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看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从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看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来源:爱玩科技网
文学暑・文化点 从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看当代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刘成成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隐性元素的外显表征。保护、普及、传承和发 展民族民间舞蹈是二十一世纪国家非物质文化建设的重大文化 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民族艺术,让世界了解 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宏伟而远大时代精神的彰显。那么,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苦难,以 及发展前景容否乐观等诸多问题,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发 展的重要问题。鉴于如上情况,笔者从舞蹈文化出发,对大理州 巍山县非物质民族艺术遗产“打歌”文化进行了了考察与研究, 并将考察范围辐射到相关的文化要素,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综 合论述,从而窥视当代民间舞蹈发展的现状,旨在促进非物质文 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与发展,以促进国家在新时期的文化发展 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巍山;彝族;打歌;文化;发展 中国分类号:Gl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l1(2010)05—0207—02 可见其流传悠久、普及广泛,场面热闹,影响远大。打歌当天 的傍晚,人们先在歌场准备一堆篝火,并备有米酒。打歌者 以篝火为中心,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在笛子和芦笙的牵引和指 挥下,即兴打跳,踏地为节,边唱边舞,并夹有大刀或木棍于其间 挥舞助兴。各类打歌因场合和性质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仪 式。打歌开场时,往往先按照特定的程式,由当地有名望的打歌 老者在芦笙的引领和配合下独唱或对唱完成既定的程序,继而自 然转入大家的歌场打歌。当打歌渐入高潮时,往往伴有即兴对 歌,人们情绪热烈,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智慧、 歌声和舞姿。有的打歌还伴有东道主,歌头会随时调节场上气氛 和歌唱秩序并与东道主遥相呼应。 典型的农耕文化、山地文化和土主崇拜,集中体现了巍山彝 族文化的民族特点,对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 意义。 彝族是一个典型的以山地农牧业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少数民族。据当地民间传说言,彝族打歌的由来是在原始部落时 期,彝族人和外族人发生战争,被围困山头,在那千钧一发的时 刻,彝族人点起篝火,众人围着篝火呼喊号角,其声势浩大,阵势 逼人,敌军以为是援军已到,吓得纷纷撤退。后人为纪念战争胜 利逐渐演变发展成“打歌”这一艺术形式。故其动作风格、唱腔 特点具有很强的山地文化遗存特征和集体意识,以及对原始生命 巍山彝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千余年 以前,巍山彝族地区就出现了辉煌的南诏文化巍山文明。直到今 天,当地彝族民间仍保留和传承着许多古老而又传统的生活、生 产方式。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的巍山彝族艺术文化成为现今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巍山彝族打歌是流传于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地区的一项古老的 民间传统歌舞,以“歌、舞、乐”结合的形式为载体,含有民俗、历史、 艺术等多元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多年来,这项古老而 独特的民间活动以其历史的悠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伴随 强烈的追求与向往。通过以集体歌舞的形式,彝族人民把对生活 的渴望、生存的艰辛,寄予于那富有生命感召力和原始遗存的聚 众狂欢上。 在巍山彝族“打歌”活动中,与山地农耕文化密切相连的还 有当地彝族“土主崇拜”。众所周之,大理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 地,细努罗诞生的地方,“土主”是当地彝族村寨的保护神。逢祭 拜土主之日,巍山彝族均兴“打歌”,正所谓“打歌打到日头亮,不 见黄灰不回门。”其所涉及的土主崇拜,具有原始遗存和祖先崇 拜的印记,是当地彝族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当地彝族人民的意识形态中,土主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无穷 的智慧与力量,它会保佑人民生产顺利,生活安康,消灾去难,幸 福平安。 着当地彝家人民的生活繁衍,对巍山彝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 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强调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对其合理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无疑对 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巍山彝族打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 众基础,是巍山彝族民间自娱性传统民间歌舞活动,逢朝山庙会、 喜庆宴乐、节日纪念、飘梁换柱都会与之进行,是根植于当地彝族 人民历史传统和文化生活之中的古老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从巍山地区的历史传说和相关文献中的记载来看,“打歌” 活动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伴随着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 是其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地彝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流传至今,特色浓郁。据《蒙化志稿・人类志》记载:“婚丧宴客, 恒以笙萧,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山羊舞。其舞以一人居中吹 巍山彝族“打歌”是一项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的民 族民间艺术活动。在历史的演进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并且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 发展和完善,是至今存活在巍山彝族群众生活中重要的民族民间 艺术遗产。 巍山彝族生性活泼开朗,热情好客,在其长期艰苦卓绝的发 笙,以二人吹萧合之,男女百余,围绕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芦笙 为起IE ” 展中,歌舞一直伴随这彝家人的喜与乐,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坚忍 不拔。基于这中民族性格,所以巍山彝族“打歌”活动也时时展 文学界.207. 文謦善・文化蔓蛋 现着人们乐观豁达的歌声、悠扬欢快的舞姿。参加“打歌”的多 是各村的普通彝族民众,人们从小在大人们的歌场上耳濡目染、 口传心授地学会了打歌,使得当地有“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 路的就会跳舞”之说。有的能歌善舞,有的乐器精通,有的善于 舞刀,有的还身兼数艺,技艺非凡。在茶余饭后、农闲赋家等场 合,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打歌,进行集体自娱,打出生活的激 情,跳出心中的向往,真切展现了巍山彝族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的 开朗性格。 巍山彝族打歌根据其具体生长环境和播布区的不同,有具体 分为东山、西山、马鞍山、五印等几种风格,每种打歌都有自己独 特的动作特点和韵律特征,同时又具有共通的艺术品格和审美追 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二是要从新认识其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价值。不能 盲目追求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要用辩证的跟光对待传统,使其 得到良好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好民族艺术保护、传 承、发展和创新的尺度问题。 三要适时开展打歌文化节等活动,增强当地人民对本民族文 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如彝族火把 节、大理州文化节、春节联欢晚会、群众性广场文化以及与外界的 交流与合作等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扩 大巍山打歌的影响和宣传面。 求,诉说着巍山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绵延的文化,是世代生活在这 四要建立打歌文化传习所及相关文化传承与保护机构,制定 相应文化和法律法规,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使保护 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顽强生命的写照与赞歌,是民俗文化的缩影 与集合,是民族精神的彰显与感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功能 和内涵,是巍山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冈其重要的历史 文化价值和社会时代意义,对其合理而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巍山县和文化管理部门大力宣 传、保护和普及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增强当地彝族群众对本族文 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并适时制定和调整相关的文化与措 施,大力培养和扶持民间打歌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并密切与外 界保持文化上的交流与分享,在互相切磋中取得共同进步与发 展,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合而不同! 四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起源于民间,由人民群众在长期 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创造、发展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艺术存在,具有 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濒危性等特性。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 文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也同时是我国新时期文化保护发展 建设的重中之重,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打歌对 巍山的彝族民众及所有其他彝族人民而言,是社会历史流传下来 的文化传统。这~传统式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既是彝族人历史文化的积蓄体,又是异族人民山区文化的缩 影。 传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绵延发展,其中蕴藏着大量的 文化因素。因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质,我们对其的认 识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巍山彝族打歌文化随着当地彝族社会 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文化传统式具有历 史连续性。 打歌文化在巍山彝族民众的生活中始终是现实的存在。当 社会发生变化、发展、变革,从而影响打歌文化时,相应地巍山打 歌文化也会发生变异:当社会发展有益于其存在和发展时它就会 健康、良性地发生、发展;而当社会现实不利于其保存和发展时, 其便会以隐性形式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之中,继续着其自身的成 长、发展。作为巍山彝族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打歌传统也同 样处于不断地发展、演化、变异之中。其自身也具备两重性:一方 面巍山打歌文化传统在巍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自然地传承发展, 是其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文化遗传 又随着社会需求、文化发展、历史演进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面对 新时期的时代变革和文化诉求,对其合理、及时而有效的保护、传 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与资料分 析,对巍山彝族民间打歌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有望对巍 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具体建议措 施如下: 一要从娃娃抓起,把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编入中、小学教材和 阅读课本,推广校园打歌文化活动,从源头上普及和推广打歌艺 术文化。如在学校开设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第二课堂,推广和普及 校园“打歌”健身操等活动,从小培养当地学生们对本民族艺术 ・208.文学界 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科学系统,合理有效地开展。 五要加大对打歌传承人的保护。对于他们的待遇问题,要区 别对待。加大对民间艺人,特别是老艺人的保护力度,从物质上 和精神上给予对打歌文化有特殊技艺或贡献的民间艺人,使其真 切感受到新时期的人文关怀。 六要组织专家、学者对其及艺术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并 为其合理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设性设想和前景式规划与展 望。建立学术梯队和考察组,对巍山打歌文化及其与之相联系的 A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状、发展与变化进行定期的调查取样并 分析整理,密切关注其生存状态的变化对其的影响与改变等。 七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宣传手段适时对打歌文化进行宣传与 普及,力促其健康、有效推广与发展。如定期通过广播、电视、报 纸、杂志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群众增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 了认识和了解。 八要充分运用现代影音设备对其进行及时的资料整理与保 存,建立打歌文化资料库,整理和编制打歌文化发展档案和艺人 传承档案,对打歌生态因子和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 结语:从上述巍山彝族打歌文化的叙述与分析可知,民族艺 术遗产的本质属性与艺术特征以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为内核,其产生和发展集中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 涵。传承、保护和发展巍山打歌,我们需把跟光放宽放远,置身于 当前的时代、文化背景,多渠道保存与多方面发展并重。面对世 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情势,更应认识到保护、弘扬民族文 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它不仅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自身 的责任,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所赋予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使 命。 参考文献: [1]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2007 ・ [2]大理彝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 南卷编辑部编.彝族民间舞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3]杨平侠,巍山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6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8.10 [5]中国人类学学会.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J].上 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课题来源: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少数民 族艺术遗产保护人才匮乏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刘成成(1985一)女,汉族,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08级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