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二是增添语言的音乐美。对于前者,具体到说又包括六点。
第一,用于摹声。
杜甫的《兵车行》中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诗人分别用“辚辚”和“萧萧”来描摹兵车和马叫声,真实地表现了征夫出征的场面,渲染了行军的气氛,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用于绘色。
“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橙橙的颜色。”这是峻青《秋色赋》中的句子。叠字“闪闪”,生动到显示了大金帅苹果的光泽;“橙橙”准确地说明苹果的颜色是由红和黄合成的,不单单是黄色。这样的苹果,怎能不逗人喜欢?
第三,用于衬托。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使叠字起着多种作用,其中,用叠字衬托更具特色。“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叠字“日日”含有“经常”、“长久”的意思,它的修饰作用远比“每日”二字强烈。叠字“日日”的运用,充分说明荷塘是作者很熟悉的地方,衬托其以往很熟悉的荷塘,是为了寻找另一番的样子,以此摆脱内心的苦恼和忧郁。它与“天天”能不能换用呢?不能。“天天”为平声,“日日”为入声,相比而言,“日日”比“天天”短促低沉,能更准确地表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第四,用于描状。
碧野在《天山景物记》里写道:“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墩墩”表实在,“滚滚”表形状。它们和下文的“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旱獭适合于旱地生活的体态。
第五,用于写情。
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三句“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表达了诗人徘徊惆怅的情态,孤独空虚的心境,悲苦哀怨的愁思。它多层次地十分细腻地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心理,为全词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第六,用于表示连续性。
吴伯萧的《猎户》里有不少的叠字。例如:“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呼喊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叠字“频频”不仅像频繁那样,表明动作次数之多,更重要的是使动作有不连续性。叠字“咕咕咕”除了表明鸽子的叫声是什么样的以外,也表明了叫声的连续性。这里用叠字写动作和叫声,具体而逼真。
有时,叠字的用与不用,表达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试把唐代诗人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唐代李嘉右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相比较,就可发现:李诗色彩鲜明,亦有画意,然而意境不够开阔。王诗加上叠字“阴阴”,则黄鹂就在一片浓阴的夏天的树木里叫了。这样,意境就十分开阔了。
叠字在加强语言形象性方面的作用,往往也不可忽视。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
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诗中,“迢迢牵牛星”用于描状,形容遥远;“皎皎河汉女”用于绘色,形容光洁;“纤纤擢素手”用于描状,形容纤细;“脉脉不得语”用于写情,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全诗的这许多叠字,都用得十分精当,它使诗情更深,画意更浓,并把两者融为一体。
叠字的运用,可以调整音节,适应语体,使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从而显示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