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过渡礼仪_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_朱爱东

过渡礼仪_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_朱爱东

来源:爱玩科技网
#38#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

朱爱东

=提 要>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尝试用/过渡仪礼0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仪式 过渡仪礼 丧葬习俗

=作 者>朱爱东,女,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讲师。广州,510275=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2)01-0038-005

/过渡礼仪0是西方民俗学界发展出来的一种考察和解释民俗事象的理论,笔者尝试在较详细的民俗志材料基础上,借助这一理论,对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坝区汉族葬礼的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分析了解,探讨从习俗视角到仪礼或仪式视角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丧葬活动的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礼仪与习俗

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比较而言,中国民俗学者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其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1注重民俗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分类上多以/婚丧习俗0、/丧葬习俗0来划分,即使有些采用/人生礼仪0进行分类,但在记叙描述中并未能体现出丧葬活动作为一种仪礼民俗的特殊性。21研究多偏重于丧葬史、葬式、丧葬礼制与丧葬习俗的关系、丧葬的社会阶层差异、某葬俗的来源和意释等,研究方法以历史文献研究法为主。31关于丧葬的田野调查研究以描述纪录为主,这其中有关少数民族的占了相当大部分,所突出的是丧葬习俗的地域差异和族群差异。

国内民俗学界最先接触过渡仪礼理论是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距德国民族学家凡#盖纳普发表其经典论述5过渡仪礼6不过二十年,接触的桥梁便是对中国民俗学早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女士的5民俗学手册6。在书中,博氏将盖纳普的仪礼理论用于民俗的分类中,将出生、成年、结婚、死亡作为/人生仪礼0同归民俗三大类之一的/习俗0类下。在/人生仪礼0章节中,她对盖纳普的理论做了介绍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对葬礼等人生仪礼做了与众不同的民俗志的描述。不过国内当时对她的著作的译介和借鉴主要集中在民间故事的类型、民俗调查问题格以及民俗的分类等三个方面。她的民俗分类法在中国有相当的影响,1928年何敬思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传习班开设的5民俗学概论6、林惠祥于1934年出版的5民俗学6以及杨成志于1942年发表

*基金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美中艺术交流中心0资助项目。广西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总第67期)#39#

于中大5民俗6季刊上的5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6等都介绍或借鉴了博氏的分类法,只是当时人们虽然接受了/人生仪礼0的概念,但并未对仪礼理论给与更多的注意与思考。

70年代末以来随着对外国民俗学、人类学论著翻译的增加,西方仪礼理论再度被介绍到国内并引起人们的注意。初期这种介绍只是零星的,如吴泽霖主编的5人类学辞典6、覃光广等主编的5文化学辞典6中有关/仪礼0、/仪式0的条目,陶立

教授在其5民俗学概论6中隐约提及人生

仪礼理论。90年代后情况有较大改变。首先,1995年博尔尼5民俗学手册6的中译本得以问世,使我们初步看到仪礼理论分析下葬礼表现出的结构特征及象征意义。同年史宗主编的5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6出版,其中/对仪式的象征意义的分析0一章给了我们了解仪礼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情况的机会,正如原编者所言,该章所选的著作/代表现代潮流0¹(指60、70年代的情况)。此外,这一时期少数中国民俗学者开始将仪礼理论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简涛的5立春风俗考6

º

以/过渡仪式0理论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阐述了节日的时间界域特征。(刘铁梁、程啬教授在5民俗学概论6(钟敬文主编)之/人生仪礼0一章中有意识地介绍了仪礼理论并尝试从仪礼角度描述分析诞生、葬礼等民俗活动。

过渡礼仪

论及仪礼理论,首先遇到的就是术语的翻译问题。国内对于/rite0一词存在三种译法,/仪式0、/礼仪0和/仪礼0。而实际上,/rite0的含义本身便很模糊,正如英国人类学家埃德蒙#R#利奇所言/虽然仪式是人类学论述中一个很突出的概念,但是对它的确切含义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

»

见0。(总的来说,西方学者是在广义或狭义上使用rite的。广义的rite包括从日常问候礼节到隆

重的宗教典礼等各种各样的行为,而多数学者在狭义上使用rite,认为典型的rite是一种长久的复杂的行为操作序列,如宗教典礼或处理死者的全过程,它与/发誓0这种简单的仪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用/仪式0指广义的rite,用/仪礼0指狭义的rite。一方面,/仪式0和/仪礼0同是一种精心的、持久的、高度重复的人类行为,另一方面两者又有所不同,/仪礼0是一种目的与结构更为复杂的仪式,而且内部还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仪式。

仪礼和仪式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决定了研究仪礼必然离不开仪式理论。本文以/过渡仪礼0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同时还借用了其它一些仪礼、仪式理论的概念、思想,如E#杜尔干的信仰观念与献祭仪式、神圣仪式与世俗仪式、积极仪式与消极仪式、仪式与社会力量的展示和集体意识的唤起等,¼另外还参考了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仪式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理论½,以及美国人类学家

¾

关于/加强仪礼0和/危机仪礼0的理论。

盖纳普最初提出/过渡仪礼0(ritesdepassage)术语时本指如下两种仪礼,一类指人们在其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变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所举行的仪礼;另一类则用来标明时间过程中公

¿

认的分界点,如新年、新月、冬夏至等。(而地域性过渡也可以引起过渡仪礼,如做客与待客仪礼。所以/过渡仪礼0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过这一术语后来逐渐被用来仅指前一种类型的仪礼,特别是指出生、成年、结婚和死亡时所举行的仪礼。

除了揭示出人生仪礼都具有标志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一个生命阶段进入另一个生命阶段的共同特征外,盖纳普还发现,这种社会状态、社会身份的转变并非是轻而一举实现的,需经过分离、边缘、结合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以及与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象征性的仪式才能得以完成:分离期的分离仪式是从前一种状态逐步分离的仪式;边缘期仪式,行仪式者处于过渡阶段,他脱离了前一种境界,尚未进入第二种境界,在此期间,受到种种,只能逐步解除;结合期仪式,行仪式者通

À

过正式仪式进入新的社会状态或被接受进入新的社团。

那么,/过渡礼仪0这一在西方民俗学界发展出来的分析性概念,对于我们考察和解释民俗事象、具体到的对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坝区汉族葬礼的结构和意义进行理论分析,具有何种价值呢?#40#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坝区汉族葬俗

2001年7月17日至8月15日作者参加由美国福特基金会/美中艺术交流中心0资助的研究项目/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0,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研究。

巍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汉族约占总人口的56.7%,主要居住在盆坝和交通要道地区,大部分为明清以来屯兵戍守的官兵的后裔。该地在唐代是南诏国发祥地,从那时起直至结束一直是滇西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乾隆年间,巍山因尚文敦礼被御封为/文献名邦0,至今县内尚保留众多文物古迹和古老的风俗习惯,这其中也包括保留较多古制、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丧葬习俗。

此次有关丧葬方面的调查较完整的有三个,恰好分布于狭长的坝区的北、中、南三个地区,其中两个是在农村,一个在城市,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巍山县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的特点。所不足的是:三件丧事的死者均为80多岁的老者,且均为女性,家庭经济条件都属中等和中等偏上水平,葬俗因年龄、性别和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只能尽可能通过访谈予以了解。

巍山汉族办丧事一般头尾三天,到第三年办过/满三年0,服丧期才结束,整个丧葬仪礼长达三年之久。其葬俗保留很多古制,具有古老性、仪式性较强的特点。就仪礼的程序而言大致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初丧仪礼:送终)))沐浴)))衣殓)))换床正寝)))卜期)))告丧)))棺殓)))守护灵柩(2)治丧礼仪:设灵棚)))超度)))除北)))吊丧)))签点(成主)(3)出殡仪礼:搭桥)))出殡)))路祭)))谢客)))下葬

(4)终丧仪礼:告山)))做/五七0)))满三年

这是我们描述葬礼程序时惯常使用的方法,由此我们看到了丧葬活动按时间的轴线进行的各个阶段、环节和大大小小的仪式,但这里展现的是葬礼的外显结构,是生者的活动,而盖纳普的/过渡仪礼0理论却给了我们探寻葬礼内在结构的机会,我们发现葬礼的展开还循着另一个轴线,这就是亡者身份状态的变化,因为状态的不同,葬礼的仪式有了阶段性的差异。此外,转变是对新旧状态的肯定或否定,有生与死的交替,因而过渡仪式中有很多引人注目的象征隐退、脱离、死亡、孕育、再生的仪式。最后,转变是对常态的中断与改变,其中有不确定的、未知的因素,因而是危险的,这种危险可能指向自己、他人或整个社区,所以过渡仪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控制、减少与缓解转变带来的种种潜在的危险。以上三个方面将是本文着重要描述、分析的。

分离、边缘与结合

首先,根据过渡仪礼理论我们可以将巍山汉族葬礼分为分离、边缘和结合三个大的阶段。(一)分离阶段(送终)))换床正寝)

葬礼中的分离阶段自然是指从生的状态到脱离生命状态的过程,以大多数民族(包括巍山汉族)的观念来看就是灵魂脱离肉体的过程。很多时候,这种由生到死的转变是需要仪式确认的,如我国古代的/属纩0和/复0,前者是用丝棉放在病者鼻前以断定是否气绝,后者是气绝后为死者招魂,之后才认为亡者已去,才正式行死事。巍山汉族已无此类确认死亡的仪式,其分离期大致指病者弥留之际到换床正寝这段时间。而且,从调查情况来看,/剪断或割断某物0这类分离仪式中典型的象征表现在巍山汉族葬礼分离仪式中并不突出,这一阶段最大的问题是死亡的危险,所以分离期的仪式的核心是对付、控制危险,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举行积极的控制仪式和消极的禁忌仪式。积极的控制仪式首先表现为对死亡本身的控制,这并不是指左右人是生或是死,而是指控制人死亡的年龄、时间、方式和地点等,因为上述因素可能会带来特别的危险,所以人们会尽量采取措施避开凶险。如民间认为在大节气的头一天死人对后人不吉利,人们一方面烧香拜神祷告,一方面广西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总第67期)则尽可能不去惊扰病人,使其挨过这一天。

#41#

消极的禁忌仪式贯穿于整个葬礼活动中,也往往是其它仪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分离阶段,为亡者沐浴、衣殓和换床仪式具有与过去割断联系的象征意义:沐浴的目的是不把今世的污秽带到来世;亡者只有换上寿衣才算是穿上了衣服,否则便是光着身子走的。因为亡者的身份特殊,同样的东西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有了很多禁忌,寿衣衣料忌用缎子,忌钉钮扣,因为它们分别与/断子0和/扭子0谐音。这种借象征仪式、禁忌仪式彰显转变的做法在边缘期表现更为突出。

(二)边缘阶段(换床正寝)))做/五七0)

盖纳普发现了过渡仪式中分离、边缘、结合三个阶段,他着重研究了分离和结合这两个具有明显转折特征的阶段而忽略了对边缘期的分析,因为后者在他看来是无组织的。将他的研究推进一步的是美国学者维克托#W#特纳,他以入世仪式为对象研究了边缘期的结构与特征,他发现,边缘期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它两个阶段,在介乎两种状态之间的过渡期,新人是/模棱两可0的,而象

Á

征的主题基本与死亡和消解、或妊娠和分娩有关。

作为两次转变的中间阶段,葬礼的边缘期的上限自然是由生到死的转变,即灵魂脱离肉体,而下限则是灵魂找到归宿。可是怎样才是灵魂有了归宿?也就是说,第二次转变在何时呢?

中国汉族普遍有作/七0的习俗,即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共祭七次,到七七四十九天止。关于为何作/七0,古体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道家文化:人生四十九日而后三魂全,人死四十九日而后七魄散。四十九日后灵魂与肉体彻底分开,再无复生希望,遂不再祭奠。另一种看法以佛家学说作解释,认为:众生死后并不能立刻转世,而是逢七转生,时间最长可至第七期。也就是说作/七0是为了助亡者转世托生。如此来看,无论何种解释,做完/七七0意味着亡者的第二次转变。巍山与别地不同,民间习俗是做/五七0,时间上少了两个/七0,被问及为何做/五七0,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给出答案的不外两种,/五七0后死者就在阴间安顿下来了,或者/五七0后死者就托生了,可见说法并无多大不同,所以做完/五七0可视为巍山汉族葬礼边缘期的下限,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有35天。

长达几十天的过渡期至关重要。此时死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他虽死了却尚未进入到他所应该去到的世界,他可能阴魂不散,四处游荡或作祟与他人,他需依靠生者的帮助才能找到他的归宿,所以过渡期仪礼从目的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抚慰保护性的、禁忌性的和帮助性的。

(1)抚慰保护性仪式

此类仪式主要在初丧期,特别是出殡和下葬之前。首先,死者刚刚去世,亲人们既感恍如隔世又觉情深难舍,所以/事死如事生0既是对儒家孝道的遵守,又是生者亲情的自然流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家停灵期间每天都做的供饭祭奠仪式,一日两次或三次,在灵桌上摆好碗筷,供上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饭菜,并招呼亡者/来吃饭吧0,如同伺候其生前吃饭一样。也就是说在由生到死转变的初期,死亡者是介于生死之间的,有时或有些场合他是被当作生者来对待的。

此外,因为介于是与不是之间,人们就推想此时的亡者的魂灵是柔弱的,一方面容易受到孤魂野鬼的侵扰,因他是阴间的新到来者,另一方面阳间的东西有时也会对它构成威胁,如中国民间(亦包括巍山)普遍有/猫狗等动物靠近尸体会引起炸尸0一说,所以守灵即是陪伴亲人尽孝道也是对亡者的保护。

(2)禁忌性仪式

死亡无论如何都是/凶变0,处于过渡期的亡灵,特别是尚未棺殓或下葬的死尸尤其危险,而与亡者有关的人和物也往往成为禁忌的对象。尽管我们调查的几个丧礼的死者均是高寿而死,当地人称其为/喜丧0,但葬礼的种种禁忌并未减少多少。比如在农村,孝子亲往报丧时只能在别家大门外跪叩通告,而县城人的做法是在城里几处要道张贴讣告,他们绝对忌讳登门报丧,也忌讳在/五七0之内去别人家。

无论在边缘阶段还是在其它两个阶段,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禁忌仪式。有一类禁忌若被违犯将

Â

受到社会(或集团)的惩罚或公众的谴责,杜尔干称其为宗教性禁忌。但具体到巍山汉族葬礼中#42#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的禁忌,称它们是社会规范禁忌更恰当些,如亡者的亲人在服丧期间忌着艳服,忌娱乐等。另一类

vl

禁忌若被违犯可能将招致鬼神的惩罚或者导致仪式失效,杜尔干称其为巫术性的禁忌,󰀁对此类禁

忌人们总是小心翼翼不去违犯。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一例。丧主一家准备几百张纸钱为/告山0做准备,按当地习俗,白钱三张一叠烧给亡者,黄钱五张一叠烧给神,但家中的年轻人错将黄钱分为四张一叠,虽然要返工,但无一人面露难色。

(3)帮助性仪式

亡者灵魂是否能找到归宿除与其生前的作为有关,主要需靠生者的帮助,所以边缘期的大量仪式都是帮助性的。点/长明灯0是为亡者照亮通往阴间的路,请先生弹演/救苦洞经0是为超度亡灵,出殡前日晚孝子女前往村子北边举行/除北0仪式是为亡者在阴间求得安身之地,/搭桥0是孝子搭救父母过河以便顺利抵达阴间,而做/五七0更是为了帮助亡者转生。

(三)结合阶段(做完/五七0)))/满三年0)

在结合期亡者的身份发生了两个改变。首先,亡灵已托生或其魂魄已完全散去,它不再是危险的,所以此时的禁忌仪式为减少危险而设的减少了,更多的是服丧期的规范禁忌仪式,如/满三年0前,丧主家忌贴春联,忌办喜事等。其次,做完/五七0后亡者的灵牌便可以摆在祖宗位,亡灵加入祖先的行列,在亲人看来它是友善的,人们祭奠它,希望它护佑家人、后代。

结 语

通过上述描述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用/过渡仪礼0理论研究丧葬活动的价值在于:(1)注意不同文化的/死亡0观,如/生-死-转世0、/生-死-天国(或地狱)0、/生-死-鬼(可作祟于人)0、/生-死-精神与肉体一同消亡0等,/死亡0观念的差异又直接影响到丧葬的模式。(2)从死者三种生命状态转变的角度描述、分析丧葬仪礼的过程与内在结构。(3)使用分离、边缘、结合等概念解释丧葬仪礼中各个环节和细节的意义与功能。总之,在/过渡仪礼0理论的观照下,丧葬仪礼本身的内在逻辑成为可以理解描述的,仪式的象征意义和功能意义也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解释。

注释:

¹史宗主编5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84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º(简涛5立春习俗考6,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同¹第504页

¼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5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6,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½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潘蛟等译5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6,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¾同¹第724-730页

¿王云五主编5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6(第十册)第121页/生命礼仪0条目,商务印书馆,十六年。À查#李#博尔尼5民俗学手册6第154-1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Á同¹512-530。Â󰀁v同¼第330-331页l

1责任编辑:陈家柳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