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3期 2017年5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18 No.3 Mav.2017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王亚娟 (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文章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可持续旅游以及可持续旅游与旅游减贫 的关系。旅游减贫从实质上属于发展的问题,但是目前无论是部门、企业甚至是贫困人口 本身更多地关注于旅游发展如何带来经济效益,很少有人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角度看待减轻贫 困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旅游可持续与减贫可持续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减贫 时,必须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旅游减贫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DOI]10.15883/j.13—1277/e.20170308008 会、人口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途径,在满足 一、-引言 ,_H 、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害未来我们的后代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 J。可持续发展与过去将经济发展 与环境相对立的观点不同,它认为经济增长与环 世界贫困问题仍然严峻,中国扶贫开发尽管 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仍然面临诸 多问题。旅游作为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被广 泛运用到减贫的历史进程中,并且在国际和国内 境和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因 此它强调的是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承载而不是对资 源的过度使用和开发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 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性,可持 续发展是一个包含了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 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研究 者也指出作为一项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人类活 动,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游客对环境质量下降的感 知会最终导致游客的选择发生改变,旅游发展不 可持续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从而影响减贫的效 果和可持续。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减 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概念 j。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协调与公平。过去的发 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经济增长 是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因此发展战略就是为经 济增长服务的。发展战略作为第一世界国家为建 贫可持续的前提,也符合国家对发展旅游和旅游 扶贫的方向。 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产物,其内涵除了帮助 第三世界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的野心外, 还包含了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本国工业生产所需 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的资源和市场,而后者作为一个隐藏的目标被第 一1987年,世界环境委员会公布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宣言,在宣言中第一次为可持续发展概念作 出了完整的定义:人类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社 世界国家的投资和技术援助所遮蔽了。因此, 建立在世界工业和经济不平等结构基础上的发展 战略不但没有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穷和落后 [收稿日期]2017—03.25[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减贫途径研究”(TYETP201549) 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减贫途径研究”(KY2016YB544) [作者简介]王亚娟(1978一),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第3期 王亚娟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81 的局面,反而将他们拖入了第一世界国家精心搭 建的全球工业体系,第三世界国家被塑造成了出 备。过去研究者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偏重于旅游 资源的生根性,不变性,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过 去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转 口依赖型的产业体系,这些国家将工业生产所需 的资源廉价出口到第一世界国家,换来外汇,购买 变,对人产生了吸引力,被旅游业开发为旅游资 的技术不过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率,以便于 向发达国家出售更多的资源,这种循环的恶果是 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被过度开发,环境被破坏,人 们的生存质量更加恶劣。第三世界国家贫困的恶 化,带来需求的萎缩,必然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市场 和经济增长,且这种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恶果不 单单是第三世界国家自己承担的,在全球化的今 天,这种恶果是要由全人类共同承担的。在这种 前提下,第一世界的研究者认识到对第三世界国 家的资源不加节制的掠夺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 最大隐患,因此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适 度地开发资源,保护好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经 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因此, 可持续发展从全球的角度,强调资源在不同地域、 不同人群间的公平分配问题,同时从代际公平的 角度提出资源的永续利用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转变了单纯强调经济增 长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将经济增长限定在资源和 环境的可容纳的范围内,使适度的经济增长与人 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那些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惜“先破坏”环境的国家 和指出了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中国经验中 “先破坏,后治理”的环境意识必须改变为“开发与 保护同时进行”的观点。 (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作为一项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人类活 动,更容易受到环境破坏的影响,尽管游客对环境 质量下降的感知是滞后的,但是当某些不可逆的 资源损害发生并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游客会 用脚投票。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旅游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我们在讨论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时,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辨析。 1.旅游资源定义的变迁 有关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 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在这些定义中可以 得出的共同的内涵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被旅 游活动所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具有使用 价值的事物 。旅游资源的定义强调了两方面含 义:有吸引力和可利用,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 源,如乡村生活。过去,农村是穷、脏、差的代名 词,在大众观光游时代,乡村生活对游客,尤其是 城市游客没有吸引力;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人 们被城市里日益严重的污染、快节奏紧张的生活 所压抑,迫切渴望挣脱城市的藩篱,短暂地享受轻 松、休闲、自然的生活,乡村的田园风光由此对游 客产生了吸引力,并被旅游业开发为新的旅游资 源。过去,中国人闲暇时间很少,经济条件也不允 许,难以在国内各地旅游,更无法走出国门,因此 将各个民族的风俗、建筑集合在一起的民族园、世 界园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随着国门的打 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国家为拉动内需出台的 一系列刺激国内旅游的,中国人有更多的机 会去真实体验各地的风俗民情,甚至出国游也越 来越方便,原来的民族园、世界园不再能激发游客 的兴趣,因此也就不具备旅游开发的价值。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 以转化的,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是不是可以永续利 用呢?什么样的资源可以永续利用?什么样的旅 游资源值得我们想办法让它可以永续利用? 2.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特征 旅游资源的分类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旅游资源 的本质,掌握保护资源的技能有重要意义,也是我 们进行研究、制定规划时的重要依据。现在通行 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按照旅游资源的成因和性质 分,如将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地表、水体、 生物、气候天象、历史、文化体育、风情胜地等类 型;也可以按照资源的价值大小划分为省级、国家 级和世界级。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和旅游开发的 进一步发展,研究者认识到,旅游资源按照形态特 征的有形与无形,可划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 资源。 以观光游览为主的大众游依靠的是有形的物 质资源,因此,在谈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 时,人们更容易联想到特殊的自然景观,如为了保 护山体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种树、禁止伐木、 禁止养羊等相对容易操作的手段实现,且效果是 可以被观察到,甚至是可以度量的。而非物质资 源,包括特殊的节日、习俗、口述史、语言等,在管 8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 理和保护上有非常大的困难:旅游经营者往往把 拥有特殊的风俗习惯的人群塑造为“他者”,吸引 也在逐渐下降。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类旅游资源的 重要性,并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对资源持有者予以 一旅游者前往探访,以满足人们猎奇和窥视的爱好, 因此,旅游经营者倾向于将这些习俗延续下去,且 融入更多“异质”元素,使得“他者”与“我们”的区 别更加明显。但是,这些“他者”在与“我们”接触 的过程中,将“我们”置于他们的凝视之下,通过观 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实施一系列保护性开发的 手段,包括民俗讲堂、传统技艺培训等,这类旅游 资源才能得以保存和开发。对可再生资源,也不 能无节制地开发,要不断提高对森林、水体、草原 等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意识,分析这类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规划、管 理、立法等各个方面完善可再生资源旅游可持续 察、模仿、改变等一系列文化的涵化和碰撞,改变 了原来的生存状态,“他们”越来越接近“我们”, 这种接近最终将导致这些非物质资源对旅游者的 吸引力的丧失。要保持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习 俗,意味着阻止和延缓他们向现代社会看齐的努 力,会遭到强烈的抵制和反抗。发展与保护在这 里成了对立的两面,因此,相对于物质资源,旅游 非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相当艰巨的 任务。 旅游资源还可按照在人类相关的时期内是否 天然再生,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的资源包括森林、水体、草原等,而有些物 种,如丹顶鹤、熊猫等珍稀动物以及风俗习惯等旅 游资源一般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在日常的保护 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有 些物种一旦灭绝,我们的后代将没有能力对这些 资源进行使用,由此损害到了代际之间的公平;但 是对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则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认 为既然这些资源是可以循环再生的,就不需要进 行节制,而忽视了资源再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 一定的过程的,当对资源利用的速度超过了再生 速度,就有可能造成资源多样性的损害,甚至是资 源的不可再生。因此,可以说,对旅游资源可持续 发展的关注就是对资源的利用与再生的关系的 关注。 国内外的研究者和都已经意识到旅游资 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性,但关注点多集中在自然 资源、物质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这些类型上。这几 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 行保护性开发,慎重开发,注重环境保护与旅游发 展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几类资源容易度量,容易 被观察到,可以通过制定量表,严格登记监管实现 可持续利用。而相对的人文资源、非物质资源,这 类旅游资源主要是一些传统的习俗、节日和语言, 在经济发展,文化冲击的今天,这类资源很难保 存,其原真性正在逐渐丧失,对异质文化的吸引力 发展的对策。 3.环境伦理下的旅游资源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模型 目前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者主要 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对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 探讨,主张用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 践中,研究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和“环境容量”等 具体的操作手段,“生态旅游”主张开发小规模的, 对旅游者进行教育的旅游活动。下文笔者还将继 续探讨这种旅游方式对旅游可持续以及减贫的关 系。在此笔者将主要讨论新古典经济学构建的旅 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旅游资源可持续 发展就是指旅游资源的存量不变 ,即消耗和利 用的速率等于再生的速率和建设速率之和。但是 总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口持续增长,人均所 拥有的旅游资源的存量是减少的,因此还需要增 加总存量。 根据这个理论,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总数是存 量,未被认识的资源、被认识但暂不具备开发条件 的资源、具备开发潜力的资源、产品化的旅游资 源、废弃的资源等五个因素是状态变量。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 但是某些资源的使用价值并没有被人们发现,随 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人们自身需求的改变,原 来隐藏的资源被人类认识。这部分资源具有旅游 价值,但是因为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进入性 差,暂时还未被开发,如陕西安康的溶洞,洞内的 石钟乳等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个溶洞位于山体 的顶端,进人性差,且离主景区有一段距离,水电 等基础设施的安装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所以虽然 对游客有吸引力,但不具备开发的条件,这类资源 被称为待开发资源。地方一旦认识到这类资 源的旅游价值,就会对基础设施等进行投入,使这 第3期 王亚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83 类资源具有可被开发的条件,这类资源已经是旅 游资源了,但还未被开发成产品,只有当或者 旅游企业对这类资源进行投资加以利用,将其包 装为旅游产品进行经营,这类旅游资源才能成为 旅游资源存量。随着旅游的发展,部分旅游资源 由于环境污染,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再具备 吸引力,还有部分人文资源如古镇,因为过度商业 化而吸引力下降;部分文化景点,如前文提到的一 些民俗风情园等因为人们旅游需求的改变而被旅 游业所废弃。这部分被废弃的资源,如果经过一 定的修复措施,可能重新成为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再次被生产成旅游产品。 从潜在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被称为 旅游开发,这个过程的长短由旅游资源的品味、预 期的盈利、投资主体的实力、地方的招商 等因素决定,这个过程是显性的,容易被观察到也 容易受到重视。而旅游产品经过利用、衰退进入 到废弃旅游资源存量,再由废弃旅游资源进入有 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存量,被称为旅游资源的再生 过程,这个过程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地方和旅 游企业观察到,且再生的过程可能是相当漫长的,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开发过程相比,很难获得 地方和旅游企业的重视。要实现旅游资源利 用的可持续,就必须使得开发的过程和再生的过 程保持平衡,为保证被利用的旅游资源的存量不 变甚至增加,必须一方面降低开发的速率也就是 资源消耗的速率,另一方面提高资源再生的速率。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或者说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与减贫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与 减贫的互动分析 旅游减贫中的不可持续问题凸显,是因为旅 游就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基础上的,而贫 困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高于富人。因此,要研 究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减贫的作用,首先必须弄清 楚旅游可持续与贫困减轻的关系。 (一)旅游不可持续发展与贫困的关系 1.贫困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穷人比富人更依赖自然资源,从生计来源的 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富人的生计来源是多 样的,从事工业产业部门的技术工作、从事经营、 在服务行业获得管理职务、资本投资、储蓄等等, 自然资源的损害对富人造成的影响,局限在环境 恶化增加了他们外出度假的花费,燃料价格上升 增加了他们交通出行的花费等,并不会给他们的 生计造成太大的影响。而穷人则不同,穷人缺乏 进行投资的资金、缺乏教育机会和技术,其生计来 源相对单一,他们大部分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资 金投入低的职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贫困 人口在旅游业中主要从事的是最基层的服务岗 位,他们的收入与游客数量密切相关,旅游业赖以 发展的自然资源一旦受到损坏,游客对旅游地的 满意度下降导致出行数量下降,必然直接降低贫 困人口的旅游收入,而贫困人口没有其他的可替 代收入,导致他们更加贫困。因此,可以说,贫困 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因为他们生计来源的 单一。 2.旅游不可持续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贫困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使得旅游不可持 续对他们的影响要大于富人。旅游对环境的依 赖,使得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随着环境的改变而 改变 。Ritchie和Crouch 指出,旅游目的地往 往为了短期的利益,允许对旅游所依赖的自然资 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这种开发方式从长期来说 最终将导致利益的丧失。环境被破坏的影响包 括:的不稳定和对土地持续的争夺会导致潜 在旅游目的地的消失和现有目的地的衰退;景观 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会导致游客对旅游产 品满意度的下降以及打消前往某些目的地旅游的 念头;高启的燃料价格会导致旅游业经营费用的 上升以及价格敏感型游客的数量下降 J。对于某 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开发工业产业所需 要的资金和技术,旅游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如中 国很多边远的乡村,距离城市较远,缺乏承接工业 产业的“地利”条件,风景名胜区由于其资源的价 值和保护要求,更不可能在景区内进行其他产业 的开发,这使得位于这些区域的贫困人口完全依 赖于旅游业。而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当地旅游产品 的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游客数量和消费的变化, 最终直接损害到贫困人口的利益。 3.贫困对旅游不可持续的影响 旅游不可持续会加剧贫困甚至造成“返贫”的 恶果,另一方面,贫困也会导致旅游的不可持续。 穷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也会加剧环境的恶化 并加速贫困。因为生计来源的单一,使得贫困人 84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 口很容易感知到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而环境 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其周期较长,其后果较为隐 蔽,对贫困人口短期内的生活影响不大,因此贫困 人口难以感知到环境的破坏。以漓江上行驶的机 动竹筏为例,原来使用人力竹筏,游览时间长,游 客数量少,收入不高,而使用机动竹筏,缩短了游 览时间,搭载的游客数量也成倍增长,带来的旅游 收入高。对沿江的贫困人口而言,种养的收入在 其生计来源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于从事 旅游的收益,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买更多的机动竹 筏,加大竹筏的马力,以便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 但是,机动竹筏排放的废气会破坏漓江的水质,马 达声会影响漓江鱼类的繁殖,环境的恶化最终会 影响游客对漓江的满意度,导致旅游发展的不可 持续。但是游客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感知是延宕 的,有一个过程,沿江的贫困人口由于对这个结果 的认识不到位,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又没有正 确的引导,漓江环境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最终贫困 人口将无法再从漓江旅游中获利。可以得出结 论,环境的不可持续与贫困的关系是恶性循环。 反之,旅游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与贫困减轻的关系 则是正相关的。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与贫困减轻 2002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 持续发展峰会上,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将可持续 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有效工具(ST—EP)”概念,并 且开始将这一概念运用到适当的项目实践中 。 旅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狭隘地理解为私人 部门通过投资开发旅游产品,因此只关注这种开 发行为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旅游被作为经济增长 的工具。可持续旅游则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等 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将旅游理解为一个复杂的 系统,要实现这个系统的良性运动,就必须考虑系 统内的各个变量,其中,人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变 量的地位,人的活动会深刻影响到旅游系统的运 动,因此必须将人的发展放在旅游可持续的重要 地位,由此,将旅游可持续与贫困减轻的紧密关系 建立起来。人的生计的改善有利于旅游系统的良 性运动,也就是可持续。 旅游的可持续,综合考虑了系统内各个因素 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必然有助于人的发展,从这个 意义上说,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与 文化、环境、社会的良性共生,也就是达到减贫的 目标。旅游可持续与贫困减轻是互为因果的关 系,因此要实现旅游减贫首先要实现旅游可持续 发展。 四、可持续旅游减贫的实现路径 (一)旅游不可持续的归因 徐红罡 将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因素归纳 为:资源的价值计算;贴现率的选择;旅游资源的 公共性;旅游资源消耗的隐蔽性;资源利用的冲 突;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监测体系等。这种归纳 更侧重于资源本身的科学计量。 Tosun 将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的原 因归纳为:不适宜的政治经济、落后的开发方 法、无效的公共管理、过度商业化和恶劣的国际旅 游体系。因此,第三世界国家的旅游发展必须从 根本上进行改变,将决策者们短视的、金钱驱 动的思维定势转变为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发展观。 Tosun对土耳其的旅游发展所做的研究表明,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超出了当地人和专家的控制范围, 更大程度上与国家的政治、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 国际旅游体系中处于委托人地位的国际旅行社有 关。Tosun的归因更倾向于从世界发展的整体视 角,的作用、国际旅游部门的作用等社会、政 治的视角对旅游发展的不可持续进行归因。这种 归因的视角更接近于将旅游作为社会科学来进行 研究。 (二)实现旅游可持续的可能路径 目前比较通行的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包括主张通过旅游者认识提高来实现的环境伦理 观、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社区旅游以及可 替代旅游等。 1.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很难测量也很难付诸实践,更多的是 一种对旅游者行为的道德上的要求。而要达到这 种要求,只有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才能实现。因 此环境伦理观只停留在理论上的假设,谁来对旅 游者进行教育,怎么教育,从哪里获得投入教育的 资金,怎么评估教育的效果,旅游者是否愿意接受 教育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 讨论。 2.环境容量 崔凤军 认为环境容量是判断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 第3期 王亚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85 是有限的,在限定的地域范围内容纳的游客越多 就能带来越多的经济收益,但是也就意味着对环 境自然资源更多的利用,有可能导致环境的破坏。 陆林 通过对黄山的调查,指出正是由于处于旅 验。相反,有学者对这种基于生态的发展提出了 质疑。Jim_J4 认为,旅游就是对人的文化、生活方 式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无所谓 “好”或者“坏”,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将发展建立 在对当地资源的的基础上,因此,生态旅游更 接近于“生态发展”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种回避 改变的发展模式,无助于实现大多数人的福利,只 游旺季,风景区内的游客数量超过了景区的负荷, 使得游客的满意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生态破坏 和环境污染也较为明显。 环境容量的概念看似简单,但是要实践起来 却非常困难,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Edward 认为旅游区容量包含两层含义,即旅游接待能力 和环境承受能力;还有研究者从目的地居民的角 度来考虑,即目的地居民没有感到旅游带来的不 良影响之前的容量,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 是为极少数人提供了利益。 4.社区旅游与可替代旅游 社区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 效途径,通过社区的参与,更有利于环境保护、文 化传承和旅游收益分配更加公平等经济、文化、环 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可替代旅游与生态旅游、社 区旅游等都被认为是目前实现旅游可持续的最可 能的途径,因为这些旅游方式的规模小,对环境的 破坏不大,都强调社区的参与,更有利于旅游者的 容量¨。 。保继刚_ 】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定义应该是 指满足游客的最低游览需求和实现风景区环境质 量的要求时,风景区内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崔凤 军 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且将其对 未来人的影响也考虑了进来,认为旅游环境承载 消费直接流向社区,社区居民在与旅游者接触的 过程中,共同受到教育。但是这种小规模的旅游 方式是否有利于大规模的减贫呢?无论是生态旅 游、社区旅游还是可替代旅游都不是主流的旅游 力是包含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心 理和经济承载量等的综合概念。 环境容量在制定旅游规划时非常重要,因此 研究者试图构建数量模型来计算环境容量,但是 从对环境容量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容量包含了 方式,它能带来的减贫的范围是有限的;另外,它 强调的保护,意味着开发所带来的效益是较低的, 一旦外来的援助机构所提供的项目资金终止,是 很大部分的心理感知,这种感知是很难测量和量 化的,因此环境容量也难以用简单的数理模型进 行测算,只能是研究者根据需要,估算出一个大致 的容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容量对实现旅游 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生态旅游 否能维持原有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深度,仍然有待 实践的检验。 通过对目前通行的旅游可持续的途径进行描 述,可以发现,这些途径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对环境 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可行性建议,没有对旅游不可 持续的原因从社会、经济、政治的总体进行考虑, 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难以操作或者效果不明 显的问题。 于伟等 通过对2005年以来收录在SSCI数 据库中的322篇国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科学计 量分析,得出生态旅游研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高 度相关。生态旅游的定义至少包括5个基本范 畴:基于自然、游客教育、社区友好、管理最小影响 目前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停留在 专家学者的研究层面,地方在制定本地的旅 游规划时,虽然将旅游可持续发展放在方针和指 和保护导向 。大规模的大众游,使得目的地很 难有能力和资源去监督游客对环境的影响,而生 态旅游则是小规模的,提倡通过教育游客来保护 环境,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态旅游的一 个暗含的逻辑关系是“保护”与“发展”的共生。 生态旅游提倡通过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环境 导思想一栏,但是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经济增长 仍然是最重要的行动导向,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 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账户,对旅游是否可持 续发展缺乏监督,更重要的是作为决策制定者的 地方和旅游部门中的拥有决策权的领导缺乏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专业知识,这些人往往凭直 觉和有限的旅游知识、环境知识进行旅游产品开 发。而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 区、游客和旅游企业往往被排除在决策制定过程 的自然状态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 但是这种小规模的基于社区基础的旅游是否 对贫困人口的生计改善有帮助则缺乏实践的检 86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 之外,对缺乏监督。 因此,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 从政治的角度作出选择,专家不仅是在意志 下制定规划,还要列‘和旅游部门作出解释和 引导。国际援助组织不仅拥有进行旅游产品开发 所需要的资金,他们往往还拥有进行环境保护、促 进资源再生的技术,因此应尽量争取到国际援助 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最后,还必须提到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贫困人口 对旅游可持续的影响和作用,这部分人也应该参 加到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的规划制定过程中。 五、结论与讨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钊研究者以及部门 的关注,建立在发达国家研究者对前一阶段发展 观的指导下的项目实践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之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也 反映出旅游研究者对旅游的研究从单一的经济学 角度,向政治、经济、社会等更为系统的整体的角 度转变,旅游可持续发展考虑了更多的在旅游业 中处于弱势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且从代际角 度,体现了“公平”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关注的是长期的收益,而不是短期的收益,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致力于贫困人口的长远收益的 获得。毋庸置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从理论上说 刘‘减贫是有利的。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几个问题: 谁关心旅游可持续发展?谁来实践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对减贫最有利? 在旅游发展的各个利益相关团体中,专家和 境外的国际援助机构更关心旅游是否可持续,中 央从国家旅游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战略 决策的制定上也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列为主要的 指导战略;但是,其他利益相关部门,地方、私 营旅游部门、旅游者、社区的贫困人口等,并不了 解和重视旅游是否可持续。私营旅游部门和贫困 人口并不关心,旅游是否改变了他们的文化传统, 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是否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有 利等,他们关心的是旅游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经 济利益,而在旅游业中,前者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 围内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施加影响,真正直接生产 和消费旅游产品的是后者,他们的实践决定了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否可以实现,如果他们不 关心也不欢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个理念 也就很难真正地实现。 另一个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减贫之间的问题 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减贫最有利的实现途径是 什么?我们之前提到的目前通行的如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社区旅游或者可替代旅游,这些旅游方 式只能是小规模的,虽然在实践层面,这些项目的 实施确实给当地人带来了收益,但是并不能在更 大的范围内对更多的贫困人口有利,而且这些项 目的实施及持续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援助机构 的项目停止后,如何保障后续的资金支持?目前, 国际旅游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这种负责任 的旅游从旅游的支流变为旅游的主流,私营旅游 部门和国际旅游主流都意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对 整个旅游业的影响,并真正参与到这种旅游中,才 能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大范围内对旅游减贫的 有效性。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认可并不意味着这 个理念能实现,也并不意味着实现这个理念的现 实途径一定对旅游减贫最有利,因此,对旅游可持 续发展与旅游减贫的讨论仍然是有价值的,并且 需要更多的案例支撑。 注释: ①根据郭来喜,吴必虎,《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 地理学报,2000,55(3)和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以及参考了其他研究者对 旅游资源的定义。 [参考文献] [1]周光召,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西苑出版 社,2000. [2]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Ryan C.Equity,management,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ability— Fissues of the‘new tourism’[J1.Tourism Management,2002 (23):17—26. [5]Ritchie J R B,Crouch G I.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A Sus— 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M].Oxon,UK:CABI Publishing, 2003:33. [6]Muhanna E.The Contribul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t)ment in Poverty Alleviation 订Local Communities in South Attica[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in Hospitality&Tourism,2007,6 (1):37.67. [7]Tosun C.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de— 第3期 王亚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究,1996(4):92—100. 87 veluping world:The case of Turkey.[J].Tourism Management, 2001,22(4):289 303. [12]于伟,张鹏,张彦.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 SSCI数据库2005年以来文献的科学计量研究[J]_旅游科 学,2012,26(3):l0.17. [8]Tosun C.Roots of un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level:the case of Urgup in Turkey[J1.Tourism Management, 1998,19(6):595—610. [13]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7 (2):32-38. [9]崔风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断之一[Jj_经 济地理,1995(1):105.109. [14]Butcher J.Can ecotourism contirbute to tackling pove ̄y?The im— po ̄ance of‘symbiosis’[J3.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 l,l4 (3):295—307. [10]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J.地理学报, 1994,49(3):238-245. [11]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j.地理研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 by Tourism: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WANG Yajuan r Guilin Tourism College,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 by developing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Poverty reduction by tourism is essentially a matter of development,but at present,government departments,enterprises and even the poor themselves are more concemed about how tourism development brings them economic benefits,with few peo— ple considering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it is found that tourism sustainability and continuous poverty reduction are of mutually causal relation.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be prerequisite when the policy of poverty reduction by tourism is formulated.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tourism;poverty reduction by tourism [责任编辑田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