准》;GB50179-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59-92;SL34-92《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24-91《堰槽测流规范》;SL20-92《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L58-93《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D244-87《水文年鉴编印规范》;SL195-97《水文巡测规范》;SD174-85《比降-面积法测流规范》;SL44-9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DJ214-83《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2 流域基本情况调查

2.0.1 基本站设站初期应全面调查,以后对较大变化部分做补充调查.调查方法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对重要情况应进行补充核实.

2.0.2 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区的实际情况,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主要河流和其他水体各项几何特征值.

(2)地势及地貌,土壤,植被,地质及水文地质,水土流失等资料.

(3)水库,堰闸,水电站,灌区,抽水站,蓄洪区,跨流域引水,水土保持等各项水工程的名称,位置,数量,规模和建成时间等.

(4)农业,工业,城镇用水资料.

(5)历史的和现有的各类水文,气象站网位置和设站观测年月,各项水文气象要素的月,年均值和极值.

(6)历史上发生的较大洪灾,旱灾,涝灾和凌灾的时间,范围,主要地段和受灾损失情况等. (7)基本站附近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水准点和设置的位置,等级与校测高程情况等. (8)水质污染及污染源(点和非点)状况.

2.0.3 由于建库,灌溉或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使水文情势和水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可进行下列定性调查:

(1)建库,灌溉,过量抽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地面下沉及海水入侵的调查. (2)建库发生的库岸坍塌调查.

(3)建库下游河床发生冲刷和淤积调查. (4)建库库岸地下水调节水量调查. (5)河流改道原因及影响调查.

(6)其他水环境变化调查,其中包括荒漠化,盐碱化,都市化,沼泽化等.

2.0.4 水文调查任务结束后,应将调查报告和基本资料编号归档,并建立水文数据库管理. 3 水 量 调 查 3.1 一般规定

3.1.1 水量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流域界限,集水面积明显变化情况.

(2)设立辅助站,观测影响河川径流的主要分项水量. (3)面上调查分项水量的各项指标变动情况. (4)必要时可开展典型调查或典型试验. (5)水量调查成果的可靠程度评定.

3.1.2 对影响河川径流的调节水量和耗损水量,应分项进行水量调查,对主要分项水量应重点调查,对次要分项水量可粗略调查,对影响甚微的分项水量可免予调查.对于受大量客水影响即分项水量远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的调水区,分项水量仍应进行调查. 3.1.3 面上水量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调查收集有径流资料以来的蓄引提水量及其相应的有关指标变化情况.有困难时,可调查收集丰,平,枯典型年情况.

(2)收集基本资料应与分项水量相配套.

(3)收集的资料宜便于换算成按调查区的成果.

(4)基本资料应力求翔实,重要的要现场核实,并审查其合理性,凡发现资料数据不一致,应与资料来源单位共同复核订正. 3.2 调查等级标准

3.2.1 水量调查等级划分为二级,指标及调查要求见表3.2.1. 表3.2.1 水量调查等级表

等 级 受水工程影响程度 一 级 显著影响 50%~80% 大于50% 二 级 中等影响 15%~50% 10%~50% aRk指 标 'AWy (蓄水工程) (引水工程) aA'WRkWRky用k1aW'yARkk 1 在50%~80% k1 在15%~50% (受蓄水,引水工程混合影响,以引水工程为主) 'ayA用k2VWRRkyk 2 大于50% k 2 在10%~50% (受蓄水,引水工程混合影响,以引水工程为主) ①设立辅助站观测并开展面上水量调查;②基本站,辅助站实测年水量,应满足本范1.0.5要求;③成果应满足推算全年,分月或主要调节期,非主要调节期各分项水量 ①同第级;②同第一级;③成果应满足,推算全年各分项水量 调查要求

注:

①表中符号含义及有关说明如下:

a'---蓄水工程集水面积修正值(修正方法如下:当

aV时,a'V•A;当aV时a'a);

ARRAREa---调查区内各蓄水工程总集水面积(当水库上游有水库时,下游水库只计算区间集水面积);

EWy ---频率为95%枯水年或典型枯水年年总引水量; EV---调查区内各蓄水工程有效库容之和;

R k ---频率为95%枯水年或典型枯水年河川年径流量; R---调查区内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 A---调查区集水面积.

②引水工程不含跨流域引水工程.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参考上述指标要求执行,Rk 的频率可适当放宽.

Va'代替④多泥沙河流,宜用指标

RA3.2.2 调查区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立辅助站:

(1)未设立基本站或专用站的大型水库,大型引水工程.

(2)

a大于10%的单一中小型水库. A(3)

WyRkWy'Rk大于5%的单一中小型引水工程(火电等工业引水,用后仍大部分排放回测站断面以上

除外). (4)

大于3%的单一跨流域引水工程(Wy'为频率95%枯水年,跨流域引水对调查区年径流

的影响量,如测站断面以上调查区水引到外流域, Wy'指引出水量;如外流域水引入本流域测站断面以上用水, Wy' 指本调查区增加的回归水量).

3.2.3 对小水库群,可用抽样选代表库设辅助站观测.可根据来水,库坝型式,管理运用方式,蓄水,用水等综合反映拦蓄能力(有效库容与水库集水面积比)和供水能力(有效库容与灌溉面积比)较大的作代表库进行抽样测算,抽样容量宜为3.3 河川径流还原计算和水量平衡计算 3.3.1 调查区河川径流还原计算式:

11~ 2010WTWSWi (3.3.1)

i1n式中 WT---调查区天然水量,即调查区河川径流量; W S---调查区实测水量;

W i ---单项还原水量即各分项水量,详见表3.3.1; i,n---分项水量的序号,总项数.

各分项水量之间有时为重复水量,在水量还原计算时,必须避免某分项水量重复加入,并检查各分项还原水量的正负号.

3.3.2 河川径流还原计算可逐年进行,当逐年还原有困难时,可选丰,平,枯典型年进行.

3.3.3 辅助站观测分项水量的计算时段,可采用次,日,旬或月.开展面上分项水量调查时,根据实际需要可选择分月,调节期或全年为计算时段. 表3.3.1 水工程措施影响河川径流的诸分项水量表 工程类型 分 项 水 量 对河川径流效应 耗水量(灌溉,工业,生活等) 减 水 回归水量(灌溉),排放水量(工业,生活) 增 水 跨流域(调查区)引排水量 流进为增水,流出为减水 引排工程 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后的回归,排放水量 增 水 深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 水源区为减水,回灌区为不增水不减水 ①浅层地下水开采量 减 水 ①浅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 水源区为减水,回灌区为增水 蓄水工程蓄水变量 蓄水增加为减水,蓄水减少为增水 蓄水水面蒸发增损水量 减 水 蓄水工程渗漏水量 减 水 拦蓄工程 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 减 水 ②溃坝水量 增 水 河道决口水量 减 水 河道分洪水量 减 水 注:①指浅层地下水与河川径流有直接补排关系时,对河川径流的效应.

②指水库调节周期大于分项水量计算时段时,对河川径流的效应.

3.3.4 受大量客水影响的调水平衡区以及水库或湖泊平衡区,在闭合条件下进行时段水量平衡检查,可按下式:

W1WqW0W1 (3.3.4)

i1n式中 WI ---平衡区实测总进水量; Wq ---平衡区的河川径流量; W0 ---平衡区实测总出水量.

3.3.5 对平衡区进行时段水量平衡检查中,按下列要求进行: (1)计算时段可根据需要选择分月,调节期或全年. (2)

Wi1ni为扣除重复水量后各分项水量的代数和,应重点抓住主要分项水量.

(3)平衡区的河川径流量,分水面和陆面两部分,分别计算水面产(亏)水量与陆面径流量而后代数和.陆面径流量可移用相似流域同步径流深进行估算,水面产(亏)水量按下式计算:

Wq1PkE0A (3.3.5) 10式中 Wq ---库面或湖面时段产(亏)水量,104 m 3 ; ---库面或湖面时段降水量,mm; k---水面蒸发折算系数;

E0 ---水面蒸发器蒸发观测值,mm; A---库面或湖面水面面积,km2 .

(4)当平衡区时段水量出现明显不平衡时,可从下列诸方面查找原因:平衡区河川径流量的估算精度;辅助站测验整编问题;主要分项水量调查成果的可靠程度;受非闭合因素地下漏失或补给量的影响等.查明原因后,应做定量改算或定性说明. 3.4 分项水量调查

3.4.1 进行用水量调查前,须查清调查区内的用地表水的水源地,用水区域和回归水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判别应调查的水量.

3.4.2 灌溉水量分为灌溉引水量,灌溉耗水量,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含灌溉水渠系田间下渗回归量,田渠弃水量),灌溉水量平衡式为 W y =Wqh±Wq (3.4.2) 式中 Wy ---灌溉引水量,104 m 3 ; Wgh---灌溉耗水量, 104 m 3 ; Wg ---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 104 m 3

3.4.2.1 灌溉引水量可设立辅助站实测灌溉期引水量,也可用面 上调查形式进行估算.

3.4.2.2 灌溉耗水量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估算: (1)调查灌溉引水量和灌溉退水量.

(2)调查灌溉(水)定额,实灌面积,灌水次数和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3)对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调查灌区灌排水规则,实测面积,灌区逐日降水量,水面蒸发量,渗漏量及有关系数,用计算机模拟.

3.4.2.3 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估算: (1)调查灌溉引水量和灌溉回归系数. (2)调查灌溉引水量和灌溉耗水量.

(3)调查灌溉定额,实灌面积,灌溉回归系数和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等.

(4)受灌溉退水影响显著的河流,可对照逐日降水量过程线,在实测流量过程线上割取\"非降水产流\".

3.4.3 工业及生活水量分为引水量,耗水量,综合排放水量.判别应调查哪一类水量见3.4.1. 当工业及生活水量逐年变化基本稳定时,可1~3年调查一次,未调查年份可借用上一年调查成果有关指标.对于引水源,引水口门,引水量,用水区域或排水系统等其中一项发生变化的年份,必须重新调查或补充调查.

3.4.3.1 工业及生活引水量直接取用引水量观测资料或面上调查的引水量汇总资料. 3.4.3.2 工业及生活耗水量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估算: (1)调查工业及生活引水量及排水量.

(2)调查工业及生活用水定额,工业产值,人口数和重复利用系数等. 3.4.3.3 工业及生活综合排放水量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估算: (1)调查工业与生活引水量及耗水量. (2)调查工业与生活引水量及排放系数. (3)实测流量过程线\"非降水产流\"切割法.

3.4.4 跨流域或跨调查区引排水量,可在分界处的引排水河(渠)段设辅助站实测,也可参照灌溉,工业及生活引水量面上调查方法进行估算.

3.4.5 地下水开采量与人工回灌量,在我国北方地下水开采利用地区,根据其对河川径流效应来确定应调查的分项水量,各分项水量调查规定如下:

(1)调查地下水开采量,应按深层,浅层地下水分别统计开动泵(机)台数,单泵(机)出水量,泵(机)抽水时数等.若开采井多,分布广,可进行抽样调查.

(2)当浅层地下水与河川径流有直接补排关系时,应调查地下水埋深及潜水蒸发临界埋深.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平原开采区,当开采前后地下水埋深大于潜水蒸发临界埋深时,调查开采耗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当开采前后地下水埋深小于潜水蒸发临界埋深时,调查开采耗水量及开采前后的地下水埋深,用开采耗水量再扣除开采前后潜水蒸发的减少量作为还原水量.

(3)对于河水补给丰沛的开采区(透河区),除调查开采量外,应对开采比较集中的河段开展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试验,确定透河区开采量中还原给河川径流的百分比.

(4)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生活时,可调查开采利用后回归,排放到河道的水量作为还原水量.

(5)浅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应作为水源区或回灌区河川径流的还原量.如果回灌区与回灌水源地在同一调查区内,人工回灌量与引水量对河川径流总量有相互补偿效应,可不作还原水量调查.如果跨流域或跨调查区引水进行专门性人工回灌,对水源区应调查引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对回灌区应调查人工回灌量.

(6)深层地下水专门性人工回灌量,对水源区应调查引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对回灌区不调查人工回灌量.

3.4.6 小水库群\"代表库\"观测或调查项目应包括:库水位,库容曲线,水库集水面积,水库灌溉面积等.

3.4.7 蓄水工程时段蓄水变量,为蓄水区时段终止与开始时蓄水量差值.应观测时段初(末)蓄水工程蓄水区代表水位,当蓄水区基本站水位代表性不足,可增设辅助水位站.蓄水区库容曲线的水准基面与蓄水区实测代表水位的水准基面应一致.

3.4.7.1 库容曲线可采用静库容曲线.对于少沙河流,库容曲线多年稳定,可常年使用.对于多

沙河流,泥沙淤积量占总库容10%时,应修正库容曲线.

3.4.7.2 中型以上(含中型)水库蓄水区库容曲线,应采用地形法或断面法测算. 3.4.7.3 小型水库和堰闸蓄水区库容曲线可采用纵横断面简易测算.

3.4.7.4 小水库群蓄水变量调查,可选用面积比法,库容比法,蓄(放)水量不均曲线法,推算调查区内小水库群时段蓄水变量.

3.4.8 蓄水水面蒸发增损水量,在我国北方蒸发能力较强的地区,增加的蓄水水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1%以上时,应予调查.

3.4.9 当蓄水工程渗漏量未回归到基本站断面,且渗漏水量占调查区年径流量2%以上时,应进行蓄水工程渗漏水量调查.

3.4.10 干旱,半干旱地区,当调查区内水平梯田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3%以上时,应进行水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的调查.

3.4.11 水库溃坝,河道决口,河道分洪对河川径流的月年还原水量,应根据其与调查区位置关系确定调查要求.

3.4.12 当分项水量调查成果中仅有年总量,需要进行月分配,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灌溉水量可按作物需水过程的比例分配到年内有关月份. (2)工业及生活水量可平均分配到年内各月.

(3)跨流域或跨调查区引(排)水量,可按用水区域用水量逐月占全年百分数分配. (4)蓄水变量可根据代表水库逐月蓄水变量用库容比法进行分配. (5)蓄水水面蒸发增损量可按水面蒸发量逐月占全年百分数分配.

(6)蓄水工程渗漏水量可平均分配到年内各月,如水位(水头)变幅较大,可按月平均水位(水头)高低进行月分配.

(7)水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可按分割基流后地面径流量逐月占全年百分数分配. (8)水库溃坝,河道决口,河道分洪按实际发生月份分配.

3.4.13 分项水量的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按表3.4.13规定进行. 表3.4.13 分项水量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表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可靠 供参考 辅助站实测分项年水量之和占该山丘区大于70%山丘区50%~70%平山丘区小于50%分项年总水量的平原区大于60% 原区40%~60% 平原区小于40% 百分数 方法正确,高水延方法基本正确,高延方法不够完善,长不超过30%,低计算方法 长不超过40%,低水数据大部分是估水延长不超过延长不超过15% 计值 10% 成果合理性检查 合 理 基本合理 定性合理 3.5 辅助站测验

3.5.1 辅助站应设置在对分项水量起控制作用的河(渠)段上.尽量利用堰闸,渠道,水电站,机泵站及桥梁等水工建筑物测流.

3.5.2 测验断面及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面可使用测站或假定基面,并在第一次使用后进行冻结,冻结基面宜与工程管理部门使用的基面一致.

(2)应设立水准点,可在基岩上或固定建筑物上刻划标记,或使用工程管理部门的水准点.当无条件时,可埋设混凝土桩或大石块作水准点.

(3)测验断面布设可参照国家标准《河流流量测验规范》有关规定执行;堰闸及输水,引水等水工程测验断面布设,可参照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有关规定执行;水库出库断

面视需要设在发电尾水渠,溢洪道或底孔泄流洞,或坝下游附近选择测验河段;凡跨流域或调查区引水的测验河(渠)段,应选在流域或调查区分界处附近.

(4)水尺的设立,可参照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有关规定执行. 3.5.3 普通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点高程测量可按四等水准要求进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按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中有关规定执行,每年定时校测一次,有变动时,应随时校测.

(2)设站时,可测绘测验河段简易地形图,在河道,地形,地物有显著变化时,才进行重测或补测. (3)利用水工建筑物测流,在设站初期应测量建筑物水道断面.对影响推流的各项水工程指标如堰高,闸门净宽,闸门开启高度标志,闸底高程等按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

(4)设立在河(渠)道上的水道断面,当水位面积点子偏离历年曲线在±5%以内时,每3~5年测量大断面一次;当在±5%~10%范围时,每年至少测量水道断面一次;当在±10%以上时,年内应适当增加测次.

3.5.4 辅助站设在河道,水库,堰闸和渠道的断面基本水尺水位的观测次数,可参照国家标准《水位观测标准》有关规定执行. 3.5.5 流量测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利用水工建筑物测流,采用流速仪法率定流量(或效率)系数推流,也可采用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中规定的有关流量系数推流.

(2)在河(渠)段进行流量测验,尽量采用流速仪法;当用流速仪法测流有困难时,可采用浮标法或比降面积法;流量较小时,可采用行业标准《堰槽测流规范》有关规定测流.

(3)对按行业标准或引用的国际标准设计施工的量水建筑物,以及经过检定后出厂并附有率定曲线的泵机或电机可不进行流量(或效率)系数率定.当堰闸,泵机,电机等有变动或维修后,应重新率定流量系数和效率.

3.5.6 流量测次应能满足点绘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或率定流量(或效率)系数的需要,流量测次可按下列要求布置:

(1)设在河(渠)道上的辅助站水位流量关系稳定时,每年流量可测7~12次,并分布于各级水位.如果水位流量关系复杂,难以单值化处理,应增加测流次数.

(2)设立在水工建筑物上的辅助站,每年流量测次不得少于7次,并分布于各级水力因素.当出现淹没孔流,淹没堰流时,建筑物上下游的水头差经常小于0.05m或淹没度经常大于0.98时,应按河道站的要求布设流量测次. 3.5.7 流量间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收集三年以上资料,实测水位变幅已控制历年水位变幅70%以上,每年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或其他水力因素与流量关系)与历年关系曲线之间或各相邻年份曲线的最大偏离,高水部分不超过8%,中水部分不超过10%,低水部分不超过15%,在实测资料范围内可进行间测. (2)凡流量实行间测的站,可停测2~3年校测一年,停测期间用综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或综合流量系数曲线推流.校测年份实测流量测次不得少于10次,校次应均匀分布于各级水位或各级水力因素(如当年测次不足10次,校测时间可延至次年),校测流量关系曲线与综合曲线进行比较,其偏离度中上部不超过±5%,下部不超过±7%,可用原综合曲线推流,否则应对原综合曲线进行修正.

4 暴雨和洪水调查 4.1 一般规定

4.1.1 当雨量站网密度较稀,且分布又不均匀时,应进行下列暴雨调查: (1)点暴雨(含不同历时和次暴雨量)超过100年一遇. (2)基本站洪水超过50年一遇的相应面暴雨.

4.1.2 基本站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宜进行洪水调查: (1)历史洪水顺位最大,第二,第三. (2)洪水超过50年一遇.

(3)漏测实测系列的最大洪水.

(4)河堤决口,分洪滞洪影响洪峰和洪量.

4.1.3 中型以上水库溃坝宜进行溃坝洪水调查.

4.1.4 在无基本站的河流或河段,可根据需要进行洪水调查. 4.2 暴雨调查

4.2.1 暴雨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各调查点的不同历时最大暴雨量,若有困难时,应估算暴雨量级. (2)暴雨的起迄时间,强度和时程分配.

(3)暴雨的中心,走向,分布和大于某一量级的笼罩面积. (4)分析天气现象和暴雨成因.

(5)暴雨对生产和民用设施的破坏和损失情况.

(6)在暴雨中心附近的小河流上进行洪水调查,反推估算暴雨量. (7)调查暴雨量的综合分析和确定. (8)估算暴雨的重现期.

(9)评定调查暴雨量的可靠程度. 4.2.2 暴雨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面收集水文,气象和其他部门有关的雨量观测资料.

(2)暴雨调查点的数量和位置(包括国家雨量站网在内)应能满足绘制出暴雨等值线. (3)每个暴雨调查点宜调查两个以上的暴雨数据.

(4)暴雨量估算的器皿,应露天空旷不受地形地物影响.准确量算器内水体体积和器口面积,并应扣除器内原有积水,物品和外水加入量,估算漫溢,渗漏和取水量.

(5)暴雨中心的调查记录,应与邻近国家站网和地方雨量站实测记录对照分析.

4.2.3 暴雨的重现期,可根据老年人的亲身经历和传闻,历史文献文物的考证和相应中小河流洪水的重现期等分析比较确定.

4.2.4 暴雨调查成果的整理和合理性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1)填制各调查点暴雨量表. (2)绘制暴雨量等值线图.

(3)绘制暴雨量,面积和深度关系图.

表4.2.5 调查点暴雨量可靠程度评定表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 可 靠 供 参 考 指认人印象和亲眼所见,水痕位置清亲眼所见,水痕位置不别人说,或记忆模糊,水痕模水痕情况 楚具体 够清楚具体 糊不清 障碍物边缘距器口的距离,障碍物边缘距器口的距障碍物的边缘距器口的距承雨器位置 大于其高差的2倍 离,为高差的1~2倍 离,小于其高差的1倍 雨前承雨器内空着或有其他物品,但有其他物品,量算的体有其他物品,其体积数量记情况 能量算具体体积 积不准确 忆不清 雨期承雨器漫无 无 有 溢渗漏情况 (4)填制暴雨调查点与邻近站实测暴雨成果对照表,检查其合理性. (5)分析中小河流断面实测或调查洪水总量与相应暴雨总量,检查其合理性.

(6)对北方平原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区,分析暴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水量转换,检查其合理性.

4.2.5 调查点暴雨量可靠程度评定,按表4.2.5规定进行. 4.3 河道洪水调查

4.3.1 洪水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洪水发生的年,月,日.

(2)最高洪水位的痕迹和洪水涨落变化.

(3)发生洪水时河道及断面内的河床组成,滩地被覆情况及冲淤变化. (4)洪水痕迹高程,纵横断面,河道简易地形或平面图测量. (5)洪水的地区来源及组成情况.

(6)降水历时,强度变化,笼罩面积和降水量. (7)有关文献文物洪水记载的考证及摄影. (8)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的推算和分析. (9)排定全部洪水(包括实测值)的大小顺位. 4.3.2 调查前宜收集下列资料:

(1)流域水系图,有关基本站历年最高洪水位,最大洪峰流量的出现时间,水面比降,糙率,历年大断面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

(2)各类查勘报告,水文调查报告,历史水旱灾情报告,以及历史文献,地方志等. (3)流域内实测及调查大暴雨资料.

(4)调查河段的地形图,纵横断面资料,水准点位置,高程变动情况等.

(5)调查河段历年行洪条件,水流变化情况,河道的改道,疏浚,裁弯,筑堤,开渠,堆碴,漫流,分流,死水,河道上游修桥,建坝,跨流域引水,溃坝,决口等情况. (6)调查断面的冲淤变化情况.

(7)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洼地和溶洞情况,水工程和水保措施情况等. 4.3.3 调查河段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调查目的和要求.

(2)河段较顺直,断面较规整,河床较稳定,控制条件较好,无壅水,回水,分流串沟,较大支流汇入. (3)避免有修堤,筑坝,建桥,滑坡,塌岸等.

(4)避免行洪水流从缓流到急流,或从急流到缓流的流态变化影响,避免河段有急剧扩散现象. (5)洪痕较多的河段.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选择靠近基本站测验河段和居民点附近. 4.3.4 历史洪水发生时间的调查方法如下: (1)收集历史文献文物,民间的谚语,传说等.

(2)群众回忆并结合各类自然灾害,战争,家庭和个人的生产及生活重要事件等. (3)干支流,上下游和邻近河流的洪水发生日期对照. 4.3.5 洪水痕迹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洪水痕迹应明显,固定,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群众指认后现场核实,分析判断. (2)采用比降-面积法推流时,不得少于两个洪痕点;采用水面曲线法推流时,至少要有三个以上洪痕点.

(3)遇有弯道,应在两岸调查足够的洪痕点.

(4)洪痕点确定后以红漆做临时标记,重要洪痕点埋设永久标志物.

4.3.6 洪水调查的普通测量,按行业标准《水文普通测量规范》有关规定进行,要求如下: (1)重要洪痕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其他洪痕采用五等水准测量. (2)被采用的洪痕点处,均应施测大断面.

(3)调查河段应进行简易地形测量并注明各洪痕位置.

(4)绘制河底中泓纵剖面图,并注明洪痕水面线和测时水面线. 4.3.7 弯道河段的断面平均洪水位计算可选用下列方法:

(1)取两岸洪水位均值. (2)按下式计算:

ZmZZZ (4.3.7-1) 2 (4.3.7-2)

2Bgp式中 Zm ---断面平均洪水位,m; Z---凸岸或凹岸洪水位,m;

ΔZ---超高水位,凹凸岸水位差,m; υ---断面平均流速,m/s; B---水面宽,m;

d---弯道中心线的曲率半径,m.可用凹凸岸曲率半径均值代表; g---重力加速度,m/s2 .

4.3.8 条件允许时可进行洪水过程调查.单峰洪水过程可调查起涨,峰顶,落平,涨落腰五个点. 4.3.9 洪水痕迹可靠程度评定,按表4.3.9规定进行. 表4.3.9 洪水痕迹可靠程度评定表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可靠 供参考 亲身所见,印象较深听传说,或印象不深,亲身所见,印象深刻,所指认人印象和旁证 刻,所述情况较逼真,所述情况不够清具讲情况逼真,旁证确凿 旁证材料较少 体,旁证少 标志物和洪痕 标志物固定,洪痕位置标志物变化不大,洪标志物已有较大变具体或有明显的洪痕 痕位置较具体 化,洪痕位置模糊 0.2~0.5 0.5~1.0 估计误差范围 (m) 小于0.2 注: 在平原地区或宽浅河道,水位涨幅小,洪痕估计误差可从严,在山区或深窄河流可放宽 4.4 溃坝,决口和分洪洪水调查

4.4.1 水库溃坝洪水调查内容和要求如下: (1)水库概况调查,按本规范2.0.2条规定进行.

(2)溃坝前库内水情调查,包括水位涨落变化过程,溃前最高水位和相应蓄水量,入库流量及泄流设施运用情况.

(3)溃坝过程调查,包括溃坝发生时间,相应的库水位和蓄水量,泄水设施运用情况,溃坝断面的变化,库水位下降过程及库容腾空时间等. (4)决口断面的测量和调查.

(5)溃坝后下游洪峰沿程变化,洪水走向,积水深度,淹没范围及沿程决口情况等. (6)对下游造成的损失. (7)溃坝洪峰和洪量的估算.

4.4.2 河堤决口调查内容和要求如下: (1)决口的位置和数量.

(2)决口的原因(漫溃,漏溃,浸溃),口门扩展过程. (3)决口发生时间和相应河道水位.

(4)决口前后水情变化和决口断面冲刷变化情况. (5)决口断面的测量和断面图绘制. (6)堤内外地面高程,分洪水量的去向. (7)决口后造成损失.

(8)决口洪量的估算.

4.4.3 分洪滞洪调查内容和要求如下:

(1)人工扒口无建筑物控制的调查与河堤决口调查相同.

(2)有建筑物控制的应调查闸门开高及孔数,分洪滞洪起迄时间及河道水位的变化过程,滞洪区蓄水情况,洪水开始退入河道及其水位变化过程等. (3)分洪滞洪区造成的损失. (4)估算分洪滞洪洪量. 4.5 历史洪水考证

4.5.1 对大河的历史洪水应进行考证,其他河流历史洪水可根据需要而定. 4.5.2 历史洪水考证的资料收集可包括下列内容:宫庭档案,实录,史书,水利河道专著,地方志,历史水文气象记录,古建筑物附近保留碑文,刻记,地区性的历史档案等. 4.5.3 资料摘录按下列要求进行:

(1)摘录范围应大于调查区,包括上下游和相邻流域的州县.

(2)除摘录有关雨情,水情和灾情记载外,尚需摘录与洪水有关的城镇,古建筑物的变迁,河道的变化等.

(3)摘录资料的来源,出处,版本,编纂年代应详细注明,对原词句,年号,地名等应保留原文. (4)资料整理一律按历史编年的顺序进行. 4.5.4 历史考证资料的审查包括下列内容: (1)不同版本记载,不同资料来源对比的甄别. (2)行政区划,地名的考证.

(3)古建筑物几经重建,改建或已毁的变迁考证.

(4)流域内地势地貌,植被,开荒,水土流失等变化的考证. (5)流域内水工程的兴建或毁坏的考证.

(6)河流的决口,改造,分流,冲淤,引洪路径和输水能力的考证. (7)调查时段的计量单位考证和换算.

4.5.5 应对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的量级及重现期进行分析,当定量分析有困难时,可定性将洪水分为四级,即非常洪水,特大洪水,大洪水和一般洪水.按洪水的大小或量级顺序排列,估计其重现期.

4.6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推算

4.6.1 洪峰流量推算,按下列规定进行:

(1)调查河段附近有基本站,区间无较大支流加入,而又有条件将调查洪痕移置到基本站断面时,可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延长推算.

(2)调查河段顺直,洪痕点较多,河床稳定时,可用比降—面积法推算.

(3)调查河段较长,洪痕点分散,沿程河底坡降和横断面有变化,水面线较曲折,可用水面曲线法推算.

(4)调查河段下游有急滩,卡口,堰闸等良好控制断面时,可用相应的水力学公式推算.

(5)当特大洪水的洪痕可靠,估算要求较高时,可设立临时测流断面测流,或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推算.

4.6.2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推算方法可按附录C要求进行. 4.6.3 洪水调查成果的整理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河段平面图. (2)调查河段纵断面图. (3)洪痕横断面图.

(4)洪痕及洪水情况调查表.

(5)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 (6)洪水调查整编情况说明表.

4.6.4 洪水调查成果应进行下列合理性检查:

(1)洪痕水位的代表性和洪痕水面线分析,检查洪痕突出偏高和偏低产生的原因. (2)与邻近地区水系上下游,干支流的洪峰流量,洪水总量进行对照,是否相应.

(3)编制同次暴雨洪峰模系数分布图,对照暴雨分布,检查上下游和区间洪峰模系数的合理性. (4)建立同频率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进行分析.

(5)建立流域产汇流模型或上下游洪水相关关系,检查成果的合理性.

4.6.5 洪峰流量成果应尽可能采用几种方法推算,对各种计算成果应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4.6.6 洪峰流量可靠程度评定随计算方法不同而异,比降-面积法按表4.6.6规定进行. 表4.6.6 洪峰流量可靠程度评定表(比降-面积法)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可靠 供参考 洪痕较可靠,代表性较好,洪水位是由水面线延长而得,或依洪痕水位 洪痕可靠,代表性好 水面线是依据较可靠点绘据参考点绘制 制 推流河段和断面顺直河段较长,断面较河段尚顺直,断面尚规整,河河段有弯曲,断面不够规整,冲淤变情况 规整,河床较稳定 床冲淤变化不大 化较大,或断面变化难于确定 由实测资料选定糙率,由选定相似河段实测糙率,糙率选定 根据经验选定糙率,精度较差 数据合理 数据基本合理 根据数量多,代表性好根据数量较多,代表性较好根据数量较少,代表性较差的洪痕洪水水面线 的洪痕确定,经分析比的洪痕确定,经分析比降合确定,经分析比降基本合理 降合理 理 成果合理性检查 合理 基本合理,存在问题较少 定性合理,无大的矛盾 5 专 项 调 查 5.1 枯水调查

5.1.1 枯水调查分当年枯水调查和历史枯水调查.当河流发生历年某时段最低,次低水位或流量时,应进行当年枯水调查.历史枯水调查可按需要进行. 5.1.2 枯水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当河流有水流时,调查其枯水的起,止时间,枯水期水位,流量的变化情况,最低水位,流量及出现时间.

(2)当河流干涸时,调查其断流起,止时间,断流天数,断流次数,各次断流的间隔时间和水流变化情况.

(3)调查流域旱灾面积,灾害程度,工农业因干旱减产和人,畜饮水,地下水位下降及井水干涸情况.

(4)当调查河段上游受水工程有中等影响以上时,调查其上游枯水期灌溉水量,工业和生活用水量,跨流域引水量和蓄水工程蓄水变量.

(5)搜集枯水开始前期流域雨量,枯水期雨量,枯水期天气系统和成因. 5.1.3 枯水调查河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调查目的.

(2)选在河道顺直,河槽稳定,水流集中处.如有石梁,急滩,卡口,弯道时,应选在其上游的附近. (3)调查河段尽量靠近居民点. 5.1.4 当年枯水调查方法如下: (1)应在枯水发生后立即进行.

(2)调查人员应到实地了解流域河道特性,深入细致地访问当地群众,搜集与枯水有关的各种资料.

表5.1.8 枯水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表

可 靠 供 参 考 资料来源真实可靠,资料基本可靠,枯水流量均枯水流量为估算,资资料情况 并有部分实测枯水流为间接推算 料粗糙 量,论据清楚 用实测水位流量资料用实测水位流量资料进行进行低水延长,上,下低水延长,上,下游流量相关,游流量相关,流量退流量退水曲线延长方法计用枯水相似流域法估计算方法 水曲线延长方法计算,其延长部分为总变幅的算 算,其延长部分为总±20%~25%;用降雨径流模变幅的±15%~20% 型法,水文比拟法计算 成果合理性检查 合 理 基本合理 定性合理 (3)当河流有水流时,应对其水位,流量进行测量,并调查其水量的来源. (4)对重要的枯水痕迹可进行摄影.

5.1.5 历史枯水调查可通过搜集历史文献,文物中关于旱灾的描述,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群众中最易记忆的事件,或由调查的旱灾比较判断,分析枯水发生的时间,枯水最低水位或最小流量,河水断流情况.

5.1.6 枯水流量的推算方法如下:

(1)调查河段有实测水位,流量资料时,可用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低水延长法,上,下游流量相关法;流量退水曲线法推算枯水流量.

(2)调查河段没有实测水位,流量资料时,可用水文比拟法,降雨径流模型法推算枯水流量;或根据调查流域的旱灾情况,按相似流域的相应枯水年估算枯水流量.

(3)调查河段上游受水工程有中等影响以上时,可对其调查枯水流量进行还原计算. 5.1.7 枯水流量的合理性检查可用下列方法进行:

(1)上,下游,干,支流,邻近站的同期枯水流量或枯水流量模数对照. (2)用降雨径流模型推算枯水流量,与调查枯水流量对照. 5.1.8 枯水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按表5.1.8规定进行. 5.2 固定点洪水调查

5.2.1 固定点(河段或断面)洪水调查,每年可只进行一次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的调查.河段或断面的选择可参照《河流流量测验规范》有关规定. 5.2.2 基本设施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立洪峰水尺断面,用比降-面积法推流时应设立上下比降水尺断面,并设立中高水位水尺或固定标志桩(杆),断面两岸应设立标志桩,或利用基岩,固定物予以标明.

(2)设立较牢固的水准点,可在基岩,墙脚上刻划标记,水准点位置应设在最高洪水位以上,采用测站或假定基面并冻结.

5.2.3 水尺或标志的零点高程应每年校测一次,在汛前进行.如发现有变动时,应及时校测.如有困难,可将水尺或标志重新埋设牢固,或另埋设标志等汛后补测.校测可按四等水准测量进行.

5.2.4 水位观测可按下列规定进行:

(1)每次较大洪水的最高水位均应进行观测,并记录相应时间. (2)设置比降水尺断面时,应观测峰顶附近的水面比降. (3)设置水位标志桩(杆)的固定调查点,每次涨水的最高 水位应记下刻度和相应时间,以便日后测量其高程.

(4)未设立水尺或标志桩(杆)的固定调查点,应将当年最高洪痕刻在牢固的基岩和建筑物上,并至少有上,中,下断面三个洪痕点.

项 目 等 级 较 可 靠 5.2.5 洪峰水尺断面和比降断面均应进行大断面测量,测次要求见3.5.3.

5.2.6 可采用比降-面积法或调查估算流量.在条件允许时,可进行简易流量测验. 5.3 南方平原水网区水量调查

5.3.1 当不考虑地下径流交换量时,南方平原水网区的时段水量平衡式为:

P=Eτ+W0 -WI +(Wm -Wc ) (5.3.1-1)

式中 P---降水总量;

Eτ ---蒸散发总量; W0 ---总出水量; WI ---总进水量;

Wm ,Wc ---时段末,初水平衡区的蓄水量. 各要素计算方法如下:

(1)降水总量,根据点降水量资料,计算面平均降水总量.

(2)蒸散发总量,当下垫面由水面,稻田,旱田(水地)三种类型组成,用下式计算:

Eτ =(ka1 +aa2 +Ua3 )E0 (5.3.1-2)

式中 α,U---稻田,旱田(水地)蒸散发系数,可根据试验站资料分析选用; a1 ,a2 ,a3 ---水面,稻田,旱田(水地)面积.

(3)总进(出)水量,可由巡测线上基本站,辅助站和面上调查水量资料计算.

(4)水平衡区调蓄量,地表调蓄量用湖泊,河网容积曲线查算,没有容积曲线,可粗略地用水面面积乘以时段水位增(减)量,估算时段湖泊,河网调蓄量.地下调畜量以地下库容变量代替. 5.3.2 平原水网区各类辅助站可根据测验要求,设置如下测验设施:

(1)单独定线推流的辅助水文站应设立水位观测设备,其中堰闸,抽水站,水电站,还应设置堰闸(站)上,下水尺.

(2)区域代表片内的配套雨量站应有一定数量的自记雨量计观测. (3)辅助地下水观测井的井深应能观测到最低地下水位.

(4)巡测区的各类辅助站的水准基面应与巡测区的基本站一致. 5.3.3 辅助雨量站,辅助水位站,辅助地下水观测井的观测要 求,可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精度可适当放宽. 5.3.4 对巡测线每年应进行下列调查:

(1)大区控制线,小区区界线和代表片封闭线,都应进行沿线进(出)水的堰闸,排灌抽水站及河道口门变化情况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建筑物整治的时间,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引排水范围和能力,以及毁坏情况等.

(2)对常年巡测线,应在冬春水工程修建基本结束后,组织进行野外调查和测量,并对暴雨,洪水期间发生的决口,分流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后,针对进(出)水口门的增减情况,调整巡测线路及增减辅助站.

5.3.5 区域代表片应收集县乡有关统计图表,开机封圩记录为主,辅以必要的野外测量.对逐年调查资料,应整理成文字和必要的图表归档,分析人类活动对本区水文要素的影响.区域代表片应调查下列内容:

(1)区域代表片的基本情况及测区范围,分水线,总面积等.

(2)测区内河流情况,引水范围,田间工程布局和规格,水面面积和不同水位下的蓄水容积. (3)土壤,植被,各种农作物逐年的布局,分项面积及其权重.

(4)测区内各项水工程设施的规模和控制运用情况,包括圩垸区的抽排动力,封圩抽排时间,排涝模数等. 5.4 泉水调查

5.4.1 泉水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对主要补给区的查勘,判别泉水类型.

(2)大泉和主要泉群设立辅助站或调查点观测调查泉水量. (3)对泉水量动态变化调查分析. (4)泉水的水质化验.

5.4.2 对泉水的主要补给区应进行查勘,了解泉水出露点高程.可通过连通实验了解泉水补给区情况,调查补给区的平均高程,以确定属上升泉或下降泉.

5.4.3 对出露大泉和主要泉群观测平水,最大,最小流量.可采用流速仪法,量水建筑物法或体积法施测,全年测次宜在10次左右,以能估算出全年及分月泉水量.

5.4.4 对河流水下较大泉水量或从河底漏走的水量,当枯季区间地表水量可忽略不计,下断面流量超过上断面流量±20%时,应在该河段上下游设立辅助站.在枯季尽可能在上下游断面同步施测流量,用下式估算时段泉水量或漏水量:

W 0(i)=WL-Wu (5.4.4)

式中 W0(i)---河段泉水补给水量或河段漏失水量,泉水补给为正,漏失为负; WL ---下断面实测水量; Wu ---上断面实测水量.

5.4.5 对出露大泉,主要泉群或河流水下较大泉水流量的施测外,配合对群众的调查访问,定量描述泉水的年内变化和断流情况.

5.4.6 选择枯季无降水或降水很小的期间,用下列衰减方程对枯季泉水流量进行衰减分析:

α

Q t =Q0 e –t (5.4.6) 式中 Qt ---衰减开始后第t天的泉水流量; Q0 ---衰减开始时的初始(t=0)泉水流量; e---自然对数的底;

α---衰减指数,为衰减延续天数的倒数.

当整个衰减期内衰减指数为变量,可在整个衰减期内划分几个亚衰减期,对不同亚衰减期取用各自的衰减系数α.

5.4.7 泉水水质化验除进行常规的水质化验外,对有开发价值的泉水应增加水质化验项目,如作为医疗用,增加对泉水矿物成分,放射性等项目的化验. 5.5 岩溶地区水文调查

5.5.1 岩溶地区水文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流域闭合程度.

(2)控制断面以上实际地表集水面积. (3)本流域与外流域的交换水量. (4)各主要暗河段的过水能力.

(5)改变河川径流系列一致性的影响量.

5.5.2 本项调查主要适用于岩溶比较发育的地区.在相邻流域间年交换水量超过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10%的中小河流上进行,或者在地形图上量算的集水面积与实际地表集水面积相差在±10%以上的中小河流上进行.

5.5.3 岩溶地区流域之间存在水量交换情况下,流域时段水量平衡式为:

P=EL+R+(Wm -Wc )+(R0 -RI ) (5.5.3-1)

式中 P---本流域降水总量;

EL ---本流域陆面蒸发总量;

R---本流域与外流域无水量交换或盈亏平衡时径流量;

Wm ,Wc ---本流域在时段末,初的蓄水量,在多年平均情况下,Wm -Wc =0; RI ---外流域经地下暗河补给本流域的径流量;

R0 ---本流域经地下暗河补给外流域径流量. R 0 -RI =ΔR (5.5.3-2)

当RI =R0 =0时,为闭合流域;当RI ≈R0 ≠0,ΔR=0时,为盈亏平衡流域;当ΔR<0,包括R0 =0,RI >0,或R0 >0,RI >R0 时,为盈水流域;当ΔR>0,包括RI =0,R0 >0,或RI >R0,R0 >RI 时,为亏水流域.

5.5.4 流域闭合程度可用流域闭合度,径流系数,枯水模数以及分析地下径流等方法进行比较判别.流域闭合程度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参证站应是有较长径流系列资料的闭合流域,与调查站相似且有一定同步资料. (2)采用水文比拟法,若相似流域为非闭合时,应将非闭合流域换算为闭合流域.

(3)径流系数,枯水模数,地下径流深等因素地区上对照,一般用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有关因素对比,去判别流域盈亏情况.对比时应注意区分由于受降水,下垫面影响,与受流域闭合程度影响,而造成上述有关因素的差别.

5.5.5 根据地表集水面积量算,调查访问,查阅有关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水质化验和连通试验等,确定河流的实际地表集水面积.实际地表集水面积成果可靠程度评定,按表5.5.5规定进行.

表5.5.5 实际地表集水面积成果可靠程度评定表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 可 靠 供 参 考 采用大于五万分之一地形 采用10~20万分之 采用无等高线地图地表集面图 一地形图 或小于50万分之一积量算 地形图量算 连通试验 大小水时均有试验资料 大水时有试验资料 小水时有试验资料 旁 证 水质,水温等旁证资料齐全 有部分旁证资料 旁证资料少 年径流与邻近闭合流域年 年径流与邻近闭合 年径流与邻近闭合成果合理径流对照,规律一致 流域年径流对照,规流域年径流对照,定性检查 律基本一致 性合理 5.5.6 本流域与外流域交换水量,可调查估算多年平均年交换水量,在有条件的流域也可估算逐年年交换水量.

交换水量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按表5.5.6规定进行. 表5.5.6 交换水量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表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 可 靠 供 参 考 二种方法估算多年平一种方法估算多年平估算方法 逐年估算年交换水量 均年交换水量 均年交换水量 参证站选择 相似 基本相似 部分相似 多年平均面上年水量多年平均面上年水量水量平衡检查 逐年面上年水量平衡 平衡 基本平衡 5.5.7 主要暗河段过水能力,可建立进口积水深与出流量的关系进行估算.

5.5.8 因修建水库,城镇工矿供水,矿山坑道排水,地震和山洪等因素对河川径流系列影响显著时,应作影响量调查. 5.6 沙量调查

5.6.1 年输沙模数大于2500t/km2 或对河流沙量有较大影响的地区应进行沙量调查. 5.6.2 沙量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灌溉引水,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跨流域输水及溃坝,决口等水流挟带沙量. (2)水库,淤地坝,洪泛区等淤积沙量.

(3)水保措施,开矿筑路,河岸坍塌,沟谷风沙堆积等沙量.

5.6.3 引水输沙工程和淤积量的调查等级划分,指标及调查要求见表5.6.3.

对众多较小的引水输沙工程和淤积量,在群体总影响沙量超过调查区产(输)沙量5%以上时,应归类抽样调查,抽样容量延续换算.

表5.6.3 沙量调查等级表

等 级 对沙量影响程度 指 标 11~ .抽样点要相对稳定,必须变更抽样点时,应处理好资料的5020一 级 显著影响 大于10% 大于15% 二 级 中等影响 5%~10% 5%~15% Wd (引水输沙工程) WAd(淤积量) A 调查要求 应 调 查 调 查 注: W d 为单个引水工程的年输沙量;

W为调查区的年产(输)沙量;

A d 为单个水库,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 A为调查区的总面积.

5.6.4 沙量调查的计量单位采用质量单位体系,以吨(t)计,原始调查为体积计量,可通过测量淤积密度换算为质量计量.

5.6.5 沙量调查的计算时段为年.调查数据为多年累积值或跨年度值时,应作年际分配.年际分配的方法根据工程性质和具体情况确定.若被调查的年沙量与年引水量,年降(暴)雨量,年输 沙率或输沙模数等关系密切时,可建立经验关系确定相应年度的产(输)沙量.

5.6.6 引水输沙工程的渠首若设立了辅助站,在开展水,沙观测时,可按下列要求进行观测和计算:

(1)悬移质泥沙测验次应能控制含沙量变化过程.

(2)单样水样含沙量应能代表断面平均含沙量,换算系数宜在0.8~1.2之间. (3)悬移质含沙量的测定可采用比色法,沉淀量高法,比重 计法,简易置换法或具有一定精度的其他方法. (4)渠首年出(入)沙量用下式计算:

Sqs86.4CqsiQqsii1n (5.6.6)

式中 Sqs---渠首年出(入)沙量,t;

C qsi---第i日的断面平均含沙量,kg/m3 ; Qqsi---第i日的断面平均流量,m3 /s; n---渠首引(退)水天数.

(5)若发现渠首含沙量大于引水河的含沙量时应严格检查.

5.6.7 若渠首未观测含沙量,可借用渠首附近引水河在引水期的实测含沙量资料,用下式计算年引水输沙量:

SqskCSWY103 (5.6.7)

式中 Sqs---渠首年引出沙量,t; Wy ---渠首年引水量,m3 ;

CS---借用渠首引水河附近水文站同步期的平均含沙量,kg/m3 ;

k---含沙量的折算系数,即渠首实际断面平均含沙量与CS的比值,其值由试验确定.通常k<1,无试验资料时可取1.

5.6.8 淤积量的测次可按下列规定进行:

(1)淤积量为显著的,或年淤积量超过总库容5%时,2~3年测一次,宜于汛前或汛后水位较低时期施测.

(2)淤积量为中等的,5~10年施测一次. (3)当水库,淤地坝被淤满,可停止施测.

5.6.9 淤积量的测算方法可选择下列方法: (1)大,中型水库,可选用地形法,断面法.

(2)有原始库容曲线的水库,淤地坝,可选用平均淤积高程法,校正因数法,相应高程法. (3)无原始库容曲线的水库,淤地坝可采用面积外延法.

(4)小型水库,淤地坝可选用概化公式法或部分表面面积法. (5)用水库进,出输沙率差推算淤积量.

5.6.10 分洪,决口,溃坝沙量的调查和测算可选用下列方法:

(1)口门有实测含沙量或可借用引水河含沙量,按5.6.6和5.6.7的方法测算. (2)洪漫淤积可用平均淤深乘淤积面积的方法测算.

5.6.11 河岸坍塌产沙,流域风沙堆积,工程建设抛弃沙石,水保措施拦沙及毁坏产沙等,可酌情选用适当方法开展沙量调查.

5.6.12 分项沙量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按表5.6.12规定进行. 表5.6.12 分项沙量调查成果可靠程度评定表

等 级 项 目 可 靠 较 可 靠 供 参 考 水量调查资料的可靠程度 可 靠 较 可 靠 供 参 考 沙量测算方法 方法正确 方法基本正确 方法不够完善 0%~60% 实测年沙量占年总沙量的百分数 大于60% 小于40% 成果合理性检查 合 理 基本合理 定性合理 5.6.13 调查区沙量平衡,可用下式进行检查:

WsWscWsi (5.6.13)

i1n式中 Ws ---调查区产(输)沙量,t;

Wsc---调查区实测产(输)沙量,t;

Wsi---分项调查沙量,t.其中引水输沙和淤积拦蓄沙量,外流域引水沙量等取正值,外流

域在本调查区退水沙量等取负值;

i,n---分项调查沙量的序号,总项数. 附 录 A

水文调查报告的编写

A1.0.1 水文调查野外工作完成后,均应编写单项或综合调查报告.

A1.0.2 水文调查综合报告以一年为单元编写,单项水文调查报告可以一年或多年调查成果合并编写.

A1.0.3 单项水文调查报告可分流域基本情况,水量,暴雨,洪水,枯水,固定点洪水,平原水网区水量,泉水,岩溶地区水文,沙量等.

A1.0.4 水文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任务来源及调查人员组成,包括调查的缘由,项目,时间,区域,调查主持人,参加人员及所属

单位.

(2)调查区概况,包括自然地理,流域水文特征及水工程概况,设立辅助站的河段概况,行政区划概况等.

(3)采用和参考的主要技术文献及调查方案,包括调查中所采用的技术标准,调查方案的确定. (4)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水文测验和测绘时采用的主要仪器,型号,规格等.

(5)有关资料的收集和考证,包括收集了解调查区在调查前后的有关论证,旁证资料,查阅有关的历史文献文物资料.

(6)调查整编成果,包括有关附表,附图和现场照片.

(7)合理性检查,应采用多种途径对比分析其合理性,及对部分数据修改的说明.

(8)成果审查和评价,包括主持成果审查的单位,人员,级别,评定资料可靠程度等级,确定主要调查成果的采用值.

(9)资料处理,说明基本资料存放地点,单位和方式.

A1.0.5 水文调查报告应一式几份分别报送有关主管和委托部门.基本资料注册编号存档,连同水文调查报告一并存入水文数据库,也可刊印专册.流域基本情况调查可与测站考证簿合并编制.

附 录 B

分项水量调查与计算 B1 总则

B1.0.1 在开展分项水量调查与计算中,总的要求为:影响调查区内河川径流的各主要分项水量(调节及耗损水量)无遗漏,辅助站实测水量占主要分项水量的比重较大,社会经济统计数字可靠,水工程技术指标确切,移用的水文气象单项指标及有关参数比较相似.

B1.0.2 各地区在选用分项水量调查与计算方法,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条件进行选择. B2 灌溉水量

B2.0.1 灌溉定额与实灌面积是灌溉水量计算中两项基本资料,对其统计数字应进行审定. B2.0.1.1 可采用面平均降水量系列,净灌溉定额系列分别排频,以划定丰平枯不同典型年的降水量及相应的净灌溉定额.

B2.0.1.2 收集按行政区的实灌面积(不包括临时的水浇地面积),可选用水量比,面积比,动力比等方法,时段实灌面积可根据年实灌面积,复种指数分析确定.若收集的为有效灌溉面积,保灌面积等,可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出修正系数(计算实灌面积与统计实灌面积之比)换算为实测面积.

B2.0.2 对干,支,斗,农渠分别选代表渠段测流,试验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施测流量的断面应选在水流平稳处,所选代表渠段宜避开水流的加入和分出.代表渠段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用下 式计算: DbQL/Qu (B1) 式中 ηDb---代表渠段渠道水有效利用系数; Qu ---代表渠段上断面流量,m3 /s; Q L---代表渠段下断面流量,m3 /s.

干,支,斗或农渠水有效利用系数用下式计算:

QLL (B2)

式中 ηQ ---干,支,斗或农渠水有效利用系数;

L---干,支,斗或农渠各级渠道的平均长度,m; ΔL---代表渠段长度,m.

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用下式计算:

η1 =ηyηzηdZ n (B3) 式中 η1 ---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ηy ---干渠水有效利用系数; ηz ---支渠水有效利用系数; ηd---斗渠水有效利用系数; ηn ---农渠水有效利用系数;.

B2.0.3 灌溉回归系数及回归过程试验区,应具备土地平整,面积适宜,灌水均匀;灌排工程配套,边界清楚,进出水量易于控制;土壤地质条件,灌水习惯,灌溉制度,管理水平等应具有代表性;交通便利.灌溉回归系数用下式计算:

1 =(Wo — WoH±ΔW)/Wy (B4)  2 =(Wo -WOh — Wq ±ΔW)/Wy (B5)

式中 1 ---渠系田间下渗回归水量与田渠弃水量之和同总引灌水量之比; 2 ---渠系田间下渗回归水量与总引灌水量之比; Wo ---出口断面水量;

WoH---出口断面雨洪水量,无雨期用割取河川基流量代替; Wq ---田渠弃水量;

ΔW---试验区蓄水变量,蓄水增加为正,蓄水减少为负; Wy ---总引水量. 单位均以104 m 3 计.

扣除田渠弃水后,可建立灌溉回归水过程模型,得到逐月回归水量占总回归水量的月分配系数.

B2.0.4 灌溉耗水量计算

B2.0.4.1 有引退水量或只有引水量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ghWyWg11Wy (B6) 1WW3yE1式中 Wgh---灌溉耗水量;

W g ---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

3 ---田间回归系数(田间下渗回归水量同引入田间净灌水量之比); WΔE---渠系引水,输水过程增加的蒸发损失量,按式(B44)进行计算. 单位均以104 m 3 计.

B2.0.4.2 有灌溉定额和实灌面积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113MmAWE (B7) Wgh13MjAWE式中 Mj ---田间综合净灌溉定额,m3 /亩.年; Mm ---灌区综合毛灌溉定额,m3 /亩.年; A---全年实灌面积,104 亩.

B2.0.4.3 若有资料分析证明,田间灌溉回归水量与渠系增加的蒸发损失量两者能大体抵消时,灌溉耗水量可简化为下式:

1WyWgh1MmA (B8)

MAjB2.0.4.4 分灌溉季节计算灌溉耗水量用下式计算:

nminiAi (B9) Wghi1mNA式中

mi ---季节净灌水定额,m3 /(亩.次); ni ---季节灌水次数,次;

Ai ---季节实灌面积,104 亩; i,t---季节序号,季节数;

m---平均综合净灌水定额,m3 /(亩.次);

N---全年总灌水次数,次.

B2.0.4.5 模拟计算灌溉耗水量,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期耕作层逐日水量平衡方程:

P t +Ct +It +St =Eτt+yt +Ft +St+1 (B10)

式中 Pt ---第t日降水量;

Ct---第t日地下水补给量,稻田不计,旱田(水地)当地下水埋深小于3m时,可根据试

验资料估算;

It ---第t日灌水量;

St ,St+1---第t日,第t±1日开始时蓄水量,稻田(包括秧田)为蓄水深,旱田(水地)为耕作层土

壤含水量;

Eτt---第t日蒸散发量;

yt ---第t日产流深即排水深; Ft ---第t日渗漏量. 单位均以mm计.

稻田第t日蒸散发量Eτt用下式计算: E τt=αEot (B11)

式中 Eot---第t日水面蒸发器蒸发观测值,mm. 旱田(水地)第t日蒸散发量Eτt用下式计算:

E0t当StPtCtSMS (B12) EtE0tt当StPtCtSMSM式中 SM---田间持水量,mm.

渗漏深Ft ,稻田(包括秧田)日渗漏量一般在1~5mm之间,可根据稻田土质,地下水位,稻田水深,田间工程措施等因素确定,旱田(水地)可不考虑. 水稻泡田期净用水深Ip 用下式计算:

I p =Sb +Sp (B13) 式中 Sb ---使土壤达到饱和的需水量,mm; Sp ---泡田蓄水深度,mm.

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有关参数的确定,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决定取舍.

输入灌溉期逐日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蒸散发系数,地下水补给量,渗漏量,田间持水量等资料,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式及灌排水规则,可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输出灌溉期逐日灌水深和产流深过程,模拟计算的表达式如下: (1)稻田(包括秧田):

ItSsStPtEtF (B14) yot(St +Pt -Eτt-Ft <Sx )

It0 (B15) ytPtStEtFtSt (St +Pt -Eτt-Ft>Ss )

It0 (B16) yt0SSPEFtttst1 (Sx ≤St +S—Eτt—Ft ≤Ss )

式中 Ss ,Sx ---稻田适宜蓄水深上,下限. (2)旱田(水地):

ITSs'StPtCtEt (B17) y0tSt'PtCtEtSM且StPtCtSx

It0 (B18) ySPCESttttMt(St +Pt +Ct -Eτt>SM)

It0 (B19) Pt0SSPEtttt1 (St +Pt +Ct -Eτt≤SM且St +Pt +Ct≥Sx)

''式中 Ss、Sx ---旱田适宜土壤含水量上,下限.

'有了灌溉期逐日净灌水过程,乘以实灌面积,再扣除灌溉回归量即为灌溉期耗水量. B2.0.5 灌溉引水量计算

B2.0.5.1 有实测灌溉引水量资料或有率定的推流曲线时,可直接计算出灌溉期引水量. B2.0.5.2 有灌溉定额和实灌面积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MmAWy (B20) 1MjAB2.0.5.3 有灌溉试验资料和时段实灌面积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1 (B21) Wy0.6667EPA2式中 E---作物需水量,稻田为田间耗水量,mm;

U---雨量有效利用系数;

η2 ---渠系,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B2.0.5.4 当小型水电站过水流量为灌溉引水流量时,用下式计算:

QDP (B22)

9.8Z式中 QD ---水电站过水流量,m3 /s; P---有效功率,kW;

η---效率,一般在0.65~0.85; ΔZ---电站上下游水位差,m.

B2.0.5.5 有灌溉泵站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QBP9.8h (B23)

式中 QB ---泵站过水流量,m3 /s;

η---总效率,无试验资料时可取用0.6; P---泵站功率,kW; h---泵站扬程,m.

B2.0.5.6 有水费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 y =BG-1 (B24) 式中 B---水费额,元;

G---水费单价,元/104 m 3 . B2.0.6 灌溉水综合回归水量计算

B2.0.6.1 有引水量和灌溉回归系数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 g =1 W y (B25)

B2.0.6.2 有引水量和灌溉耗水量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 g =Wy -Wgh (B26)

B2.0.6.3 有灌溉定额和实灌面积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1MmAWg (B27) 1MA1jB3 工业及生活水量

B3.0.1 工业及生活耗水量计算

B3.0.1.1 有引排水量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GhWyWP14Wy (B28)

WGh---工业及生活耗水量,104 m 3 ; Wy ---工业及生活引水量,104 m 3 ; Wp ---工业及生活排放水量,104 m 3 ; 4 ---工业及生活用水排放系数.

式中

B3.0.1.2 有用水定额,工业产值,人口等有关统计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 Gh=k(1-ξ)mD-Wp (B29)

式中 m---工业用水定额[m3 /(104 元.年)],火电用水定额[m3 /(104 kW.年)]或生活用水定

额[dm3 /(人.天)];

D---工业产值(m4 元),火电开机(104 kW)或人口数(104 人); 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系数,生活用水取零; k---单位换算系数. B3.0.2 引排水量观测与调查

B3.0.2.1 对主要引水口,排水口可设立辅助站,观测引(提)水量,排水量. B3.0.2.2 向自来水公司,自备水源单位收集引(提)地表水量资料.

B3.0.2.3 调查排放口(含河道,渠道,闸门,管道等)排入河道的地点及排放水量.当工业排放水,农业灌溉回归水,内涝排水混杂时,应调查其比例分配数. B3.0.3 工业及生活综合排放水量计算

B3.0.3.1 有引水量和耗水量资料时,用式(B28)计算. B3.0.3.2 有引水量和排放系数资料时,用下式计算: W p =4 W y (B30) B4 地下水开采量

B4.0.1 对河水补给丰沛的开采区进行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的试验,来确定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应还原河川径流的百分数.试验区应选在浅层地下水排泄量以地下水开采量为主体的河段.

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的计算内容为:地下水总补给量计算,包括降雨入渗补给量W1 ,河水渗漏补给量W2 ,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W3 ,灌溉渗漏补给量W4 (含渠系和田间);统计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用总补给量除河水渗漏补给量,得河水补给地下水系数. W 1 用下式计算:

W11apA (B31) 10式中 P---试验区面平均降水量,mm;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A---试验区面积,km2 . W 2 用下式计算:

W21LWuWl'L (B32)

式中 Wu 、WL ---试验区河段上,下断面实测水量(104 m 3 ),若在试验河段内引用河水量,应将

其量还原到W L ;

λ---试验河段间水面蒸发量(含两岸浸润带蒸发量)占该河段水量减量的百分

数;

L---试验区河段长度,m或km; L′---上,下测流断面间距离,m或km. W 3

用下式计算:

W3kSHB (B33)

式中 k ---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m/d;

S---地下水平均水力坡度; H--含水层平均厚度,m; B--控制断面平均宽度,m. W 4 用下式计算:

W4rWy1WyW (B34)

式中 r---渠系渗漏补给系数,可通过试验观测或分析确定;

U---田间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可根据不同土质,不同地下水埋深,不同灌水定额时的试验

资料确定,亦可采用降水前土壤含水量低,降水量大致相当于灌水定额情况下的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近似地代替.

上列W1 ,W2 ,W3 ,W4 均以104 m 3 计. B5 蓄水工程蓄水变量

B5.0.1 采用地形法测算库容曲线,根据蓄水区不同水位级要求,在蓄水区地形图上量算,用下式计算:

111n22VZiAiAi1AiAi1 (B35)

3i1式中 V---某水位级相应的蓄水容积,104 m 3 ; ΔZi ---相应地形等高线间高差,m;

Ai ---相邻地形等高线间包围的面积,104 m 2 ; i,n---地形等高线序号,线数.

B5.0.2 采用断面法测算库容曲线,断面布设应能控制回水范围,反映库岸的转折变化.断面布设不少于7条.断面布设方向,应近似地垂直于地形等高线的走向.若有较大支沟,可在垂直支沟方向另行布置断面.断面测深垂线的布设,应通视良好并能控制地形转折点.

先计算每个断面的各级水位相应的断面面积,再用下式计算相邻两断面第i级水位相应的部分容积ΔVi :

LVii3112Ai1Ai2Ai2A1i2 (B36) 式中 Li ---断面间距,m;

Ai1,Ai2---第i级水位相应的两相邻断面面积,m2 .

第i级水位相应的部分容积之和即为第i级水位相应的容积,依此类推可得到蓄水区各级水位相应的容积.

B5.0.3 采用纵横断面简易测算库容曲线:

(1)施测从坝址向上游沿河谷中心的纵断面(测至与坝顶相同的高度)和坝址处河道横断面(垂直于河道流向),绘出纵断面图和坝址处横断面图,然后在纵横断面图上,从河底高程向上,每隔1.0m(或0.5m)摘录同一级高程相应的坝址处上游侧水面宽及坝址以上回水长度,各级水位的水面面积,用下式计算:

A=KBL (B37) 式中 A---水面面积,m2 ;

B---坝址处上游侧水面宽,m;

L---坝址以上回水长度,m;

K---库区水面形状系数.蓄水区水面形状类似正方形或长方形取1.0;若蓄水区有较多

支流,而坝址处较窄,水面形状类似扇形或灯泡形取1.6;介于之间取1.0~1.6.

绘制水位与面积曲线,在水位面积曲线上,从河底高程开始向上每隔1.0m(或0.5m)摘录水位及相应面积,计算各水位差之间的相应部分容积,而后累加即得各级水位的相应容积.

(2)对无资料的小水库,可只施测坝址处的水深d,水面宽B,坝址至回水末端的水面长度L,用下式估算蓄水容积V:

V=KBdL×10-4 (B38)

式中 K---库区河谷断面形状系数,河谷呈\"V\"形取0.17,呈\"U\"形取0.25.

(3)对堰闸蓄水区可施测堰闸前及回水末端河道断面,堰闸前至回水末端(或上一级拦河建筑物)距离,用下式计算堰闸蓄水容积:

V=—(A1 +A2 )L×10-4 (B39)

21式中 A1 ---回水末端或上一级拦河建筑物河道断面面积,m2 ; A2 ---堰闸前河道断面面积,m2 ;

L---堰闸前至回水末端(或上一级拦河建筑物)距离,m.

B5.0.4 推算调查区内小水库群时段蓄水变量,可采用面积比法,库容比法或蓄(放)水量不均曲线法.

B5.0.4.1 面积比法

nAjWni1Aii1nWi (B40) i1式中 ΔW---调查区内小水库群时段蓄水变量,104 m 3 ;

ΔWi ---调查区内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单个代表库实测时段蓄水变量, 104 m 3;

Aj ---调查区内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小水库群的集水面积(km2 )或灌溉面积(104 亩),

代表库实测时段蓄水变量为正值时用集水面积,为负值时用灌溉面积;

Ai ---调查区内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单个代表库的集水面积(km2 )或灌溉面积(104 亩),取用集水面积或灌溉面积,同Aj ;

i,n---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代表库序位及个数; j,k---供水能力分级序位及分级数. B5.0.4.2 库容比法

nVjWni1Vii1nWii1 (B41)

式中 Vj ---调查区内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小水库群的总有效库容,104 m 3 ;

Vi ---调查区内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单个代表库的有效库容,104 m 3 . B5.0.4.3 蓄(放)水量不均曲线法

编制蓄(放)水量不均曲线 各小水库的拦蓄能力或供水能力从小到大V1 /A1 ,V2 /A2 .Vm /Am .Vn /An 排列成柱状,如图B1.

编制调查区内小水库群的来水量(或用水量)与实际蓄水量(或实际放水量)的关系曲线,并从

水库群底水为零开始绘制.

设来水深(或用水深)y1 <y2 .<ym .<yn,且y1 =V1 /A1 , y 2 =V2 /A2 .ym =Vm /Am .yn =Vn /An .

来水量(或用水量)为:WL(y)1Ay1、WL(y)2WL(y)mAymWL(y)nAyn实际蓄水量(或实际放水量)为:Wx(F)1Ay1Wx(F)2Wx(F)1(y2y1)(AA1)Wx(F)mm1Wx(F)m1ymym1AAii1Wx(F)nWx(F)n1(ynyn1)AnAy2 (B42)

表B1 小水库群来水量与实际蓄水量计算实例

集水面积 拦蓄深度 库 容 序号 V i A i y i A-ΣAi-1 Δyi 432(10 m ) (km) (mm) (km2 ) (mm) 1 2 3 4 5 … 30 31 32 33 34 Σ 3.0 3.2 3.0 0.8 1.0 … 3.8 0.38 0.1 0.5 1.0 53.85 53.85 50.85 47.65 44.65 43.85 … 5.78 1.98 1.60 1.50 1.00 27.0 49.0 50.0 14.0 18.0 … 280.0 34.0 10.0 66.0 140.0 1903.0 90 153 167 175 180 … 737 5 1000 1320 1400 90 63 14 8 5 20 158 105 320 80 来水量 WLi=Ayi (104 m 3) 485 824 9 942 969 … 3969 4820 5385 7108 7539 实际蓄水量 W xi ΣWxi 43(10 m ) (104 m 3) 485 320 67 36 22 … 12 31 17 48 8 485 805 872 908 930 … 1799 1830 1847 15 1903 1903.0 列表计算该调查区小水库群来水量(或用水量)与实际蓄水量(或实际放水量),并点绘WL(y)~ΣWx(F)关系曲线,见表B1,图B2.表B1为小水库群来水量与实际蓄水量计算实例,在编制小水库群用水量与实际放水量计算表时,需把表头集水面积改为灌溉面积,拦蓄深度改为灌水深度,来水量改为用水量,实际蓄水量改为实际放水量.

用蓄(放)水量不均曲线修正面积比法ΔW先确定调查区小水库群的时段初总蓄水量WC ,若没有小水库群时段初的总蓄水量资料,可用代表库实测的时段初蓄水量资料按下式计算WC :

kVjWCnj1Vii1nWCi (B43) i1式中 WCi---调查区内同一供水能力分级中,单个代表库时段初实测蓄水量

图B1 小水库群拦蓄能力(或供水能力)排列示意图

用Wxc作为调查区内小水库群时段初虚拟的蓄(放)水量,在蓄(放)水量不均曲线上反查时段初虚拟的来水量(或用水量)W LC,见图B2.根据代表库实测的时段蓄水变量资料,用式

图B2 小水库群蓄(放)水量不均曲线示意图

(B40)计算出ΔW,用调查区内小水库群时段末的来水量(或用水量)WLm=WLC+ΔW,在蓄(放)水量不均曲线上查蓄(放)水量Wxm则调查区内小水库群修正后的时段蓄水变量为ΔW′=W xm-WxC,见图B2,依此类推可连续计算出调查区内小水库群逐时段蓄水变量. B6 蓄水水面蒸发增损水量

B6.0.1 蓄水水面蒸发增损水量用下式估算:

WE1KE0ELA (B44) 10式中 WΔE---蓄水水面面积扩大而净增加的蒸发损失量,104 m 3 ;

E L ---陆面蒸发量,mm.采用地区经验公式计算,无经验公式时,可近似用本站或邻近相

似集水区内降水径流差值代替;

A---增加的蓄水水面积,km2 .用时段平均水位从水位面积曲线上查得.当小水库群没

有水位面积曲线时,可采用抽样选代表库测算时段平均蓄水面积,再借用库容比法推算小水库群的时段平均蓄水水面积.

B7 蓄水工程渗漏水量

B7.0.1 蓄水工程渗漏量可分为坝身渗漏,坝基渗漏和蓄水区渗漏.坝下反滤沟有实测流量资料,可直接作为坝身渗漏量.

B7.0.2 当计算时段内没有降水,用水库进出库水量平衡资料估算水库渗漏量Wko可按下式估

算:

W ko=WI -Wo -ΔW-WE (B45) 式中 WI ---计算时段内入库水量;

Wo ---计算时段内出库水量,含反滤沟实测坝身渗漏量; ΔW---计算时段内水库蓄水变量; WE ---计算时段内库面蒸发量. 单位均以104 m 3 计.

根据水库各级水位观测的进出库水量平衡资料,估算各级库水位的渗漏量,绘制水库水位与渗漏流量关系曲线.用水库逐月平均水位,从关系曲线上查得逐月平均渗漏流量. B8 水平梯田拦蓄地面径流量

B8.0.1 调查全年水平梯田总面积及其平均有效系数,按下式估算水平梯田拦蓄量: W t =0.6667ε1 ε2 Ay (B46) 式中 Wt ---水平梯田全年拦蓄量,104 m 3 ; ε1 ---水平梯田面积有效系数;

ε2 ---水平梯田拦蓄效益系数,可开展典型试验确定; A---全年水平梯田总面积,104 亩;

y---地面年径流深,mm.可在全年实测径流过程线上,割除基流求得. B9 溃坝,决口和分洪水量

B9.0.1 在调查区内水库溃坝,河道决口,河道分洪时,应调查

水库溃坝水量(还原水量为负值),河道决口水量与回归水量(当基本站断面基本能控制回归水量时,其还原水量为决口水量与回归水量差值),蓄洪区的调蓄变量.当河道分洪决口后,造成调查区内淹没面积较大,历时较长,可不调查河道决口水量与回归水量,而调查淹没面积,用式(B44)估算淹没区蒸发增损水量作为还原水量,式中A改为淹没面积.若有跨流域或调查区分水情况,除调查跨流域或调查区的水库溃坝水量,河道决口水量,河道分洪水量外,还应调查分水去向,还原水量应按跨流域或调查区分水处理.

B9.0.2 当发生水库溃坝,河道决口,河道分洪,应及时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设立调查点进行调查,调查其原因,发生时间,摄影主要水文实况.

B9.0.3 水库溃坝,河道决口调查点的选择与调查项目,按如下两种情况确定:

B9.0.3.1 当水库溃坝,河道决口口门比较规则时,调查点可选在水库溃坝处或河道决口处,调查决口口门位置,宽度,过水水深及其相应持续时间,用水力学公式计算决口流量及其过程. B9.0.3.2 当水库溃坝,河道决口后,水流经过的上游河段无分流,且河道顺直又无严重冲淤变化,调查点可选在顺直河段处.调查水库溃坝,河道决口时该河段洪水水面线的痕迹,实测其比降,最大水深,调查水流持续时间,有无分流和水流加入.

B9.0.4 在常年分洪河道,常年蓄洪区设立辅助站,收集或测算水位容积曲线,以估算时段洪水量和时段调蓄变量.在临时分洪河道,临时蓄洪区设立调查点,调查估算分洪期河道分洪水量,蓄洪区总蓄水量.

B10 分项水量调查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B10.0.1 单项指标检查

灌溉定额,灌溉耗水定额,实灌面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回归系数等单项指标是合理性检查的重点.可点绘不同作物灌溉耗水量分布图,对照相同作物需水量分布图,或对照邻近试验站田间蒸腾量资料,平均或最大耗水定额不应大于田间蒸腾量,实灌面积应小于耕地面积,井渠兼灌地区井灌与渠灌面积总和不应大于耕地面积,老灌区,小灌区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宜大于新灌区,大灌区的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灌区回归系数,灌溉回归系数,田间回归系数,应有递降的趋势等.

B10.0.2 大数框算检查

检查灌溉耗水量的合理性,可利用容易取得的有效灌溉面积,平均综合灌溉定额,回归系数,蓄水,引水资料进行大数框算.也可利用蓄水工程的有效库容乘以平均复蓄系数,再乘以耗水系数进行大数框算检查.当流域蓄引提水量资料比较完整,可将蓄引提总水量打一折扣,其数量应与灌溉净耗水量接近,这个折扣就是耗水系数. B10.0.3 统计检验 (1) t检验法:检验受水工程影响经过还原后河川径流系列与不受水工程影响前的实测河川径流系列,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两者是否同属于一个总体.

(2)概率误差检验:水文上通常用年,月降雨径流关系的概率误差,来检验受水工程影响经过还原后年,月河川径流系列与不受水工程影响前的实测年,月河川径流系列,是否在合格范围以内.

B10.0.4 上下游,干支流及区间水量平衡检查

对流域内各单站(或区间)总还原水量和控制站实测水量,应进行上下游,干支流水量平衡检查,逐站逐年逐月实测水量,调节水量,耗损水量应逐项列表检查,还原后区间水量若出现负值,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应复查改算.中小河流降雨径流关系,还原后应比还原前点带关系更集中,相关系数提高.闭合流域河川径流深,山丘区应大于丘陵区,丘陵区大于平原,上游大于中下游,区间介于上下游之间.

B10.0.5 年际间,地区间综合检查

选择本流域或邻近流域典型调查区,点绘面平均降水量,干旱指数,灌溉耗水定额,灌溉耗水量占当地天然径流量百分数,径流系数等年际间综合过程线,检查是否存在如下规律:灌溉耗水量占当地天然径流量百分数,灌溉耗水定额应与干旱指数过程线变化相仿,而与面平均降水量过程线变化相反;灌溉耗水量占当地天然径流量百分数年际变化总的趋势应该是渐增的,对于水利化程度发展稳定的地区,渐增趋势不够显著,而对于水利化发展迅速的地区,渐增趋势比较显著.可把邻近站或调查区分稻田,旱田(水地),分不同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灌溉耗水定额(平均,最大),灌溉耗水量占当地天然径流量的百分数,灌溉面积占集水面积的百分数,进行年际间,地区间综合检查. B10.0.6 采用其他径流还原计算途径相互印证

河川径流还原计算的其他方法有产流模型法,水热平衡法,流域蒸发差值法,降雨径流多元回归分析法等,可选用其中一至二种方法,来印证分项调查还原法的成果.河川径流还原计算的其他方法,可参照部颁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进行. 附 录 C

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推算方法

C1.0.1 采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延长推算洪峰流量时,按部标准《水文年鉴编印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

C1.0.2 采用比降-面积法推算洪峰流量时,河道糙率应先选用附近河段的实测值,或相似河段的实测值,有困难时可选用省级或流域部门编制的糙率表.

C1.0.3 采用水面曲线法推算洪峰流量时,可按下列方法和步骤进行: (1)根据洪痕点处的断面图,计算并绘制水位Z与面积A关系曲线. (2)选定各断面处的河道糙率n,计算并绘制Z和流量模数K关系曲线. K=—AR2/3 (C1)

n1(3)以水面比降S代替河底比降.用Q=KS1/2计算假定洪峰流量的初值. (4)由下游断面起向上游断面逐段推算水面曲线,水位按下式计算:

Vu2VL21Q2Q2ZuZL22L1a (C2)

2KuKL2g2g式中 Zu ,ZL ---上,下断面的水位,m;

Q---洪峰流量,m3 /s;

Vu ,VL ---上,下断面平均流速,m/s;

α---断面扩散系数,若Vu <VL ,α=0;若Vu >VL , α=0.50; L---上,下断面间距,m; g---重力加速度,m/s2 .

(5)如果推算的水面线与大部分洪痕点拟合,则假定洪峰流量的初值即为推求值.否则重新假定计算,直至相符为止.为避免过多的试算,可用图解法进行.

C1.0.4 在急滩处,当河段底坡的转折处发生临界水流,可用下式推算洪峰流量:

gAcQAcaBc1/2 (C3)

断面发生临界水流的判别式为: S 下 >SC >S上

n2Q2Sc24/3 (C4)

AcRC式中 AC ---临界水流处的过水断面面积,m2 ; BC ---临界水流处的水面宽,m;

α---动能校正系数,渐变水流常取1.05~1.10; SC ---河床临界比降;

S上 ,S下 ---断面以上或以下的河床比降; RC---临界水流处的水力半径.

C1.0.5 在桥孔或河道断面束窄,形成河段上下游水位落差,可用下式推算洪峰流量:

QAL2gZuZL (C5) 2Ac22gLAL12AuKuKL-2-

其中 Ku K L =-2ACR

式中 Ku ,KL ---上,下断面的输水因数;

-2

A---上下断面面积均值,m

C=-R1/6;

n1-

C---河段平均谢才系数,可用曼宁公式计算,即-

R---上下断面平均水力半径,m.

对于较窄的桥孔,所得流量应乘以侧收缩系数ε,一般取用0.85~0.95.ε计算式为:

1h (C6) hB式中 h---计入行近流速的水头,m;

B---桥(闸)孔宽,m;

β---桥(闸)墩或边墩首部形状的影响系数. 表C1 溃坝洪峰流量公式表 溃坝类型 应 用 条 件 公 式 Q=0.296Bg1/2H 3/2 Q=0.23Bg1/2H 3/2 Q=0.181Bg1/2H 3/2 瞬时全部溃决 h≤0.138 Hh二次抛物线河槽, ≤0.175 Hh等腰三角形河槽, ≤0.199 Hh矩形河槽, ≤0.138 H矩形河槽,BQ=0.296bbBQ=0.23bb1/4g1/2H3/2 g1/2H3/2 1/4横向部分溃决到底 h二次抛物线河槽, ≤0.175 Hh等腰三角形河槽, ≤0.199 H1/4BQ=0.181bbg1/2H3/2 坝长和坝高均为部分溃决 BH1.020 bHdhQ=0.296bg1/2(H-dh)3/2 × bHdhBH 注: B为大坝全部溃决平均宽度,m; b为大坝部分溃决平均宽度,m; H为溃坝前坝址上游最大水深,m; dh为溃坝后坝体残留高度,m.

C1.0.6 分洪,滞洪,决口等处洪痕,采用堰闸流量公式推算洪峰流量时,按《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当决口口门的横断面与河道水流平行时,堰流公式前应乘以堰侧收缩系数ε,一般取用0.80~0.90.

C1.0.7 水库大坝溃决分为瞬时全部溃决,横向部分溃决到底,坝长和坝高均为部分溃决三种类型,其溃坝洪峰流量可用表C1公式计算.

C1.0.8 洪水总量的估算,当有实测流量时,可直接计算洪量或根据峰量关系估算;或借用邻近相似河流资料用水文比拟法估算;或根据雨量和水情,判断洪水类型估算.

C1.0.9 溃坝洪量估算可用库容曲线,根据溃坝前水位和溃坝后水位查相应库容差,加溃坝期上游来水量估算.无库容曲线时,可用地形法,断面法等测算库容曲线.

C1.0.10 估算决口和分洪滞洪洪量,无实测资料时可调查淹没面积和水深进行估算. 附 录 D水库,淤地坝淤积量测算方法 D1 以库容曲线为基础的测算方法 D1.0.1 平均淤积高程法

11(1)从坝前到淤积末端,以控制淤积体平面变化为原则,按相邻间距小于淤积总长度的~

610布设k+1个断面,测量断面间的间距.在每一断面布设m+1个能控制断面起伏的测点,测量各测点高程和测点间水平距离.

(2)计算各断面的平均高程和淤积面的平均高程:

1Zi2BiZj1mjZj1Bj (D1)

1kZZiZi1Li (D2)

2Li1式中

Z--库区淤积面的平均高程; -

Zi ---第-

Zj ---第

i断面的平均淤积高程; i断面第j测点的淤积高程;

ΔLi ---相邻断面的间距; L---坝前到淤积末端的长度,LLi1mki;

ΔBj ---同断面相邻测点间的水平距离; Bi ---第i断面淤积面的宽,BiBj1j.

(3)在原始库容曲线上查读与珔Z相应的库容,即为水库的累积淤积体积. D1.0.2 校正因数法

(1)按平均淤积高程法求出淤积面平均高程和相应淤积库容V. (2)计算概化的坝前淤积断面相对平均高程Z0 : Z 0 =2-Z—Zm (D3)

式中 Zm ---淤积末端断面的平均高程.

(3)在原始库容曲线上摘取对应的Zi 和Vi 值,点绘lgVi ~ lgZi关系,求直线斜率m=ΔlgV/ΔlgZ,计算断面形状指数n:

n1 (D4) m2(4)计算库容校正因数K:

KZmZ0Z0Z21n (D5)

(5)测算累积淤积体积VXZ:

V XZ=KV (D6) D1.0.3 相应高程法

(1)按校正因数法求出Zm ,Z0 和n. (2)计算相应高程ZXY:

ZXYZ1n12n0Zn12nn (D7)

(3)在原始库容曲线上,查读相应于Zxy的库容Vxy即为相应的累积淤积体积. D1.0.4 面积外延法

(1)量算库区各级高程Zi 地形等高线包围的水平面积Ai .

(2)点绘lgAi ~lgZi 关系,求直线斜率j=ΔlgA/ΔlgZ和直线在lgA轴的截距lgAd ,计算断面形状系数n和概化库底面积Ad :

n1n= (B8) j1Ad10lgAd (B9)

(3)计算并点绘库容曲线:

VAd12nZ21n (D10)

(4)建立库容曲线后,再按平均淤积高程法,校正因数法或相应高程法进行淤积测算. D1.0.5 选用测算水库淤积量方法的要求如下:

(1)库容曲线高程值以库容为零时的高程为起算基面,即以坝脚为高程零点. (2)平均淤积高程法适用于淤积面比降小于5‰的淤积体.

(3)从式(D5)和式(D7)可知,校正因数法具有大于1的指数,相应高程法具有小于1的指数.在同样条件下,相应高程法的精度一般高于校正因数法.

(4)面积外延法适用于无原始库容曲线的水库和淤地坝.它的精度取决于推求库容曲线的精度,也取决于后续方法.

D2 淤积体规则概化的测算方法

D2.0.1 根据水库,淤地坝淤积体的形状,通常将横断面概化为规则断面的锥体和拟台体,然后测量特征要素,计算淤积体体积.可选用下列公式: (1)锥体公式

n2VJLBd (D11)

1n12n00VJ ---锥体体积,m3 ;

L---坝前至淤积末端的水平距离,m; B0 ---坝前断面淤积表面宽,m; d0 ---坝前最大淤积深,m;

n---淤积体横断面形状指数.横断面分别为三角形,二次抛物线形,矩形和梯形时,n相应

取值为1,2,∞和(1至∞间的适当值).

(2)拟台体公式 式中

V Q = - (B0 +b0 +Bm )Ld0 (D12)

61式中 VQ ---拟台体体积,m3 ;

Bm ---淤积末端断面淤积表面宽,m; b0 ---坝前断面淤积底部宽,m. D3 部分表面面积法

D3.0.1 沿淤积表面纵轴,按变化形态将表面分成平行区块,测量各区块面积ai ,区块重心到淤积末端距离li ,坝前至淤积末端的水平距离,坝前最大淤积深等,用下式计算淤积体积:

VMBdn•o1nLli1miai (D13)

式中 VBM---淤积体体积,m3 ;

m---平行分割的淤积表面区块数. 附加说明

主编单位: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参加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 山东省水文总站

主要起草人:赵海瑞 张佑民牛 占 王志毅涂炳清 丁乃高杨菊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