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打水浇田。溉:gai,浇灌、灌溉。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待,等到。
④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地,经常要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启示】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凡是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3.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以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问题理解】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目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字词】
①崩坠——崩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告知,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纵使,即使。 (11)中伤——伤害。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都是踩、踏的意思。 (16)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的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方的虚空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很高兴。 【赏析】
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对了。未来有很多会发生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是多学知识,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删节部分】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字词】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笑之曰——杨伯峻:“《御览》二引无‘之’字,是也,当删。下文‘子列子闻而笑曰’亦无‘之’字,可证。”
蜺——音 ní(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翻译】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怎么能说它们不会毁坏呢?天地在虚空中四一个微小的物体,但在有形之物中是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止,难以穷尽,这是必然的;难以测量,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们会崩塌陷落,确实离正确
的认识太远;说它们不会崩塌陷落,也算不上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活着不知道死亡,死后不知道活着的事;来时不知道时的事,去时不知道来时的事。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课内阅读】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及其家穿井( ) ..(3)闻之于宋君 ( ) (4)问之于丁氏( )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谣言的误传。
3.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身亡所寄 ( ) (2)奈何忧崩坠乎( ) ...(3)若屈伸呼吸 ( ) (4)舍然大喜 ( )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往晓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B.其人舍然大喜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C.晓之者曰 久之 D.其人曰 其一犬坐于前 ....3.从这则故事中你理解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4.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课外阅读】
(一)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者解衣下田( ) (2)气竭汗雨 ( ) ...(3)谓农夫曰 ( ) (4)行者服而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二)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祠,祭祀。②舍人:门客,指侍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 ③卮:古代酒具。 固:本来。 子:对人的尊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左手持卮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数人饮之不足 吾能为之足 C.为蛇足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引酒且饮之 一人之蛇成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这则文言小短文讲述的是哪一个成语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耕——耕田种地。 耕者——指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触——碰到。 走——跑,逃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冀——希望。 复——再。 得——得到。 为——被。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欲——想要。 身——自己。 者——……的人。 “而”的意思:(1)折颈而死:表示承接。(2)因释其耒而守株:表示承接。(3)身为宋国笑:表示转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宋国人为什么笑耕者?
(四)《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lǚ)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 自信也。” ...履:鞋。 欲:想,想要。 度:量长短。 而:连词,表承接。 置:放。 之:量好的尺寸。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到……去。 而:连词,表转折 操:拿,携带。 之:指量好的尺寸 持:拿着 乃:才。 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反:同“返”,返回。 取:拿 及:到,等到。 罢:结束。 遂:终于 之:指履。 以:用。 宁: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自,自己。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本文指搭船渡过。 自:从。 于:到。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其:那,那个。 是:这,这儿。 之:不译。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 止:停止。 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的地方。 求:寻找。 行:前进。 若此:若,像。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知识点归纳整理】: 1.重点实词虚词整理 (1)实词
【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及反:反,同“返”,返回。 【一词多义】
度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2)虚词
其 自度其足:他的,指郑人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指涉江的楚人的
遽契其舟:那,那个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涉江的楚人 之 而置之其坐:代词,代指量好的尺寸 至之市:到……去
何不试之以足:它,指履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 而 而置之其坐: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 而忘操之:表转折,可译为“却”
而剑不行:表转折 以 何不试之以足:用 .
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到 .
2.主题:
《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取得预期的结果。 3.内容理解: (1)《郑人买履》结尾的对话有何作用?
既解开了他人对郑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对话式结尾,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形象(郑人的固执迂腐),增强了讽刺效果。 (2)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这二则寓言内容不同,但讽刺的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练习】
1.解释加点字词。(24分) 反归取之( ) 先自度其足 ( ) 及反( ) ...而置之其坐 ( ) 市罢 ( ) 至之市 ( ) ...遂不得履( ) 而忘操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已得履,乃曰( ) 宁信度 ( ) 吾忘持度 ( ) ...无自信也( ) 楚人有涉江者( ) 遽契其舟(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 ..二、翻译下面句子。(10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是吾剑之所从坠。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三、简答题。(8分) 1.《郑人买履》结尾的对话有何作用?(4分)
2.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4分)
参:
《穿井得一人》 1.(1)连词,表承接。 (2)他,代丁氏。 (3)被 (4)向
2.丁氏告诉别人的意思是:他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现在家里就好像多了一个人一样。丁氏用类比的方法表达打井给家里带来的方便。而听到的人却只是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没有真正理解丁氏的意思。传播谣言的人,只是简单传播,并没有去考证,最终导致谣言的误传。
3.宋君听了谣言后并没有相信,而是向丁氏求证事实。说明宋君是个不轻信传言、实事求是、注重验证考察的明君。
《杞人忧天》1.(1)同无,没有。 (2)为什么 (3)你 (4)同释,解除 2.B 3.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的意思,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4.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农夫耕田》1.(1)过路的人 (2)尽 (3)告诉、对……说 (4)走了、离开 2.(1)农夫太懒惰了! (2)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 3.示例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示例2: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3: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4:事非经历不知难。
《农夫耕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画蛇添足》 1.C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1)画蛇添足。(2)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特殊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省略句 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省略句 【成语辨析】 待:不能读作“dǎi”。 “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2.兔子触树桩而死是偶然的,这耕者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所以被人嘲笑。 《郑人买履》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