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段模块考试试卷
语文必修2
第一部分 学分认定试题
积累·运用
一.选择题:(1—6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歌当哭(dàng) 曲折(qū) 重创(chuàng) 颤动(chàn ) ....B. 前仆后继(pú ) 菲薄(fěi) 芜杂(wú) 葱茏(lóng) ...C. 丰姿绰约(chuò) 绯红(fěi) 熨帖(yù) 恶劣(liè) ....D. 潦草塞责(sè) 肖像(xiào ) 混沌(hùn) 瞥见(piē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桀骜不训 殒身不恤 肆业 签署 B. 骇人听闻 肆无忌惮 屠戮 诬蔑 C. 按步就班 浅尝则止 砥砺 敷衍 D. 涣然一新 以身作责 苍茫 商榷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李是厂长的儿子,但张师傅并没有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批评起来总是毫不留情。 ....B.他的那幅画经鉴宝专家证明了是赝品,昔日此画千金不换,今日却不名一文,真让人感....叹。
C.写文章,一定要删除没有必要的繁文缛节,讲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
D.受国际成品油价屡创新低的影响,一些民营加油站率先调整了机动车用油价格,一叶知...秋,国内油价普遍下调应该是大势所趋。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线天位于石门后约200米处,窄谷两边是悬崖绝壁,似刀削斧劈,高不可攀,谷成一隙,天成一线,入谷寒气袭人,顿生 深邃之感。
②许多部门设立了投诉电话,以便与群众进行 。
③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 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者。
A.幽静 勾通 蜷曲 B.幽静 勾通 蜷缩 C.幽僻 沟通 蜷曲 D.幽僻 沟通 蜷缩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梁实秋,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包身工》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B. 宋代散文名家辈出,“唐宋散文家”中宋人占了六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均在此之列。
C.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称,
其手书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3年,他领导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的“大”,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他在这次集会中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每题2分,共8分)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交往、结交 . B.终期于尽 期:到 . C.夫夷以近 夷:平坦 . D.其孰能讥之乎 孰:难道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力足以至焉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B.不如因善遇之 或因寄所托 .. C.然力足以至焉 于是余有叹焉 ..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此余之所得也。 A.死生亦大矣。 B.而又不随以怠。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阐述了想要到险远之处,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
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B.文段一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C.文段二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快乐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D.文段二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转为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6题:(每题2分,共14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任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类非而是 类:好像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闻之于宋君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有闻而传之者曰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13.下列语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庄)审之也 B.舜以(夔)为乐正 C.(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有闻(“吾穿井得一人”)而传之者曰
14.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B.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作者分别从这两方面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19题。(17、18每题2分,19 题3分,共7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死伤至数百人, ① 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② 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③ 我还不料, 也不信 ④ 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⑤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⑥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7.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而 但 然而 竟 况且 更 B.而 况且 然而 更 但 竟 C.况且 而 但 然而 更 竟 D.况且 而 但 竟 然而 更 18.对这个文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但段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句话是承她们“是为了中国而
死的中国的青年”、“徒手”等事实而转折的。 B.从全文看,“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这句话是承刘和珍等人“欣然前往”等事实而转折的。 C.“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因为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地用武力人民,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D.“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对派的警告,又有对生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 19.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 五.默写(7分,错1空扣1分)
1.此地有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2.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举匏樽以相属。 , 。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表达·交流
六.作文(50分)
2008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这一年,总有许多的人和事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让我们温暖,或让我们遗憾,或让我们成长„„
请以“2008,让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800字。 非学分认定题(22分)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0—23题:(共13分)
张家界
卞毓方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
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20.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2分)
答: 21.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请加以概括说明。(6分)
答:
22.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3.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2分) 答: 。
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4—25题。(共5分)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24.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
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 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
水”, 才使 “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 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
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 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
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25.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3分)
答:
九.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4分)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 ,西北文化则是 ;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 ,西北文化则是
北京一零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段模块考试试卷
语文必修2 答题纸
第一部分 学分认定试题(98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4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19题(共7分)。 17.( ) (2分) 18.( )(2分)
19.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 。
五.默写(7分,错1空扣1分)
1.此地有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2.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举匏樽以相属。 , 。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六.作文(50分,写在作文纸上)
第二部分 非学分认定题(22分)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0—23题:(共13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咨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2分)
答: 。 21.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请加以概括说明(6分)
答: 。
22.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23.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2分)
答: 。 七.诗歌鉴赏(5分) 24.( )(2分)
25.答: 。(3分) 八.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4分)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 ,西北文化则是 ;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 ,西北文化则是 。
2008-200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段语文必修2模块
选择题:
1.D 2.B 3.D 4.D 5.A 6.D 7.D 8.A 9.A 10.B 11.A 12.B 13.A 14.C 15.D
16.翻译: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四.17.A 18.C
19. 答:表现刘和珍的善良、温柔、可爱。有力驳斥了说她们是暴徒的无耻谰言,揭露了反动派诬陷的卑劣行径。突出执惨无人道的行径。
五.默写(略) 六.作文(略)
七.20.答: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21.答: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22.答: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3.答: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八.24.D
25. 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1分)
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2分)
九.仿写:参:
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阳春,西北文化则是罡风凌冽、大雪压枝的寒冬;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缠绵悱恻、阴柔婉约的柳词,西北文化则是高亢雄浑、豪迈奔放的苏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