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难点13 诗歌阅读之选择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3 诗歌阅读之选择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重难点13 古诗歌阅读试题之选择题(客观题)

思考角度一 是否错析形象(特点)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通常指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特别是诗歌意境和意象的分析有误。

思考角度二 是否错析内容情感 通常指诗歌情感或主旨表述有误。 思考角度三 是否错析语言(风格)

通常指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 思考角度四 是否错析技巧(艺术手法)

通常指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等。

表达技巧在诗歌里包含的内容很广,所有在表达方面的技巧都包括在内。 思考角度五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解题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析注释,整体感知明选项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情语、意象、题材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大意的最佳切入点。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 第二步,抓情语、品意象,启动情思巧筛选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大概率也是不恰当的。 第三步,画重点、明要求,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真伪、细分析,对照诗句作判断

针对不同的考查点和命题方式,考生在分析比对时应有不同的策略。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

第 1 页 共 15 页

时会出现曲解原意的情况。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采用的设误手段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内容情感、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基础内容。有的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个选项中。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此词为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中过年的途中所作。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的家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重云密布,大雁都心情紧张,不敢啼叫,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词人乘坐雕画着美丽图案的船经过石塘西,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了。 C.渐生的新绿和船头的恶浪,两处景象对比,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 D.这首词虚实结合,词人想到了“灯火”,借“灯火”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15.本词情随景变,上阕和下阕写了词人归家时的不同心情,请简要分析。

第 2 页 共 15 页

【答案】 14.C

15.①上阕描述了归家路上的景象,重云密布,风急浪大,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

②下阕描述了春天到来,小草泛绿,梅树长成,这一番美好、蓬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归家的急切、喜悦和温暖之情。

以热闹的景象正面突出情感,以淡笔写浓情。(也可从修辞手法等其他角度来分析。比如,上阙写大雁穿过重云, 飞向温暖的南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大雁的“归家”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下阙揣想此时的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灯火也在催着自己赶快回家,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家人盼归之殷切与词人归家之心切)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错误,水浦中渐生的小草呈现出一番绿意,它引发了词人即将归家的喜悦之情;词人从这绿色的小草上,想到自己家的梅树应该长及门楣之处,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激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巧妙的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 “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小草泛绿,梅树长成,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词人心情变得喜悦。

二、【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3届高三11月调研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唐】皮日休

第 3 页 共 15 页

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读书 【宋】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①梠(lǚ):屋檐。②蠹鱼: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元元:黎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 B.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 C.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D.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15.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B

15.①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

②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达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强调自己不爱‘俦侣’”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作者表达读书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学习圣贤精神,

第 4 页 共 15 页

并从中获得给养的机会。这两联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

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是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届高三上第2次验收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

【注】

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己故去十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主要表现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颈联虚写梦回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实写身老桑村麦野的处境,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情感。

C.尾联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塑造的典型形象相关,也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系。

15.诗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A 15.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第 5 页 共 15 页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误,“谈舌如云气吐虹”意思是“谈吐间壮志凌云、气势如虹”,应是豪迈洒脱的形象。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首联和颔联是回顾诗人当初的情形,由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可知,诗人年轻时候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由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可知,诗人当年面对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情形也不畏惧。但现实中的诗人却是“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心怀壮志却“身老桑村”,可见壮志难酬。

颔联后一句“一簪华发醉秋风”中“华发”即白发,白发丛生,这是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可见迟暮悲伤。

尾联“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意思是“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可见孤独寂寞。

四、(2022高三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释】①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长期遭贬,备受打击。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③汉刘向作《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正午时分池上亭周围的恬静凉爽,为“独吟”创设了一个幽雅的环境。 B.颔联以“静”“闲”两字写形,借助“蜂教诲”“鹤仪形”写神,耐人寻味。 C.颈联“法酒调神气”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饮酒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 D.尾联说当今为几杖作铭,又有什么意思,暗含讽刺,隐隐透露出内心的不平。 10.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 6 页 共 15 页

【答案】9.C

10.①坚强不屈,积极乐观。面对挫折不屈服,师蜂自励,显勤奋勇敢;以杖自励,有政治抱负;

②志趣高雅,品格高尚。以鹤自比,情怀高洁;调酒抚琴,志趣高雅;机心已息,胸怀坦荡。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诗中主要通过环境衬托、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借助“蜂”“鹤”“酒”“琴”等典型意象,来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的。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意趣不同,后者显得落寞”错误,本诗“调神气”指调节精神,与“长精神”是一致的,诗人刘禹锡最可贵的品格就是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形象的能力。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闲想鹤仪形”从“想”字着笔,“鹤仪形”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形象高洁。“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饮酒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致。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

第 7 页 共 15 页

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有自警或劝诫之意。诗人虽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但依然不忘进德修身。虽对朝廷不满,依然以杖自勉,心存社稷。

五、【甘肃省兰州市西北中学2023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的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诗人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要积极进取,要耗尽心血去争取科举的成功。 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显示出了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一番真情。 15.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颈联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它们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诗人以“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勉励刘朝英及人们,只有不懈奋斗,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人希望刘朝英要积极进取,要耗尽心血去争取科举的成功”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能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逐步积累而成。鼓励刘朝英和学子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

第 8 页 共 15 页

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

六、【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届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 宋•刘克庄

小序: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束缊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 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C.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A 15.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①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②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③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紧扣小序中‘饯’字”错误。应是紧扣小序中的“夜”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词语“天寒路滑”分析“心生愁苦”,结合“送刘郎”“酒酣”分析“欣喜”之情;结合“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分析“睥睨世俗、纵情任性”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写与友饯别的令词。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上片先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不可背负过重,

第 9 页 共 15 页

便把衣囊抛弃,只挑着诗囊上路。“宵行”已露旅途之苦,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天寒路滑马蹄僵”中“寒”“滑”“僵”三字极言自然条件的恶劣、旅途之艰苦。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写友人相送之谊。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谈文论诗,词人深感欣喜。

二人高谈阔论,以致惊动了东邻西舍。最后三句写道:当别人笑他疏狂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他们,并不以疏狂为意。这正是对当时束缚思想的、严酷的礼法制度的挑战和。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

七、【2022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韩将军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作者对他的羡慕与激刷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还边人数之多和行军的迟缓。 16.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D 16.①“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韩将军“勇”的特点,勇敢坚毅,胆识过人。

第 10 页 共 15 页

②“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韩将军“智”的特点,心思缜密,谋略出众。③“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韩将军“信”的特点,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这是“借代”手法。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借用李广的典故刻画韩将军的形象。李广为了迷惑敌人,亲自率领少量骑兵出行,却在暗处设伏,将敌人引入包围圈,打赢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作者在这里意在赞扬韩将军有李广一样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李广一样的智谋。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勇”和“智”。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表明皇上十分倚重韩将军,将整个以及国家安危都托付于他,可见皇帝对韩将军的信任。体现了孙武认为将者应具备的“信”。

八、【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二中2022届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①。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汉殿,指刘邦;秦宫,指秦始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怀古,实际上是感叹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字里行间流露出报国之志不得实现的苦闷。

B.“雨打风吹何处是”与其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异曲同工,表达了对英雄流逝的痛惜。 C.下片“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其中的“歌舞”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

D.本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但充盈着家国身世之感;看似消极逃避,实则爱国之情强烈。

15.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高明之处?请简要分析。

第 11 页 共 15 页

【答案】14.C 15.(1)这首词运用了虚构、象征的手法抒发感情。上片由作者的身世联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被“雨打风吹”,表达自己英雄迟暮的悲伤。下片借“梦人”进一步写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虚写手法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得感情的抒发大起大落。 (2)词中“风吹雨打”“卷地西风”则运用象征手法,前者象征恶势力对弱小者的,也象征严酷的现实,表达了对自己悲凉身世的感叹,和对国家命运深沉的关切。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C.“其中的‘歌舞’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错误。结合全词分析,“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意思是少年梦想破灭,壮志未酬,但宏大梦想还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特色的分析能力。

上片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有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沉郁。“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下一句“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由作者的身世联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被“雨打风吹”,表达自己英雄迟暮的悲伤。

下片“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是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虚写手法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得感情的抒发大起大落。

“卷地西风”更是运用象征手法突出当时严酷的现实。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诗人联想到秦汉时期的英雄为时间流逝而淹没,透露出自己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因此作答时,抓住虚构、象征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九、【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3届高三上第7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①

本国兵戈②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第 12 页 共 15 页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③诗。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②兵戈:指唐末战乱。③庾楼:在江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末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纷扰,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诗人希望他理解其中深意和责任。 C.末句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闲赋”看似清闲,却包含了诗人的丰富意绪。 D.全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读来更显含蓄蕴藉。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14 C

15.(1)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同情友人的为官处境。(2)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兵戈刚止,为官不易。(3)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作者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百姓过得更好。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错误,“庾楼”就在江州,江州的百姓能够有到庾楼赋诗的闲暇,说明他们生活富裕美好,这是诗人的希望,盼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百姓过得更好。所以这句并非是“用典”。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国兵戈后,难官在此时”是写唐末时期,战乱频仍,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远分天子命”写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为官处境的同情,以及与友人离别的伤感。

颈联和尾联是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江州的百姓过得比其他地方都好。

十、【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质量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第 13 页 共 15 页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①。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②无。

注:①浮图,同“浮屠”,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②使君,指诗人自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观月时的节日和天气,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登楼赏月时的良好氛围。 B.颔联诗人着重描绘了眼前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美景,并赋予其独特的意蕴。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紧凑,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D.尾联诗人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是不是还有人会想到自己。 15.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写明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十月十五日月圆之夜的佳景,表达了诗人登楼赏月的畅然愉悦之情,也为下文表达感叹张本。

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写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伴随着你到夜郎以西,想象丰富,将“明月”拟人化,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与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首联点明观月时的节日”错误,首联虽然提到中秋,但并非诗人观月的节日。应该是十月十五日,也称“下元节”。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思是: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的佳景,表达了诗人登楼赏月的畅然愉悦之情,同

第 14 页 共 15 页

时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伴随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情景交融,将“明月”拟人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与同情。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