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10(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10(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来源:爱玩科技网
word

2016年全国名校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10(通用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某九中2016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2、(某某省某某市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东海县博物馆于1993年从尹湾六号汉墓发掘出土《集簿》载:(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中所载“县、邑、侯国卅八”,和《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条完全吻合,它虽然只有短短的650余字,却包括了数十个项目的综合统计,此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有 A.《集簿》是我国迄今首次发现的郡国向朝廷呈报的上计簿 B.《集簿》对于进一步研究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C. 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D.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

3.(2016某某省某某市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

1 / 12

word

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X相同

4.(2016年某某省四地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某某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某某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性变化”指大量流入的某某没有转换为资本,

5.(某某省某某市2016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2 / 12

word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某某省七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其主旨是在阐述《二十一条》对中国的残酷宰割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题干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及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等内容,排除C和D。题干只是阐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B项表述不准确,答案为A。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五四运动和中国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

7、(某某省某某市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某某市于1987年公布了《某某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

3 / 12

word

C.证明市场经济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8、(某某省某某县实验中学、汝城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9、(某某省六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美国学者达林·麦马虹在总结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材料空白处应是

A.权利与金钱 B.上帝和法律 C.某某与科学 D.智慧与德行

【答案】D

【解析】

4 / 12

wor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联系古希腊时期的时代背景内容,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内容与特点,可以直接得出当时的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思想内容的特点 10.(2016年某某省某某市高三部分学校调研)历史学者姚海在《1917年的“电报”》中写道:“1917年二月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的取得胜利的。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的事实。”学者把外省的二月被称为“电报”,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的实际过程。“电报”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二月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 C.社会反对进行暴力 D.沙皇统治不得人心

11.(某某省“五市十校”2016届高三12月联合检测历史试卷)1990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德国总理科尔,在讨论欧洲未来时说:把法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希腊这样的国家绑在一辆战车上奔驰,其结果很可能是会拖垮它们,也会给你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危机。材料说明撒切尔夫人

A.认为法德两国应和英国共同主导欧洲的发展方向 B.认为欧洲一体化无论对大国还是对小国对不利 C.认为欧洲一体化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D.认为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会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5 / 12

word

12、(某某市厚街中学、某某四中、某某十中、济川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四校联考文综历史)19世纪中后期,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某某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 (2016年某某省“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某校的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历史《必修2》后,对“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请你和他们一道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组:中国古代城市的市场布局分析(以汉唐——宋元为例) 材料一

6 / 12

word

第二组:世界市场的走势:由区域到整体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世界

7 / 12

word

第三组: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材料三

8 / 12

word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由区域走向整体的过程,并概述其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某某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6分) 【答案】

(1)变化:汉唐时期市场位于固定的区域,市坊分立,经营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宋元时期市场分散,突破市坊界限,出现晓市和夜市。海外市场日益扩大。(4分) 原因: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放松;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对外更为开放。(4分,任答2点即可) (2)过程: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6-18世纪的殖民扩X——世界市场得以拓展;

工业——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世 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与扩X性;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4分,任答2点即可)

(3)影响: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被打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9 / 12

word

(3分)

步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分)

14.(某某省某某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6分)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

10 / 12

word

“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 “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7分)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解析】

11 / 12

word

试题分析:

(4)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时代背景;学术者的思维方式;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学术研究。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