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1篇】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一些习俗。
2.通过教育,让学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准备:
1.诗朗诵、歌曲等 2.清明节来历和风俗等资料 活动过程:
主持人: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清明缅怀先烈”。清明节是我们*人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说起清明节,就不由得让我们想到杜牧的古诗《清明》。
一.请听第一小组诗朗诵——《清明》
到了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祖扫墓了。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二.王雨涵给大家带来了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主持人:谢谢为我们做的介绍,现在,我又多了解了一些关于清明节的知识了。
三、下面请听江恩珺给大家讲故事。
主持人: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先烈纪念碑,已成为我们接受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了。 四、第三组的同学还给大家带来了诗歌朗诵《英雄赞歌》。 诗歌朗诵《英 雄 赞 歌》 : 鲜花 象灿烂的火把燃烧在眼前…… * 象熊熊的烈焰映红了苍穹…… 面对庄严的墓碑 我们心如潮涌 面对先烈的英灵 我们热泪盈眶……
耳边,仿佛还震荡着激烈的炮声 眼前,好像还弥漫着战斗的浓浓硝烟…… 永远不会忘记 身先士卒,志士逞英豪 永远不会忘记 力战顽敌,一片丹心照乾坤 一个声音高喊着 勇往直前,战斗不息…… 是你们 使天空变得晴朗高远 是你们 使大地变得瑰丽斑斓 是你们 使阳光变得灿烂辉煌 是你们 使春风变得和煦温暖
高亢的*在耳边响起 鲜艳的*在空中飘扬 听,先烈 鲜红的热血
谱写的英雄赞歌 是多么的嘹亮,多么激昂……
五、主持人:先烈们的故事,我们记在心里,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先烈的爱国精神更应在我们身上延续。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六、主持人宣布,《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2篇】 《古诗三首 清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
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清明》。
3.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4.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节日情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马上要迎来了一个节日,是什么什么节日?(清明)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风俗。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揭示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学习古诗】
(二)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1、多媒体出示会认字“魂、何、酒、牧”,老师讲解“欲”字与“牧”的区别,指导“魂”的书写。 2、正确朗读《清明》,注意停顿。 3、当堂小测验:判断对错。
(1)“猎问洒家何处有”一句中没有错字。( ) (2)“欲”的的拼音是yǜ。( )
(3)“清明”一诗写的是关于清明节的场景。( ) (三)朗读感悟,梳理意境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朗读圈画。 (1)用“ ”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 0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3)诗人出现这样的心情后是怎么做的?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梳理内容。 (四)品味诗句、感受诗意 1、逐句品析词句。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1)结合,理解“纷纷”一词。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
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2)指名理解诗句意思。
(3)补充资料:“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1)理解“欲断魂”词意。
通过品味这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2)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3)补充资料:杜牧当时的写作背景。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1)朗读指导问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2)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第四局:“牧童遥指杏花村”
(1)牧童是怎么回答的?(遥指)为什么“遥指”而用“说是”?
(2)体会画面,理解诗意。 2、全班齐读。
3、小组讨论: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气氛? 4、课堂达标:
(1)这首诗描写( )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 )。 (2)根据,背诵《清明》。 (五)拓展迁移
1、课件出示:《乞巧》。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它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2、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清明 雨纷纷 哀伤 欲断魂
借问 希望、振奋 遥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3篇】 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
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已经会吟诵《清明》这首诗歌,并对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
2、材料准备:《清明》,音乐,纸,颜料等 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清明》
师:你们知道古诗里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猜猜诗人杜牧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评:古诗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以领会的,因此我决定用音乐,动作来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古诗的含义) 2、按节奏吟诵《清明》
(1)教师朗诵《清明》,同时出示,幼儿欣赏。
(评:在第一个环节中大部分使用听觉帮助幼儿理解,而在这个环节中我追加了视觉,运用帮助幼儿,更上一层楼。)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评:稳定的节奏帮助幼儿稳,准地熟悉古诗。)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清明时节”,幼儿接“雨纷纷”,以此类推。 (评: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重复学习,记住古诗)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朗诵,吟唱歌词。 3、根据理解绘制图画
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清明》图 (评:这个环节是自主性比较强的,希望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交流欣赏
幼儿介绍和欣赏小朋友的图画,加深对《清明》的理解。 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