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部编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部编人教版

来源:爱玩科技网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部编人教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2. 阅读理解。

借 衣

雨中借人衣着之出,道泞失足,跌损一臂,衣亦少污。从者掖①公起,为之摩②痛。公止之曰:“汝第取水来涤吾衣,臂坏无与尔事。”从者曰:“身之不恤③,而念一衣乎?”公曰:“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注释]①掖:扶 ②摩:抚摸 ③恤:爱惜 1.解释下列加粗字或词。

(1)失足( ) (2)第( ) (3)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者掖公起,为之摩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之不恤,而念一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赞同借衣人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此句中“尝”的意思是( )

1 / 8

A.尝试 B.曾经

[2]请在此句中用“/”标出朗读停顿。

[3]《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历史人物故事会,你还了解的历史人物故事有《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 B.刻度。 C.量,计算。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 (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____________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填序号)

A.溺 B.故 C.堙 D.少女

①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 ( ) ②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 ( )

③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 ( ) ④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 ( ) [2]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精卫填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填海的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原文的话) [3]翻译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几则故事中,与“精卫填海”的精神相似的是( ) A.八仙过海 B.愚公移山 C.嫦娥奔月 D.女娲造人 [5]读了这篇神话,你想对精卫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8

6.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溺而不返:_______________ (2)故为精卫:_______________ (3)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文章,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弟子规》节选,完成练习。

冠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②紧切。置③冠服,有定④位,勿⑤乱顿,致污秽。

(注释)①冠:___________。②俱:___________。③置:___________。④定:___________。⑤勿:___________。

(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

[1]请根据译文内容,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补全注释。

[2]这段话所讲的事情中,哪些你还没有做到呢?以后准备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与“夸父追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3 / 8

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4 / 8

以夜继日焉。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注释)①夕:晚上。②及至:到了。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学问的读书人。

[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好学(_____) 晨夕不休(_____) 悬屋梁(_____)

[2]两篇文章相比,相同点是车胤和孙敬都是__________的人,他们在学习中都遇到了困难。但他们遇到的困难不同,车胤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孙敬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车胤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孙敬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除第一空外,均引用原文作答)

[3]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盂(______) 沧(______) 孰(______) 汝(______)

[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

5 / 8

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___________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

[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在泥浆中找到绳子。 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16. 课外类文阅读。

6 / 8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所(zhuó)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树。

——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 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嫦娥为什么变成了“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有一人”指的是________。

[4]短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月桂的神奇?请你用“ ”画出来。

[5]仿照“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介绍一下自己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___) (3)取之。(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8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____________,开天地的__________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即可)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