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在--------------------此 _______ __________--------------------__号_卷_证__考__准___ _ _ ______--------------------___上_________________名__姓__--------------------_ _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校__学业毕--------------------无--------------------效------------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沈阳市2017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推敲(qiāo) 饶(rào)舌 决(jué)窍 (.yù) .. 无可言喻.

B.清澈(chè)(. 训诫xù) .(jiè) 控诉.(shù) 井然有绪.

C.严谨(jǐn) 元勋(xū寡闻.n) 捷径(jìng) 孤陋(lòu) ...

D.蜕.(duì)变 绚(xuàn)丽 肆虐(nüè) 不可思(yì)

..异.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有香气更是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______。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点儿因花香而_______了。

A.司空见惯 但是 寻常 沉醉 B.唾手可得 因为 寻常 沉迷 C.司空见惯 因为 平凡 沉迷 D.唾手可得 但是 平凡 沉醉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②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③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

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④一旦心中有爱,那么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8页)

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

都是偏正短语。

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

语。

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

系的复句。

D.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

影》。

B.《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

往事。

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埋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

告诉他。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

大家深受感动。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 (1)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3)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4)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 (5)芳草鲜美,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幕。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④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语文试卷 第3页(共18页)

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而返人道之正也。.

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考察。⑤食飨(xiǎ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感 于 物 也

10.【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选文,完成11,12题。(5分) 【材料一】

语文试卷 第4页(共18页)

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大学毕业

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他尝试给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人民日报》

【材料二】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

【材料三】

2015年1月,M.Y.Lab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东西方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语文试卷 第5页(共18页)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在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1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3分)

叶雕艺术,变的是叶片颜色,不变的是①___________;贝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②___________;木艺作品, 此_______ ____________--------------------变的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③___________。 (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满 孙君飞

号__卷证__考__准___ _ _ ______--------------------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____上________________名__姓___--------------------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 _ _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

父亲回家也会两手空空,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____手无寸铁。

校_题_学业毕--------------------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缺了不少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无服。我心里有些难过。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了,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家;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效时候却想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 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好的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

语文试卷 第6页(共8页)

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隆重节日里才有的萝卜炖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满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这样招待他,怎么像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歇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并把被单摊开。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可以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又以笑声和甜美的泪光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就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这里还是缺一个柜子,那里还是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3.请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 段 落 ④ ⑤~⑥ ⑦~⑧ ⑨~⑩ 父亲拉父亲边看母亲主要情着桌凳母亲用丰盛晾晒衣物,边节 等满车B 的饭食“招礼物回待”做生意亏看我们玩耍,家。 本的父亲。 然后安然入睡。 语文试卷 第7页(共18页)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3分)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 第8页(共18页)

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3分)

①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清代名臣左宗棠,很早就怀有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他潜心研究中外军事战略,被誉为“天才军事领袖”。面对外国侵略,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赴西北指挥,在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之利,在国家危难之时,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何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④关于立志问题,同志在《致黎锦熙信》中提出了深刻见解:“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同志不但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他在求学时期,就立志救国救民。为了实现志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倾听农民的呼声。此外,他还多次去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8页)

围城市的道路,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坚定了他为民族、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第④段与第⑤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大千世界,绚丽多彩。为田野着色,大地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致;为生活着色,人间充满暖意盈怀的真情;为梦想着色,人生拥有执着不懈的追求;为心灵着色,我们收获受用无穷的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8页)

真知……

请以“为__________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家,展露了国的文明与荣耀;国,汇集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语文试卷 第11页(共18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7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C

【解析】A.饶(ráo)舌,决窍——诀窍; B.控诉(sù),井然有绪——井然有序; D.蜕(tuì)变,不可思异——不可思议。 【考点】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2.【答案】A

【解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但是:转折连词。因为:因果连词。寻常:平常。平凡:平常,不稀奇。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迷:深深地迷恋。根据语境“花开是常有的事”,第一空应选用“司空见惯”,可排除B、D两项。第二空所在的句子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而无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A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3.【答案】C

【解析】A.“成就梦想”是动宾短语;B.“幸福”作定语,修饰名词“源泉”;D.语序不当,应改为“无论尘世多么繁杂”。 【考点】语法常识。 4.【答案】B

【解析】《琐记》应改为《阿长与山海经》 【考点】名著阅读理解 5.【答案】(1)家书抵万金 (2)莫笑农家腊酒浑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阴阳割昏晓

语文试卷 第12页(共18页)

(5)落英缤纷

【解析】其中(2)中“浑”不要写成“混”。 【考点】古诗词名句 二、阅读理解 6.【答案】D

【解析】“《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错误,表达的是诗人对夔州官吏和百姓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写饯别场面热闹,送别的百姓将诗人送到江边;颈联借景抒情;尾联“《九歌》词”“留与”表达了诗人的不舍。

【提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闻道”,表示惊惜。五溪为当时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谪之地。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向老友遥寄思念之忧了。《别夔州官吏》题目“别”字点明别离之情,首联扣题,点明要离开任职三年的地方;颔联写出饯别场面的热闹,细致描摹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到江边送别,当地百姓对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独特的蜀地风景在诗人眼中独具特色;尾联诗人借自己所写词作“留与赛蛮神”表达了对蜀地的不舍之情。 7.【答案】D

【解析】A.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不译;B.动词,能够/名词,才能;C.动词,具备/动词,佩戴;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考点】辨析文言实词和虚间的含义。

8.【答案】(1)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 (2)礼和乐都领会了,称(认为)其有德。

语文试卷 第13页(共18页)

【解析】翻译时注意语句的通顺,流畅。 【考点】文言文翻译

9.【答案】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解析】“……者……也”是判断句式,“者”后面应断开,“也”是句尾语气词,“音之所由生也”后面应断开。 【考点】文言文断句。

10.【答案】第一问:爱好音乐。第二问: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解析】第一问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和后面的内容可知,两人都爱好音乐。第二问对应原文“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暗示制定礼乐的目的,“以”有表目的的用法,因此“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即是目的。 【考点】筛选、整合信息 11.【答案】A

【解析】A.“这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说法有误,【材料一】是“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

【考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12.【答案】叶雕技法 唯美追求 制作初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原文找到对应句,内容是“变”与“不变”。第一空对应【材料一】最后一句“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第二空对应【材料二】第一句“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第三空对应【材料三】第二句“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语文试卷 第14页(共8页)

13.【答案】A.无比自豪

B.父亲两手空空、疲累沮丧地回家 C.疑惑不解 D.满足激动

【解析】根据题干锁定范围,抓住关键信息:人物、事件、心理。A处“我”的心理描写对应第④段结尾“这一刻,我无比自豪”;B处概括第⑤⑥段内容,第⑤段写父亲两手空空回家,第⑥段通过细节描写回家的父亲疲累的样子,对信息进行整合即可;C处“我”的心理描写在第⑧段结尾处“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D处“我”的心理描写在第⑨段结尾处“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考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

14.【答案】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解析】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去掉这一段之后,父亲的特点(精神)就得不到具体的体现。就会影响文章中心的具体体现。 【考点】文段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15.【答案】“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所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解析】联系语境,根据表达效果题答题思路“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回答。本题“周围无数双眼睛”表明对象为“周围的人”,“它”指代上文父亲带回来的高凳子,在语境中“镀亮”一词,展现了周围人的特征,他们被高凳子吸引的神态及羡慕的神情使作者感到自豪。 【考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6.【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的

语文试卷 第15页(共18页)

形态。

【解析】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腰身比作猎弓,父亲的疲惫“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将父亲弯曲的腰身和疲惫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考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17.【答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解析】从“神色平静,目光柔和”和“快走”“捧出”“放到”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一般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处表现的是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和对父亲的爱。

【考点】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18.【答案】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

【解析】第⑪段中父母说的话在结尾处,根据上文“缺柜子”“少收音机”“需要自行车”可知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我”认为“最需要的东两”“不缺不空”,根据上文“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都是满满当当的”可知“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的满满的爱。

【考点】作品的主题以及拓展对作品的认识

19.【答案】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解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

语文试卷 第16页(共18页)

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文开篇的最后一句概括性地表达了全文的思想内容,所以是本文的论点。 【考点】文章论点

20.【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解析】首先应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等。根据文章内容,第③段主要讲述的是左宗棠的事例,举例论证非常明显。“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可知是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为了使文章论点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 【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1.【答案】第④段论述了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第⑤段首句“同志不但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在文中是过渡句,承接第④段,引出第⑤段,所以④⑤段不能调换顺序。 【考点】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 22.【答案】C

【解析】“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③段首句是说“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 【考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三、写作 23.【答案】略

语文试卷 第17页(共18页)

【解析】(1)本题为半命题作文题,首先应补全作文题目。根据材料提示,所填内容可以是田野、生命、梦想、心灵,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选择其他内容。然后思考“着色”的含义。“着色”就是增加色彩、增添光辉。审题一定要抓住“着色”这个关键词,以自己的具体做法为主,内容要翔实,有真情实感。 (2)“家与国”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同时贴近时事热点。首先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密不可分,水融。据此可以写由家见证国的变迁,可以写由国引领家的发展……只要围绕二者之间的关系,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语文试卷 第18页(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