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摘要:三毛,一个漂泊天涯的女子,以笔为伴,一路上尽情挥洒,于滚滚红尘中写下许许多多独帜一格的作品,倾倒了无数青少年特别是女性读者。本文主要结合三毛的作品来对三毛的作品及三毛形象来进行研究。从三毛的流浪生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还有三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来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然后结合这些对三毛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她在作品里所体现出的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关键词: 三毛;作品;三毛形象
San mao's Works and Her Image analysis
Abstract:Sanmao, a little woman, with the content of company, where, in the world's write many of the notes from a storm of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women reader. This article mainly with the San mao's works to her works and image to research.From San mao's vagabond life ,colorful affection world and from her works reveal that the true nature of exotic to study and analysis the works of her.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se for San mao's works in her works to explore the embodied in the freedom, loneliness, persistent, good tolerance and strong patriotic and national pride of a series of image.
Key words:San mao; works; image
目 录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1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1
(二)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三)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二、三毛的形象解读…………………………………………………………………
(一)真实的三毛……………………………………………………………………
(二)孤独的三毛……………………………………………………………………
(三)执着的三毛……………………………………………………………………
(四)善良宽容、广施仁爱的三毛…………………………………………………
(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三毛……………………………
注释……………………………………………………………………………………
参考文献………………………………………………………………………………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奏响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飘逸单纯、如同海风吹过的咸咸淡淡的文字和那个曾经被青年人万分迷恋和爱慕的名字——三毛。
三毛,又名陈平。因三岁时候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果真同故事中的“三毛”一样浪迹天涯。为了寻觅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走过59个国家。她的作品记录了她的流浪生涯,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以及各个地方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三毛作品内容分析
从25岁开始,三毛就背着背包走世界,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异国的生活,足迹踏遍50多个国家。三毛一生虽然短暂,单作品却十分丰厚,创作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二十三本文集和剧本《滚滚红尘》。这些作品都以三毛的自述性口吻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流露着她的喜怒哀乐,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似乎带领着每一位读者跟她一起走过千山万水,穿越滚滚红尘,一路饱览各国的奇风异俗。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生活,了解到了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和那些充满趣味的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一)漂泊流浪的生活
三毛是个及其向往自由的女子,她讨厌世俗的束缚,因此她背井离乡,流浪于世界各地。小学时代的三毛就已经初露浪漫主义的锋芒。有一次,她在一篇名为《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收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
的飞鸟。……”[1]是的,三毛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这就注定了她一生永不停息的流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这是作家贾平凹对她的评价。
三毛所到过的众多个国家中,应该就属西班牙跟她最有缘分了吧。在她还年少的时候就曾因为喜欢毕加索的画,便开始向往西班牙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再加上初恋的失败,三毛决定背井离乡,来到西班牙求学,以治愈失败的恋爱对心灵造成的创伤。“三毛在西班牙做了三个月的哑巴、聋子,她半年中的来信,从不说自己的辛酸。她拼命学语言了。半年之后,三毛进入了马德里大学,来信中追问初恋男友的消息……可见他们通信不勤。一年之后的那个女孩子,来信不一样了。她说,女生宿舍晚上西班牙男生“情歌队”来窗外唱歌,最后一首一定特别指明是给她的。她不见得旧情难忘,可是尚算粗识时务……开始新天新地,交起朋友来。学业方面,她很少说,只说在研读中世纪神学家圣 多玛斯的著作。天晓得,以她那时的西班牙文化程度怎能说出这种大话。后来她的来信内容对我们很遥远,她去念“现代诗”、“艺术史”、“西班牙文学”、“人文地理”……我猜想她的确在念,可是字里行间,又在坐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轻歌剧……这种蛛丝马迹她不明说,也许是以为不用功对不起父母。其实我对她懂得享受生命,内心暗喜。第二年,三毛跑到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她没有向家中要旅费,她说“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有一天,女儿来了一封信,说:“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从今以后,一定戒烟。”我们才知道她抽烟了。”[2]
西班牙的课程结束后,三毛到肖邦和乔治桑住过的一个岛上做了三个月导游,赚了一点旅费和一张机票,她到了德国,进入歌德学院,专攻语言。一天念16个小时的德文,9个月就取得了德文教师资格,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成绩。就连三毛自己都说:“这是我留学生活中最贫乏的一段,我一天到晚都在念书,对德国的人和事完全讲不出
来。我认识的德国,就是上学的那条路和几个博物馆、美术馆。”
当三毛再一次回到西班牙时,已经是三毛离家的第七年了。 “我决定来西班牙,事实上还是一个浪漫的选择而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比较我过去所到过、住过的几个国家,我心里对西班牙总有一份特别的挚爱,近乎乡愁的感情将我拉了回来。事实上,七年前离家的我尚是个孩子,我这次再出来,所要找寻的已不是学生王子似的生活了。”[3]在这里,三毛和荷西再次重逢,荷西没有变,依旧是“有少见的英俊的外表又有可贵的童心的男孩。”,最重要的是经过了六年,荷西对三毛的爱也依然没有变,于是,荷西终于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梦想”。
因为在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了对撒哈拉的介绍,于是三毛和荷西便一起来到了这块残酷,贫困,凄凉的土地。一说到撒哈拉,人们便会想到“死亡”和“荒凉”,但是在三毛的眼里,撒哈拉是浪漫主义者的天堂,是悲凉而华丽的金色震撼。对于撒哈拉,三毛在《白手成家》中是这样评价的:“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4]
玻利维亚一直以来都是三毛“神秘的向往”,这里有神秘莫测的女巫一条街、有满是魔鬼的狂欢节、有整个南美洲最好吃的美食、还有骨子里留着印第安之血的善良居民。“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寒冷的空气里迎着朝阳苏醒,远天边冻结着的一排大雪山,便是粉红色的霞光也暖不了它们,那么明净的一片高原,洗净了人世间各样的悲欢情怀。什么叫草原,什么叫真正的高山,是上了安地斯高地之后才得的领悟,如果说大地的风景也能感化一个人的心灵,那么我是得道了的一个。”通过三毛这样对玻利维亚的叙述,我似乎感应到了三毛在那一刻内心里的平静和安详。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孤独的流浪者,她在流浪中寻找爱情,在流浪中寻找理想,寻找她生命中的那株“橄榄树”。读三毛的作品,仿佛自己也跟着三毛一起流浪一般,走过万水千山,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寻求人生的理想。
(二)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读过三毛作品,每个人都会被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无论是《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和荷西的爱情还是《送你一匹马》中三毛和朋友的友情及对家人的亲情,每一个故事都牵动着读者的心,跟着三毛的述说一起获得心灵的快乐,感染悲悯的情怀,随着文字或哭或笑,随着情节颠倒着迷。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无数“三毛迷”心目中的经典浪漫。
初见荷西是在朋友家的圣诞晚会上,三毛对荷西的第一印象便是“像触电般,心想,这世上怎么会有那么英俊的男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那时候三毛大学三年级,而荷西才上高三。
其实,三毛心里还是有点喜欢荷西的,但是因为年龄的差异,三毛并没有真正把荷西当做男朋友来看待,而荷西却深爱着三毛。一天荷西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5]马德里是很少下雪的,但就是在那个下雪的夜里,三毛拒绝了荷西爱情,看着那个一面跑一面回头,一面回头脸上还带着笑,口里还不断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的荷西,心里满是惆怅。这样一别便是六年。
六年后,三毛和刚退伍的荷西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朋友家相遇。并且在荷西家里,她看到满墙的自己的照片忍不住哭了,她问荷西:“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我?如果那时候你坚持要我的话,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心已经碎了。”荷西拉过她的手并放在胸口说:“这边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颗拿过来,我们交换吧。”于是,7个月后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简单而匆忙地完成了他们婚礼。撒哈拉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三毛和荷西的生活中有了彼此,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甜蜜、温馨与快乐。《不死鸟》中,荷西问三毛:“如果你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你会去做些什么呢?”[6]那时三毛正在厨房里给荷西做饺子,听了荷西的问题后,三毛举起了沾满白粉的手,轻轻的摸了摸荷西的头发,慢慢的说:“傻子,我是不会死的,因为还得给你做饺子吃呢。”荷西的眼睛突然朦胧起来,用手臂紧紧环住三毛,直到饺子上桌了才放开。幸福对于三毛来说太短暂太奢侈,就在三毛还在沉浸在婚姻的甜蜜中时,却传来了荷西死亡的噩耗。失去了荷西的三毛痛不欲身,“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躲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 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6] “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旁,双手环住我们的十字架。”“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轻轻划过你的名字——荷西·马利安·葛罗。”“我一次又一次的爱抚着你,就似每一次轻轻摸着你的头发一般的依恋和温柔”[7]荷西死后,三毛便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任何电话,不见所有的人,包括朋友,孤独的享受着自己片刻的宁静。她一个人去最后的岛屿,坐在荷西的坟头,静静的坐一下午,直到夕阳落山才肯离去;一个人到山洞里去住,山洞里已经按她的幻想摆好了桌椅,铺了地毯,安装了雕花的木门;一个人坐在家里的红毯毛绒沙发里,打开昏黄的灯,用口琴吹一曲《甜蜜的家庭》;一个人去听海,幻想荷西在她的身边……
《送你一匹马》是三毛后期的作品,那时候的三毛已经走出了失去荷西的悲痛,很多篇章里都表现出三毛对于友情和亲情的感激。
《回娘家》里,三毛回忆了在西班牙的舅舅家里小住时的情景。因为舅舅的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橄榄树,农忙收成的时候我和表妹就去把掉落到地上的橄榄一颗颗捡起来,晚上舅妈总会准备最好的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吃,吃过饭后舅舅会坐在院子里给我们讲故事。《梦里不知身是客》里写到:“母亲只要我回家居住时,午夜梦回,总要起身来女儿卧室探视熄灯。”[8]母亲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动作,足以表现出她对三毛的深深爱和无尽的挂念。《一生的战役》中讲述了三毛和父亲之间一直以来都在相互斗争、相互伤害着,谁都不肯退让不肯妥协,两人之间那种又爱又恨的感情十分矛盾,当最后三毛终于被父亲认同了的时候,却因为突然之间失去了敌人而束手无策,感到百感交集,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爱和信任》中回忆父母为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和陪伴。每次回家要单独上街时,母亲都会千叮万嘱:“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记了,这很危险的啊!”[9]吃鱼的时候母亲怕三毛被刺卡住,就连穿衣服母亲也要在一旁指点,因为三毛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需要父母的保护。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想到自己的父母同样一辈子在为我操劳着,心里便总觉得不是滋味;
《逃亡》中写三毛因为文字和作家张君莫成为了笔友。三毛说:“欣赏张君莫的赤子之心,好似情感复杂,没有归依,整日又在生活的洪流里打滚,可是他的童心,总也磨不掉,你给他机会,它便会显出来,这是最最可贵的。”[10]在我看来,三毛和张君莫是很相似的,他们的文字都很真实,不虚假,他们对待生活都是不肯随波逐流,了此一生,所以对自由、对爱都有无尽的追求,他们都多情,但往往总是被无情所困扰。《送你一匹马》写了三毛和琼瑶那段浓浓的友情。在三毛休学期间,每天清晨六点半就坐在小院的台阶上等着新送来的报子,就为了看那一天更新几百字的《烟雨蒙蒙》。第一次去琼瑶家里时,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喝茶,一杯接一杯。荷西死后,琼瑶为了逼三毛答应自己不轻生而苦缠了三毛整整七个小时。“这一生,我们也不常见面,也不通信,更不打电话,可是,在我掉到深渊里的那一刹那,你没有忘记我,你不拉我,你逼我,不讲理的逼我,逼出了我再次的生命……我不谢你,你知道,这种事情,用这个字,就不够了。”[11]这是再生
的恩情,更是永恒的友情。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重生的三毛,一个更懂得爱,并且愿意把这些爱传递下去的三毛。
(三)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撒哈拉沙漠是一个缺少文明,缺少物质资源,缺少活力,缺少生命色彩的地方,落后、肮脏、野蛮充斥着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但也正是这些恶劣和丑陋的环境及那些落后和愚昧的沙漠人,让三毛体会到一种自然淳朴的乡风,挖掘出了原始的美和野蛮背后的纯真。
《悬壶济世》中那些封建愚昧的撒哈拉妇女宁愿病死也不去看医生,仅仅只是因为医生是男的。《娃娃新娘》中才十岁的女孩子就要嫁做人妇,而她的新婚之夜也仅仅只是被素未谋面的新郎公然用暴力夺取其贞操,如此迂腐,丑陋的观念不禁令人感到恶心以及愤怒。
《沙漠观浴记》中三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沙漠洗浴图。其实大多沙哈拉威人是不洗澡的,或者几年才洗一次澡。所以当三毛听说沙漠里有洗澡的地方时便大为兴奋,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带上毛巾去澡堂里看看沙漠里的女人是怎么洗澡的。“在沙漠里的审美观念,胖的女人才是美,所以一般女人想尽办法给自己发胖。平日女人出门,除了长裙之外,还用大块的布将自己的身体,头脸缠得个密不透风。我习惯了看木乃伊似包裹着得女人,现在突然看见她们全裸着的身体是那么的胖大,实在令人触目惊心,真是浴场现形,比较之下,我好似一根长在大胖乳牛身边的细狗尾巴草,黯然失色。”[12]后来又听浴室老板娘说还有种洗澡是洗身体里面的,于是三毛就叫上荷西迫不及待的来到波哈多海湾。只见一个女人半躺在沙滩上,另外一个将皮带管塞进她体内,如同灌肠一样,同时将罐子提在手里,水经过管子流到她肠子里去。三次灌下去以后接着又再灌一大桶水,完了又被在口里灌水。过了不久,那个被灌足水的女人蹲在地上开始排泄,泻了一堆便后退几步,再泻,同时用手抓着沙子将她面前泻的粪便盖起来,这样一面泻,一面埋,泻了十几堆还没有停。画面
如此的滑稽,令三毛忘记了自己是在偷窥忍不住哈哈大笑特笑起来。
《收魂记》中三毛因为给一些沙漠女子拍了照片就被认为是收了她们的灵魂,很快就会死去。甚至把镜子当做是一种会摄取人魂魄的东西,当他们看到三毛拿出来的镜子时,一个个大叫着连滚带爬的跳下车,生怕自己的魂魄被那镜子收了去。“物质的文明对人类并不能说是必要,但是在我们同样生活着的地球上居然还有连镜子都没有看过的人,的确令我惊愕交加,继而对他们无由地产生了一丝怜悯。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还是人为的因素,我久久找不到答案。”[13]
二、三毛的形象解读
三毛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而写的,生动的展现着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以及在这些异域他乡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三毛在描绘这些异域的民风民俗和人情故事的时候,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感情。所以,当我们在解读三毛作品时,可以很容易的从作品中看出三毛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一)真实的三毛
三毛的作品中随处都是三毛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尽情流露,真实描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什么就写什么,自由自在的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三毛经常在作品中写自己不耐烦的心情,写自己生气时对荷西大吼的情节。写荷西上班不在身边时自己会寂寞,被沙哈拉威人无礼的搅扰时也会感到不可忍受,因为天气炎热,她自己躲在阴凉一些的屋子里只顾照顾自己而忘记了在烈日下的朋友哑奴,感到深深的自责。写自己是个让父母操心的孩子,一直让父母伤心、心碎、担忧,更因为自己的孤僻和任性,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烦
恼和困扰。写自己可以因为一点小事而尽情的放肆的大笑,因为荷西的死亡而自闭,轻生,甚至连自己感冒流鼻涕的情节也会写下来。三毛从来不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品,更不会在作品中把自己粉饰成一个理想主义中的“女神”,她洒脱,真实,不虚伪做作,无任何忌讳和避讳,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兴致而写作,只在乎生命真实的快乐。
(二)孤独的三毛
孤独可以说是三毛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三毛的童年就是在孤独中度过的,父母深爱她却不理解她,“当时年纪实在小,我的愁,我的苦,妈妈,你不要以为他不是真的,而我是这样的不明白,今生的起步要到什么时候。”连三毛自己都说:“少女时代的我是个非常寂寞的怪物,念书在家,生活局限在那一幢寂静的日式房子的高墙里,很少出门,没有朋友,唯一的真快乐,就是埋头狂啃自己喜爱的书籍,那时候我的自卑感很重,亲友间的聚会大半都不肯去。”
直到荷西的出现,才使三毛暂时忘却了孤独。但荷西的死亡却又使三毛再一次的陷入无尽的灰暗中,被寂寞包围,只剩下痛苦。“我的朋友,我想再问你一句已经问过的话,有谁,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再说,也来了,我拉上窗帘,将自己锁在屋内,是安全的,不再出去看黑夜里满天的繁星了,因为我知道,在任何一个星座上,都找不到我心里呼唤的名字。”[14]三毛的心,已经随着荷西的死变成了一座空城,一座寂寞的城堡。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任何电话,不见所有的人,她自己一个人住山洞,一个人坐在家里独自吹奏《甜蜜的家庭》,一个人去听海,幻想荷西就在她的身边。
三毛这种寻找理想人生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她在选择独特的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当个人理想、体验与群体生活的背离到达一定程度时,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三毛的孤独是深
刻的,因为她追求得太高,而现实往往离理想太远,她的追求一旦失去存在的土壤,便显出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人们欣赏她的文章,却读不懂她的孤独。正如她自己所说:“真正深刻的快乐没有可能使得他人意会,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的。”
(三)执着的三毛
三毛一生总是在追寻着她自己的理想生活,追寻着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家园。一曲《橄榄树》便道出了三毛的理想和愿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广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这是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所以她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去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
在感情上三毛也是个极其执着的,从她文章中可以看出,她从来看不透生死,天性大喜大悲。生活里一点小小的趣味可以让她乐不可支,一个陌生人的死会令她痛彻心扉。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就像经历了一场噩梦般,久久不能恢复过来。在那个失落文明的沙漠里,野蛮和兽性赤裸裸且坦荡荡的显露出来,善良是弱小隐蔽的,无人能反抗和抵制,在撒哈拉政治风云际会的时刻,一对坚贞的恋人巴西里和沙伊达最终惨死在黄沙翻滚的大漠,弥漫着述说不尽的爱和哀愁,骆驼会哭泣,三毛的泪水也在不停地流淌。三毛这种对待感情执着的态度让他在荷西死后一度崩溃,精神错乱,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三毛的执着性格令她根本无法从创伤中回复过来。她的心灵非常脆弱敏感,从她小时因老师的责骂执意不肯去上学便可看出来。同时她的执着也让她拒接接受新的感情新的人生,她在后期作品中揭示,荷西死后,她最少两次与别的男人有过心灵上的碰撞。但她固执的拒绝开始。或许,她正像她描写的稻草人一样,不肯离开,宁愿孤独,固执的守着她心中的圣地。
(四)善良宽容,广施仁爱的三毛
三毛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极深的情感,她曾经说“我是最喜欢中国文化的,因为里面包含太广,太神秘了。”[15]中国传统文化的濡养,使三毛的人生观、审美观和创作也深受影响。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能以博爱的情怀去关注和描绘普通人的命运,不仅在物质上慷慨解囊资助他们,且能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
在撒哈拉沙漠中,奴隶是最为低等的,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肤色不同,所以他们就要受到连畜生都不如的待遇,就要被别人奴役、轻视、谩骂,甚至被当做物品能够自由的买卖。但是三毛却不同于那些恶俗的沙哈拉威人,她称呼哑奴为“沙黑毕”(朋友)吧哑奴真心的当做朋友来看待,她给予哑奴很多食物,请哑奴到家里来吃饭,完全不顾周围的邻居对他们产生的敌意,知道哑奴要被卖到远方,三毛给他送去了金钱和毯子。(《撒哈拉的故事·哑奴》)
《相逢何必曾相识》中三毛和荷西在异乡遇到了日本朋友莫里,因为同情他是一个流浪异乡的人,所以便把他请到家里来吃饭。当三毛得知莫里去了次南部回来后所有东西都被偷走了,穷得只剩下身上穿的那件衣服,惨得饭都没得吃,又因为没有工作证,连给人洗碗都没人要,后来又是坐牢,又是生病倒在街上给人送去医院时,因为自己没能在莫里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而深深内疚不已。
《温柔的夜》中,三毛遇到了一个乞讨者一纠缠缠着她想要讨点钱乘船回家。而乞讨者要的钱不足以买一张船票,三毛就断定了他是一个骗子,不愿意让他得到钱以后嘲笑她的愚蠢,所以尽管乞讨者缠了她很久,三毛都没有给他钱。直到后来到了码头,乞讨者告诉她,自己身上是有一部分钱的,只想讨个差额,三毛顿时为自己之前的所为感到羞愧不已,认为自己折磨了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灵魂。
三毛就是用这样一颗豁达的心来展现着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引导、呼唤着人们去热爱生命,感恩世界。
(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三毛
三毛虽然一生流浪异国他乡,但她却对祖国的故土怀有深沉的情感和浓厚的眷恋,每当异国风情稍似祖国的风光,她的爱国情愫和乡念情怀便马上流诸于笔端。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里,她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比如在《逍遥七岛游》中当她面对美丽的拉芭玛岛时,就不由自主的感叹道:“这样的怅然,使我更加温柔的注视着这片杏花春雨,在我们中国的江南,大概也是这样吧。”[16]在散文《西风不识相》里,三毛谴责了洋鬼子以强国自居而任意欺辱中国留学生的卑劣行径,揭示出要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就必须与不识相的洋鬼子进行斗争这样深刻的主题。在《亲不亲,故乡人》里更是处处流露着三毛的爱国情愫。因为莫里说当他做了什么不太体面的事情时,偶尔也会变成中国人,三毛顿时翻脸生气,大骂莫里是“丑恶的日本人。”并且还狠狠的往莫里坐着的木箱踢了一脚。当三毛想到从明年开始将会有很多中国人去世界各地参观游览的时候就会忧心忡忡,担心那些人会在游览的过程中做出有辱国体的行为。一句“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肩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17]更是深深的感动着读者。一个弱女子,居然怀有如此高尚的爱国情操,实在是让人惊叹并为之敬佩。
小结:三毛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播撒着爱喝人间温情得种子,用炽热的文字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作品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路的历程为变迁,融合了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斑斓新奇的异域风情以及她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追求,唤醒了人们日益麻木和沉醉的
心灵。她那至善至真至爱的高尚品格,历经磨难依旧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那永不停息、自我超越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更是带给了后来的年青人许多的激励,许多的启迪。
注释:
[1].三毛.温柔的夜·拾荒梦[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5.
[2].师永刚、文芬.三毛私家相册·陈家老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4):59.
[3].三毛.雨季不再来·赴欧旅途见闻录[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30.
[4].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白手成家[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122
[5].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个小男孩的爱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60.
[6].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5.
[7].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大胡子与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30.
[8]. 三毛.送你一匹马·梦里不知身是客[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10.
[9]. 三毛.送你一匹马·爱和信任[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69.
[10]. 三毛.送你一匹马·逃亡 [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196.
[11]. 三毛.送你一匹马·送你一匹马[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204.
[12].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沙漠观浴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45.
[1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 [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156.
[14].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明日又天涯[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69.
[15].三毛.流星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34.
[16].三毛.哭泣的骆驼[M]山西:山西旅游出版社.1993(1):47.
[17].三毛.温柔的夜·亲不亲,故乡人[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54.
参考文献:
[1].李琪.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
[2].李琪.双重文本下三毛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2007(03).
[3].曾青梅,曾芝梅.三毛、赛珍珠笔下的异国形象之比较[J]作家杂志,2008(11).
[4].郭艳.三毛作品魅力谈——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解读三毛及其作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1).
[5].葛敏怀.滚滚红尘的边缘人——三毛作品的心理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11).
[6].严英秀.论三毛作品的情感世界[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1).
[7].孙以红,祖琴.三毛作品的艺术美赏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2卷第2期.
[8].徐冰.三毛作品的艺术魅力谈[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9].解燕,马功文.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与自我形象[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10].谭静.试析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2).
[11].胡君.浅析三毛作品中的三重意象:雨季,沙漠,梦[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1).
[12].吴娜.三毛作品中的浪漫情怀[J]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月第27卷第1期.
[1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
[14].三毛.雨季不再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15].三毛.稻草人手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16].三毛.温柔的夜[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17].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18].三毛.滚滚红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19].三毛.送你一匹马[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20].三毛.万水千山走遍[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2).
[21]. 师永刚、文芬.三毛私家相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