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夷”字的使用为视角

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以“夷”字的使用为视角

来源:爱玩科技网
第19卷第4期 2 0 1 7年8月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9,No.4 Aug.2 0 1 7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文章编号:2095—5464(2017)04—0468—04 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以“夷”字的使用为视角 杨卓翰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摘 要:分析了中华历史上华夷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认为清朝作为一个传统观念 上的“夷狄”民族入主中原,采取了多种方法来解释和消除华夷观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清代中后期开始逐 渐形成各族平等共处在一个国家之下的理念,超越了旧的民族主义。 关键词:清代;华夷观念;民族关系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K 249 一、“夷狄”溯源 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L4j。在 时人眼中,能否遵从华夏文明的礼仪才是区分华 夏和夷狄的标准,而与血统、地域无关。 夷夏之辨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因为当时汉朝国力强盛,要完成大一统的统 “夷”,形如一个身背弓箭的人,《说文解字》的 解释是“夷,东方之人也”口],即是对居住在东方的 少数民族的统称,与中原地区民族自称的“夏”“华 夏”相区别。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因为各 治就不得不考虑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 族的关系问题。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为这种大 一个地区气候、环境等都不相同,《礼记》按生活习惯 将少数民族分为夷、戎、蛮、狄四类,其中“夷”为 统提出了理论基础:“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 “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2]。这说明 在最初的中原先民眼中,天下就是由华夏和“四夷 (裔)”组成,当时华夏族文明程度远高于周边少数 民族,“夷”仅仅是作为周边少数民族地理位置和 生活习惯的代称。西周与少数民族交恶以后,就 逐渐把夷、戎、蛮、狄视为毫无文化的野蛮人,甚至 贬为禽兽。尤其是犬戎为代表的夷狄杀死周幽 王,西周灭亡,这对于当时的中原民族来说是一个 极大的打击,从此开始形成华夷有别的观念。 夷狄和华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当时宣扬“夷 诸侯……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 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 自亡也。……故日仁者爱人,不在爱我。”_5]表明 无论是华夏还是夷狄均为王臣,需要行王道推行 礼义使四方归化,才能实现大一统的目标。[6 ‘中 国”与“夷狄”都共处于天下,都归“天下共主”所统 辖,也就是所谓的“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 伯子男皆号诸侯云”[7]。 两汉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 金元直到明朝,各个时代均有不同的夷夏之辨,其 内涵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大体上来说,每当民 夏之防”“以夏变夷”等主张的儒家,主要的意图 是稳定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将政治生活拨回正 轨。韩愈在他的文集中指出孔子是“诸侯用夷礼, 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3]。孑L子对于用夷 族关系紧张对立的时候,夷夏之辨的讨论就比较 激烈。到明清鼎革之际,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入 主中原,又再一次兴起夷夏之辨的讨论。 狄礼仪的人,就把他们视为夷狄;用华夏礼仪的 人,就把他们视为华夏人。而孟子也毫不避讳称 呼舜为东夷,周文王为西夷,“舜生于诸冯……东 收稿日期:2017—02—06 二、清前期对“夷”的态度 满族作为一个文明程度低于汉族的少数民 作者简介:杨卓翰(1993一),男,湖北鄂州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4期 杨卓翰: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一以 夷”字的使用为视角469 族,在攻伐明朝过程中自然被明人视为夷狄,夷夏 之辨非常激烈。受儒家华夷思想长期浸染的知识 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后世之君,渐至懈废, 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缠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 人服饰制度。朕不从,……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 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 分子反满的思想非常强烈,各个阶级纷纷提出“反 清复明”“驱除鞑虏~‘光复华夏”等口号,对清政 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造成了极大影响。对此,清 一方面使用武力另一方面也采取了多种 方式来消解这种夷夏之间的对立歧视关系。 1.在文字上严厉禁止诸如“夷”的字眼 清初汉族士大夫眷念明朝,反清思想和活动 非常激烈,很多士大夫著书立说宣扬“夷夏之防” 思想,这对于巩固清廷统治非常不利,为维护统 治,打击异己,清廷对士人所著书中有对“夷”攻击 的字眼要么删改要么禁毁,这也就是所谓的“悖逆 忌讳”文字。 如康熙初年的庄廷键、庄允诚的明史案,即因 所著《明史辑略》中多有攻击清朝,把清朝先祖称 作“夷”“贼”等,诸如“四王子遣官方金明、温台什 二人,领小夷七人与僧同来,,[。]等字句,造成牵连 千余人的大案,被杀者多达7O余人。从顺治年间 满清入关起,制造了百余起各类,仅乾隆帝 统治的6O年中就有多达130多起的,这些 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将书于纸上的“夷 狄”字眼完全剔除,消除士人心目中对于满清“夷 狄”身份的想法,以及反满思想。经过顺康雍乾四 代帝王的不断努力,在士人接连不断因为文字而 人头落地的恐吓下,已是噤若寒蝉,著书立说中绝 难再见到攻击“夷狄”的字眼了。 2.旗民分治保持满洲之“质” 与十六国时期的氐人苻坚自称为轩辕黄帝后 人,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为大禹后人,改变谱系为 自己构建一个华夏民族后裔的形象不同,满清统 治者并不试图改变自己的族谱,而是在华夷一体, 夷狄与汉人平等的意识上下功夫[9]。为此,清朝 统治者努力保持本民族自身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不厌其烦地强调满洲与汉族之间的民族差别。在 对满洲人与汉人的治理上,采取了“旗民分治”的 办法。 旗民分治是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够 统治中国二百余年的关键因素之一,统治者以八 旗为界线,八旗之内的为旗人,其余汉族等各族为 民人,居住分为满城、汉城,官职分为满缺、汉缺, 这样既能避免满族人被汉族迅速同化,又能够有 效地缓解当时紧张的满汉矛盾。在学习中原先进 文化的过程中,很多大臣都主张全面实行汉法,完 全效仿中原礼仪制度,对此清朝皇帝予以坚决反 对。“(金)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 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1 。将“骑射”和“国语” 定为两项基本的学习功课和满族的根本,每一代 皇帝都三令五申,要求全体旗人不忘本,同时也都 以身作则学习骑射与国语,坚持本民族的习俗,培 育满族的认同意识。 顺治五年,顺治帝下诏将汉官和民人全部迁 往北京城南居住,“除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 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n],将内九门 之中划为满城,从空间上将满汉隔离,严禁普通民 人在内城留宿,也禁止旗人出城居住。“兵丁 人等,概不准居住城外”[1 。禁止满汉之间买卖 房屋,禁止满汉通婚,有关旗人的案件地方官也无 权受理,只能由特设的理事同知衙门来办理,在各 个方面都采取“旗民分治”的办法,将这两者分离 开来。清朝统治者更多的强调要注重满族自身的 “质朴”,认为这种“质朴”才是满族立足于中原,能 够长期有效统治的根本。有学者认为,从过多的 “文饰”返回到“质朴”,在清朝初年成为思想界的 主要潮流,即使是明朝遗民也对这种现象产生了 集体认同,这是对明朝末年衰亡的一种反思,对于 清朝统治者来说,这也是防止满族受到汉人文化 腐蚀的一种正当防卫[1。]1驰1粥。 3.公开声明华夷一体 不能否认的是,清代汉人存在着强烈的华夷 观念,秘密宗教等反清活动此起彼伏,而满族作为 人数远少于汉族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心中自然 有强烈的危机感。这使得满汉之间不可能有充分 的信任,这种情绪最终导致了曾静案的发生和雍 正帝公开全面批判和总结华夷观念。 曾静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本身就 具有较强的华夷观念,加之又受到吕留良文章中 夷夏之防、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在雍正六年派弟 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其起兵反清,事发 被捕,雍正帝发觉诸如吕留良一类鼓吹夷夏之防 的思想有着不小的群众基础_1 ,为患非小,对此 极为重视,这就有了《大义觉迷录》的颁布,系统地 阐述了雍正帝对华夷观的批判和总结。 雍正帝鲜明地指出,华夏与夷狄在最初的词 义上仅仅只是指地理位置的不同,各个少数民族 就如同中原地区汉人的籍贯一般,“本朝之为满 洲,犹中国之有籍贯”。在上古时期把湖南、湖北、 47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9卷 山西称为苗、荆楚、狁,贬为夷狄,现在还能这么称 呼吗?“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 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 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 日而目为夷狄可乎?”雍正帝认为,成为天下之主 最重要的是德行,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汉人还是远 方的夷狄,有德之人才能取得天下,“舜为东夷之 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1阳。。 而作为少数民族的帝王,不但对儒家经典谙 熟至极,而且一直尽全力去恢复各种汉人的礼仪, 隆礼兴乐,康熙时期理学家汤斌甚至感叹,在清朝 为官最难做的就是为皇帝讲读经筵的词臣了。当 一个少数民族的帝王文化修养不亚于汉人鸿儒的 时候,所谓的“蛮夷”对华夏礼仪的占有也就自然 被合法化了。士人念念不忘驱除夷狄是认为夷狄 会摧残华夏的礼仪制度,而满清帝王对华夏礼仪 的尊崇和掌握几乎已经超越了汉人,这就剥夺了 士人对“礼”的独占权,也就使得原本充斥华夏之 防观念的士人,在心理上也越来越臣服于 满清 。] 。。 。。 雍正帝在批判华夷观念最高明的一点是,以 大一统的国内关系来取代华夷关系。“华夷之说, 乃在晋宋六朝偏安之时,彼此地丑德齐,莫能相 尚,是以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为索虏。在当 日之人,不务修德行仁,而徒事口舌相讥,已为至 卑至陋之见。今逆贼等于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之 时,而妄判中外,谬生忿戾,岂非逆天悖理,无父无 君,蜂蚁不若之异类乎?”I15]们指出所谓的华夷之 辨,乃是之前历代君主不能使中原和夷狄统一为 一体,而自作这个区域那个地界的浅薄见解罢了。 清朝在大一统的国家建设上是有功劳的,“中国之 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 夷中外之分论哉?”I1 ]因此也不需要再有夷夏尊 卑之分。在大一统的国家内部,君臣关系才是最 主要的,华夷一统共同侍奉天下共主,用君臣关系 取代华夷关系,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寻找到了 理论依据。 三、“夷”指对象的转变及民族融合 1793年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出使清帝国,双方 就礼仪问题发生争执,这时,本身身为“夷”人的乾 隆帝,却将马戛尔尼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称为外夷,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亦不准与中国人民交结,妄行传教,华 夷之辨甚严。今尔国使臣之意,欲任听夷人传教, 尤属不可。”口 ]俨然把自己作为“夏”的代表。西 方商人和外交使节多次向清廷提出,希望停 止用“夷”来称呼他们,魏源等有识之士也公开提 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清朝中后期“夷” 字的内涵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第一次鸦片 战争为首的中西战争激发了全体臣民对来自西方 的“夷狄”同仇敌忾的心理,汉满蒙回藏等各族的 共同体意识产生,将外来的西方人视为“夷”。 古代旧式民族主义以华夏为中心,建立起“夷 夏之防”的“华尊夷卑”观念,但是在被清帝国举国 斥为“夷”的西洋坚船利炮的轰击下,有识之士开 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天朝上国”,而西方的“夷 人”也并非是文明落后的蛮夷,促使他们认识中国 只是世界诸国的一员,并且思考新的种族意识。 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最早的严复在其作品 《原强》中表达了他的观点:“盖天下之大种四黄白 赭黑……今之满蒙汉人,皆黄种也”ll ,这时的严 复已经开始摈弃旧式民族观念开始以新的视角审 视民族和人种,在严复眼中所有的清朝人民都是 黄种人,这推进了新的民族观念的形成。康有为 也是主张满汉不分的大一统原则,在他进呈给光 绪帝的《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中,论述满族为 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者,遂古以还,固一种之 所君,而未尝或沦于非类”。“今定国号,用于外 城,顺乎文史,莫若用中华二字”ll】 ,康有为把各 族人民组成一个新的民族,即中华民族。各族平 等的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形成,象征着士人对于 华夷之变态度的重大转变,并逐渐开始有着近代 民族国家的观念。杨度也强调民族融合的必然 性,“不仅国中已无满汉对待之名,亦无蒙回藏之 名词,但见数千年混合万种之中华民族,至彼时而 更加伟大,益加发达而已矣……汉满蒙回藏五族, 但可合五为一,而不可分一为五……至于合五为 一,则此后中国,亦为至要之政”,表明民族融合的 重任,即使是在以后也是至关重要的,时人虽 然立场不同,但是站在各个角度都认为民族融合 是大势所趋_2。。。 虽然满族统治者长久以来一直试图隔离满汉 之间的联系,采用旗民分治等多种办法来保持满 族本身的独特性,然而却在民族融合的潮流中不 可避免的失败了。老舍《正红旗下》中,身为参领 的儿子又是拿着俸禄的旗兵的福海二哥,居然去 拜师学油漆活,“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 对师兄师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 汉人,一个工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 人。”_21]。 汉人王掌柜也觉得:“清朝皇上对汉人如 何是另一回事,大家伙儿既谁也离不开谁,便无妨 第4期 做朋友。,,[21153 杨卓翰:清代华夷观念与民族关系的变化一以 夷,,字的使用为视角471 [2] 生等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7:90. 在民族融合的潮流中满清统治者旗民分治等 努力失败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消除旧时 [3] 韩愈.韩昌黎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6. 华夷观念上又无疑是成功的。传统的华夷观往往 会把民族意识看得超越国家意识,这使得少数民 族在中原建立政权会受到激烈的抵制。而清朝统 [4] 孟轲.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0. [5] 董仲舒.春秋繁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209. 治者自始至终都将大一统的观念置于最高,借助 士人最为膺服的儒家经典将文化认同作为区别民 族的方式,强调华夷平等,事实上这也是非常有效 的,在清朝的统治下客观形成了各族并立的事实, 清末宣传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离不开清朝 长期以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来取代民族意识, 促使各族人民对国家认同的努力。各族为一个共 同体,共同在一个国家之下,一致对抗外来的侵 [6] 张欣.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思想意义 口].沈阳大学学报,2010(4):92—94. [7] 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1899. [8] 郭成康.清朝[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86. [9] 张双志.清朝皇帝的华夷观[J].历史研究,2008(3):32 —42. [1O] 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 [11]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M]. E京;中华书局,1985:40. [12] 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一兵部[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92:610. 略,这在近代又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提升 和超越了原来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时,抵抗列强 [13]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0. 侵略的已经不是所谓的“夷夏之辨”“夷夏之防”而 是新式的中华民族主义,“故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 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惟有我行我民族 主义之一策”[2引,梁启超的文章表明,中华民族的 形成乃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 [14] 许晓冬.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变迁再思考口].沈阳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4—327. [15] 雍正帝.大义觉迷录[M].台jE:文海出版社,1969. [16] 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86. [17]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435. 从清朝对于“夷”的使用的变化,可以很清晰 [18] 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5. 的看出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以及清朝为消除自 身为外来“夷狄”的身份所作出的努力,这影响了 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外来侵略势力的介人下, 化为了近代新形势下的民族,即中华民族。 [19] 吴磊.清末民初满汉关系研究[D].北京:民族大学, 2009:26. [2o1 马先彦.清末民初民族融合思潮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 2002(4):93—99. [21] 老舍.正红旗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6.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3 【责任编辑王立坤】 Changes of Huayi Concept and Nations Relationship in Qing Dynasty: From Perspective of Use of‘‘Yi’’ Yang Zhuohan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00,Chinah) Abstract:The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Huayi concept in Chinese history are analyzed.It iS considered that,the Qing Dynasty,as a traditional concept of“barbarians”nation,adopted a variety of ways to explain and eliminate the concept of Huayi,which achieved some success.The concept of equal coexistenc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a country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went beyond the old nationalism. Key words:Qing Dynasty;Huayi concept;nation’S relationship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