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蔡邕出仕董卓无守无识辩

蔡邕出仕董卓无守无识辩

来源:爱玩科技网
求索 2006/4

蔡邕出仕董卓/无守无识0辩

何如月

摘 要: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博学多艺,才华出众,所作碑文尤擅一时。他一生历尽坎坷,晚年时出仕董卓并因叹息董卓之死而被杀一事,成为他被后人非议的一个污点,其文学地位也因此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分析蔡邕出仕的真正原因,并对顾炎武讥讽蔡邕/无守无识0的观点进行了辩驳,认为对蔡邕的评价应从历史情景具体分析,方能公正客观。关键词:蔡邕;董卓;出仕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

I269 文献标识码:A1001-490X(2006)4-170-03

品节操守的正直文人。

蔡邕出仕很晚,大概到三十九岁时才被征辟到司徒乔玄府为司徒掾,四十一岁拜郎中,校书东观,四十三岁时迁议郎,四十六岁时因对诏问灾异,上书直斥宦官,因而被下狱,随后流徙朔方,亡命天涯达十二年之久。董卓进京诛杀宦官,执掌朝政之后,强征蔡邕入朝。其后三年,董卓被杀,蔡邕叹息,被司徒王允以董卓同党论罪,死于狱中,终年六十岁。在蔡邕忧患的一生中,出仕董卓似乎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前期困顿流离,而后期则青云直上,随着对他一生行迹的展开分析,其原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他精通经学,曾在熹平四年(175年)任议郎期间,与五官中郎将堂豀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奏求正定5六经6文字,并自书于碑,列于洛阳太学门外,为当时士子提供了一个经书的标准文本。故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阶塞陌0,盛况空前。同时蔡邕又能文工书、多才多艺,/好辞章、术数、天文,妙操音律0。经学、才艺知名于时,所作文章也超拔时人,朝廷一些重要的礼文均出自蔡邕之手。5后汉书6卷四十四5胡广传6载:/熹平六年,灵帝图画广及太尉黄琼于省内,诏议郎蔡邕为其颂。05太平御览6卷七百五十引孙鉴之5述画6曰:/汉灵帝诏蔡邕图赤泉侯杨喜五世将相形象于省内,又诏邕为赞,仍令自书之。邕文书画,于时独擅。0在东汉后期兴起的树碑撰铭的热潮中,蔡邕更成为首屈一指的制作大家,以其雄藻丽辞施之以碑文撰作,把原本质木无文的铭墓之体改造成华美的饰终之文,确立了一种至高的典范,从而使这一新兴的实用文体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文人竞相驰骋才华的场所。

以蔡邕的才艺,本应该有广阔的空间供他施展,但他身处汉末多事之秋,先是外戚梁冀家族的疯狂聚敛,后是宦官集团的专权腐化,卖官鬻爵。政治的唤起了文人的救亡意识,前后两次的党锢之祸,使大批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遭受杀戮或禁锢,时局更加昏暗。生逢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蔡邕的悲苦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前期仕途蹭蹬,饱受,晚年出仕董卓并且因叹息董卓之死而为权臣所杀,使多少名流扼腕叹息,而后世对他的非议也因之而起。抨击最力者当属明末顾炎武,顾氏5日知录6卷十三曰:/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平日之为人可知矣。0初看尚觉有理,而遍检有关史料,细考蔡邕生平,方觉顾氏所说未免偏颇,故而不惮辞费,为蔡邕

º

¹

»

一辩。

蔡邕的前期履历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颇谨于行藏去就和

作 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陕西,西安,710062

因自然可见。

早在延熹二年(159)蔡邕二十三岁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0。蔡邕因琴艺高超,被宦官征调赴京献艺。蔡邕面对诏书,痛苦抉择,不去则违抗朝廷,后果可知;去则受良知谴责,有损个人操守。他不得已踏上征途,但路上饿殍遍野、满目疮痍的景象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借病中途返回,拒绝与权贵同流合污,保全了名节。灵帝元和元年(178),灾异之事不断出现,灵帝刘宏认为是不祥之兆,便询问大臣。时值第二次党锢之令刚刚颁布之后,正直有影响的文人士大夫纷纷被捕被杀,因言得祸者更是不计其数,宦官气焰甚嚣尘上。故而大臣们噤若寒蝉,对皇帝的询问都敷衍了事。而担任议郎的蔡邕见灵帝推诚下问,便上书直言时政,指斥宦官干政祸国,为位卑才浅之小人。这在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由此可知蔡邕是一位非常有正义感有血性的人。蔡邕因而遭到宦官嫉恨,被诬告下狱。虽然经人援手,免于死罪,但全家被流徙朔方。一路上宦官派刺客追杀、陷害,历尽艰险。几个月后,皇帝念其才高,蔡邕被赦还本郡,但途中又起波澜。蔡邕/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骄,惭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0。宦官王甫之弟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设宴饯行,他竟不为所动,拂袖而去,使王智大失颜面,衔恨报复。于是尚在返乡途中的蔡邕又一次被迫亡命天涯。如果蔡邕当时能稍假辞色,情形自会不同。而他虽然饱受打击,但傲骨气节、锋芒棱角依旧未改。从蔡邕的5释诲6、5述行赋6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还有他对于立身之道和心灵自由的坚守。凡此种种,都表明蔡

½¼

170

邕是一个极重名节操守又具有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人,他关心国家兴亡,希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贤士尽其才用。因而,顾炎武讥刺蔡邕出仕董卓为无徳,似乎过于武断。一个人为坚持气节历经磨难尚且不改,不可能在晚年突然改弦更张,背道易节。蔡邕出仕,自有他的隐衷。

蔡邕之仕董卓,实属士人在强权下的无奈和妥协,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0¾从中可知三点:一是蔡邕因才名太高而被董卓征召。二是蔡邕称病,拒绝出仕。三是董卓大怒,以灭族相威胁,邕不得已,进京应召。

蔡邕才高天下,为当世所推重。董卓虽为一介武夫,但在他废少帝,立汉献帝,自任相国专擅朝政之后,他也希望有所作为,捞取声望和政治资本。首先他顺应,为遭受宦官的党人平反昭雪,争取士大夫的支持。/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帶鈇鑕,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0其次是奖拔名士,委以重任,使为己效力。/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宦,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0董卓大力搜罗群士,蔡邕自然是他的首选目标,既是天下名士,又因宦官而流落天涯,举用蔡邕会产生更大的政治影响。因此在中平六年(1)八月董卓任司空后,随即就下令征辟蔡邕。

蔡邕自光和二年(179)起一直身处江湖,但却时刻心系魏阙,在的十二年间,他受人所托先后为朝中很多离世的如太尉陈球、乔玄、刘宽及司空杨赐等人撰写墓碑,并且还向大将军何进上书举荐名士边让。可见蔡邕对于朝中情况并不陌生,对于国事也是非常关注。董卓进京尽灭宦官,使宦官的昏暗局面为之一新,顺应了广大士人的愿望。而此时他/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0

Â

Á

À

¿

此可以看出蔡邕是一个孝友仁笃之人。据惠栋5后汉书补注6卷十四:/邕集与人书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陆则对作,食则比豆。0蔡邕双亲早逝,与相依为命的叔父情同父子。但在光和元年他却因触怒宦官而连累叔父一起被下狱,这无疑是蔡邕最不愿意看到的。蔡邕悲愤沉痛地向皇帝申诉:/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臣之愚冗,职当咎患,但前者所对,(蔡)质不及闻,而衰老白首,横见引逮,隨臣摧没,幷入阬埳,诚冤诚痛。臣一入牢狱,当为楚毒所迫,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死期垂至,冒昧自陈,愿身當辜戮,丐质不并坐。則身死之日,更生之年也0。蔡邕宁死不怨,只是乞求皇帝开恩,不要连累到叔父蔡质,言辞哀婉,凄恻感人。虽然最终蔡邕和叔父被免去死罪,但还是一起被流放到朔方,一路几遭不测。经历此种人生变故,使年迈的叔父因为自己遭受牢狱之灾,颠沛流离,对于生性笃孝的蔡邕来说,内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和自责。而现在,如若不出仕董卓,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灭顶之灾,对于孝悌友爱、颇谨于行藏去就的蔡邕来说,暮年的抉择更为痛苦。在强权之下,他只好屈从,他不愿意再次使亲人受到牵连。

蔡邕被迫出仕后,虽深受董卓厚待,但并不阿附董卓,在原则问题上正言直谏,以匡社稷。

蔡邕入朝,便连升官阶,一再超迁。超迁是对于有特异才能或功效卓著者的奖赏,包括越级提升以及快速提升,这种办法打破常规程序,能迅速提拔擢用优秀人才。东汉桓、灵之后,除官多不以次,/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0。升腾超迁者/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0。而蔡邕到京后,/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0(按,三日当作三月,见王先谦5集解校补6)。汉时称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谓之三台。自西汉中期至东汉,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尚书的权力不断加强。尚书台名义上仍属少府,是内廷小官,居九卿之下,实际上已成为国家实际行政事务的最高管理机关,掌握选举诛赏之权,职权重于三公。5后汉书#陈忠传6云:/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0蔡邕三月之间周历三台,可见超迁之快,董卓之器重。对一个颠沛流离、亡命江海十二年的人来说,这种恩遇怎能不使他感激涕零、愤发图报?而且此时朝中宦官势力已被清理,董卓又大力选用名士贤才,处之高位,人们似乎重新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在此种情形下,蔡邕上书,表达了他对清明政治的热望和对董卓的感激:/,,臣等谨案5汉书6,高祖受命,流离藏窜,十有二年,陛下应期中兴,龙飞践阼,奸臣嬖孽,一时殄尽,憎疾臣者,随流埋没。太尉郿矦卓收拾洗濯,上臣高第,补侍御史,转治书御史。陛下天地之大德,听纳大臣,扶饰文学,遂用臣邕,充备机密。三月之内,充历三台,光荣昭显,非臣愚蔽不才所当盗窃,非臣碎首糜躯所能补报。如卓者,陛下当益隆委任,数加访问,厚其爵赏,责以相业之成。臣等不胜大愿,谨陈状0。

怀此报恩之念,蔡邕入朝后,竭力输诚,对董卓之非直言相谏,以裨益国家,而并非俯仰取容,明哲保身。史载,/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毎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毎存匡

{l󰀁

zl󰀁

yl󰀁

xl󰀁

的秽徳暴行尚未彰显。按理说,有

机会重入朝堂、效力国家,对于在外、时刻忧心国家的蔡邕应该是期冀已久的。但或许是历经坎坷已对官场失望,或许是年事已高、身心疲惫,或许是对董卓其人怀有疑虑,因此他拒绝了董卓的征召,称病不出,就如同三十年前(延熹二年)他所采用的拒绝宦官的方法一样,蔡邕希望能以此方法再次躲避险恶的政局,隐居山林,耕读自适。但是现实却不容他逃避。这次蔡邕面对的是更严峻的局面和更强硬的对手,他已经被剥夺了逃避黑暗的权力。

董卓听到蔡邕不肯合作,勃然大怒,并以灭族相威胁,这一招可谓正中蔡邕的要害。蔡邕生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莬驯扰其室旁,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0

vl󰀁

。蔡邕

孝悌之心发于自然,故常能以己之孝心度之于人,对他人之孝性、孝心也能体察入微,并极力称颂。听到孝子程末之事,立即召见,体察他/其志行发于自然,非耳闻目见所仿效也。虽成人之年,知礼识义之士,恐不能及0,于是就上表荐举。由

wl󰀁

171益。0西迁长安后,/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問邕。邕对曰:-地震者,阴盛侵阳,臣下踰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皁盖车0。董卓擅权,行为越礼,蔡邕规劝,董卓对他的谏言也时有采纳。但是董卓刚愎自用,任性猜情,纵容部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僭越之意愈益明显。对此蔡邕深感忧虑。史云:/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遯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0

~l󰀁

}l󰀁

|l󰀁

因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身处乱世,才华出众、性情正直的蔡邕,满腔热忱地想要施展抱负,挽救君国,无疑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或死于宦官、刺客之手,或死于董卓之手,一生几死矣,而终死于权臣王允之手。

而顾炎武对蔡邕却深加贬责,认为蔡邕之仕董卓,没有操守;蔡邕之哀董卓,缺乏见识。关于董卓其人,历史早有定论,无须赘辞。但从以上所论可知,蔡邕早年一直就注重个人气节,刚直不阿;而晚年出仕,本出于无奈,而董卓虽然专权,但天下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蔡邕虽然受董氏重用,但他每以国家为虑,正身立朝,时时匡导董卓趋于正道,并未谄附,不能谓之/无守0;董卓死于仓卒之间,蔡邕闻之叹息,出于人之常情,君子闻行刑,尚且为之罢乐,何况曾受董卓厚恩的蔡邕?座中无人感叹,而只有蔡邕不计利害,率性而为。性情使然,并非/无识0。顾氏身处明清易代之际,怀抱家国之痛、黍离之悲,目睹士人纷纷变节易服、屈事满清,满怀愤慨。他借蔡邕之事大发议论,痛下针砭,表达了对士大夫的出处形藏和名节操守的异常关注。这种作法无疑是饱含深意的,掺杂了浓厚的时代感喟和个人情怀。但若细研史书,设身处地,推之以蔡邕平日之为人,揆之以蔡邕所处之情势,察之以蔡邕立朝之作为,若讥其无徳无识,质疑其人品,则似欠公允,有厚诬古人之嫌。至于蔡邕一生多作碑颂,是否为/滥作0,笔者另有专文考辩,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再涉及了。

。蔡邕虽受重视,但在

多次劝谏董卓无效之后,也明白董卓非可佐之人,时局更无法扭转,意欲逃隐,却无处可投。正在此时,董卓被杀,蔡邕正在司徒王允座席上,闻之不禁讶然叹息。王允大怒,以为他同情董卓,把他下狱治罪。蔡邕请求黥面刖足,留得性命,以续成汉史,王允不许。蔡邕死讯传来,缙绅士大夫无不流泪,经学大师郑玄感叹说:/汉世之事,谁与正之0

wm󰀁

um󰀁

?在当时的形势

vm󰀁

下,明哲之士已知汉室/大树将颠,非一木所维0,/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0,纷纷高蹈避世,而蔡邕却因才名太高,屡被关注而无法脱身隐逸,而他在官场又每怀赤诚报国之心,不计个人利害,正言直谏,终致困顿殒身,一代名士风流云散,至堪浩叹!

对于蔡邕的结局,范晔深表同情:/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語平日倖全人哉!及解刑衣,竄瓯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歩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資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属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0

xm󰀁

注:

¹º¼½¾󰀁v󰀁lx󰀁lz󰀁l|󰀁l}󰀁l~󰀁lu󰀁mx范晔5后汉书6,中华书局,m1973年版,卷六十下5蔡邕传6第1990、1980、1980、2003、2005、1980、2002、2005、2006、2005、2006、2006页。

»陆侃如5中古文学系年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ÀÂ范晔5后汉书6卷七十二5董卓传6第2325、2326、2325页。

Á范晔5后汉书6卷八十下5文苑传下6第26页。惠栋5后汉书补注6卷十八认为蔡邕荐贤在期间。

w󰀁l󰀁{严可均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6中华书局,1958l

年.5全后汉文6卷七十一,第5页5为陈留太守奏上孝子程末事表6、第862页5荐太尉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章6。

y5后汉书6卷五十四5杨震传6附杨赐传,第1778页。l󰀁

v5后汉书6卷五十三55徐樨传6,第1747页。m󰀁

w5后汉书6卷六十八5郭太传6,第2225页。m󰀁

。对蔡

邕应召出仕的无奈、在朝劝谏董卓的苦心,及董卓被杀后的反映,范晔可谓体察入微。他认为董卓之死,事出仓卒,蔡邕受董卓厚恩,岂能不心生感慨?蔡邕此叹,出于人情常理,正体现了他的善良和自然性情。也许他叹息董卓的刚愎狠戾终于自取灭亡,也许是为董卓死后分崩离析更加动荡的时局担忧,,他并非不知这一叹的后果,但还是情动于中,形于颜色,

(责任编辑:南 桥)

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