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引导力的提升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引导力的提升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13年第7期 政治与社会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引导力的提升 杨锦龙 (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广东 梅州 514000) 摘要:近几年,民生新闻的热度不断升高,成为席卷全国的电视新闻界的一股浪潮。随着栏目品牌的不断增加,竞争也日益激 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建立高品质的栏目品牌,在如雨后春笋般淋漓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值得广大新闻人考虑的又一课题。唯有切 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富有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新闻”营养餐”做与受众,牢牢把握引导的主动权,电视民生新闻的意义与 地位才能得以提升。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民生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09—01 电视民生新闻在当前新闻传播中令人瞩目,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的作用。做好民生新 闻,办好民生新闻栏目,也已成为电视媒体贴近受众、赢得市 场的一个重量级武器。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如何 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 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之灵,没有人的进步,就谈不上社会 的发展。新闻由“官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正是适应时代 要求的能动反映,是人性化政治在新闻改革中的体现。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来,新一届领导多次强调执政的 核心理论。在上述执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发 生了一系列变化,像结婚无需单位证明,婚核自愿,公民可以 查阅公文,新的道路交通法以人为本,机动车让行人。中 国的新闻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社会大潮的洗礼,向“民主”回 归,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2.满足受众需求,向受众回归,是新闻改革的方向 我国新闻改革近十年的轨迹,就是受众由客体向主体转变 的过程,在保障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总体框架下,受众意识 的渗透已经成为新闻改革的风向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正在成 为开办新栏目的重要杠杆。 二、电视民生新闻引导力提升的思路 I.坚持公共服务价值取向 电视媒体应树立“百姓无小事”的理念,对于日常新闻的 报道,要注重对新闻价值与新闻内涵的挖掘及提升,探究事件 背后的原因及社会意义。同时要注重媒体公信力与品质的塑 造,带着社会责任感去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媒体应成为 与民众之间积极有效的沟通纽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公 共事务,形成声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社会问 题的处理和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中起到助推作用。 2.视角的平衡与结合 视角决定视野。首先,以新闻视角建构报道。对于新闻的 选题、制作,要以新闻价值为判断标准,以客观公正为尺度, 对新闻内容不刻意添加主观色彩,真正将民生新闻做成有品 质、有价值的新闻。 其次,坚持本地视角与全国视角的平衡。民生新闻在保持 本土化特色的同时,也要面向全国,减少本地区对新闻源的 “集中开发”和同质化竞争,突破地域,整合新闻资源, 从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选题取材,关注更多社会话题、公共话 题。江苏城市电视台节目《零距离》、东方卫视节目《看东方》 等都跳出了本埠新闻的框框,关注到其他地区的新闻热点。 3.拓展选题题材 3.1时政题材“软引入”,关心国计 如果一个媒体没有一种核心价值来支撑,它就失去了方向 和目标。对于电视新闻而言,亦是如此。在内容上,民生新闻 也要有主流化报道,要善于设置公共议题,与主流意识对接。 向时政新闻等硬新闻的拓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民生新闻不 仅要反映“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民生”,还要主动解读与群 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 民生新闻完全可以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去触碰时政新闻打破 两者间的人为界限,从严肃新闻中找寻高质量、有内涵的内 容。时政新闻也能提升民生新闻的深度和高度,显示民生新闻 的专业性和对社会大众的关切,促成其实现社会担当 两者的 “无缝对接”完全是可能的,当然,这不止要求民生新闻具备 转型升级的理念,还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实战能力。 3.2生活资讯常态化、固定化 民生新闻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这些受众乐于在接收新闻 资讯的同时获得衣食住行方面的服务资讯,尤其是本地的生活 资讯。因此,民生新闻有必要将内容拓展至百姓关心的天气资 讯、医疗教育、文化活动等生活资讯,并使之固化为特定板 块。国外的新闻节目大多对生活资讯相当重视,值得我们 借鉴。 4.凸显人文精神 新闻要饱含人文精神,要体现人性关怀,这既是时代的要 求,也是新闻本质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电视新闻要关注人 的故事,以事件为依托,关注民生,表达民情,烘托人物个 性,在新闻内容中挖掘人性中的亮点。这是人性化的电视传 播,也体现了电视媒体对观众的尊重。 记者继续向下“沉”,帮助老百姓寻找解决难题的途径, 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协助破解难题。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的 “走转改”与西方的“公共新闻”有不谋而合之处:媒体的人 文关怀、参与并帮助公众解决问题,这也是电视新闻有待发展 的巨大空间。 三、结束语 总之,说人话,办人事,做的节目给人看,才能真正做好 民生新闻,做出真正给人看的新闻。需要强调的是,民生新闻 的本土化、贴近性和亲民性的特色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制胜法 宝和立命之本,其它所有的手段、方式和途径,都须以此为基 础,才能真正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形式、经营管理的改革 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李哲莹.该“堵”还是该“导”——对目前城市台民生新 闻走向的思考fJ jl声屏世界,2005(10). [2】刘亚非.民生化视角民生化表达一浅探交通广播新闻的民生化采访 与写作Ⅲ.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 [3】廖声武.浅谈思维方式对把握新闻事实与优化访谈行为的作用f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Chinese information中文信息J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