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文练笔之仿写策略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文练笔之仿写策略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发展。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即随文练笔。在练笔中,学会仿写是习作的基石,更是学会创作的第一步。因此研讨仿写策略尤为重要。
关键词:抓住语言学习的训练点;临摹仿写;模仿仿写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因地制宜的把写作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就意味着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即随文练笔。随文练笔的选题角度小,内容精短,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有了模仿能力,在练笔中,学会仿写是习作的基石,是创作的第一步。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讨随文随文练笔之仿写策略。
课本是个内容丰富的材料库,选文中有许多是专家精选的名家名 篇,教师要抓住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 一、遣词造句的仿写
教材中有许多特殊的词语,如连接上下文的关联词语、表示写作手法的修辞词语等,像这样的词语看似不起眼,但往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描写石榴成熟果皮颜色变化的句子“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是个典型的关联词语的句式。写出以事物
的变化过程。结合课文教学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用上“先是„„逐渐„„最后„„”写一事物的变化过程。学生习作: 棕灰色的孔雀草的种子被我埋进了土里。慢慢地,它先是长出了两片细小嫩绿的叶子,逐渐地叶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也越来越厚了。最后茂盛的叶片中开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黄花,好像翠绿的翡翠中镶嵌着几颗闪闪发光的黄宝石,把那几株毫不显眼的叶子衬托得十分高贵典雅。
又如课文中“越„„越„„越„„越”的练笔。 学生练习写一句话:
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地上的积水也越来越多。 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儿越开越多,越开越艳。
像这样的经典语句,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教师有新充分发掘出来,带领孩子临摹仿写,持之以恒,定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局部谋篇的仿写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地习作,独特的观察视角、表达方式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有两个写作特点:一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在写千姿百态的特点时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从不同的方位写云雾的独特姿态。二是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描写云雾独特姿态“白色绒帽”“玉带“茫茫大海“巨大的天幕”。在第四自然段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强调云雾变化之快。仿照课文我设计这样的仿写:
校园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来写一段话。采用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活动写的细致入微。如一位同学这样写的:
校园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你看操场上,跳长绳的同学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入;踢毽子的同学玩着各种花样,不管如何毽子都像飞舞的精灵一直在他们身旁;打篮球的同学正练习投篮,每投进一个都会引来一阵掌声„„大家玩得可高兴了。
三、段与段衔接的仿写
一篇好文章,文章的层次与段落之间需要运用一些句子把它们自然、紧密的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这种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衔接、转换的方式,就是衔接和过渡。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部分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莫高窟》第二部分描写分别介绍洞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具体描绘祖国西北的明珠莫高窟。第二自然段写两千多尊彩塑。用“有„„有„„还有„„”写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接着用“不仅„„还有„„”句式向大家介绍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个句子承上启下为介绍下文壁画而过渡使得段与段之间衔接更自然,内容更连贯,层次更清楚。课后,我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介绍一处景点。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学生的模仿得有板有眼。
语文的教学在于教师对文本资源的挖掘,留心挖掘,只要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恰当其时,就会让语文课堂成为阅读与练笔共舞的舞台,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文课堂呈现精彩纷呈。
第二篇:随文练笔仿写策略小结
随文练笔仿写策略小结 龚耀华 2010年10月
实物临摹法——仿写策略
课本是个内容丰富的材料库,选文是专家精选的名家名篇,取材广泛、意蕴深厚,许多内容能够成为我们仿写句式的借鉴材料。因此,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
1.遣词造句的仿写
教材中有许多特殊的词语,如连接上下文的关联词语、表示写作手法的修辞词语等,像这样的词语看似不起眼,但往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式兼拟人句式,连用四个“时而”把溪流的特点具体描写出来。课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用上“时而„„时而„„”写一个拟人句。 很快,许多优美的语句从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
最近的天气真怪啊!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阴雨蒙蒙,时而像夏天般炎热,时而像冬天般寒冷。真会变脸,简直令人捉摸不透。”
天上的云朵变化多端,神秘莫测。时而像一朵朵绽放的鲜花,把整个大地打扮得五彩缤纷;时而像一群群翩翩起舞的蝴蝶,为万紫千红的春天增添光彩;时而像一只只凶猛的狮子,张牙舞爪;时而像一匹匹温顺的小羊,吃饱了喝足了,悠闲地躺卧在软软的白垫子上休息。”
又如本课中有这样一个设问句:“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一问一答的句式,结构简洁,而意思表达清楚明了。于是,我让孩子们动笔写一写设问句式。孩子们的模仿能力令人称奇,不仅结构酷似,而且内容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怎样高的山峰呢?山顶直冲云霄,连半山腰都缠绕着轻盈的云带,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高的山峰。”
像这样的经典语句,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教师有心,充分发掘出来,带领孩子们临摹仿写,持之以恒,定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潜心会文”,认真地研读,细心地挖掘,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切入点,总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出“随文练笔”的有效结合点,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化,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延伸……只要找准了读写的生长点,就不难让学生“心花怒放”!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精彩
所谓“随文练笔”,是指跟随阅读教学,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写作训练。科学选择“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关系重大。教学实践证实:准确、巧妙地选择“随文练笔”的生长点是关键。真切自然的切入,才能使学生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且不留痕迹。
一、于动情处写出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的耐人寻味之处。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可以有效地使他们将语言内化、将情感积淀。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一文,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不断拨动,表达欲望被不断激发,正是学生情动时,王老师抓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深情描述:“我心潮澎湃,一遍遍地对母亲说,对着那个在七、八十台缝纫机下埋头苦坐的母亲说,对着那个脊背弯曲的母亲说……同学们,‘跑出去’的后面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拿出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沙沙”写来,此时他们笔下流淌的岂止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激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水到渠成,此时学生不仅收获了刻骨铭心的感悟,还积淀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言和精神得到同步提升。
二、于空白处写出丰富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许多文章的作者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的、精练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读中想象。还有的余意未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点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训练学生的想像、表达能力。
(一)抓文中的省略号
教材中许多内容的省略处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在充实文本的同时提升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掌声》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教师抓住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练笔题: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
(二)抓语言的拓展点
小学生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的想象总是充满了灵性,只有放飞了学生的灵性,才能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课堂上抓住语言拓展点进行适时的小练笔,则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天空。
如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结尾处作者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一句话略写了司马迁第二次写《史记》的经过,执教者抓住此处拓展训练,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这13年里司马迁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请你想一想并写下来。由于“点”选得好,学生写得很好。
如有学生写道:
生1:司马迁为了能把《史记》早点完成,这13年里,他每天笔耕不辍。到了酷暑,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可他依然坚持在油灯下写
书。昏黄的灯光映着他那疲惫不堪的脸,汗水湿透了他的背……
生2: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没有火炉烤火,司马迁的手冻得通红,几乎握不住笔,可他使劲搓几下,又重新拿起笔……
这样着力引导学生挖掘“未尽之言”,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文本的内涵逐步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
三、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在文本的单薄处进行练笔,能活化词语、句子所描绘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更加饱满、丰润、富有生命力。
本来静止、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词语被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奇妙的生命活力,原本单薄的“坎坷”变得厚重了,阿炳这一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合于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
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潜心会文”,认真地研读,细心地挖掘,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切入点,总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出“随文练笔”的有效结合点,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化,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延伸……只要找准了读写的生长点,就不难让学生“心花怒放”! 第四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仿写练笔的好处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仿写练笔的好处
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一句、一段、一篇的写作方法来练习写作。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就如书法中的临摹一样,是学生写作的良好开端。可以让学生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降低了写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可见,“从仿到创”的确是习作练习的一条重要
途径。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淡淡“仿写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存有哪些好处。
一、仿写句段,促使语法逐步规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要细细品读时说: “阅读时最重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模仿课文中基本句型、句式、常用句群做写话训练,就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句子概念,了解句与句的结构关系,扎扎实实地打好用词造句的基本功,使语言逐步合乎语法规范。
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无暇的翡翠。”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明白这是什么句式,然后模仿这个句式写“天气真热啊”这句话,有机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写比喻句、拟人句等。
仿写句子是如此,仿写段落也是一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仿写段落,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如学生读过《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槐米一段后,我让学生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种花;再如,此文中的第三段开头写天热的小片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仿写天热不同的人或动植物的不同表现,就自然轻松得多了。
正是课文中这些精彩的片段,启发了学生模仿的兴趣,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才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凭借,让孩子们在一次次仿写中学会了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
二、仿写篇章,学会立意选材构思
在小学低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中,读中学写、以读导写、仿写片段也都是顺应儿童模仿这一特点展开教学的。尤其是片断训练,范围较小,笔墨集中,易于操作,是作文基本功的单项训练。无论记叙事情,描述人物、景物,或是说明道理,表达情感,总得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写,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方
面,写得文从字顺,有条有理,明白具体,联段成篇也就顺理成章了。
模仿写作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但不是抄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以课内文章或课外选文为例,在大量的单项仿写基础上,把学到的技巧,积累的素材,综合整理运用,组成文章。一般的程序是通读一组课文,精读一篇范文,借鉴“范文”的思路,仿写一篇写作。从选材、立意、想象、描写、结构等方面指导学生加以借鉴,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法很有特点,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段式,按季节顺序,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不同的景物的不同特点。我让学生选写《美丽的田野》、《美丽的校园》等。在进行仿写训练过程中,并非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仿写材料的,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拓展空间的片段来进行仿写练习。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生发点才行。如《科里亚的木匣》文中有科里亚埋木匣的动作描写片段,我们可让学生仿写自己做的一件事,种花、拖地、洗碗、泡面、等,进而体会动词的准确性。久而九之地,在这些语句优美、文理严谨的范文或典型的片段的感悟下。学生便会很轻松地抓住这一仿写契机,他们写作兴趣也就会在一次次训练中被激发出来,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就会随之有所提高。
三、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求异求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要给学生创造各种生活的机会,积累各种写作素材,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材料,习作时才能“我手写我感、我手写我思”,才能收放自如、各抒己见,使得自己的文章变得异彩纷呈。
事实上,模仿仅仅是起步,最终是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走向创造,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来。作文中要有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受,富有个性,具有新意。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思路写作文,使学生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向独特方面发展,教学生学会对习作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分析,求新求异。
如对于同一事物和同一人物,你写这方面的特点我就写其他方面
的特点
第五篇:随文仿写修改
随文仿写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进入三年级,更是孩子们作文写作的起始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成为语文教师首当其冲的难题。以往我们费尽心机,百般经营,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但收效甚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纵观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孩子们具有极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平时学习中学到的词语,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的“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文本资源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难度小,负担轻,学生兴趣浓,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丰富练笔策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针对三年级语文写作教学注重片段教学的特点,我们应因文、因人而异,主要训练策略有: 1.片段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
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花钟》一文首段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借助这一 (2)构段仿写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再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3)篇章仿写
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可以模仿同一类素材的描写,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后,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植物等等;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比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模仿文章的结构,从“书的来历”“书的内容”“读后感受”三个方面练写读后感;还可以模仿写作的顺序,如《金蝉脱壳》中“脱壳前——开始脱壳了——脱壳后”的描写顺序,《黄果树瀑布》中的“移步换景”等。
回放经典,模仿文本,不仅让学生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了作者的手法,去再现自己的快乐写作之梦。(4)立意
仿写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或敬畏的一种植物。如“仙人掌”、“青松”、“秋菊”等等。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2.启发思维,拓展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
(1)填补空白
如《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美景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此时趁兴问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草原是一首诗/云朵舞着轻纱/风儿轻轻地呢喃/河流唱着欢歌/牛羊快乐地奔跑/无需修饰/ 不用雕琢/ 草原就是一首美丽的诗。”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更进一步地加深学
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2)扩展情节 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内容扩写具体。例如,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时,可带领学生用“添枝加叶法”来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教师可先让学生想想这句
话中“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这株柳树到底经过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艰难困苦,文中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只是“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你能也来想象一下这株柳树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具体写一段话吗?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看图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负荆请罪”这是极为概括的,教师不妨出示文中的“负荆请罪”插图,让学生把握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想象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4)换位改写
改写常见的有角色换位和文体换位改写两种。
角色换位改写,就是把自己设想为课文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比如说学完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后,就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火星。这就是角色换位的改写。而文体换位改写在小学课本里最常见的就是把古诗改写成一段现代文。如学完了五年级的《游园不值》一诗后,联系诗意以及诗人叶绍翁访友不遇偶遇探出墙的一枝红杏的前后心情变化,学习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写“游园不值”的故事。这样的古诗改写,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意,深化文本,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的能
力。
3.升华情感,深化文本
(1)小结抒怀
如《草原》一课后,我激发学生兴趣说,如果你是这次到草原旅游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草原呢?请你动笔写篇导游词吧!一个学生写道: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这里的天空明朗、空气清新;这里广阔无边,一碧千里;这里牛羊成群,骏马飞奔;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里的食物也是风味独特、与众不同,有手抓饭、烤羊肉、奶豆腐等等。让
我们快走进草原尽情享受吧! (2)文尾续写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课文《爱之链》末尾写道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借助对文本的感悟,表现故事。再如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他还吹竽吗?”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
新的境界。(3)读后感言
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一文的课后就安排练笔“你从夏洛蒂身上学到了什么?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读后感。”或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设计练笔:“你想对勃朗特三姐妹说些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两道练笔题时,必定会对文章再一次进行解读,会再一次感受勃朗特三姐妹的坚强,会再一次被三姐妹的坚
韧不拔所震撼。
阅读教学明确要求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
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要提高习作能力,仅靠每学期几篇计划作文是不够的。坚持写“小练笔”,“大作文”自然也差不了了。
(三)重视练后讲评
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手段。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了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成为一种应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