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与社区建设
一、导述
1、党的十七大举世瞩目,总在报告中指出: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一是保障社会的政治方向。二是保障社会的基本制度。三是保障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党 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分12个部分56 项要求。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4、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
指导思想 之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7个改革重心: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 --指向经济问题的非经济部分。
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约束型经济指标的考核,经济类发展指标权重将从60.7%降至22.7%,社会发展指标将从39.3%提至77.3%。
二、社会 社会管理 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者
1、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2、社会管理主要是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3、社会组织指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
4、公益性社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
2
体。
5.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三、社区 社会公共服务 社区服务
1、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上相互的社会实体。或者说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
在层面,树立依法治理社会的理念
在社区层面,建立协商共治机制
在小区(居民委员会)层面,实行民主自治
2. 社区的特性 社区是城市化的产物,社区建设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
(1).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社区的接口 。
(2).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3
(3). 社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 。
(4). 社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演兵场。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
和谐社区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社区服务 第二社区环境 第三社区文化 第四社区稳定
第五居民自治 第六党的领导
3. 社会公共服务
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公共服务 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这四项职能都是国家应承担的,都属于由公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国家的职能。
4、社区服务是指、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特 征
4
1.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2.社区服务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产业,它与经营性的社会服务业是有区别的;
3.社区服务不是仅由少数人参与的为其他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活动,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
四、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指由若干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
社区,是居民在私人空间之外的一个彼此沟通的公共领域,是居民培育和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公共意识的重要领地。
四、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应以独特的社区理念、行为准则和形象标识的系统建设和长远规划,逐渐培养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
一是价值导向性。二是情感归属性。三是行为引导性。四是教育实践性。
5
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觉文化 环境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古人云:“治人之道,首在治心”。
社区文化的建设所关心的是能给“现代民族国家”带来和谐社会关系的那些是非曲直观念。关系到社会凝聚的价值观既是“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
❖ 社会心态∶
奋发进取 理性平和 开放包容
❖ 社会氛围∶
修身律己 尊老爱幼
勤勉做事 平实做人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 社会风气∶
6
知荣辱 讲正气 尽义务
扶正祛邪 惩恶扬善
五、国外社区
在社区服务的建设过程中,英美两国立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国家主导型和社会化模型。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加强的聚合作用;二是确立社区服务的多中心供给机制;三是推动第三部门的多元化组织格局;四是积极推进民众的社区参与。
1、美国的社会化发展模式《美国地方都做什么》
美国从联邦到地方都有明显的“有限性”特点,其有限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大社会”,不包揽一切,不主导一切,行政的力量十分有限。
乔治亚州州的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财政就退出,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财政就介入,因此,该州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七,其次是医疗健康(17%)、公共安全(8.5%)。
美国社会管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由早期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模式转向由、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治理的模式,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联邦所有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各种福利项目) 几乎占去了其财政开支的60 %。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帮助的美国人不得不转向其他福利资源———私人、慈善和志愿组织。
7
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社区服务局。社区管理委员会 。非营利性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管理,是社区服务的具体承担者。社区居民。社区听证会。
美国的社会治理制定,市区两级行政参与、社区委员会自主治理、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完整而规范的制定。
四个原则:
一是自治原则。社区最高权利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进行自我管理。
二是服务原则,主要社会组织承担。
三是责任原则,社区居民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社区的治理者,关注、参与、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理性原则,协商式、相互妥协、广泛认同。
2、英国的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
20 世纪60 年代,英国内政部以反贫困为目标,于1969 年 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旨在解决以贫困为主要目标的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在国内选出12 个贫困社区, 每一个社区大约有3000-15000 名社区成员,以五年为一个周期。
每个实验区的建立,都会相应设立一个由社区行动主任负责的行动小组和一个以研究
8
主任领衔的研究小组。负担75%的行动经费和全部的研究经费,剩余25%的行动经费由地方提供。
理性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具体上,英国逐步缩减在具体事务上的投入、保障稳定的财政投入、强化的监管能力,并大力推动第三部门的福利供给,充分挖掘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
1998 年英国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 旨在促进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增进社会融合、提升公共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该协议确立了双方的共同愿景、合作原则和各方责任,为非组织在保持的基础上与开展积极的互动提供了基本框架。从1995 年至2005 年,英国已注册的慈善组织已从12 万个上升至16 万个以上。此外,还有5.5 万个社会企业和几十万个小型社区组织。
3、 新加坡模式
人民协会成立于1960年,负责社区发展的法定机构,董事会由总理兼任,组织大众参与教育、社会、文化、体育、文娱等社区活动。
1991年1月新加坡发表
《共同价值观》 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上。
9
关怀扶助,尊重个人。 求同存异,避免冲突。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综 述
何谓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现今的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体、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就业等方面。
实践与探索
(1) 党建引领(社区生活共同体)
(2)引导( 制度 监督)
(3)社会(市场)化运作(社会组织 专业化 职能剥离 资源整合)
(4)项目化管理(精细化)
(5)志愿者参与服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