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爱玩科技网
体育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口宁亮生(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社会体 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体育专业是新兴专业,自天津体育学院开办我国第一家社 笼统,缺乏具体要求,而对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及个 会体育专业以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不完全统计, 性才能等方面缺乏分类指导。另外,指导教师自身社会实践经历和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包括师范、体 经验的不足,使实习实践锻炼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评 育、理工、农业、综合性等不同类型的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实践 价简单,缺乏规范、全面的科学评价。 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该专业的重要培养目 标,是社会对该专业的期望目标,是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目 前,国内对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主要对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研 2、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 实践教学时间分析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时数安排少、教学时段安排不合 究。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主观上重校内轻校外,重理论教 理。由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涉及面广,课程设置的较多,专业实践分 学,轻实践锻炼”,不愿组织学生外出锻炼,怕花费精力和财力等偏 散在个门课程中.时间相应会减少.各门课程的实践时间也就相应 颇。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安排等效仿 减少。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一定 体育教育专业的成分较多,缺乏具有社会体育特色的教学计划体 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过程。实践时间不足,使学生的理论知 系,未将实践部分摆放到其应有的位置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拟从 识难以转化为实践能力。时间不够同样会造成学生实践内容难以完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人手.提出全方位、多 成,或者实践能力得不到加强。因为教学实践少,实践教学模式简 层次、多类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学分比例较少。缺乏分阶段合理安排 单,与社会、市场接轨少;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适时分类检查指导,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实践教学时间短暂走过场,实践环节松 2.2、教师队伍分析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实习实践环节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散无压力无制约等。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以及办 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实践环节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安排在第七 学水平,专业教师缺乏,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 或第八学期,以专业实习的形式进行,缺乏分阶段、分类型进行实践 教育要求,已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高校社 能力培养,也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时间 会体育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一般都安排年轻教师 布局上的合理性,造成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及时的实 担重任、唱主角,有的教师知识结构水平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据 践应用和巩固锻炼,因此,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较大的 调查,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实践基地的 影响。 师资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缺少高水平的名师和有从事过社 1.2、实习地点和内容选择面窄。缺乏专业方向选择和分类指导 会体育工作经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缺乏具有针对性、实用 绝大多数学校选择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都以学校为主,而与专 性和有效性的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的实践教学带头人。高校应该 业密切相关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体育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体育 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顶岗锻炼。 活动场所实习实践的较少,尤其是到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创业开 2.3、实践教学基地分析 发的单位进行多样性综合实践的则更少。分析器原因主要是:第一、 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 缺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和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采取 实践,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体质测评,体育康复活动等提供可靠 校企合作培养,实施开放办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案和措施不 保证。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 够:第二、存在实习实践地点和内容选择面窄。人数过多又集中安 台。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基地的数量、实践教学水平、 排;第三、缺乏专业方向选择和分类指导,进而表现为社会体育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通高校普 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实践无明显区别,不能体现和满足学生从事专 遍存在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的现实。 业应用和指导能力的培养锻炼需要。 1.3、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缺乏有效投入和合作机制 3、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3.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实践活动 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立足够数 许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还很薄弱,对实习基 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还缺乏实质性的研究与合作。校内实习实践场 量的实习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强调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 所条件有限,硬件设施和经费投人不足,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科 重要性,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实践 学分析论证和保障体系很不完善,少量的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并未 形式的多样性、实践地点的全方位和社会性、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和 可控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等级裁判员”、“体育经济人”、“社 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实习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实习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过于笼统。指导教师 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场地设计与维护”等专业技能培训.使毕业 生具有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执业资格,掌握多种本领,多样技 本身缺乏经历和经验 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及管理办法过于 能,2013.1t文体用品与科技 61 体育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 3.2、实践环节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活力。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责任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群众体育的健身需求,构 意识的认识和能力水平。 建较为完整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 3.4、注重职业化教育 教学环节(见图1)。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坚持校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式各样的 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一个由“学 具备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知识和 生一学校一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实践平台,建立科学、合理、有效 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国家 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关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化教育,通过开展职业实践 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掌握有关社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 活动,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和执业能力,实 技能,又能胜任社会体育的组织指导,健身健美咨询与指导,体育产 践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实用人才,如国家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 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强.有 育经纪人、体育场地设计与维护、体育健康家政等专业人才。 创新精神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 4、结论 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 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人 才的关键。各高校应该增加和拓展实践基地,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 教学应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 建一个由“学生一学校一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实践 教学时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加强教师顶岗锻炼。 参考文献: 【11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加.宁 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6,(06).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 意见【S】。教思政[2们2]1号,201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f2012]4号.’ 图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 .3.3、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学生职业化教育。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6). 高从业能力 嘲5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加大教 m.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02). 师培训力度,坚持在岗培训和对外引进并重。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实 I6】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践教学基础能力训练,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加强教师顶岗锻炼。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c7). 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充分发 (上接第28页) 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解构与建构传统文化心理的过程中.促进个人足 动和足球职业。要解决我国足球人才的短缺,可从宣传人手,加强足 球意识、足球技术的提升,进而带动一支球队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国 球运动员的正面积极报道,通过“全民健身计划”使“劳力者”不再是 足球运动的整体提高。 狭隘的体力工作的代名词,而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代 3.2、完善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球员的自我价值追求 表。转变民众对球员和足球运动的刻板印象和狭隘认知,使其不仅 文化心理的改变不可一蹴而就,但并不是说就无法转变。我们可 热爱足球,也愿意投身于足球事业。这样我国的足球人才一定会充 以在中国文化的框架内.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实现对球员文化 裕,中国的足球运动的法杖必将是灿烂和光明的。 心理渐进性的改造。鉴于中国球员归属感的满足先于成就感的获取. 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我们就应当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中 国足球的职业化进程。使球员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市场选择的依据. 这样对于球员来说就有了追求自我价值的现实意义和进取的动力. 赛场上就融人了比赛的激情,足球运动中生命力会愈加浓烈。 3.3、加强正面宣传。积极转变民众对球员的刻板印象 一参考文献: 【1】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韦谦.中国足球运动与传统文化冲突之辨析【J】_体育科技. 2006.27(4). 【3l陈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足球风格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 个国家足球运动的良性发展一定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民众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 不仅感情上热爱足球,理性上也愿意将个人的发展寄于足球运动之 【4】崔殉丽,田慧.英国足球和英国文化叫.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 上。这往往与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心理的驱使下如何看待足球运 62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