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

来源:爱玩科技网
教育好孩子之家庭辅助

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问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成年人最关心、最重视、最愿意投入却也最感到头痛的一桩事。

家教应明确目标

目标之一: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

父母把孩子要跨越的路上的障碍物先全部清除掉,这叫“过于保护”;孩子每走一步都要指示一下,这叫“过于干涉”。结果是: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以及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没有一个孩子是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的。但是,很多父母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或者要求孩子与自己的步调一致,等等。这样做只能得到扼杀孩子个性的结果。

目标之二:及时欣赏,使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多。

要培养孩子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植物的根一样,扎得越深越广,结出的果实也就越大。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要充满信心,要给孩子的心田浇灌丰富的营养和水分。

这营养和水分就是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加以欣赏和表扬。该批评的时候也不要回避问题,但该表扬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表扬。把批评和表扬的比例大概定为“一比三”是合适的。受到表扬的孩子心情愉快,自信及自尊心也会随之得到发展。然而如果要批评,则必须注意方式。

目标之三:有理想,更坚强。

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滑稽可笑,作为父母,要静心倾听孩子讲述他的梦想和希望。父母还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经验,讲讲那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而最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人们的生活经验,让孩子知道人生的目标是在出力流汗、不断重复失败的过程中达到的。

目标之四:培养一个的孩子。

切忌不要只将眼光落在孩子记住了多少单词,已经学会了多少东西上,别总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相比,跟平均值比,这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及孩子的健康成长、发展没有好处,会使孩子失去自信。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的个性、相信孩子的性。

孩子没有完全照着父母期望的那样去做,这是很自然的事。大方向对了就行,不必太拘小节,这一点很重要。自然地养育孩子更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父母要做三件事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各国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手指头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漏进瓶子。由于没有经验,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把漏斗口对准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没多少了。但这孩子没有一点儿不耐烦,他一点一点儿地做着、做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先将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更是一个劲儿地拍手鼓励着孩子。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说:“来,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子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

中国的家长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认为自己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让孩子 “走冤枉路”的过程,其实是积累财富的过程。一些创新性的发现都是通过“走冤枉路”而得到的,而且孩子自己通过辛苦付出得来的成果会感到特别的甜美。让孩子获得现成知识或经验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和积累的机会,也剥夺了让他证明自己、习得自信的机会。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可归纳为三:一是对孩子事事管、时时管、处处管,替他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甚至事与愿违;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可想而知;三是科学地管、适度地管,做得不多,但却在轻松愉快中让孩子健康成长。很显然,父母在对孩子的管理上应该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则管,该放就放。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要做孩子的好“律师”。首先要了解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是对其施于教育、进行引导的前提,不然的话,家教就无从谈起。而要了解孩子就

得让他对你敞开心扉,达此目的的要诀是维护其自尊和权利,使你成为他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父母,要像“律师”对待其当事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了解并满足其个性方面的合理需求,维护好其合法权益。

二是要做竞技场上的“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上,孩子只能通过自己去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父母应该像竞技场上的“拉拉队”给予孩子以赞美、鼓励和支持,使其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保证其人生成功的自信和理想,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做好“拉拉队”,还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使孩子在挫折面前坚韧顽强,在人生路上一往无前。

三是要检点言行,当孩子的榜样。孩子认识自己或自我意识的建立,通常是依据他人、特别是父母言行的反馈来实现的。父母的行为表现是孩子平时使用最多、作用最大的“镜子”。平时父母之间的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父母在为人处事时表现出来的较高境界等,都是孩子成功、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

教育好孩子之教师素养

学会欣赏孩子的错误

“你怎么这么笨”——当我们教孩子做某件事而孩子总是学不会或遗忘时。

“闭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当孩子考试的成绩很好,却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时。 “不许哭,你要是再哭,我就„„”——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或挨了打感到委屈的时候。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一味地批评孩子会扼杀孩子的自信,扼杀孩子进取和进步的动力,因此,我们应学着去欣赏孩子的错误。

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欣赏孩子的天性或本能。孩子就像花蕾,还没有充分展开,给他时间、机会和土壤,他会开得花枝招展。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会弹钢琴,可是我们的孩子却比他们家的孩子更会打篮球;我们家孩子的英语可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我们家的孩子数学还不错;我们家的孩子可能很淘气,会做许多让人生气的事情,可是他还是比以前有所进步„„。只要你愿意和懂得欣赏,在孩子身上就一定有值得你欣赏的理由和内容。

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欣赏孩子独特的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加以表扬;在一个序列中只有一个第一名,但是,如果我们创造更多个序列,就会创造出更多个第一名。帮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第一,让孩子体验一下第一的感觉,这是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技巧。

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挖掘孩子犯错误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比如打架,孩子打架是一个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会打架的孩子知道怎样打架是有理的,架打到什么程度时应该停止,打完架如何寻求调解,这对于孩子长大以后解决人际关系冲突和人际矛盾是大有裨益的,不会打架的孩子要么受人欺负,要么防卫不当惹下大祸,因为他长期压抑的怒气一旦爆发出来常常难以遏制、不计后果。

孩子都是在不断的犯错、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健康成长的,因此,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急着训斥他,这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大好时机,和孩子一起展示错误、欣赏错误、研究错误,在错误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在不断反省中走向成熟和提高。

渴望被人赏识是人之天性,更是保证儿童时期健康成长的精神需求。正确的赞赏能使人们体验到成功的充实和快乐,这种体验进而转化为其学习、行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家教中最忌讳的是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一位名家说:“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他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映衬下,远远看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几分美感。”老师和父母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和发现孩子们的优点,真诚地从本质上信任或看得起他们,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切实找到“我能行”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的孩子,他充满信心,勇力无穷。

发挥好赏识教育的作用,有几个前提很重要,一是要克服“唯学习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二是必须爱孩子,没有真爱的赏识是无源之水,无薪之火;三是要真诚,做到不卑、不亢、不哄;四是要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有针对性地去赏识,更好地发挥赏识的激励作用。

正确的赏识教育不排斥批评,更不否定批评的重要作用。适度的批评可以培养孩子敢于担当、不怕负责的优秀品质,批评还有增强挫折承受能力之功效,可以使其心身更健康,人格更完善。积极批评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如果他觉得你的批评是好朋友的提醒,就会把这种批评视作生命的珍贵礼物,以感激的心态去接受。请看一位老师是怎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试想,这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肯定性批评,孩子能拒绝接受吗?

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他们就是在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才得以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好多规则和道理,老师、家长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孩子便难有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一些家长和老师由于态度、情绪和方法上的误区,往往使批评的过程变味,主要表现为:①把批评变成讽刺、挖苦、侮辱或贬低;②错误比较,以彼之优比此之劣,以彼之长比此之短;③缺乏耐心,以偏概全,以点滴否定全面;④忽略个体差异,仅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论优劣,对学习好的学生笑脸赏识;差的,板脸批评;中不溜的,则以平淡的脸色对之。

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孩子在某种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把人给,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家长们常犯的语言错误是:“提醒过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你完蛋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捡垃圾都轮不到你!”类似这样的批评,犹如戳向汽球的针,

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可想而知。积极的批评给孩子这样的感觉:你仍然是最好的孩子,犯了错不要紧,我相信你能改正。

无论赏识还是批评,只要以宽容、信任、尊重、理解等为前提。只要能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客观地观察孩子,对孩子真有赏识之心,批评就会很柔和很适度,就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效果。惩罚是批评中的应有之义,惩罚应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助于个体健康成长为前提。对孩子来说,表扬、鼓励、赏识犹如为小树苗浇水、施肥,适当的批评、惩罚就像为其整形、灭虫。在把握不同教育方法的关系中应该做到:赏识有度,批评有方,赏识为主,批评为辅。鼓励的作用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