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书笔记20则

读书笔记20则

来源:爱玩科技网


读书笔记20则

【第一则:关于学问】

从今天开始,我阅读《培根随笔》。

第一则是《谈学问》。培根在里面提到的一个中心论点是:学问要为自己灵活而又恰到好处地所用,才能使人看上去不过分迂腐,也不过分圆滑。

文中有了大量的排比,将论点细化。例如说,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否恰当这影响了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深浅程度,只有抱着学习态度去阅读,再将知识联系现实生活转化为自己本身拥有的经验,这是难能可贵的。而对书的选择阅读性,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书也许只适合粗略地读,有些书却需要你抱着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去细细品位其中的一字一句,有些书甚至可以让他人帮你摘记。节省时间而又能得到最多的读书方法才是最明智的,如果对待书都是一味的细读或者粗读态度,那么你将会发现,你得到的过于充足或者过于虚少。

当然,对于学问,不只是读书这个方法。交谈、写作也是有效的训练方法,它能使你得到的知识得到最自然的运用,从而将学问转换为自己的能力。学习不同的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全面学习,才能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而如果在某一方面缺陷比较明显的,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恰当的知识进行学习。

这则随笔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当我们面对繁重的各门功课的学习时,不仅要学会恰当地分配时间,更要融课本上的知识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来,我们更能铭记知识,而另一方面,我们则能明了学习的意义。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垂暮之年时,排除这一辈子以来获得的物质享受,拥有学问的精神享受不是更能带给心灵慰藉吗?所以让我们努力学习吧,哪怕最终我们获得的只是无垠沧海里的一瓢,也足矣。

【第二则:关于友谊】

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将自己连同孤单隔绝在一个世界内,喜悦伤悲都无人分享,那么你的人生即使再成功也无法称为完整。培根在《谈友谊》里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恰到好处:“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让我们将重点放在“神灵”上。培根说这是谬论,因为神灵并非喜欢向往孤独,而是为了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处于孤独中。但我却不赞同培根的观点,我认为,如果神灵却是存在,那么他需要孤独。孤独能使得心境更明澈,更加明了自己的所需和所摒弃。若是神灵,必能够喜欢对于自己能起到帮助作用的情绪。当然,从目前来看,神灵并不存在。

但是我还是非常认同培根对于朋友的认知的。只要是生活在凡世间的人,都需要那么一两个朋友。毕竟凡人不是神灵,他们自身的情感浓烈,且活在人群之中,必然有许多。我有一个朋友写过这么一句话:“总之交际本身带有需求和目的。如果不存在需求和目的,交际无法存在。”没有一个人能自认是充满圣洁和怜悯之心来交朋友,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他并不打算交朋友,而是找一个被施舍的对象。不管你是有物质的需求或是精神上的需求,交往都是带有目的的。不过这目的分成了单纯和复杂两种而已。

平和感情。发扬理性。代替自己完成事情。

友谊的三大作用,培根精确而完整地概括了。他说,人在这世上要扮演特定的角色,而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完成的时候,如果你有朋友,那么他可以

代替你完成。并且,在文章的末尾,我们也可以明确地看出,友谊的最明显作用还是对自身能力的补充。但是我还是保留自己的观点:交朋友还是更出于精神上的安慰为主好。毕竟这世界上,虽然没有完美的人,但也有能力卓越的人,那么他能将自己的事情都尽善尽美地做好?他是否不需要朋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卓越的人也必然有自己心里的烦恼,这个时候,朋友能给亲人无法给的慰藉。

让我们用真心来对待朋友吧。不要轻易说再见。因为在这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个真心与共的知己,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

【第三则:关于逆境】

培根说:顺境最能暴露丑恶的东西,而逆境最能昭示美德。

人总是期待着一生顺利,不要遇到挫折与困难。但是不管是从现实还是从理想的角度来出发,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出于种种原因,他总要遇到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而从理想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处于顺境中,那么他的美德不得昭显,慢慢也会失去本身的光泽,而如果他处于逆境中,本身的美德经过了打磨将更为坚韧和闪亮。让我们这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星星,那么处于顺境中,就像是置身于烂漫无垠的星空,光芒虽然灼眼,却无法清楚地辨识哪一颗属于自己,而处于逆境中就像是处于黑暗孤单的空间内,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发出微弱的光芒,却能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对自己的认可。培根在这篇随笔中末尾的比喻大意也是如此:人们在欣赏针织品的时候,往往更为喜欢背景黑暗而图案生动的针织品,反而对背景明亮图案平庸的针织品不屑一顾。这说明,在人的潜意识中,也充满了对逆境的渴望。但是人对逆境的渴望实质上是对在逆境中自身力量能不断强大的渴望,并非真正渴望逆境。所以在浅的精神层面上,它表现为对人生一帆风顺的向往。

换个角度来看,培根说:“在顺境中不无许多忧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逆境中也不无种种的安慰和希望。”在顺境中,人养尊处优,反而会觉得有许多不值得自己忧虑的事情发生。在逆境中,人正是有了要向顺境前进的动力,才会给自己安慰和希望,那么他得到的幸福将会被衬映得可贵许多。

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事情。重点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经历过后要能从中得到有利于自身的生命真谛。

【第四则:关于利己的聪明】

什么是利己的聪明?从字面上看来,就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聪明。

我认为培根在这则随笔里考虑得不够完整以及恰当。利己的人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培根笔下这种愚蠢地将目的暴露于天下的人,他们锋芒毕露,剑磨得太利,一方面既伤了别人,一方面也使得自己被过分的野心和自私所伤。还有一种,他们能够在利己的同时,同样造福于他人。这样的人有大智慧,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私之人。

我始终相信,人的本能是对自己好。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完全全服务于别人的人。在我们心中无私的人,只是将为他人的这一部分无限放大而已。但是,我们绝不能说,他就没有私心。就如同这世界上没有圣人,没有不犯错的完美的人一样,完全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利己的聪明却是要做到创造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当然,更聪明的人,他们将会做个顺水人情:在给自己创造利益的同时,给一些人带来同等或者是部分的利益。

而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为别人的事情,其实是聪明人在为之后的生活埋下的有力伏笔。

就像是几千万几亿年前,地球上的蕨类植物死去或者是火山爆发,为我们这些后人创造了无限的矿产。任何事情有失必有得,如果说地球那时候遭受了失去,那么它现在也给人类创造了得到。

一句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人不可太以自己为中心,但是一切事情还是要出于利己不损人的出发点来做。这才是公道。毕竟,如果这世界上人人都做到极端的为己,那么你在拿别人当牺牲品的同时,你的下场也必将是同样的牺牲。

【第五则:关于虚荣】

虚荣在大众的心中,大概一直是个贬义词。尤其是在中国。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文化底蕴的礼仪之邦,作为中国人都有的共识是:谦逊是永远不会出错的态度。如果在某些时候,一些人违反了这样的规则,那么礼貌的中国人并不会在表面上流露出厌恶,只会在心里将对方定位成为刻意追求荣耀的人。当然,如果是个老古董的话,还会在定义里加上“不知廉耻的”这样的形容词。

事实上,我们在培根的随笔中清楚地认识到:虚荣也是一种利己的方式,问题是,你出于虚荣的鼓吹是否能得到世人的认可。这点确实是非常准确地揭示了一个潜规则。例如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人孔子先生,他游学讲学,收了几千弟子,从而名声大震。为什么我们不说这是一种炫耀自己学问,想要扬名立万的方式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孔子老先生确实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有资格这样做。说得再透彻一些,世界上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渴望被认可。问题是,你有没有资格将它显露出来而已。培根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就算是《蔑视虚荣》这本书的作者,也不反对在封面打上自己的名字。网络上也流行这么一个说法: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可是他清清楚楚地在日记上全部记录下来了。换句话说,人人都虚荣,但这是出于对自身能力被认可的渴望。这并没有错误。

再让我们看看在普遍情况下被我们鄙夷成虚荣的人,例如说我们年段的B,也许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不讨人喜欢。那是因为她没有认清两个现实:一、她自身的能力和成就还不到炫耀的地步;二、年段里的每个人都戴了一张面具,就算是有成就,也不能让自己去炫耀。小普利尼是明智的,他在称赞别人的同时利己。任何人都不能说他虚伪,因为先看看你自己是否比他好。

但是,我们这个年龄并不需要摆上虚荣这一道菜给青春的盛宴。我们只要摆正心态,认真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第六则:关于报复】

报复这个词语对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

从小到大,因为我过着过分有优越感的生活,所以对他人的侵犯我十分敏感,几乎是有仇必还十倍百倍之痛给对方。但是,我总会在这之后感到害怕以及空虚,害怕对方报复我,也因为心中快感的迅速流泻而觉得空虚。

这种感觉终于在培根这里得到了证实。他反对报复这种野蛮的制裁行为,并且认为志在报复的人不会有好下场。套用我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就算你暂时让对方为他曾经伤害你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是谁又能保证,之后的你不会为你的报复的行为付出代价呢?简而言之,伤害如果是无穷无尽的,倒不如终止在一方的宽容中。宽容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美德,不用野蛮的报复手段,也能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你的伟大,从而自惭形秽。这又有何不可?

这则随笔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确实,一个人活着不是斤斤计较就会快乐。有这

么一句话:“吃苦当是吃补。”那么不妨让我们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人、事和物。当然,这里必须要申明:宽容并不是原谅一切行为。当某种行为已经超过了你忍受的限度或者是原则的尺度,那么你必须对它做出毫不留情的反击。

我想,读过了这篇《谈报复》,我也看清真正对自己好的方式,更能获得更多宽容的快乐,少一点报复的烦恼吧!

【第七则:关于猜疑】

在星座分析里,天蝎座有这么一个特性:善猜忌。

恰好,我是天蝎座,所以我对这个特性关注得也超出了对自身其它特点的关注。天蝎座身上所具备的类似于善妒、极端等这样的所有特性融合起来,就是一个无比可怕的诡计女王天蝎座。话题扯远了。但是以上的话,我只想凸出,支撑“诡计女王”头衔成立的“最大功臣”,恐怕还是猜忌这一特性。

猜忌是可怕的,它粉碎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信任。我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例如说我怀疑很多事很多人,而且往往是过去越久、我曾经越相信的事情,我将会更加地愿意去揣测它的真实与否。而人际方面,我十分原因从朋友A那里得到朋友B对我的不满之言,而不是直接从B那里得到。对于坦率的直言,我反而会报以更大限度的怀疑。

培根认为,猜疑应该要加以节制。既要把它当作真实的加以防范,又要把它当作假的不去计较。最好不要将你的猜疑轻易说出口,以至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流言加以渲染,变成刺伤朋友的蜜蜂毒刺。我想,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要对该信任的人抱有最大限度的信任,而要对该怀疑的人猜疑每一个细节。猜疑,可能是保护你自己的智慧,也有可能是伤

害别人的武器。所以要如何对待它,是一个十分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话也说回来,要做到适当的猜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在以后的人生中,我有了更多的经验,我将会对这门高深莫测的功课学习得更加透彻。

【第八则:关于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必将经历的过程。而大多数的人,都惧怕死亡。

惧怕死亡什么?是死去时候的痛苦?还是伴随死亡的一切?从迷信的角度来看,人害怕死去以后进入异度空间,有可能是恐怖狰狞的地狱,也有可能是圣洁美好的天堂。如果一个人害怕,那么只能说明一点,他生前并非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而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龌龊秘密。但丁的《神曲》里写到了地狱中,那些生前犯下不同罪行的人在地狱里承受的不同痛苦。我想,正是有所谓的神灵的惩罚这样说法的存在,一些人才害怕死亡吧。而伟大的人不会因为死亡而改变善良勇敢的心:奥古斯都·凯撒,提比留斯等等。他们都是问心无愧的英雄。

而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红尘俗世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留恋:家人、朋友、利益等等难以割舍的人和事物。死了之后,可能会被遗忘,可能再也无法参与许许多多的事情。正是有这种种顾虑,所以人总是想尽办法挽留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医学科技越来越发达,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或许将来,长寿的人也不再稀奇了吧。

可是我却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被拉长到无限空虚的状态,那么生命将会如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一样:因为有了太长的时间去度过人生,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可能就在抬头望天,长吁短叹中度过这日复一日的空虚漫长人生。这样有什么好呢?在有

限的一生里,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轰轰烈烈的故事,可能会有遗憾,但更有许多独特的足以慰藉苍老的心的完美。

所以让我们认真地去过每一天吧!让每一天,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一天——直到死亡那一刻,直到释怀那一瞬间。

【第九则:关于嫉妒】

嫉妒是可怕的情感。

嫉妒产生于比较,尤其是昔日同出身今日两重天的人。这点就必须说到可比性的问题。例如说年段最后一名的人不去嫉妒年段第一名的人,却会嫉妒倒数第二三考室的人。因为他明确知道,自己和第一名的人没有可比性——就像两个世界的人,中间隔着一层膜。你能看见对方的样子,但是却无法逾越那层膜。失去了联系,何谈比较?但是和他距离很近的人,却要忍受嫉妒的可怕了。因为那是能够真实触摸到的人,你的嫉妒可以刺入他的身体里,这让你感到满足。

说到底,嫉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它到底可怕在哪里?培根认为:“嫉妒是一种最卑劣的感情,也是最使人堕落的感情。”或许人生来就会有一种惰性,当你得不到某种东西,或者自身有什么缺陷的话,惰性就会驱使你想尽办法不让别人得到,或者贬低别人。这是卑劣的。一个真正坦荡的人,只会提升自身而不会去贬低他人。嫉妒让那种惰性不断放大,让人满足于现状,只整天盼望看着他人出丑。

培根还说到一种嫉妒:公愤。我不太能懂得,所以暂且在这里做下标记,希望以后重读它时能有几分体会。

【第十则:关于爱情】

世风日下,恋爱现象扩散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阶层。曾经,我也问过我身边一个早恋的同学,问她为什么会愿意去早恋,她的回答是这种情感有一种新奇的令人怦然心动的魔力。

老师家长三令五申,不要早恋。我想早恋之所以被老师家长拒之门外的原因,大概就是培根所提到的,爱情让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导致成绩下降,盲目叛逆……事实上,早恋只是给青春期的叛逆找一个借口,早恋的人一般有这个共同的特征:心灵深处的缺失导致他们情感的贫乏。亲情、友情都太过熟悉在心,给不了他们新鲜感,所以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他们愿意去尝试未曾接触过的爱情。可是,青春期的少年大概是懂不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可能给个天长地久的承诺就以为是爱情,也有可能,承诺从未说过,只当对方是陪伴自己度过寂寞的工具而已。这样的爱放纵无度,成就的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青春。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我也不懂。但是从培根的随笔里我大略懂得,真正的爱,应该是具有包容性并且能够让人觉得幸福的。没有占有欲,没有嫉妒。也有可能一厢情愿得不到回报,但是不应该是私自的卑劣的吧。

总而言之,我想,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不应该谈到爱情的。因为这样的感情只能发生在心理成熟的成人身上,我们稚嫩的花季尚且承受不了,这可能会将人引向毁灭的爱情。

【第十一则:关于善和性善】

善良,是衡量一个人的最大道德标准。

有影响人类幸福的含义——这是培根理解的善。恰巧,让我们客观来看待——它也是善的一种,不过它是只造福于自己却伤害了别人的善。那么我将它称之为,。也就是说,善,它是在能造福全人类的前提下成立的,绝不能以自己为中心。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向善而绝非。但是为什么这世界上会存在着的人?这则要将大部分的原因归于后天的引导,如果一个人受到的引导是正确的,那么他在凡尘俗世中仍然保持与生俱来的善良的本性;但是如果一个人受到的引导是错误的,再加上被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那么他的善良本性也会被扭曲成。其实,“性本善”只是乐观一点的说法。有些人生来性格阴凉暴戾,就像一块尖锐的石头,可能埋藏在人海的石海中,一眼看过去任何端倪都没有,只有当你放心赤脚走过时,才被它伤害。

善也分了大善和小善。培根认为,善是无国界,善是宽恕和包容,善是不功利。但是一个人,想要做到纯粹的完全的善,实在是太过困难。尤其是这样的大善。而小善呢?大概就是指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施善吧。任何事都有一个过渡,我想,一个人可能只有先从小善做起,才能谈无国界的大善。

无论如何,一个人要做到纯粹的完全的善,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直到问心无愧,这样就能慢慢将小事堆积成大善。

【第十二则:关于时机】

与其它东西不同,时机这种东西不是完全靠自己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有些时候,哪怕你付出了最多的努力你也不一定能抓到它。那么时机这种听起来玄乎其玄的东西,到底怎么才能把握呢?这里,结合培根的观点,加上我自身的补充,有以下三点:

一、自己的努力

没有付出努力的守株待兔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抓住时机的。时机只会眷顾那些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对时机的渴求的人。如果你永远只期待靠着虚无的冥想来得到机会,从而一跃乘上时机的顺风到达自己想要的成功彼岸,那么很可惜,你打错了如意算盘。

二、精密的观察能力

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你所需要的是一双具有非常洞察力的眼睛。它能捕捉风过的痕迹,捕捉看似无心的事件里暗藏的信息,更能捕捉一闪而过如同闪电般的时机。别到了时机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你还傻傻地抱着你的诚心诚意等在原地,不知何事。

三、快速处理事情的能力

时机会为你停留多久?

如果你做任何事情磨磨蹭蹭,那么,要么就时机已经不耐烦地打呵欠慢悠悠绕过浑然不知的你眷顾别人,要么就别人发现了时机一拥而上,将你挤出时机的圈子。所以,请将你的行动速度提升到最高吧。别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第十三则:关于做事敏捷】

如同上一则读书笔记里写到的,做事敏捷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

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你浪费时间在一些无用的事情或者重复的事情上面,即是对你生命的不尊重——将上帝赐予你的资源浪费,也不能为你的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

最可悲的。

当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你最好不要重复说话,也不要打断他人的发言,甚至不要将一个论述的观点反复重复。而做事想要有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订计划。没有计划就急忙付诸实施的事情,越到后面就越如同一团乱麻。相反,当你有了计划的时候,你将会明确自己完成了什么,事情的进度到底如何,同时一定的完成量也会给你带来信心。而当你将某件事情失败了,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灰心和沮丧上,而是要抓紧时间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下一次成功的契机。同样,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能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你将以上方法都能熟练地运用,那么你将会发现做事敏捷许多。

但是,千万铭记,做事敏捷并不是让你仓促完成,有速度没质量。

“假装做事敏捷这在做事上是一件最危险的事情。”——小心了,这是培根给你的劝诫。千万要记得。

【第十四则:关于预言】

预言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我想这点,大概有许多人认同。

在远古时代似乎就存在了的东西,直到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才渐渐衰弱下来。但是,包括很多人在内,依然对这样虚无缥缈的玩意儿寄予了十分大的希望。这些多都是人生处于低谷或者最高点的人,因为他们最没有安全感——处于低谷的人,他们害怕自己的人生从此在低谷徘徊,只能仰望他人的盛名成就,相反,处于最高点的人,他们并不害怕自己的人生停驻,反而是太害怕一落千丈,摔得粉身碎骨再也无反抗之地。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预言,一种猜测未来的臆想说法来给他们打一针定心剂。

说白了,预言就是种心理暗示。培根说预言之所以受人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大多都是只关注到少数几个成真的预言,而很少去问津那些虚假的庞大数量的谎言。预言其实就是谎言,但是人太自负,自认可以控制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无论科技怎么发达,只要人的欲望仍然存在,预言就不可能完全湮没。

其实给自己一个预言有什么不好呢?别像培根老人那样愤青,将预言都看成是骗人的鬼话。如果因为预言的存在,你会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那么你就相信吧。

【第十五则:关于人的本性】

显然,人生来的最根深蒂固最不容易改变的性格,就是人的本性。

既然是最根深蒂固最不容易改变的性格,如果是好的自然欢喜,可是万一相反,那么你想要改变它和克制它该怎么办呢?[这里,之所以不用“消灭”,是因为人的本性真的是根深蒂固。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循序渐进。从比较小的目标到最大限度的目标,一步一步来进行。这其中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得。但是培根还提到一个小窍门:就是尽量避开容易唤醒你本性的事情或者其它。这样必能事半功倍。还有一个方法:将自己的性格扭曲到完全相反的另一极端,这样就会如同树枝一样,反弹到你想要的这端来。

但是,我想,如果不是非常恶劣的本性的话,也没有任何必要去更改。因为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是赐予你这个人最大的认知标签。与其过一个唯唯诺诺活在他人阴影下的大众人生,不如轰轰烈烈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完成属于自己的理想吧!

【第十六则:关于习惯与教育】

初一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我是这么结尾的:一个人如果开始有了习惯,那么他就是在怀念以前了吧。至今读了培根的《谈习惯与教育》,我也不懂当时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对还是错。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习惯是可怕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如同看不见的傀儡操纵丝线,冥冥中将你的人生固定了轨道。如果你不能跳脱出某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习惯圈,那么你的人生就具有了十分强大的局限性——无论是思想还是肉体。

但是教育又和习惯有什么关系呢?上面说到了,习惯如同本性一样强大地将你变成一个被线操纵的傀儡木偶。如果你改掉了你的习惯,就像重生一般,和过去无关。这也说明,习惯是控制命运最强大的力量。那么一个人的一生,想要有所成就,那么他必须通过教育来限定习惯。就像大型网游一样,你在选择人物时,有战士、大夫或者魔法师等等,再细化到属性上,又有攻击属性点数防御属性点数等等。这都会影响你在游戏里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事实上,习惯就如同这些角色分类或者属性点数一样,与你的命运完全紧密扣在一起。教育,则是矫正本性的最直接的方法。培根也曾经在《谈学问》里说到:“历史使人聪明,数学使人严密,自然哲学使人渊博,伦理学使人稳重,逻辑修辞学使人能言善辩。”这说明,教育与人生,即是习惯的紧密性。

而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花季阶段,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任何都如同一块尚未成型的橡皮一样,问题是,你想怎么塑造一个你。

【第十七则:关于随从和朋友】

培根的这则随笔中关于朋友的观点是最和我的观点契合的一篇。在友谊的看法上,很荣幸,我和他有着相同的看法。那么请允许我,从我的个人喜好角度来出发,先从友谊开

始说起。

和你处于同一阶层的朋友很少,就算是有,你们的友谊也会很脆弱。人的本性是天生为己。如果是同一阶层的两个人,利益的相争将会非常多。好。你和对方经得起一两次利益的考验,那么第二次第三次,更多以后呢?你还能确保友谊至上么?就算你们能一直保持友谊,可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是当朋友,自然是要互相取暖互相关照。你们在强风中用自己的痛苦保护那奄奄一息的友谊之火,与其说你们圣洁,不如说你们傻,是在自虐。相反,不同阶层的人,接触的人和事情都不同,对待事情自然有多元化的方法。假设说你用你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件事情,也许她可以帮你。而且这样一来,也能避免利益的冲突,造福双方。

但是随从和朋友,虽然是两个概念,但我认为,基本理论应该是相同的。我认为,培根说可以选用一些有身份的靠近自己地位的人做随从,我还是认为这样的方法比较危险。既然是有一定身份,与你地位相近,那么就对你或多或少地存在威胁。如果你轻易地将他放在你身边,那么你就是埋下定时。当然,培根在后面作了补充才是这件事情的前提:你必须够谨慎,考验了对方之后才能这样做。但总而言之,随从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你的随从只要是个完全听命于你的傀儡就足够了。因为一个有主见的聪明的人,绝非愿意甘心成为你的奴隶。他是冬眠期的蛇,也许某天待到春天,他将会出其不意地给你致命一击。

【第十八则:关于荣耀和名誉】

有人说,荣耀和名誉——这人生的种种,都将成为人生幻梦的过眼云烟。但我说,既然人生是幻梦,那么所谓的“过眼云烟”,就是衡量它的有力标准。

什么是荣耀和名誉?是“一个人将他高尚的品德和自身的价值毫无瑕疵地展现出来”

所得到的夸誉,培根说的没错,并且讲到了重点。那就是“自身的”三个字。一个人追求的如果是他本身应该得到的,那么他的行为必定是成立的。而我们常常会鄙视一些人,说他们爱慕虚荣——那么这些人不管怎么说,都有一个相当的共同点:白痴愚蠢到极点。

第一种人就是也许有一定能力却太急于过分展现的人。他们本身是够资格得到别人赞誉的,可是他们将名利看得太重,也包括了培根说的——“做事光为了追求荣耀和名声”的某些人。第二种就是没能力还想得到赞誉的人。这样的人惯用的伎俩就是将别人的光荣转嫁到自己身上来,要么就是创造一件虚无的成功之举让别人称赞他。但这样危险极了,一旦被戳穿,迎来的难堪将是荣誉的几万倍。

聪明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荣耀与名誉,他们总是谦逊内敛,只露冰山一角的锋芒。这也就是一些人即使成就不比一个急功近利的人高,也能得到大出对方一截尊重的原因。因为人不喜欢将一些本来就是上天的宠儿捧上顶峰,却喜欢将能力不太高的人推上——那是因为他们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希望那些有嫉妒心的人把那个人推下来。

【第十九则:关于礼节和尊敬】

礼节是表现你对他人尊敬最直接的方式——尽管一些人的嘴脸是阳奉阴违。

好像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礼节的教育了,课本里永远都有短小有趣的故事教会你如何用最礼貌的方式去和别人打招呼,或者是有琅琅上口的儿歌,老师念一句大家跟一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那些礼貌用语早已深深地铭记于心。再说到小学,我从四年级开始是广播室的成员,那个时候似乎每天都要念一些关于礼貌礼节的诗歌或者什么。可见,中国的教育是将礼节看得非常重的。而事实证明,礼貌是一张世界的通行证。任何一个人都不见得喜欢没有礼貌的人,因为礼貌是你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

礼节性的东西不要过于刻意,但也不要太疏于懒散。总而言之,你心中必须有一把尺,要确认自己不太过于矫揉做作,也不要显得太目空一切。而对于不同的人,更是要有不同的尺子。不能你到长辈面前一副非常恭敬的嘴脸,到小辈面前还是同样一副嘴脸,那么我们都可以认定,你是在演闹剧。而在这方面还要注意一点的是:你不能太一板一眼,这样让你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木偶一个机器。如果这样,即使再有礼貌的富有人情味的话从你嘴中说出来,也像是被限定的条条框框一般令人感到无比生厌。如同培根所说的——“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应该像一个人的服装一样,不要太窄、太贴身,而要宽松一点,做事和行动都方便。”

总而言之,礼节和尊重息息相关。而你要如何做到,让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就是你的本事了。不知道谁说过这么一句太具有实用价值的话:交际就是一门学问。

在国际上也流传过这么一个说法:人将交际变成了技术,而我们的中国将交际变成了一种艺术。可见,中国这个千年的礼仪之邦,其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交际起到的帮助,是你我,都无法估量的伟大。

【第二十则:我的总结】

这次的读书笔记,我将所有的笔墨篇幅都花在了《培根随笔》这一本书上。《傅雷家书》和《水浒传》我看过后感想不如它大。我想,作为一个90后的少年,读读这本书,对于自身的修养和眼光有着相当的帮助。

说得毫不客气一点,这本书与《论语》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是相当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它所包含的哲理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可能其中有一些比较世故的工于心计的东西。而《论语》看来是教育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的书籍,虽然伟大,但是距离人来得太远——

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远远不如《培根随笔》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来得强。这是我读完《培根随笔》的最强烈的感想。

我手上这本做了一些标记的书是网购来的,不管是原价还是打折后的现价都很低廉,甚至不足以买下一本《最小说》的月刊,供你享受青春文学的贴近。但是我很珍爱,虽然它并没有多大的噱头,也没有华丽的语句,但是它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封面那朴实的充满哲思的画面一样——几叠英文报纸上放着烟斗的棕色淡定,带着那个叫做弗兰西斯·培根男人的浓浓的思考哲理味为我的这个夏天创造几分清静,与沉思。在这个青春文学泛滥的浮躁时代,我们这些年轻人真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这些书——别嫌它老套跟不上时代,它的真理性,永远都在时间的长河里闪烁着恒久的光泽。那些属于前人的智慧,怎么会过期?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许许多多名著,正因为经典所以才广世流传——这是青春文学很难做到的。也许几十年,甚至不需要几十年,十年后吧,它还能生存吗?还有几个人会记得如今活跃在各大销售排行榜上的年轻作家呢?

经典才是岁月赐予它们最大的礼物。读了《水浒传》,我对作者的构架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示深深的敬佩;读了《傅雷家书》,我从中看到了那平凡也珍贵的人间亲情,还有一些偶尔流露的哲理;读了《培根随笔》,我看到了生活中也无处不在的艺术。

让我们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吧!这样,你会发现,天空太广阔,我们还需要飞得更远更高。

-Fi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