蔫 警强《《《 新媒体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陈姗珊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新媒体造就的传播新形态已全面深刻地介入了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媒体对 90后 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 断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无疑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深入探索新媒体背景下 90后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有 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新媒体;90后;思政教育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法、校园动态、生活趣闻、通知公告等信息, 201 3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了《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中指出,截至2O12年12月底,我国 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其中以学生群体占比 最大,为26.8%。而今,“90”后大学生已成 为高校学生主体。在这种多元与多样“文化 土壤”上成长起来的“9O后”在享受着新媒 体带来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借助新媒体手 段寻求着自己的情感归宿、心灵慰藉和价值 认同。因此,新媒体对“9O后”大学生的交 往方式、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 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在新媒体的 冲击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9O后”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已逐渐成为当今高 校思政教育者的工作重点与难点。 一、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概念由1967年美国CBS(哥伦 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 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Goldmark率先提出。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 而言,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 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报 纸、数字杂志、手机短信、互联网、移动 通信技术、触摸媒体等。在学生群体中, 短信、QQ、飞信、微信、微博、BBS论坛、 博客等新媒体己占据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 面面。新媒体除了原有的传媒属性外,更 成为社会生活、人际交流的必需品。 1.形态多样化。新媒体是基于网络 科技发展起来的,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 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 待,而且新的形式在不断涌现。多元化的 形态模式有利于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也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媒体正呈现出良好 的多元融合的发展势态。 2.信息海量化。有调查表明,大学生 获取信息的途径60%以上来自新媒体,可见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新媒体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多样化形态,传播的咨询与 信息更是丰富多样,信息覆盖面广、信息 量大、更新度快,这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 新媒体的因素之一。 3.应用个性化。新媒体形态多样,信息 丰富,设置也各具特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 共性化特征,通过分析不同媒体形态、不同 使用群体的个性化特征研发应用,这也是吸 引越来越多人群使用新媒体的原因。 4.交互即时化。新媒体的传媒模式不仅 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还包括“多 对多”,对于个体而言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 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新媒体的应用便利 性大大缩短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的交际距离,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 速度,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与界限,达 到人际交互与信息互通即时化。 “9O后”作为“80后”的派生词,一般 通指2O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而此时 正值我国通讯技术和信息资讯飞速发展的年 代, “90后”无形之中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优 先体验者。 李晓利(2010)对“90后”大学生的思 想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调 查表明“90后”大学生的典型特征在于:个 性,自主意识强,关注社会主流思潮, 价值观务实,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易沉 迷网络。而影响“9O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 点的主要因素在于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影 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网络普及的影响。 “9O后”大学生成长和生活一个主张多 元化、追求多样化、崇尚个性化的社会,他们 思想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多元化、非 理性化;意识强,自理能力弱;个性 张扬,团队合作意识相对欠缺;勇于接受挑 战,受挫能力差;知识信息丰富,人生目标易 迷失:早熟且叛逆,过分依赖网络。大学生接 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适应性快,新媒体的异 军突起和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90后”大学生 的思想、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三、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工作的途径 借助于手机短信、飞信、BBS、E—mAIL、 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学生的 交往方式更便捷、更通畅。而新媒体的迅速 发展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更改变 了大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交互式自主学 习的分量加大。新媒体对大学生性格塑造影 响深远, “9O后”大学生追求和展示个性的 愿望日趋突出。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者而言,新媒体既为了解大学生思想 动态提供了有效途径,也给思政教育工作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获取信息的 “无主控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导向 的难度;新媒体的虚拟性、诱惑性、隐蔽性 和难以预见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带 来了挑战;多种新媒体融合趋势的“不可逆 转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手 段创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校思政工作者 应该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 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和拓展开展思政教 育的渠道和空间。 1.以生为本,充分发挥新媒体多元优 势,切实加强“9O后”大学生思想教育阵 地建设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新媒体背景 下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从“9O后”学生的思 想心理形态出发,全面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 实际需求与深层影响,及时了解新媒体的传播 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广泛使用手机、 网站、QQ、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 体,从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出发,发布学习方 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骨干及时做好新媒体的更新 维护,引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新媒体,获取有 用的信息,将思政教育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加 强“9O后”大学生对各种校园新媒体阵地的学 习与应用,促使大学生成为校园新媒体的使用 者与分享者,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2.育人为先,积极培育新媒体运行模 式,推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 体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党团和 学生组织、学生骨干队伍的能动性,拓宽新 媒体的育人培育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 媒体的互动性,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 等平台,增强师生互动性,做好校园文化建 设和高校舆情引导,加强思政教育的前瞻性 和全面性,形成“立体多方位”思政载体建 设。比如,建好校园主体网站,有利于思政 教育者及时主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又如, 发挥学校官方微博、学生组织微信、手机信 息平台等等,将资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遍及 全校师生和各个角落,让新媒体进课堂、进 公寓,增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 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思想、文化、 娱乐、体育、学术等信息充实新媒体载体,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我们应当 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全方位影 响,善于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发展特性,正 确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 径,创新高校育人理念和方法,促使新媒体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其次,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 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 氛围,积极构筑新媒体的资源平台,将新媒 体的运用与“9O后”学生特性、学科专业、 校园文化、学术科研等有效结合,发挥新媒 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作 用,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助推 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颖.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Ⅱ].长春 理工大学学报,2013(1) [2】张蕾.对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思考 Ⅱ].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3]刘亚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 策思考Ⅱ】.理论界,2012(5). 【41李晓利.“9O后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现状及影响 因素分析田.科教文汇,2010(4).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发 展状况报告2013(41. 项目名称:新媒体背景下“90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 1SZZX04)。 问菽 ・11/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