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单选)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Aesthetica,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3、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认识论。
4、“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
5、《诗学》一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6、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文心雕龙》,又是美学著作。
7、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精神关系
8、在人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众多关系中,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实用关系
9、提出“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苏格拉底。此观点的长处是肯定了美与善之间的联系。
10、认为动物也有美感也会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是达尔文
11、“快乐说”和“心理距离说”等美学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方法
1
12、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把山水自然开始作为绘画和文学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13、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伍举。此观点是以善为美。虽然肯定美必须以无害为基础,但忽略了美的特点。伍举论美的资料保存在先秦著作《国语》中。
14、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实验美学
15、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移情说
16、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丹纳
17、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人类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对工具的制作和观照
18、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9、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21、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性,这意味着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性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22、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3、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有总的指导意义。
2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
25、“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来的。
2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27、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
28、异化劳动究竟是创造美还是制造丑,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29、在众多的上层建筑中,离经济基础最远的是艺术。
30、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31、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观点。
32、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33、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二、多选
1、人类心理活动包括知、意、理三个方面。
2、与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3、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3
4、提出“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美学研究方法的有费希纳、立普斯、丹纳。
5、“快乐说”的代表人物是格兰特•艾伦和亨利•马歇尔。
6、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形成、美学学科的建立 。
7、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借助语言形式传播;b具有理论的形态。
8、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专门的美学著作、有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9、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和黑格尔。
10、美学研究对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导致这种复杂性的原因A与人本身的复杂性有关B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有关C与审美现象的复杂性有关
11、我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有:A美以及美的规律B美学是艺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艺术C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D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2、人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关系有实用关系、认识关系、伦理关系、精神关系
1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a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b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c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14、美学要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应该包含A审美主体B审美客体C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三方面的内容。
15、美学之所以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是因为A可以了解审美观念历史发展轨迹B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种种审美现象
4
16、美学之所以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因为艺术有以下特点: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B艺术欣赏是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C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E艺术最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观念
17、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有a方法的多样性b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有关c各种方法具有不同层次
18、在美的鉴赏活动中,总会受到审美主体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根本的是鉴赏能力和审美态度
19、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如:A哲学的方法B艺术学的方法C心理学的方法D伦理学的方法E人类学的方法
20、美学研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历史与逻辑的统一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在内的整个体系
2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B美的规律的理论C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D艺术本质的理论
第二章美论
一、单选
1、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
2、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他是西方美学中最早把美和美的东西加以区别的。
5
3、参与跟柏拉图对话的有道德家苏格拉底和功利主义者希庇阿斯。
4、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基本看法是美在于形式,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5、《诗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6、提出“曲线比起直线美,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7、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的人是达•芬奇
8、提出“自下而上”实验美学研究方法的人是费希纳
9、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人是柏拉图。“理念说”是一种万古如斯、永恒不变的理念。
10、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11、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学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12、柏拉图和黑格尔都是“理念说“的代表,他们对理念的看法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静止的,黑格尔认为是发展的
13、黑格尔对认为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14、把美的本质和源泉看做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的人是弗洛伊德。
6
1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的领域。
16、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过这样的话“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17、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和快感的美学家是康德。
18、康德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在于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观世界。
19、休谟等经验派美学家对美的看法是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美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经验。
20、桑塔耶那说:“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21、集体无意识说的倡导者是荣格
22、“美在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2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这一命题出发,进一步强调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24、“美丽地描绘一幅面孔”与“一幅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艺术美与自然美
25、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论断,其最大的长处是把美视为非常现实、可亲的现象
26、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这种美论的基本观点是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27、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这种美论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客观的
7
28、苏东坡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论者最爱引用的例证。
29、认为“美是客观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种美论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0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个客观与人的劳动实践分不开。马克思的这一转移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
31、美与人的关系是美是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
32、“移情说”认为美是主观感情的外射。在说明“蜡炬有心也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移情”
33、有人认为,“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之所以格外壮观、格外美,其原因在于距离
34、“美在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布洛。错误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性质上来探究美。
35、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没选杜甫,对此类现象最惯用的解释是时间距离
3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美在距离”。
37、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这是因为欣赏者没有处在自由的精神状态
38、黑格尔说过 “审美带有令人的性质”
8
39、鲍桑葵曾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有哪一个美的定义是否得到举世公认”,这种说法符合实际,指出美的难解性。
40、马克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41、《新美学》一书的作者是蔡仪。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42、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是李泽厚。
43、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代表人物是朱光潜。他认为“物”与“物的形象”不同,主要是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44、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学美学流派。
45、美的本质研究就是应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46、马克思提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47、“美可以在人类社会以前存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8、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的内涵是有了人,世界才有美。
二、多选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美学家有:a毕达哥拉斯b西塞罗c托马斯•阿奎那
2、形式美的规律有A均衡与对称B黄金分割C秩序与比例D和谐E多样统一
9
3、《最后的晚餐》的美,决不仅仅在于作为形式因素的光线,而在于a人物的心境b画面的主题
4、美与实用功利的关系是:a美是非实用的b美是有用的c美与实用功利是有关系的
5、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美学家有休谟、马歇尔、康德
6、从无意识的角度去探讨美的美学家有弗洛伊德和荣格
7、狄德罗从“美在关系”的论断出发,把美分为: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于我的美。“外在于我的美”狄德罗又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8、“美在愉快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下述偏颇:A美可以是愉快的,愉快却不一定美B要花大力气来说明美感不同于快感C容易把美学研究引向庸俗化
9、我国当代美学大讨论中,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有以下几种观点: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0、在我国主张美是主观说的美学家有高尔太和吕荧
11、认为美是无法定义的美学家有:a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大画家A•丢勒b十八世纪的 A•阿里生、c托马斯•理德d英国美学家维特根斯坦
12、西方某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a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重大变化;b国际文化交流促使美和艺术的多样化、复杂化。
13、“美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观念,包括以下内容:a美由多方面的契机所形成、b美存在于主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d美是许多规定的综合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10
14、审美人生观包括下述几个方面a人生意识b人生的反思与反悔c人生的价值
15、从心意状态探求美的代表性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有如下偏颇a容易混淆美与美感的区别。b失去衡量美的客观标准。
16、“移情说”的片面性有:a过分强调情感不及其余;b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C忽视外物本身某种性质和形式因素。
17、“美在于形式”的观点其片面性有:a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b没有考虑同样的形式也可构成丑;c没有考虑徒有形式而无内容就不美。
18、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三个方面。
19、人的本质力量由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组成,后者可包括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
20、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作为主体要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b作为客体要具有审美的属性;c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21、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因为:A美是对人而言的,对动物没有美B美是人创造的,孤立的自然无所谓美C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D美对社会人生有重要作用
22、所谓人是“世界的美”,其基本含义有:A有了人,世界才有美B世界的美是人创造的C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23、“美是自由的形象”,这种自由的内涵是自由的理想、自由的规律、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24、美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包含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四层面。
11
25、美的创造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主客体相交融的活动、社会历史的活动
26、美的各个层面的作用表现如下:A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B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C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E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心理特征
第三章美感论
一、单选题
1、美感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是人对美的主观感受。
2、人的美感不同于动物的快感,但又有一定的联系。美感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
3、审美感主体指的是从事审美活动的人
5、从动物的快感发展到人类的美感,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6、生产劳动之所以在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
7、从主观方面看,美感存在的前提是人的审美能力
8、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既要靠先天的禀赋,更要后天的努力
9、你喜欢画鱼的画,他喜欢画花的画,这属于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10、林黛玉非常珍惜贾宝玉赠送的手帕,这是出于一种审美态度
12
11、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以会具有更多的共同性,缺乏鲜明的个性,其根本原因是生活具有更多共性,缺乏鲜明个性
12、人与动物相比,在感觉能力上不一定超过动物
13、黑格尔认为,在人的众多感觉中只有视觉、听觉才能审美,这是因为美感不直接涉及功利和欲念
14、夏夫兹博里等人认为,人除了眼、耳、鼻等感官外,心中还用另外感官去感受美,这就是内在感官
15、从无意识中的生理本能角度来研究美感的学者是弗洛伊德
16、美感的生理基础是感觉
17、在审美活动中,人对美的感受是具有主导意向
18、在美与美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的是对象的形式因素
1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类现象美学家们的理论解释是移情
20、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21、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话对美感的性质可作这样的理解美感是可以言传而又难以言传的
22、美感活动的起点是感受
23、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从客观转到了主观
13
24、当你听到“草儿呀青青溪水长,风吹呀草低见牛羊”的歌声时,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草地、羊群的画面,这种审美功能属于想象
25、想象得之在瞬间,它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
26、联想的基础是记忆
27、接近联想主要是指事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
28、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今日荒凉、冷落的乌衣巷,联想到昔日王、谢旺族的繁华,此种联想属于对比联想
29、龙华烈士遗诗云:“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此种联想属于相似联想
30、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种联想属对比联想
31、通感是指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
32、欣赏音乐或绘画时,人们往往会用“绘声绘色”一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此种心理现象属于通感
33、通感在美感中是一种辅助心理功能
34、钱钟书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理解
35、美感的产生都是源于直接经验
36、面对一朵鲜花,我们感到了它的色彩、形态、香味、却不知它的性质和名称,这种心理形式属于直觉
14
37、岑参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可以说明直觉的突然性
38、同样的服装和首饰,穿戴在甲身上很美,穿戴在乙身上却不美了,这说明美离不开整体
3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鸟给人引起的审美感受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40、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意识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自觉的
二、多选
1、美与美感的主要区别是a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b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感是人对本质力量的观照
2、原始人美感的特点有A模仿动物B超越动物C模糊性和朦胧性
3、美感的历史起源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是A在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过程中产生B审美实践在于追求精神满足C随着社会实践的扩大、发展而扩大、发展
4、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是A以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B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C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D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5、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可有认知态度、审美态度、实用态度
6、提出“内在感官”(即第六感官)的人有夏夫兹博里、哈奇生
7、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仍然符合一般感觉的基本特点,这就是A要有客观美的刺激和主观对美的反应B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C人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主导意向
15
8、美感与快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美感是心理的,快感是生理的b美感是社会的,快感是官能的
9、通过思辨的、逻辑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来研究美学的人有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10、审美的外在感官最主要的是视觉、听觉
11、人的感觉之所以能够超越动物产生美感,基本原因是A能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B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C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D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E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
12、直觉看似神秘,其实有规律可循,主要表现有a直觉的获得与平日的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有关b直觉本身在不断深化和完善c直觉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
13、直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在于A直觉是个别的印象,知觉是整体的印象B直觉没有概念参与,知觉有一定概念参与C直觉是分散的印象,知觉是有条理的印象D直觉是感性活动,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4、知觉和表象通过完形作用、选择作用、意向作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转化
15、联想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16、审美中的理解包含有对A历史典故B符号信息C暗喻D象征E深层文化意蕴的理解
17、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审美欣赏包含谁去审、怎样审、审什么、审得怎么样
18、探讨审美心理活动的特征,之所以会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A它是隐而不显,难以言传B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C个人差异性很大
19、侧重于心理的美学学说有A精神分析说B直觉说C移情说D距离说
16
20、与品味相比,审美欣赏的特点有A充满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B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C是精神上的再创造D个性色彩很强,主观差异性很大
21、审美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有A形象的直觉性B注意的集中性C感受的完整性D想象的生动性
22、审美欣赏中的个性,除了个别性以外,还应该有精神上的自主性、表现形式的自由性
23、审美趣味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一、单选题
1、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可拉斯。
2、托马斯•班纳特在1681年出版《大地上的神圣理论》。
3、爱迪生在为《旁观者》所写的《论想象的快乐》一文中,认为想象的快乐有三种:宏伟、新奇和美。
4、17年康德写《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5、我们能见到的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崇高的《论崇高》一文的作者是朗吉诺斯。
6、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一文中,把文学的崇高风格归结为伟大心灵的回声
7、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把崇高与优美并立起来,使其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进行研究的人是博克。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17
8、黑格尔认为崇高的特点是理念压倒形式
9、“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壮伟之美。前者即所谓优美,后者即所谓崇高。”说此话的学者是李大钊
10、崇高作为一种美的范畴,又称为壮美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种景象属于崇高。
12、李白《蜀道难》中所发出的惊赞:“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一种崇高感
13、《十六字令三首》第一首云:“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种惊愕的感受属于崇高感。
14、崇高的特点就是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
15、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16、战国时期的《易传》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
17、到18世纪,清代姚鼎将文章风格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
18、优美,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优美的主要特征是和谐。
19、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优美。
20、王维笔下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属于优美
18
21、崇高与优美的共同对立面是丑
22、崇高与优美的关系是两种并立的美的形态
2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文章风格分为八体,前面四体中的典雅即为优美
24、古希腊时期,提出“净化说”来解释悲剧性效果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25、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人们称之为命运悲剧
26、被弗洛伊德用来证实“恋母情结”理论的古希腊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27、称得上审美意义的悲剧,关键在于是不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28、悲剧冲突的原动力是不甘现状,不断进取
29、林黛玉是在生病中死去的,她的死之所以能够称为悲剧,这是因为她是在向非正义势力的抗争中死去的
30、“可悲只限于戏剧中的悲剧体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31、社会悲剧的出现是在18、19世纪.
32、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是叔本华。
33、悲剧的概念源于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对答的形式,来歌唱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间所受到的痛苦,
19
34、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曾用著名的“过失说”来解释悲剧的原因。
35、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斐利布斯篇》中,明确地谈到了悲剧和喜剧都是痛感和快感的混合。
36、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37、马克思说:“世界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38、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和“鄙夷说”都是对喜剧提出来的
3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中的笑属于喜剧的
40、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阿里斯托芬
41、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只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42、黑格尔认为滑稽是感性形象压倒了理念。
43、马克思认为悲剧的冲突和喜剧的冲突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并且相辅相成。
44、中世纪的奥古斯丁认为丑都是相对的。个别的东西看起来是丑的,是为了衬托出整体的美。
45、哲学家斯宾诺莎强调美和丑的相对性,认为:“最美的手,在显微镜下看,也会显得很可怕。”
46、莱辛在《拉奥孔》中,根据不同艺术的特点,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他不否认丑可以入诗,但支持丑不能进入造型艺术。
20
47、斯托威尔说:丑“所引起的是一种不安甚至痛苦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48、“丑就是恶”,这说法是不正确的。
49、现代主义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大唱丑的赞歌,宣传丑的美学。
50、丑的艺术作品是假丑恶的统一。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
51、“丹青能令丑者妍”,其中包含的意思是化丑为美
52、罗丹的雕塑《老妓》被评价为“丑得如此精美”,说明艺术的表现可以化丑为美。
53、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对丑进行了典型化以后,这个对象的现实因素仍然是丑的。
二、多选
1、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一文中,把文学的崇高风格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庄严伟大的思想B慷慨激昂的感情C辞格的藻饰D高雅的措辞E尊严的结构
2、崇高这一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与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可有A大B阳刚之美C类似崇高风格的“风骨”
3、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
4、我国清代学者姚鼐把众多的文章风格,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
21
6、和谐是优美的基本特征,它的具体表现有:A主体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B对象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C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所具有的小巧、柔和等品格
7、舞蹈《孔雀舞》、诗歌《春江花月夜》、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属于优美的作品。
8、在西方历史上,悲剧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9、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A突变B发现C苦难
10、古希腊的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
11、《李尔王》、《奥赛罗》、《哈姆莱特》、《麦克佩斯》属于莎士比亚的悲剧
12、古诗《孔雀东南飞》、小说《红楼梦》、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孟姜女》属于悲剧
13、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悲剧具有现代人生活与意识的一些特点,这就是:A心灵和感情变得十分枯燥B与世隔绝,生活孤独寂寞C感情失落,没有追求与幻想
14、人们欣赏悲剧时,个人反应并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个人A艺术欣赏能力的不同B生活经历的不同C当时的主观心情的不同D思想情感的不同E个性气质的不同
15、喜剧性的笑有如下特征:A是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B笑的情感与是非判断无关,与憎恶之情不容C笑要有共鸣
16、弗洛伊德认为,喜剧性是当人受到压抑的欲望在释放时所得到的满足,其方式有巧智、想象、幽默
17、构成丑的基本要素是:A违背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B有碍于人生目的C形式是不能怡人的
22
18、丑的美学意义有:A以丑衬美B厌丑求美C化丑为美
19、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西方作家一反古典时代崇美抑丑的做法,正面在作品中描写丑、赞美丑,最先这样做的作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波德莱尔
20、真正能够描写丑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与丑打交道,熟悉丑B对丑深恶痛绝
21、丑与恶虽有密切联系,但丑不等于恶,因为丑是审美范畴,恶是伦理范畴,具体说A恶必须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B与功利的关系,恶是直接的,丑是间接的C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D在评价上,对丑一致性较多,对恶可能会截然相反
第五章艺术论(一)
一、单选题
1、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2、游戏说是关于艺术的起源的学说。
3、强调艺术以表现主体的情感为主的说法属于表现说
4、把艺术观视作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说法属于符号说
5、载道说(或教化说)是从艺术的功能的角度来对艺术下定义的。
6、《尚书•尧典》首先提出“诗言志”。
23
7、心生说由《礼记•乐记》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8、缘情说最初出现于晋代,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提出“立文”之道最根本的在“情文”。
9、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縁情说大体上可划入表现说。
10、苏珊•朗格的“符号说”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11、被后人誉为七律压卷之作的杜甫的《登高》格律谨严,字句工整,仅从其形式符号层看,就有不可替代的审美效果。
12、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在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13、抽象思维的目的在于求真。意象思维的目的在于求美。
14、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人工制品。
15、意象思维的最后成果是凝定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
16、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丰富,诗、歌、舞三者的关系是三者连为一体
17、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媒介
18、形式符号层在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直接指示、负载着意象世界
19、欣赏音乐时,有时并未领悟其内涵,却感到音响、旋律十分优美,并得到某种满足,这里起作用的是
24
作品的形式符号层
20、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
21、艺术结构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依赖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符号层。
22、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物质实在层。
23、形式符号中的意象是一种潜在性存在
24、潜藏于形式符号层中的意象世界能在鉴赏者心灵中得到现实地生成,这必须借助于鉴赏活动
25、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是意境超验层
26、意境超验层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意境是就人生境界而言。
27、艺术作品的中心是审美意象。
28、“隐秀”说的提出是在刘勰的美学著作《文心雕龙》中。
29、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喻象。
30、“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喻象。
31、在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这属于意象类型中的喻象
32、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等,属于意象类型中的仿象。
25
33、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仿象。
34、《诗经•关雎》中所描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属于意象类型中的兴象。
35、在意象的各种类型中,兴象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性。
36、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点一划,一行一段,虽无具象,却照样充满生命活力,这种意象类型属于抽象
37、审美意象是虚拟的、超现实的,因此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性
38、使艺术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是情感因素
39、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40、艺术创造的最高目标是意境
41、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独有的
42、我国最早提出意境一词的人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意境一词是由他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43、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学者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
44、王国维的主要美学著作是《人间词话》。
45、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属于“无我之境”
4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
26
47、说过,不读《红楼梦》就不懂封建社会,此说的立足点是认识功能
48、恩格斯认为,他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的所有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是指艺术的认识功能
49、艺术的多元功能与审美功能发生的次序是众多功能是以审美功能为核心而同时发生的
二、多选题
1、主张艺术起源游戏的学者有康德、席勒、斯宾塞
2、主张艺术是模仿的学者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3、在我国,属于表现说的有言志说、心生说、缘情说
4、属于艺术“自娱”的活动有广场集体舞、舞厅迪斯科、自拉自唱
5、下列活动属于艺术的“娱人”活动有影视播放、戏剧演出、舞蹈表演
6、鉴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线有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物、是精致人工制品还是粗糙人工制品、是意象思维结晶还是抽象思维成果
7、科学挂图与美的关系是a科学挂图主要是求真,不是求美b科学挂图不是艺术品,但也有审美因素
8、抽象思维的成果有哲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美学著作
9、意象思维的成果有小说著作、美术著作、建筑艺术
27
10、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表现在A经过审美加工,自然物可能转化为艺术品B艺术因素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
11、符号学美学将艺术品分为符号、意义两层次
12、现象学美学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4层次
13、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14、物质实在层在具体的绘画作品中是指宣纸、颜料、画布
15、形式符号层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是指节奏、旋律、和声
16、在意象的生成过程中,主体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意向、想象
17、意象的主要类型有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18、艺术意象是艺术虚构出来的东西,它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中A所没有的东西B所应有的东西C甚至不可能有的东西D已有的东西E可能有的东西
19、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是A意象侧重审美广度,意境侧重审美深度B意象以个别为特征,意境则通向一般C意象属艺术范畴,意境与哲学意识相连
20、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是A审美是诸功能中的首要功能B其他功能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得以实现C其他功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同时发生
第六章艺术论(二)
28
一、单选题
1、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
2、把艺术家直觉创造的心理意象,未经物态化就称为艺术品,即直觉说的美学家是克罗齐
3、艺术即直觉说的片面性是无视艺术品的实际存在
4、一件艺术品如果无人欣赏,它只是一个与其它东西一样的物质存在
5、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中首要的一环是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6、要使艺术作品真正具有活的生命,必须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
7、艺术意象的创造,艺术家不仅要有心中的孕育,而且还必须有艺术的传达
8、决定艺术意象基本特质的是创作主体
9、“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话出自《乐记》。
10、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11、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主体(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经验中
12、孕育意象所需要的“意象”并不排除或超越自由。
13、艺术作品的意义是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广大读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总和
29
14、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15、艺术家意象创造的最初动力是艺术敏感
16、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相比,艺术家对生活有特别的敏感,这是因为艺术家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17、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艺术敏感
18、巴尔扎克谈到:“某一天晚上,走在街心,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欢作乐之际,巧逢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顿时,一下子唤起了一整套意念。”这种突发的心理现象就是艺术敏感
19、当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自身以往经验中的一切情景,并进而组合为整个艺术意象的能力,就是艺术想象力
20、柏拉图在《伊安篇》借苏格拉底之口将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狂,一种神灵的凭附。
21、创作中,当艺术家处在一种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境界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灵感
22、在中国,灵感作为主体与自然奥妙的契合,是一种“顿悟”与体“道”。
23、中国古代谢赫的“六法”是绘画艺术的基本准则。
24、郑板桥的所谓“胸中之竹”,实际就是意象的孕育
25、实现由“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的转化,关键步骤是将孕育的意象用形式符号凝定下来
30
26、艺术接受与艺术创造一样,其核心仍然是意象的生成,也即意象的重建
27、艺术作品中的意象与接受者重建的意象,两者之间基本相通的
28、接受者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作品
29、接受者对艺术家心中的意象的感知和欣赏是借艺术品为中介的
30、艺术家的意象创造与接受者的意象重建其层次关系是创造高于重建
31、鲁迅谈《红楼梦》的解读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因为接受者主体性的正常发挥
32、所谓审美对象是指接受者重建的艺术意象
33、提出艺术作品的结构是一个“图式化”框架结构的学者是姚斯
34、在艺术接受之前,接受者的心中存在着期待视界
35、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让接受者进行再创造的可能,这是因为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定点
36、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不同时候对不同的接受者的施予是不同的
37、接受者若要在欣赏中实现意象的重建,首先必须对艺术家所创造的意象能够产生共鸣
38、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是艺术鉴赏过程中的观
31
39、古文论中,强调评论文艺作品必须“知人论世”,其含义是要了解作家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40、所谓“曲高和寡”,反映了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的鸿沟,要跨过这条鸿沟,只能通过欣赏者的品
41、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品。
42、当接受者通过意象的重建,进而直接把握了意象的内在意蕴,这就是艺术鉴赏过程中的悟
43、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为好”,他强调读书既要观,又要品
44、薛雪说:“夫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这“自明妙理”既艺术鉴赏过程中的悟
45、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
二、多选题
1、艺术与艺术品的关系是艺术是一切艺术品的总称、艺术存在于一切艺术品之中
2、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之中。
3、艺术品作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
4、所谓艺术品的开放性,是指向艺术家开放、向欣赏者开放
5、真正能使主体进入虚静状态这就必须要排除功利杂念、要超越知性逻辑
32
6、艺术家对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有意象的孕育、意象的生产
7、艺术意象可能有生活原型,但又不同于原型,不同之处有A原型已转变为知觉表象B表象上渗透着主观情感C表象间的关系依主体自向规律发生转变D作为主体心理形式的表象与原型完全不同
8、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物质生产、精神生产
9、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后天的实践
10、艺术的敏感具体说,就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深刻
11、灵感的获得有赖于艺术家先天的生理心理素质、后天浓厚的学养积累
12、灵感是艺术家在创作心理进入自由状态后,突然生成的一种思维活动境界,具体表现有A精神的亢奋性B注意的集中性C情绪的激动性D想象力的空前活跃
13、艺术操作离不开“技”与“道”,两者关系是a“技”可以也应该向“道”转化、b“道”必须通过“技”来实现、c“技”是基础,“道”是升华
14、欣赏者在意象的重建过程中,包含以下要素A以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为基础B经作品的符号形式为中介C以欣赏者重建的意象为结果
15、艺术鉴赏可分为观、品、悟三阶段
16、在艺术鉴赏的阶段或层次中,最为普遍的是观、品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