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媒炒作“中国网络黑客”事件的应对与思考

美媒炒作“中国网络黑客”事件的应对与思考

来源:爱玩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媒炒作“中国网络黑客”事件的应对与思考

作者:侯磊

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6期

2012年3月12日,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证实,美国正在组建13支“进攻性”网络战,以便在网络空间保护美国利益。至此,美国热炒所谓“中国网络黑客”话题的动机,有了确定而明了的注脚。

在美国炒作“中国网络黑客”这场事件中,中国无疑是受害者。而且可以预见,未来的国际斗争中,这种情况一时还难以改变。尘埃落定时,回过头来梳理思考我们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或许会有新收获。

一、美国炒作“中国网络黑客”话题的行为 有必要首先对美国的行为作简要梳理,见下表。

由下表可以看出,美国炒作所谓“中国网络黑客”的大致路径为:国防部发布扩编消息——媒体炒作“受到威胁”(解释必要性)——发出呼吁(呼应)——媒体曝美国网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危险漏洞(引导)——企业爆料、媒体报道、或专家呼吁(升级)——官方宣布组建网络战(目的指向)。此后,媒体力度减弱。

这一事件中,美国信息发布主角从媒体到企业,从国家机构到业务部门,从高层到分管,有意识地突出了信息“权威性”;语言描述从“网络黑客”到“网络间谍”,从“网络攻击”到“网络盗窃”,从“网络战场”到“头号威胁”,语义所指层层递进。尤其是1月31日、2月20日、3月12日三个关键时间点,各方还通力协作、一唱一和,直到证实“正在组建13支„进攻性‟网络战”,才逐步减弱,可见其良苦用心。 二、中国针对美恶意炒作行为的应对

针对美国恶意炒作所谓“中国网络黑客”话题的行为,我国外交部、国防部通过例行记者会、媒体吹风会等形式,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澄清、反驳和批驳。各大媒体在及时报道相关新闻动态的同时,也进行了澄清、解读、揭露与反驳。大致情况是: 1.国家机构的发声与应对

针对美国媒体的炒作行为,我国外交部多次给予驳斥,并一再强调,中国一贯反对并依法禁止和打击包括网络攻击在内任何形式的网络犯罪活动,中国本身也是黑客攻击的主要受害者。国防部也严正声明,没有充分证据就指责中国进行网络攻击,是不专业的,没有根据的。

2月18日,针对曼迪昂特公司发布的报告,我国外交部和国防部随即进行了回应和反驳。19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在中国2012年遭遇的网络攻击中,源自美国的网络攻击数量名列第一”。20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中国从未支持过任何黑客行为”。2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再次表态,希望有关方面停止单方面无理指责和渲染炒作。28日,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记者会上也明确表示,“中国没有网络战”。3月上旬,美国一些发表言论说,“网络袭击已成为美国所面对的最重要威胁之一”。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2日明确表态,“中方反对将网络空间变为新的战场”。

2.新闻媒体的关注与反驳

新华社报道了美国正在对动用网络武器及程序展开法律审核的消息,并专门提到“美批准网络技术人员扩编”的新闻背景。《报》于2月3日、6日刊发新闻分析指出,美媒炒作“中国黑客威胁论”意在寻求绝对信息优势。新华社编发《国外专家怎么看“中国黑客威胁论”》,借人之口指出美媒炒作“站不住脚”、“过于武断”,是“臆想”、“向中国泼脏水”。针对曼迪昂特公司报告的污蔑,21日,《环球时报》刊发《不应纵容美国编造“黑客门”》的社评,谴责美国网络霸权,揭露其通过抹黑为自己“造”、“找借口”。《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美网络攻击力量最强且已有正规网军”,“中国受到网络黑客侵害大多源自美国”。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月上旬,针对美的指责,我国媒体再次报道“中方网站频遭美黑客袭击”和“美为间谍机构物色网络人才”的新闻,用事实给予反驳。《中国国防报》刊发报道指出,美国网络黑客是世界领先水平。12日,美证实组建“进攻性”网络,我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指出美国扩建网军是自揭“网络威胁论”老底。 3.个体的评析与揭露

我国民间专家(学者)、国家机构人员及驻外使馆人员等,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背景,对美媒炒作行为予以评析和揭露。

针对媒体“受到中国黑客攻击”的说法,2月4日,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撰文揭露了美国的企图。曼迪昂特公司报告发表后,社科院情报信息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吴承荣对媒体澄清说,目前主要互联网服务器都握在美国企业手里,仅凭IP地址就得出“中方黑客”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薛质教授,用2010年美国依据IP地址指责山东蓝翔技校为中国黑客大本营的闹剧,再次佐证了该报告的荒谬性。同时,国防部国际传播局副孟彦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对该公司的荒谬炒作进行了批驳。28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也在英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揭露美国媒体恶意炒作本质的同时,再次申明我国立场,并呼吁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安全网络空间。

三、对我方应对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从立场阐释、舆情报道、新闻分析、事实佐证、评论反驳等几个方面积极应对美国挑战,总的看,表现可圈可点。但还有加强改进的空间。

1.国家机构重在申明立场的外交辞令虽不可或缺,但力欠佳。

在国际事件中,由国家机构代表官方申明态度、表达立场,是一种惯例。但国家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主张,在时间上有连贯性和一致性。这就意味着,新闻发言人每次就某一事件表态发言口径都是一致的。如此次事件中,我国外交部和国防部的例行记者会、媒体吹风会上,发言人的每次表态几乎都是重复同样的内容。这跟受众信息接收的求新心理是有距离的。 国家机构定位的特殊性,决定其在国际事件中的行为举止,需考虑国家间政治、外交、军事关系等因素,因此,在回应具体事件时,言论措辞需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这样一来,其信息释放不免会有一定模糊性,给人欲盖弥彰之感,提高了受众信息解码的难度。这就造成所释放的信息,不能被一般的受众及时、准确地解读,也就难有很强的力了。 2.借力并放大国外的利我力量。

此次事件中,国际并未出现“一边倒”现象,反而是一些国家和媒体发表了相对客观的言论,甚至美国国内也出现对我有利的。如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瑞士国家广播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台都发表了与美国媒体不一样的看法。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杰弗里·卡尔也发文说,曼迪昂特公司“将中国看成黑客世界中心”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在调动国内力量应对外媒炒作行为的同时,借力并放大国外利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途径。目前的做法是,在我方报道中引用国外中的利我言论,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中就引用了瑞士国家广播电台的评论,以揭露美媒炒作目的。新华社编发的《国外专家怎么看“中国黑客威胁论”》,则大篇幅摘录了杰弗里·卡尔的文章内容。

引用外媒中的利我报道和言论佐证自我观点,便于增强反驳的说服力。从借力的角度看,我们的做法还不够,在力度和强度上都需要加强。 3.发挥领袖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国际影响力。

此次事件中,我国媒体有意识地发挥了领袖的作用。但这些扮演了领袖角色的个体,却不一定都能发挥领袖的作用。因为,前面提到的个体,除了孟彦因为国防部国际传播局副的敏感身份,可能会引起外媒关注外,其余大多数行业专家都难以称之为真正的“领袖”。因为领袖除了需要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国际界有一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力,这样才能在他就某个国际事件发表言论时,引起广泛的关注,进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因此,要着重培养一批在国际社会叫得响的领袖,才能在国际事件中能发声、发强声。

4.概括性称谓利于提高表达效率,但切忌自贴负面标签。

此次事件中,所谓“中国网络黑客”,是美国媒体创造出的一个虚假概念,本身就是对中国的一种抹黑,我国也一直未承认有所谓“中国网络黑客”存在。只是后来,和媒体在应对美媒炒作的表达中,为明确所指,大都使用了“中国网络黑客”这一短语。

而美国媒体早期报道中提到“黑客”,用的动词多是“攻击”“入侵”等。但随着事态发展,笔者注意到,在我国媒体的描述中却出现了“中国黑客威胁”、“网络威胁论”、“中国黑客威胁论”等概念性短语,这无异于自贴标签。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教训,尤其在对外传播中,还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间的语言翻译,更应当引起注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