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研究综述
●梁
[摘
宽
要]农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的创新机理、人才方略、产业方略、事业方略、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我国学者关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方略进行总结,有利于提高对农村文化资源的认识,并总结其传承的实践经验,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学者们对乡村文化本身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乡风文明”的具体要求,农村文化资源同乡村振兴战略连为一体,随着“乡风文明是保障”的明确,文化振兴成为整个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农村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更深认识和理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研究,提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路径,解决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资源研究热点。当前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和问题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传承机理、组织人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法律保障五个方面构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
断的转型和变迁之中,这种变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构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麻国庆通过对文化生态区中乡村记忆、文化景观、社会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素的分析,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要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①方坤认为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对乡村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提升,本质上就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提出对传统文化资源整体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并通过濡化、涵化机理注重村落社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调适。②秦红增提出传承面临乡土知识为主的经典技术体系及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现代性技术体系的互动与博弈。针对两者融合、共享的关系,通过技术互鉴、标准评测、市场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二者融合方略。③郝国强主张借助互联网技术,立足乡村,以农民为主力军,多元主体参与传承。④李文钢以佤族宗教性活动为例,指出要促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立足于现代生
二、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创新机理文化作为社会的内在构成要素,始终处于不
作者简介:梁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8ZDA118)阶段性研究成果。①麻国庆:《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载《求索》2019年第2期,第4-12页。②方坤、秦红增:《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内在理论与行动策略》,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41-48页。③秦红增、陈子华:《如何融合经典与现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技术方略讨论》,载《思想战线》2019年第6期,第121-128页。④郝国强、周玮杰:《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78-84页。
2020年第3期
·本期特稿·
活和现代性制度体系的完善从而推动民族传统的传承延续。
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发挥民族文化资鲁可荣认为,村落社区文化组织人才的培育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比较优势。①李玉雄是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需指出要通过强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积极培要通过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农育乡村的情感共同体、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引导激活和建立健全展以及健全文化振兴协同共治机制以应对乡村各类村级组织,激励多元主体共建和谐互动的综村落消失、人口流失、文化认同弱化以及协同共合性村落社群,并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新型社会组治机制式微。②陈华文通过关注“非遗”保护工作织和动员社区内外部多方力量,重塑共荣互助的下的文化再生产与民俗传承中,作为能动者的人新型社区共同体,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提供在给定性和选择性的张力内对民俗的具体参与新的场域和载体。⑤为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或操作,指出即使在充满异质性、流动性、多样选效衔接,鲁可荣从村民的角度,将内源发展与外择性的都市,民俗传承的各动力侧重于横向联结,部干预有机互动相互整合起来,激发其对生活的节气向节日的转变与构建中有着文化传承的内生新需求和更高的发展欲望,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③杨美勤指出要坚持乡土本位,注入新的意涵,性,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⑥余同时以村寨社区为载体,夯实生态文化组织制度俊渠提出通过村落社区规划、村落产业开发、村基础,并以记忆传授为核心,推进生态文化实践落组织建设、村落主体培育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形式的创新,以实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传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实现二者有效融合。⑦李红伟统生态文化价值重构与功能再造。④
通过对松阳县实地调查,总结出立足乡村特色资三、以村落社区重塑为基本载体的组织人源及民族文化,以村民为主体,新乡贤、村干、优才方略秀社会人才等参与,共同对乡村社区文化空间进行重塑,合理开发,满足多方需求,以人为核心的随着农业生产发展以及村落社区类型的多“松阳经验”。⑧纪德奎指出乡土文化教育自觉元化,以及在面临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冲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通过夯实乡土文化下,需要通过重塑村落社区、构建组织人才方略,的教育认知以发挥教育的乡土文化传承功能保证农村文化资源能够在村落社区中得到完整
来发挥乡土文化产业教育为路径服务乡村振兴
①李文钢:《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47-53页。②李玉雄、李静:《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的田野调查与思考》,载《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第143-151页。③陈华文、余玮:《文化再生产与民俗传承动力分析———以杭州拱墅“半山立夏节”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144-154页。④杨美勤、唐鸣:《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困境与转化路径研究———基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调查分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第94-101页。⑤鲁可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视角下村落社区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分析》,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407-411页。⑥鲁可荣:《脱贫村的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69页。⑦余俊渠、秦红增:《乡村振兴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村落社区机理探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63-69页。⑧李伟红、鲁可荣:《融合、共享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松阳经验”及启示》,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54-60页。12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研究综述
战略。
①
杨美勤提出将自然生态同社区相捆绑,资源的利用过程与主体参与模式,提出通过挖掘、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建设,强化主导、加强村转化、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得以落社区居民参与,发展乡村生态特色产业,构建有效利用的路径,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村落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治理体系,强化引与利用是地方、村民、投资者、游客等多元导下的村落整体行动能力。②李文峰通过分析浙主体“共谋”的结果,以自身行动逻辑影响民族江余姚梁弄镇老区,指出对乡风建设、乡智文化资源利用走向。⑥张雨龙通过分析三种不同培育、乡愁重构三个方面的建设以实现能力再造类型的哈尼族村寨生计转型过程和特点,指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③
其根据自身生计转型特点和文化特质分别采取四、以专业市场体系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村落共同体建构、文化农方略民培养等文化融合发展策略,提出少数民族在生计转型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主体的实践和国家的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制度性支持。⑦
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方坤将专业市场体系作为农村文化资源产五、以技术体系为支撑的文化事业方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把乡村振兴、文化资源产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引业化、专业市场体系三者置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擎,每个时代的科技创新都必然推动文化的发展创新这一总体框架之内,坚持以传统文化资源为与革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文化事业的发基础,以村落居民生计为导向,以村落文化整体
展与农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需要借力科学技发展为本位,以城乡融合为突破口,从文化资源
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符合时代潮流,是文产业重要性、文化消费需求、文化资源价值、消费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构、产业融合、产业品牌等方面构建传承创新郝国强通过对三江侗族线上厨娘群体的调方略。④刘银妹以新型农业发展为前提,通过对职查研究,考察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百家宴的组业农民群体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经营形、智力型、织与传播及文化资本的转化,指出推动、市场劳力型,指出人力资源流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叠加、多元主体参与是文化旅游场域形成的关键,农业系统等是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重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正在改变乡村社会要因素。⑤曹军锋以甘南州香告村为例,以民族文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基于熟人社会和市场经化旅游市场为依托,分析了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
济的新型关系网络正在形成,传统文化资源正在
①纪德奎、张卓:《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教育的自觉与自信》,载《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7期,第25-29页。②杨美勤:《“生命共同体”引导下的乡村生态振兴理论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183-190页。
③李文峰、姜佳将:《老区与新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老区为例》,载《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④方坤、杨美勤:《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专业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37-43页。⑤刘银妹:《农村迁入型职业农民群体特征研究———以隆安那桐镇那村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70-76页。⑥曹军锋:《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主体参与研究———以甘南州香告村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57-63页。⑦张雨龙:《哈尼族的生计转型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橡胶种植三村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41-48页。
13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20年第3期
·本期特稿·
向文化资本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传承发展。①传承行为的混乱,造成文化资源传承过程中的大以三江侗族侗绣为例,根据其利用微信、自媒体量纠纷,成为农村文化资源法律保障方略建构的等网络技术的支持实现活态传承、组织与生产、现实依据。
线上教育及创新发展,提出线上绣娘群体需要打梁婉颖、杨军从宏观角度研究对普遍规律性破信息茧房,拓展弱联系,提升创新力与文化竞内容进行总结,从法律保障入手,提出乡土法治争力,并借助网络场景、年轻人、市场经济以实现文化资源与国家规范成文法互补共融是动力源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②以武鸣、横县等地电泉,认为社会开放、人员流动、观念变化、认同减商为例,指出依托电商平台渠道,依靠消费品下弱、成文法推行等是复制文化资源边缘化的主要行和农产品上行加速城乡一体化,在联网电商平原因,指出要通过严格构架规范成文法实施,并台发展、冷链物流、产品溯源技术、微信技术等技通过法律守护传承利、重视传承创新农村文术支持下,通过发挥农村精英的作用,推动农村化资源的历史担当,同时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工电商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认知,传播且提升作。⑥蒋鸣湄认为,村民是村落文化的主体,农村农产品生态内涵及文化附加值带动乡村振兴。③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必须依靠村民尤其是村民集侯琳通过对东兴京族的调查,提出运用新媒体传体,通过分析现行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行法播京族文化,通过优化新媒体传播内容引领新媒体系及实践中村民的尴尬境遇,提出见人见物见体传播导向,打造京族传统文化品牌,并统生活的理念,在具体立法目的上明确村民集体是筹协调各类传播主体,强化群众的传播意识,构建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的核心主体地位,保护村民集兼具时效性与趣味性的京族文化传播常态机制以
体的村落发展决策权和收益分享权,并通过程序实现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④郭永平通过考察
设计为村民集体有效参与决策安排路径。⑦刘慧道路与景观媒介、族群认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复杂
萍指出,实现法律协同、制度协同、机制协同以形关系,提出通过“风景道建设”,在保护道路文化成农耕文化传承与农民权利保障的协同发展,是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提振地方经济、实现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核心所在。⑧谭洁以民重塑族群认同,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复兴。⑤
族地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对民族地区乃六、以有效治理为目标的法律保障方略至地方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效力范围和上位法的互动与协调,提出设立群众性保护组织,加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整体环境变迁和
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的财政保障,建立保护工作
①郝国强:《线上“厨娘”的网络实践与文化资本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23-29页。②郝国强、刘景予:《线上绣娘:乡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12-119页。③郝国强:《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及技术支持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77-84页。④侯琳:《京族文化的传播路径与机制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39-144页。⑤郭永平:《太行八陉与山西传统文化景观构成探析》,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49-55页。⑥梁婉颖、杨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法治保障方略》,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58-65页。⑦蒋鸣湄:《村落文化资源法制体系中村民主体性问题研究》,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115-120页。⑧刘慧萍:《农耕文化传承与农民权利保障的互动及协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载《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3期,第81-91页。14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研究综述
协调机制等措施以利用自制立法权来有效保护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路径,涉及人类学、社会传统村落。①
学、民族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七、研究现状总结天,流动性不断增强,乡村也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流动,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则更是让三农(一)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问题超越了村落自身的范围。在已有文献中,为经验逐渐完善
应对以往的传统农业研究很难全貌地还原乡村在已有文献中,以乡村振兴为导向,通过剖的特征的局面,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在深入析我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格局与文化传承现状,以研究小型乡村社区与宏观区域视角下进行整体深入细致实践为基础,对其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性分析,以不同学科方法及不同视角分析,在微的研究,明晰文化主体性、技术的互动博弈、濡化观与宏观并置之下,乡村文化发展的社会事实及涵化等传承机理,新型社区共同体、文化空间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呈现,从而也能够使得农重塑、生态治理体系等村落重塑方略,生计转变、村文化资源传承研究更为细致与全面,为促进新型农业、民族旅游等文化产业建设方略,互联农村文化传承提出的方略也更具有针对性与适网、制造业等技术体系参与的文化事业,乡土法用性。
治、村民为主体、制度及法律协同等法治方略。皆(三)以科技体系为支撑的文化资源传承创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文化作为乡村社会新机制形成
灵魂的角度出发,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对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发乡村社会的意义进行了解释,将卓有成效的实践展,物联网、互联网、云都安技术等前沿技术得到模式、做法和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形成理论观点。了进一步的普及。其中,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在对农村文化演化规律有了较为准确的判断的
和创造力有了新的提升途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前提下,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文化传承进行助业得到再次激活。在乡村文化资源传承研究中,推与纠偏的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体系主以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技术支撑从而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建构,其所拥有的系统化、进行新的形式传承,成为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程序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本身乡土性的延续提机制。在农村文化资源传承理论上,通过经典性供了有力支撑,能够有效地对维护乡风文明和文技术和现代性技术互鉴互融,从而在文化事业和化自信提供助力。
文化产业中得到实践。实践分成两种趋势:一种(二)以农村文化资源为对象的多学科、多视是将技术支撑作为新型平台,利用其平台得到升角、整体性研究形成
级,如线上绣娘、线上厨娘;另一种趋势是将文化农村文化资源传承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核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形心所在,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包含历史沿革、环式,打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文化产业各个环节进境生态、居住布局、权力分布、利益相关、社会关行衔接,如大数据与农村电商,大数据与旅游等。系、文化机理等内容,单一的视角或方法都难以在已有文献中,为了将乡土文化资源与互联网技全面呈现文化发展的社会事实。传统村落文化空术更好地结合,提出的以科技体系为支撑的文化间的建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主体的法治保资源传承方略,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资源开障、现代科技与经典技艺融合等农村文化传承过
发利用新机制。
①谭洁:《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立法保护实践探析———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92-96页。
15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