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明禅院赋
——遇四十年同乡重游定明禅院
四川大学 龙伟
巴渝西北壤川蜀之域,昔居潼川府治之南而名潼南,其物华而非天宝,人杰不在地灵,惟定明山气序清和、风宇条畅,衔一江之映带,涵万汇之凝章,毓秀出类之区矣,天地钟祥!
记曾往日游处,涪水荡荡,几时横流?出岷峨,汇嘉陵,入长江,潢洋万里东去,景留一方。平湖一览,岸水泱茫,丹石横卧,悬壁奇状,荆萝繁生而丛荟,林麓葱蔚而疏朗。山曾以寺为记,庙皆因佛而旺。佛道同功[1],八丈大像三百年琢岩成形,几回穿金而容辉煌煌;琉木齐彩,七檐高阁八百年依山营缮,数度累砌而气宇锵锵。千年的石韵,鎏金的佛像!历代官绅留辞,各方贤达有书,季高之深宏,伯涵之骏放[2],汉唐气韵,宋元词章。
了翁亭依水为镜,镜乎其如镜须眉之微隐;鉴字碑以民为鉴[3],鉴乎其如鉴世道之人心。鉴往知来以知往来逆顺,稽古察今以察古
今异同。天地之胜莫不万物所汇,天下之盛莫不万民所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其美莫不致以民用。禅慧攸讬,行者祈安,耕者祈丰,善治者不淫意于民享,浚明者不私惠于党朋。
登夫斯楼也,高顾闲云千里,望尽田畴平楚,近观楼阁百尺,看惯烛台香炉,抬眼都是平素芸生,举目皆为虔诚信徒。嗟乎,衮衮诸公要的是佛祖心思,芸芸众生求的是菩萨心肠。如是我闻,众佛之心绎绎相通,众生之心各有不同。我佛有灵,大悟无言,大悲无泪,大慈无疆。善也哉,西来的大佛,慈悲的道场!
南宋理学家、书法家魏了翁所建的闲亭鉴亭
[1] 潼南大佛的开凿,历经唐宋两朝。佛头始凿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80),历时20年。停工246年后,于南宋靖康丙午年(公元1126)道者王了知云游至此,见岩壁有一完整的佛头,遂命工匠按比例雕凿佛身,历时25年,于宋绍兴辛末年(公元1152)完工。
[2] 大佛殿庙门两侧分别有左宗棠(字季高)和曾国藩(字伯涵)所书对联。 [3] 大佛殿右侧的三檐四角攒尖楼亭,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魏了翁所建。当年魏氏任遂宁知事,常到定明禅院游息赏玩,见殿右矗立一三面环水的巨石,遂出资建此闲亭。魏氏上楼亭观景,见亭下水面如镜,俯之眉须可数,于是亲书“鉴亭”刻于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