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选择、判断题(每题1分):
第一章:
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 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 两种要素 。 3、在完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 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7、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贸易的收益。
第二章:
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 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 相对 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 机会成本 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有: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差别; 劳动生产率 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 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 线性 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 直 线段。
7、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有: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
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 C、
A、李嘉图 B、罗布津斯基 C、哈伯勒 D、穆勒
第三章:
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 赫克歇尔 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和罗伯津斯基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等构成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 商品价格 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4、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5、依据罗伯津斯基定理,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 贸易条件 。
6、H-O理论是指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论,又称 要素比例论(资源配置论)。
7、依据克鲁格曼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判断,在某省的制糖业、水电业、汽车业、有色金属业4大产业中,发展 汽车业 业,最有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景。
8、H—O理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 比例 不同,从生产 要素比例 的差别来说明贸易的基础。
9、在H-O理论中,机会成本是 递增的 的。
10、在X、Y两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KX/LX < KY/LY,我们称X是 劳动密集型 产品,Y是 资本密集型 产品。
判断题:
1、印度是软件生产大国,拥有的资本绝对量大于新加坡,但人均资本占有量小于新加坡,印度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新加坡是资本丰富的国家。(F)
2、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比率(PK/LL= r/w)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F) 3、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国家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以H—O理论适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F)
4、我们可以用新贸易理论来解释电子产品的贸易。(T) 选择题:
1、保护贸易具有使生产要素价格逆转的趋势是指 D 。 A、H-O定理 B、H-O-S定理 C、R定理 D、S-S定理 第四、五章:
1、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属于一种 短期分析 。
2、特定要素模型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 一国收入分配 的影响。 3、在短期情况下,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 相反的 方向变化。 4、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主要从 需求 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基础。
5、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主要从生产技术的 变化 角度来解释贸易的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利益学说。
6、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 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
7、当假设消费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收入水平时,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就不再是相对价格差异,而是需求结构 的相似性 。
8、两个国家 的人均收入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9、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 动态 演变。
10、产品周期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 成熟期 。
11、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应着重从需求因素方面给予说明,收入变动 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判断题:
1、汽车行业的资本设备和纺织业的资本设备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特定资本,无论是在1年2年内,还是在20、30年内都无法自由流动。(F)
2、 η< 1—低质消费品,η> 1— 奢侈品,1 > η> 0—日用品(F) 选择题:
1、在决定需求的因素中,属于喜爱偏好范畴的有: A、B、C、E 。
A、美国人对圣经的需求 B、中国人放鞭炮C、中国人对茶叶的需求D、南方人对竹凉席的需求 E、旧社会北方老太太对小脚布鞋的需求。
第六章:
1、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主要从 生产规模 的差别说明贸易的基础。
2、产业内贸易理论由产品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论 三个原理作为支柱。 3、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 的特点。
4、克鲁格曼认为大多数工业品,如飞机、汽车的市场是 不完全 竞争。 5、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大蒜、汽车贸易属于 产业间贸易 。
6、依据克鲁格曼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判断,在某省的制糖业、水电业、汽车业、有色金属业4大产业业中,发展 汽车 业,最有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景。
判断题: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F) 2、电子计算机、轿车、飞机制造业属于规模收益递增行业。(T) 3、可口可乐、红牛、芒果汁等属于市场定向型产业。(T) 选择题
1、德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是 C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是 C 。
A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 B 产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 C 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下述属于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有: B、C 。
A、奔驰、本田牌轿车的进出口 B、李宁牌服装出口转口美国 C、中国的石油贸易
3、依据波特“新竞争经济学”原则,在某省现有的下列重要产业中,那一产业最适于产业集聚,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E 。
A、建材业 B、蔗糖业 C、水电业 D、有色金属 E、汽车业
第七章:
1、各国对对外贸易的干预手段可分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2、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
3、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消费者。
4、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 。
5、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达到保护本国生产的非关税措施,它所起到的贸易作用往往比关税要大,不易渗透。进口配额的影响效应与关税大致相同。
6、进口配额常常与进口许可证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透明度较差,容易引发“寻租”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7、出口补贴是对出口采取补贴的方法,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扩大本国出口。 8、倾销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进口国的生产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进口国的生产者往往会要求采取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他国倾销的影响。
9、倾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倾销,另一种是掠夺式倾销 。
10、对外贸易的主要措施包括三大类:关税 、非关税壁垒措施、 鼓励出口和出
口管理措施。
11、我国的关税是复式关税税制,主要利用配额、许可证 来控制进口。 12、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13、我国在今后5年的时间里将初步建成低税率 、宽税基、硬税制、严征管的关税制度。
判断题:
1、管理贸易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又叫有组织的贸易。( T ) 2、自愿出口、歧视性公共采购、提供开发基金属于进口保护贸易。(F) 3、凡以货物价格作为征税标准的关税叫从量税。( F ) 4、同时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税率计税的叫选择税。(F )
5、自愿出口是违背出口国本身的利益,是一种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T ) 6、鼓励出口措施有:出口信贷、采购、出口补贴等等。( F )
7、20世纪90年代,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还不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T )
8、实际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名义关税税率是我国关税税制的特点之一。 (T)
选择题:
1、 B 的含义是对每单位贸易商品征收一固定税额,中国主要实行 B 。 A 从价税,从量税 B 从量税,从价税 C 从量税,选择税 2、中国加入WTO表明今后中国的贸易是朝着 C 方向发展。
A 保护贸易 B 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 C 管理贸易
第八章:
1、在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那个关税称为最佳关税。
2、最佳关税的条件可表示为关税的边际收益等于关税的边际成本。
3、幼稚产业论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保护那些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观点,但这种保护只能是一种暂时性 的。
4、判别幼稚产业的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中,穆勒标准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 而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仅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来的预期收益的现值应能抵消现在的保护成本,坎普标准则更为注重 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5、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将贸易与宏观经济联系在一起,把贸易作为实现总需求目标的一种选择。
6、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干预下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上争夺有限的垄断租金。
判断题:
1、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改善国际收支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F) 2、自愿出口、配额、反倾销等是进口保护(T)。
3、倾销、出口补贴、不保护知识产权、不出口产品等被视为不公平竞争行为(F)。
第九章: 1、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
3、关税同盟对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外的国家及世界福利都会产生影响。其对贸易的影响可区分为贸易创造 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
4、贸易创造是指由于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所带来的贸易规模 的扩大;
5、贸易转移则是指成员国实现自由贸易后所产生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同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
6、现实中,加入关税同盟对一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可利用同盟内的统一市场,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
7、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实际上是相互竞争 国家之间建立紧密型国际分工的新形式。
第十章:
1、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贸易自由化之路。
3、在多边贸易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其中,第一次发展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判断: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贸易协调组织。( F ) 2、倾销、出口补贴、不保护知识产权、出口产品等被视为不公平竞争行为。( T ) 3、关贸总协定是多边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的执行机构。(F)
选择题:
1、最惠国待遇原则在WTO中,实际意味着 C 。 A 互惠待遇 B 特别优惠 C 非歧视性 2、WTO促进公平竞争的措施之一是 C 。
A 保护知识产权和倾销 B反补贴和倾销 C 反补贴和约束采购 3、WTO争端解决(有上诉)需要时间 C 。 A 半年 B 一年 C 一年另三个月 第十一章:
1、从改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功能是相同的,它们最终都有利于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标准。
2、在定义较宽的三种基本要素中,土地不存在跨地域流动的可能性,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要素是 资本 。
3、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高资本边际产量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品流动的作用。 选择题:
1、一个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有3种进入方式可供选择: C 。
A、出口、直接投资、自愿出口,B、出口、间接投资、许可证,C、出口、直接投资、许可证。
2、偿债率 =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
过 C 。
A、30% B、100% C、20% D 8% 3、目前世界通用的债务指标: A
A、偿债率 出口债务率、经济债务率B、经济债务率、偿债率、出口现值债务率C、偿债率、经济债务率、出口现值债务率。
第十二章:
1、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与其区位和行业结构特点有关,但要维持一种所有权优势需要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
2、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
3、内部化的过程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为分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余地。
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便产生了公司和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推动力量的生产国际化进程。
4、公司的国际扩展过程和格局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相互作用同决定的。
5、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
7、交易成本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 、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8、系统风险是指不能被分散化过程所消除的风险,它产生于所有公司共同经历的事件(如国内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9、技术转移形式有着垂直、水平 、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10、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实际上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区位特定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记录了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贸易活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人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服务、收人和经常转移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在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均衡决定了其对外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反过来对国内宏观经济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章在介绍国际收支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时,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和内容的重新调整,为了避免与调整前的相关内容相混淆,所以在某些内容的写法上采取了比较的方式。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 2、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入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服务、收人和经常转移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
3、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 4、我国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的,扩大了对外贸易和金融项目顺差。
选择题:
1、 以下项目属于金融账户的有: B
A、债务证券 债务减免 B、特别提款权、外汇资产 C、货币黄金、股本证券 2、从从国际收支角度看,我国实行资本流动“宽进严出”,的,扩大了 C 顺差。
A、对外贸易 B、经常项目 C金融项目 D、收益项目
3、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民储蓄 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 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 。
A、大于 小于 过剩 B、大于 大于 过剩 C、大于 小于 不足 D、小于 大于 过剩 4、经常项目逆差反映了国民储蓄 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 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 。
A、小于 小于 过剩 B、大于 小于 过剩 C、大于 小于 不足 D、小于 小于 不足
第十四章:
1、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 支付手段 。 2、汇率则是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
3、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外汇供给者、外汇需求者及买卖外汇的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4、外汇市场具有国际清算、套期保值和投机等若干基本功能。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为了防止资金外流或流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对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所采取的性措施。
5、外汇管制措施主要体现在对经常项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上。
6、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过程内容有三个方面: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和证券市场国际化。
7、管理浮动又可以分为单独浮动、钉住的浮动和联合浮动。 8、我国《外汇管理条例》所称的外汇是静态含义上的外汇。 9、某日伦敦外汇市场挂牌£1 =$1.6000,3天后变为£1 =$1.6100,表示美元汇率 下跌;或£1 =$1.5900,表示美元汇率 上升 。
10、某日中国银行挂牌$100 =¥831.30,3天后变为$100 =¥832.60,表示美元汇率 上升 ;或$100 =¥829.90,表示美元汇率 下跌 。
选择题:
1、票据发行便利具有: B
价格风险转移创新、B、信用风险转移创新、C、流动性增强创新。 2、下列各组金融创新方式属于价格风险转移创新的: B
A、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 B、浮动利率债券、金融期货 C、货币期权、可转让存单 3、下列对冲基金属于高风险对冲基金的有:B
A、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量子基金 B、老虎基金、量子基金C、罗伯逊管理的对冲基金。 判断:
1、对冲基金的特点是买空卖空、投资战略保密、高风险高回报。 ( T )
第十五章:
1、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 含金量 来折算。
2、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3、绝对购买力平价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 ;
4、相对购买力平价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 原因。
5、利率平价理论主要说明金融资产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中两国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 6、利率平价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两种。
第十六章:
1、调整国际收支失衡最基本的三种理论是指弹性法 、吸收法和货币法。
2、弹性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相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但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的供求弹性。
3、在各国国内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的出口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时,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
4、“J曲线”效应是指在贬值过程中,贸易收支差额先降后升。
5、吸收分析法是凯恩斯的乘数原理 在弹性分析法中的一个应用。该方法说明货币贬值只有在收入相对吸收增加时,贸易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6、货币分析法强调 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中的作用。
7、在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以适应货币需求这一过程加以恢复。
8、在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汇率 的变化来自动调整。
第十七章:
1、在开放经济中,一国的宏观经济需要兼顾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个“目标”。 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则至少需要两个工具。 3、分配法则为:将国内平衡的任务分配给财政,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
4、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在改变国内收入方面是无效的;而财政 能有效地改变国内收入,可用来刺激国内经济。
5、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会通过国际收支的调整机制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其他国家。
第十八章:
1、浮动汇率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将通过汇率的调整而自动实现。 2、浮动汇率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目标将仅限于国内目标 。 3、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的货币。
4、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就业目标、物价目标和国际收支目标。
二、名词解释(1题,每题5分):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和这些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 =△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 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提供曲线、贸易条件。
重商主义:是流行于17、18世纪西欧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得益,一方受损)”,一个国家只有当其他国损失时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他们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主张管制进口,奖励出口,对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管制。
绝对利益: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过就可以通过专业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比较利益: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绝对劣势相对小些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
提供曲线、: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表明一国为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从供求两方面来考虑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其公式为:T = PX / PM。这里,T代表贸易条件,PX 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第三章: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R定理、纯粹增长利益、悲惨型增长、里昂惕夫反论、人力资本说、R&D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学说、信息贸易理论、要素密集反向。
要素禀赋: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着说是不同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 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叫H-0-S定理,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A国和B国的工资相等,会使贸易各国的利率相同,会使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R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纯粹增长利益: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不考虑贸易条件情况下经济增长对A国福利的改善,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增长利益。
悲惨型增长:由于增长使一国增长后比增长前更贫困而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没有贸易的增长还可以增加国家财富。
里昂惕夫反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dity),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其与赫一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就是人拥有的能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教育、工作培训、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性状。这就暗示着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的出日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R&D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学说:研究是指与新产品紧密相关联的思路、技术、工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发是指新产品的设计与试制。不同国家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充裕的资金、丰富的自然资源、高质量的人是从事研究开发的条件,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是研究开发产业化的基础,研究开发的变化可以产生新的比较利益,它不是靠扩大已有的规模,而是通过向研究、开发投资取得的。
信息贸易理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组
成部分,占有信息便会产生贸易,信息本身同时又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是一种软件要素。
要素密集反向: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四章
特定要素
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第五章:
重叠需求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重叠需求理论: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技术差距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后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步消失。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
第六章:
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异质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巴拉萨指数、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差异产品、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异质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a、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b、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 c、转口贸易
d、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 e、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关瓜果的进出口。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的不同上;同时,需求因特点不同也会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生产规模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产品平均成本会比较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这叫规模报酬递增,也叫“规模经济”
巴拉萨指数:产业内贸易在一国总体贸易(贸易总量,或某一大产业如制造业的贸易总量)中的重要性可以由如下巴拉萨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公式计算:
巴拉萨指数=(1-|X[,i]- M[,i]|/X[,i]+M[,i])×100,(2—10)
其中,X[,i]:中国商品i对某国(地区)的出口(FOB),M[,i]:中国商品i自某国(地区)的进口(CIF);产业内贸易份额也等于1减去净贸易额或产业间贸易额在国家贸易总额中的份额。产业内贸易份额为一个在0—1之间(或%)的数字。如果所有贸易都是在产业间进行的,则各个产业不是仅有出口就是仅有进口。在这种极端的案例中,所有贸易都是产业间的,产业内贸易份额为0。如果各产业的进口量都与出口量相同(X=M),则产业内贸易份额便为1(或100%)。如果某些贸易为净贸易,某些贸易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份额数值便位于0—1之间,其数值大小表明着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
不完全竞争:经济理论中,有两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两种典型的不完全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垄断竞争:许多厂商出售同一种差别产品,而且进出该产业都比较容易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
差异产品:同类产品中产品性质有所差异的产品
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整个产业产量增加时,每个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都会降低。
第七章:
关税、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倾销、掠夺式倾销、持续性倾销、反倾销税、生产效应、保护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税收效应、国际收支效应、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配额租金。
关税: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课征的一种税收。 从价税: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课征的关税。
从量税:按照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如重量、数量、容量等为标准课征的一种固定税额。 复合税:同时采取从量、从价两种方法计征的关税。 倾销:出口国企业用低与正常的价格在国外销售产品。
掠夺式倾销:某种商品暂时一以低于国内价格或成本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以将该国的生产者逐出市场,待其占领市场后再提价俩弥补过去降价出售的损失。
持续性倾销:国内垄断者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考虑,长期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
反倾销税:这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
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
保护效应: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同类商品受到保护 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 关税的税收效应: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国际收支效应:平衡国际收支
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生产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一些国内资源从更有效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转向了低效的进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消费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消费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提高了,同时也打乱了外国的消费模式。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关税是否等于或高于国内价格上涨额,即出口国是否也负担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这涉及到关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又称之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果。
非关税壁垒:除关税以外的其他商品进口的措施。
进口配额:直接进口数量的重要措施,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
配额租金: C部分,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这里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第八章: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保护就业论、最佳关税、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坎普标准、有效保护率。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应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但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工业的建立初期,他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的制造也想竞争,为了使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工业发展壮大,应该给予适当的扶持,待到他们成长以后再让他们到国际市场自由竞争。
保护就业论: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观和宏观。前者指某个行业得到保护,生产增加、就业也增加。后者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之上的。他看到了古典经济学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和只重视供给方面的不足,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最佳关税:使一国的贸易条件得益超过其贸易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达到最大
化的关税水平。
穆勒标准:某种产业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这样的企业就是幼稚企业。
只要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对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为幼稚产业。
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坎普标准:除了包含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又加进了产业在被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有效保护率:关税使国内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第九章、第十章:
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次优理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TO、G—7高峰会议、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SDR(特别提款权)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对非成员国则指定统一的关税率。 自由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一切贸易壁垒,实行区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对非成员国保留自己的贸易。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它允许参加国之间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
次优理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那么尽量满足尽可能多的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并且这样做通常会导致次优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并仅在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并不必然产生次优的福利状态。
贸易创造: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出现以较低价格的产品消费取代原较高价格的国内生产的相关产品消费而获得的利益。
贸易转移: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产生消费者为降低成本而转向其他相关(替代)产品进行消费的情况。
经济一体化:制度派所说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功能派则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经济联盟的特点是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货币和汇率。当汇率的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欧盟是目前最强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某些方面成员国已经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了该组织(如货币、金融、内部市场、外贸),使得欧盟越来越像一个联邦制的统一国
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辩论,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12月17号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签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布雷顿森林协定,并于1945年12月生效。按照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6年3月,次年3月开始工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为,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竟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根据1944年7月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947年皿二月起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宗旨为,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 WTO: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年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h),它是经过成员国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脐的发展。
G—7高峰会议:G--7高峰会议是指西方7个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首脑,定期就世界经济的重大事务进行磋商的会议。在会议上,7国的根本宗旨在于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的较少。 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15年内分三阶段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然而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产品全部价值的62。5%是在成员国内生产的,才能享受免税待遇;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成员国一致给予所有的北美金融公司以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的,公平招标;严格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的规定等。
SDR(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款权定值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市值不是固定的。
第十一章:
要素国际流动
答:是指资本、劳动、技术等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
答: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长期资本流动
答: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一般而言,长期资本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等。
直接投资
答: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设厂开矿等)。直接投资是资金投入到采矿业、工商企业、农业生产的股权资本、利润再投资、公司的资金转移等,但直接投资总是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间接投资
答:是指通过购买国外或企业股票或债券的形式的对外投资,间接投资大都属于证券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
答: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包含着许多形式,但大都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短期资本流动大都以各种商业票据、短期债券、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以及活期存款等形式存在。
国际技术转移
答:是指用于生产的工艺、程序和方法等系统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属于软件的流动,技术转移的形式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的使用、制造技术的传播等。具体的转移形式则有着垂直、水平、简单型、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两缺口模型
答:两缺口模型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公式:
I—S=M一X
公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
中性技术进步
答:在技术进步中没有引起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即此技术进步既未节约劳动也未节约资金,属于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上升,因此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下降.因此属于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迸步。
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答: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经济战略上大都经历过三个阶段:新产品出口、直接投资生产该产品和技术转让。三个阶段之间互有联系,按一定规律实行周期循环。
适用技术
答:适用技术是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禀赋特点、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相适应的技术。
偿债率
答:它的经验含义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用公式表示如下: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
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 出口债务率
答:它的经验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100%。
经济债务率
答: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第十二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邓宁在1976年提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 = 所有权特定优势十市场内部化十区位特定优势,实际上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生产区位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这也是当代对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所有权特定优势
答: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一种当地同类企业不具备的特定所有权优势条件,例如,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市场销售优势、资本融资能力优势等等。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没有这些特定所有权优势,它就很难在东道国战胜当地的竞争对手而生存下去。
内部化理论
答: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将所有权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的能力,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如新产品缺乏价格可比性。在寡头市场的情况下难于议价,这样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内部的经营空间,在内部实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克服在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不利条件。
区位特定优势
答:区位特定优势是指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的各种,即国际投资的软硬条件等等方面的优势。它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该国去进行投资的原因。
交易成本
答: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是指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中间产品
答: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投入,如技术、信息、营销技巧等等无形资产。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内部化理论的基
础。
转移作价
答: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经济的差别,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转移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通过人为定价策略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 答: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国际收支是一张统计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表现为经济体向外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体从外部引进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经济体融人世界经济的各项经济活动。
经常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资本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金融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补充信息
答:补充信息不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将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其他重要交易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如特殊融资渠道、各种国际收支会计处理等)来得到反映,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要。
国际头寸
答: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它与国际收支表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衡,其数值为一个经济体给予或从世界其他地方得到的那部分净值。国际头寸的构成为资产、负债,项目与国际收支的金融账户一致,如有对非居民的债权和债务、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等。
国际收支失衡
答: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失衡会造成许多不同的影响,对外,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
第十四章: 外汇
答:一般意义上外汇的定义是:一国货币当局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行支付的债券。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外汇所下的定义,外汇是一个经济
概念,它是指货币行政当局(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以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短期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动态外汇
答::从动态的含义讲,外汇是指通过汇兑方式进行不同经济体之间债权、债务的转让和支付的活动与过程。
静态外汇
答: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则是指把以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转变为以另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的手段与工具。
汇率
答:是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国际汇率制度
答:国际汇率制度是各国货币汇率制度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各国货币比价确定的原则和方式、货币比价变动的界线、货币比价调整的手段,及其维持货币比价所采取的措施等等。国际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以及联系汇率制度等类型。
储备资产
答: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部资产。按照国际惯例的概念,储备资产的定义为:各国货币当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同其他资产有保障的兑换性来支持该国汇率的所有的资产。外汇储备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增加国际清偿力以及实现其他各种目的。
直接标价法
答: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又叫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答: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是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又叫应收标价法。
法定汇率
答:从外汇汇率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的划分,为规定的本币对外币比价。 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
答:按照银行外汇交易性质划分的,买入汇率是银行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的价格;卖出价则指银行向客户出售外汇的价格。
基础汇率与套算汇率
答:通过第三种货币为中介得出来的汇率为套算汇率,或交叉汇率,而那些货币与中介货币形成的汇率则为基础汇率,或基准汇率。各国大都以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
固定汇率
答:按照汇率制度进行划分的汇率,指两国之间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浮动汇率
答:指一国货币对外汇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货币当局没有义
务进行干预的汇率。在实践中存在着自由浮动与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相结合的情况。
管理浮动
答:管理浮动:在汇率浮动幅度不大时,不干预,但如果汇率浮动过大,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使外汇市场汇率向本国有利方面浮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实行管理浮动。
即期汇率
答:成交后立即,或最多在成交后两个交易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适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
答:成交后在约定日期(3天以上,1年以内,通常为3个月)办理交割的交易所适用的外汇汇率。
升水
答:远期汇率贵于即期汇率叫升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 升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升水。 贴水
答: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叫贴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贴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贴水
金融创新
答: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的创造或金融工具的创造;广义的金融创新除了指金融产品的创造之外,还包括新的金融交易技术手段的创造,新的金融市场的创造,甚至把金融理论的创新也包括在内。
价格风险转移创新
答:所谓价格风险转移创新,是指经济行为人在他们之间转移金融头寸所具有的价格风险而采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信用风险转移创新
答:所谓信用风险转移创新,是指经济行为人在他们之间转移金融头寸的信用风险而采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对冲基金
答:对冲基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随着期货、期权等交易的出现而兴盛起来的。性质:成立对冲基金最初是想通过长买短卖等交易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和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回报率。但到现在发展的结果是成为金融冒险家投机交易、牟取暴利的工具。
第十五章:
铸币平价理论
答: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各国均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括的黄金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传统购买力平价说
答: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总结创立的。购买力平价论是纸币本位的产物,理论的核心是解释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而后者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绝对购买力平价
答: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的比率)。其基本公式为:E = Pa/Pb。其中:E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
答:为当两国都在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的比率)。Et = E0 {(Pat/Pa0)/ Pbt/Pb0 },其中E0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 t时的汇率;Pa0为基期A国的物价指数;Pat为A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Pb0为基期B国的物价指数;Pbt为B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
一价定律
答:是购买力平价分析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经济中的一价定律是指在有无数交易者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利率平价理论 答:利率平价理论主要说明金融资产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中两国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利率平价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两种。前者认为,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而在抛补利率平价中,套利者不仅要考虑利率的收益,还要考虑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抛补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均告诉我们,如果本国利率上升,并超过利率平价所要求的水平,本币将会预期贬值;反之,则升值。
货币模型
答:货币法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主要的分支之一,货币法中有两个基本的分析模型,一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前者认为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后者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答:资产组合平衡法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主要的分支之一,资产组合模型指出,投资者根据对收益率和风险性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确定自己的资产组合。当资产组合达到了稳定状态时,国内外资产市场供求也达到了均衡,均衡汇率也相应地被确定;当财富总量(资产供给)发生变化时,通过汇率和利率的共同调节,资产组合达到新的平衡。
第十六章:
弹性法
答,由国内进口品和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引起的贸易平衡的改变。或:是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弹性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时应用的。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答:指出当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总和大于1时(EM十EX>1),外汇市场是稳定的(当进口品和出口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时)。
吸收法
答:在改善国际收支失衡过程中,通过改变汇率而造成收入变化来影响国际收支的方法。或:20世纪50年代米德和亚历山大提出了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偏重于建立商品市场均衡,在建议上则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Y=C+I+G+(X-M)。
货币法、
答: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提出的。该做法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
外汇管制
答:外汇管制是一国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人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对外贸易乘数
答:对外贸易乘数是凯恩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第十七、十八章:
内部平衡
答: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通常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
外部平衡
答:一国国际收支的目标。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经济处于一种适宜的、良性的增长过程。
FE曲线
答:表示国家国际支出平衡状态下,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斜率为正。 LM曲线
答: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不同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组合的曲线,通常斜率为正。 IS曲线
答:表示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各种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组合的负斜率曲线。
IS—LM—FE模型
答:IS-LM-FE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应用。模型中的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FE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三条曲线的交点E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目标。
蒙代尔的分配法则
答:蒙代尔认为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把内部平衡任务分配给财政、把外部平衡任务分配给货币;通过财政、货币交替使用的方法对付任何一种内外不平衡状态,实现良性循环,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简答题 第1章
1、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有那五大问题?
答:发达国家不断增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世界将为三大主要贸易集团的趋势;过于频繁变动的汇率(即各国货币国际价值的巨大波动),以及旷日持久的非均衡状态(即汇率长时间远离均衡);欧洲大规模和经常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东欧和前苏联面临的经济重组问题;众多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以及国际间日益加深的不平等问题。这五大问题就是当前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热点问题。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什么?
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宏观开放经济学,前二者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后三者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部分。
3、机会成本变动有那三种情形?它们用于解释那些贸易模型?
答:机会成本 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递增、递减和不变。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时,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上的,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4、关于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有那5种解释?
关于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有5种解释:生产技术的差别;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生产规模的差别;生产技术的变化;需求的差别。
5、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那三个问题展开? 答:(1)国际贸易的格局或形式,它主要研究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定商品流向的因素;(2)国际贸易的条件,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3)国际贸易的收益,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对双方国家、国家内部集团和全世界的福利影响。
第2章
1、了解重商主义观点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答:(A)更好的理解斯密、李嘉图等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反对干预经济的观点;(B)当今高失业率国家试图通过进口来刺激国内生产和就业,新重商主义时有发生。实际上,除1815年——1914年间的英国,没有一个国家有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者的观点。
2、斯密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集中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呢?
②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生产技术的优劣可以直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也可以间接地用生产成本来衡量。
③如果一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总之,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专业化和分工的基础上——与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根本区别。
3、李嘉图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这个原理假设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生产均处于劣势,仍然有互惠贸易的基础。因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②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较小(它的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较大(它的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③一个国家可能会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有出口的产品,都有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为什么李嘉图是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是不能被接受的?
答: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2)劳动是同质的(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实际上,劳动不是投入生产的唯一要素,也不是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有的商品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本,有的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劳动也不同质,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上不同。
第3章
1、什么是要素禀赋?
答:首先,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例如,A国拥有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TK/TL。
其次,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TK/T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稀缺的国家,反之亦然。
2、什么是要素密集度?
答: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Y)和两种要素(K、L)的世界里,如果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的比率大于生产X时的资本/劳动(K/L)的比率,我们就说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点很重要,它是判断一个国家究竟是资本丰富的国家还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的科学标准。
3、要素丰裕度的定义实物单位定义和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是什么?两种定义方法的关系如何?。
答:实物单位定义是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是用每一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rK/wL)来定义。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相对)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r/w值的大小),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两种定义方法的关系:用实物单位定义要素丰裕度只考虑供给方面的因素;用相对要
素价格定义要素丰裕度则同时考虑供求两方面的因素。
4、H-O理论(模型)包括那四大定理? 答::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罗布金斯基定理、斯托尔泼-萨谬尔森定理。 5、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主要有那6种代表性的观点?:
答:①战时经济论 、②自然资源论 、③关税论 、④人力资本论、⑤知识资本、⑥要素密集反向。
6、什么是要素密集度反向?
答:要素密集度的反向是指:某一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弹性相差过大时,这种反向就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赫一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均不再适用。要素密集度反向的发生是很少见的。
第4章
1、在国际贸易学中,关于供给面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人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
②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的关键在于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商品要素使用比例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长期,国际贸易导致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按相同方向变化。 ④短期,国际贸易导致两个部门的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按相反方向变化。 第5章
1、要素禀赋论与重叠需求理论、产品周期论的区别是什么? 答:1、供给与需求
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2、静态与动态
另一方面,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静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停的演变。
3、决定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 ②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但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③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不同。
3、“恩格尔法则”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品为主的变动。
4、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那5个阶段?
答:在第一个阶段,或称新产品阶段,这种产品仅仅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在第二阶
段,或称产品成长阶段,该产品的生产在发明国得到了改进,为满足国内外不断增长的需求,产量迅速提高。在这一阶段,国外还不能生产这种产品,故发明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均处在完全垄断的地位。在第三阶段,或称产品成熟期,该产品在发明国已标准化,发明厂商发现授权本国其它厂商和外国厂商生产这种产品也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模仿国就开始生产这一产品来满足本国消费。在第四阶段由于该产品已变得标准化,不再需要高技术工人了,而模仿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其它成本相对于发明国要低,故模仿国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上低价销售,发明国的产量开始下降,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最后,在第五阶段,模仿国在发明国市场上也开始向发明国低价销售,发明国的产量大幅度下降或完全停止。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通常被称为产品衰退期。
5、,悲惨增长出现的4个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第6章
1、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答:规模经济可分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外部和内部两种规模经济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内部规模经济是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联系的,而外部规模经济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一致的。
2、什么是产业内贸易?
答: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商品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出同一类产业中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中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别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的一大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商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3、什么是产品的同、异质性?
答:产品的同、异质性产业是指: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产品的异质性: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产品的同、异质,都会产生国际贸易。
4、什么是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什么是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答: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的不同上;同时,需求因特点不同也会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包括: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转口贸易;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关瓜果的进出口等等。
5、波特菱形理论包括那四个因素? 答:(a)要素条件,包括一国的天然禀赋与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
(b)本国需求条件,包括本国的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
国际化;
(c)相关支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d)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经贸理论、企业家才能等。波特认为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而产生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6、产业集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那四个方面?
答: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聚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
第7章
1、依据关税征收的方法,关税被分为哪几种? 答: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混合税。
2、管理贸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主要特征是:通过法律途径管理本国进出口贸易,通过国际协调途径处理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又叫有组织的贸易。
3、依据关税课征种类划分,主要的关税有哪几种? 答: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过境税。
4、WTO反倾销协议关于倾销幅度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进行公平比较。第二,货币折算依据的汇率。第三,调查期间倾销幅度成立的基础。第四,通过中间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比较。
5、从1992年到现在,我国主要进行了哪5方面的改革?
答:降低关税水平;理顺税率结构;减少非关税措施;扩大征税税基,稳定进口税收;建立严格征管制度。
第8章
6、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是贸易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进程相适应;二是在农工业时期要实行贸易保护,保护本国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三是对有前途的工业采取暂时性的保护,当被保护的工业成长起来后,应当取消保护;四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关税。
7、保护就业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要达到充分就业,就要对商品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投资、开支和净出口组成;出口会增加有效需求,进口会减少有效需求;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反之会减少有效需求,减少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进口增加1元,国民生产水平下降便超过1元,工作机会就少;反之工作机会就多。
第9章
8、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答: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第10章
9、WTO组织的5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非歧视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可预见性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鼓励发展与改革原则。
10、WTO组织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4)、审议贸易;(5)、处理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6)、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
11、中国加入WTO后主要开放那十大领域?
答:削减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对美出口(包括纺织品)急增、开放零售市场、开放专业服务、开放影音产品市场、开放汽车业、开放电信业、开放银行保险业、开放证券业。
第11章
12、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答:(1)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流动,从收益率低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2)由于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造成了资本国际流动。(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了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了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
13、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a、间接投资是一种单纯的货币资本的流动,是资本要素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流动;直接投资是一种综合生产要素流动,包括资本要素流动及相伴发生的技术、知识、信息、人才、管理经验等要素的流动
b、间接投资不能得到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控制权;直接投资则可以取得国外经营管理控制权。
C、间接投资不会使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直接投资则导致公司的诞生。
14、劳动力国际流动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答:①国民收人的国际差异;②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流动;③伴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及其他国际经济活动也会产生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这是因为的经济活动总要有本国的雇员随着资本;④今天劳动力日益具有流动的必要条件(如技能、人身自由等)也是促成劳动力国际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15、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答:具体的转移形式则有着垂直、水平、简单型、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第12章
16、公司的优势主要来自那几个方面?
答:①知识资产优势。②寡头竞争效应优势。③企业管理竞争优势。④规模竞争优势。⑤国家特有竞争优势。
17、市场内部化理论核心观点主要是什么?
答:①首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导致企业间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因不确定性太大——而造成经营成本上升,赢利能力下降。 ②其次,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采购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必要进行市场的内部化。③内部化的目的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③追求利润最大化。④大型垄断企业的优势之一是拥有特殊的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的特点:一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不会贬值损耗,会使资产增殖;二是无法通过公开市场准确定价销售,
只能通过内部市场销售并利用。
18、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的无形资产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②无形资产的定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③不确定性(Uncertaintery)的存在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④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业合二为一,共同分亨这项技术。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更有效。
19、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生产区位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某些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和市场内部化的能力,一旦寻找到适合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条件,那么企业就会从事直接对外投资,并保证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
20、公司大发展的具体经济原因是什么?
答:①劳动成本差别;②贸易壁垒影响;③优惠;④转移作价策略;⑤市场需求特点; ⑥特殊需求因素;⑦殖民主义目的;⑧风险管理需要。
第13章
21、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从那几方面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答: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22、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主要有那些?
答:临时性失衡、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
第16章
23、弹性法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有那些?
答:①各贸易国不进行贸易报复;②本币的对外贬值速度必须快于对内贬值;③这一过程必须符合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④存在先恶化后好转的J曲线效应;⑤本币对外贬值,如果出口数量因价格下降而增加能够抵消出口价格下降且有余,则出口增加,国际收支得到改善,逆差减轻;⑥这一增加的程度取决于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性;⑦在使用弹性法调整国际收支时,对于各类商品的弹性必须有所估计,才有可能收到效果。
第14章
24、外汇的作用有那些?
答:价值尺度、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国际储备手段。
▲什么是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对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有何不利影响? 答:一是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增长过快,加大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二是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
三是大额顺差使货币投放不断扩张,市场流动性过多,容易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四是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压力,制约宏观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角度看,为什么2005-2006年我国国际
收支会出现大额顺差?
答:一是传统观念、制度缺陷、改革未到位等深层次原因导致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出口依赖性较强;
二是国内投融资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国内储蓄不能有效利用,使一些国内企业赴境外融资,扩大了资本流入;
三是一些地方的调整相对滞后,在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劳工利益和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定价与使用等方面出现偏差,扭曲了成本,扩大了顺差;
四是涉外经济管理和调整滞后,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扩大了对外贸易和金融项目顺差。
25、汇率有许多种表现形式,请举出其中五种。
答: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基础汇率与套算汇率、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联系汇率制、即期汇率、远期汇率。
26、管理浮动主要有几种方式?
答:单独浮动、钉住的浮动汇率、联合浮动。
第15章
27、价格风险转移创新主要形式有那些?
答:浮动利率债券、双重货币债券、金融期货、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货币期权、
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
28、信用风险转移创新主要形式有那些?
答:票据发行便利、对等贷款、可转让贷款合同。 第17章
29、经济均衡调整具体做法主要有那些?
答:财政手段,如采用扩大、紧缩财政支出,增、减各种税收,加强或削弱国家采购等;货币手段,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率和采用公开市场业务等;通过货币对外汇率的变换,如本币对外贬值和升值;经济管制,采用各种的法律、法令、行政、管制的手段,直接控制经济的运行,以使经济向预定的方向发展。
第18章
30、浮动汇率制度条件处理内外平衡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答: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主要是通过汇率变动来维持外汇的供求平衡,让汇率处理外部平衡,用宏观经济对付内部平衡。
四、图解题
1、请看图1回答问题
K Y X A1
X B1 Y T2
B2 A2 T1
0 L 图1生产要素密集转换
(1)XX、YY、T1T2线的含义是什么?
XX、YY为X产品和Y产品的等产量曲线。 (2)图1是如何解释生产要素密集转换的?
答:(1) XX、YY分别表示X和Y的等产量曲线,T1 和T2线分别表示两条相对价格线。
(2) XX、YY和T1、T2 分别有两个焦点和两条公切线,这表示两国既可在T1状态
下取得均衡,也可以在T2状态下取得均衡。在要素相对价格下T1水平上,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要素相对价格下T2水平上,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是生产要素密集转换。
2、请看图2回答问题:
(1)图2(a)中的线段BB’、 AA’、 Ⅰ、Ⅱ、PA 、PB和点EB 、EA分别代表什么? AA’、BB’为A、B两国的PPF线;Ⅰ、Ⅱ为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社会无差异曲线;PA 、PB为封闭条件下的两国的相对价格线;EB 、EA为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线。 (2)图2(a)是如何反映A、B两国的比较优势的?
由于Pa (4)图2(b)是如何说明H-O定理的?什么条件下两国贸易达到平衡? 答:贸易中,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A国分工生产商品X,B国分工生产商品Y。两国的分工将进行至A国达到点QA,B国达到点QB为止。这时两国的PPF线与其共同相对价格线PW相切。A国出口 X以交换Y,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点CA。同时B国会出口Y以交换X,最终消费组合为与CA点相重合的点CB。 Y Y PB B Ⅰ Ⅱ B Ⅱ QB• B国 •EB OB EB• CA = CB A A国 A EA• EA• OA •QA PA PW 0 B’ A’ X 0 B’ A’ X (a) (b) 图2 H-0模型 当OA QA = OB EB,OB QB = OA EB条件下两国贸易达到平衡。 3、 请看图3回答问题 (1)请说出图3中的各条曲线和字母的含义; (2)图3反映的是在开放条件下什么类型的经济增长; (3)从图3中,你是如何看出该图是反映这种类型增长的。 U1 U2 C1 Y A’ C2 A Q2 PW’ Q1 PW 0 A A’ X 图3 答:(1) AA和 A’A’分别表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前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U1、U2 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前后的无差异曲线; Pw 和PW’ 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前后的世界交换价格; Q1 和Q2 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前后的生产均衡点; C1 和C2 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前后的消费均衡点 (2) 反映的是开放条件下悲惨的经济增长 (3) 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经济增长前,生产和消费均衡点 分别为Q1和C1;增长后,新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2和C2。增长前后A国的贸易条件分别为Pw、Pw*。其中Pw*比Pw更平坦,表示A国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增长前,A国的福利水平由通过C1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衡量;增长后,A国的通过C2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增长后A国的福利水平。 4、请看图4回答问题 P S A B PS a b c d s C E F G PW D 0 Q3 Q1 Q2 Q4 Q 图4 出口补贴效应图示 (1)出口补贴对本国(小国)国内经济有哪两种直接影响效应? (2)图4是如何解释出口补贴对本国福利的影响效果的? 答:(1)国内价格上涨;出口增加。 (2)补贴导致国内价格上涨使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即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 部分;生产者剩余却因补贴而增加了a+b+c部分;但的补贴为b+c+d部分,综合考虑,小国的福利净损失为b+d 进一步分析,其中b 为国内价格提高而造成的消费损失,d部分为补贴使成本增加,低效率的国内厂商加入生产而造成的生产损失。 5、请作一图,用以表示在规模经济下,PPF曲线相同而需求偏好不同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互利贸易的。 Y B’ 0 B X 6、请看图6回答问题 (1)、在图6中,B’B、U1、U2、PA线和 A点、E点的含义是什么? (2)、图6是说明什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的贸易? (3)、该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的? (4)作与图6相似的图,用以表示在规模经济下,PPF曲线不同而偏好相同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互利贸易的。 Y B’ C PA Y1 E D Y0 A U2 U1 B 0 X X0 X1 图6基于规模经济的贸易 (1)、在图6中,B’B、U1、U2、PA线和 A点、E点的含义是什么? 答: 曲线B’B是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U1为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U2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PA线相对价格线; A点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点; E点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点. (2)、图6是说明什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的贸易? 答:说明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 (3)、该图是如何说明这一理论的? 答: ①没有贸易条件下,在相同的凸向原点的PPF线(由于经济规模)和无差异曲线图下,两国的孤立均衡商品价格也是相同的,为Px/Py = PA。这也是两国PPF线和无差异曲线Ⅰ在点A公切线的斜率。 ②发生贸易后,A国可以于点B完全分工生产X,B国可以于点B’完全分工生产Y。 产量为OB和OB’。 ③通过60X与60Y的交换(A国出口ED的X产品,换取DB的Y产品,B国出口CE 的Y产品,换取B’C的X产品),两国最终消费组合均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点E,在贸易中均获利20X和20Y,两国福利水平均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禀赋等差异。 (4)作与图6相似的图,用以表示在规模经济下,PPF曲线不同而偏好相同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互利贸易的。答见下图: Y B’ E U2 U1 B 0 X 7、请看图7回答问题: P H S PT A B a c T PW b d G C E F I D 0 S1 S2 C2 C1 (数量) 图7 (1)图7中的字母CE、GF、(CE + GF)、ABEF分别代表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CE)。 ②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GF)。 ③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CE + GF)。 ④关税的税收效应: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ABEF)。 (2)图7的面积HGPW、HBPT和GBPTPW分别代表什么? 答:HGPW是征收关税前的消费者剩余;HBPt是征收关税后的消费者剩余;GBPtPW(面积abcd)是征收关税后消费者剩余减少部分,叫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3)图7中的面积IAPT,面积CAPTPW分别代表什么? 答:面积IAPt,为征收关税后的生产者剩余;面积CAPtPW(面积a)为关税带来的租金或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又叫关税的附属效应。 (4)图7中的面积b、d分别代表什么? 答:生产扭曲(b)、消费扭曲(d) (5)图7是如何反映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的? ①(教材103页最后一段),图7表明关税各种福利效应的净值=a — (a + b + c +d)+ c = -(b+d)< 0,所以,关税对小国的整体利益是有损失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b+d),。 ②对贸易大国的影响,关税对大国的整个利益是有损还是有利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b)、消费扭曲(d)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如果e >(b+d),整个国家可以从征收关税中获益;但如果e < (b+d),整个国家是净损失(见教材104页第2段)。 8、请看图8回答问题 (1)、为A国画一幅与图8相似的图,但要求以商品Y的量为横轴,其价格为竖轴。与图8中B国的SX曲线一样,画出A国的Sy曲线。画出A国的Dy曲线,与坚轴相交于Py=8美元,与横轴相交于80Y。最后,假设自由贸易下PY=1美元,A国对商品Y征收100%的从价税。(注意:必须严格按照所给出的条件画图,不能画示意图) PX($) 5 H Sx 4 3 E PT=2 A B a c T PW=1 b d C E F G I Dx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数量) 图8 B国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根据你所画的图,说明: ①在自由贸易价格PY=1美元下的消费水平、生产水平和商品Y的进口水平。 ② 当A国对商品Y征收100%的从价税后,其消费、生产和商品Y的进口水平。 ③关税的消费、生产、贸易和收入效应如何。 (2)、根据上题: ①确定在征收关税前后消费者剩余的值。 ②在征收关税后生产者收入的增加值中(与自由贸易下的收入相比)多少代表增加的生产成本?多少代表增加的租金或生产者剩余? ③关税的保护成本或净损失的价值是多少? 答:(1) ① 在自由贸易价格PY=1美元下的消费水平、生产水平和商品Y的进口水平。 答:生产水平为PWC即10单位 消费水平为 PWG即70单位; 进口水平为CG即60单位; PX($) 5 H Sx 4 E 3 PT=2 A B a c T PW=1J b d C E F G I Dx V W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数量) ② 当A国对商品Y征收100%的从价税后,其消费、生产和商品Y的进口水平。 答: 生产水平为PTA即60单位 消费水平为PTB即20单位; 进口水平为AB即40单位; ③ 关税的消费、生产、贸易和收入效应如何。 答:关税的消费效应:FG即10单位; 关税的生产效应:CE即10单位; 关税的收入效应:C即面积AEFB 40单位; 关税的贸易效应:CE+FG即20单位 (2)、 ① 答:征收关税前消费者剩余:面积HGJ即245美元; 征收关税后消费者剩余面积即HPTB180美元. ② 答: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为面积a:15美元; 在征收关税后生产者的收入中增加的生产成本为,面积ACVW,15美元. ③关税的保护成本或净损失的价值是多少? 答:关税的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为(b+d):10美元 9、看图回答问题 (1)、图9是说明关税同盟的,该图与图8有什么区别? (2)图9中面积a、b、c、d、e和1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P S Pe E E’ Pt d a e b E” Pb 1 c Pa E”’ D 0 Q1 Q5 Q3 Qe Q4 Q6 Q2 Q图9 答: (1)与 Pt相比,由于消费者的价格降低到 Pb,产生净福利 a、b,即贸易创造,消费者剩余增加a+b+d+e。,即Pb Pt,E’ E”,生产者剩余降低d、e是税收转移。1区为增加了的生产者剩余,C部分作为税收也因此损失了,即为贸易转移。 (2)贸易创造 a,b;贸易转移 c;税收转移 e;被降低的生产者剩余 d;1区为自由贸易到关税同盟建立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 10、看图回答问题(10%) ①指出图中每一条线条的国际经济学含义 答:曲线D表示需求弹性为零时需求曲线; 曲线D’表示需求大于零时的需求曲线; 曲线S表示货币为贬值时的供给曲线; 曲线S’, S”表示货币贬值后的供给曲线。 ②叙述弹性法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提示:从目的、条件、图形分析、效应、评价几方面展开)。 答:(1)、弹性法目的 弹性法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弹性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时应用的。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弹性法分析的核心是价格需求的条件。 (2)、弹性法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弹性法机制得以发挥,必须有以下的先决条件, ①贸易对手国对于上述流程出现的结果表示接受不进行报复。 ②本币的对外贬值速度必须快于对内贬值,即通货膨胀的速度不能快于本币对外贬值,否则国内物价上涨将会抵消本币对外贬值的效果。 ③这一过程必须符合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 P D S S’ P E S” P’ E’ E” D’ 0 X X1 Q 图10 需求弹性分析 ④在实践中,即便一个经济体完全符合上述条件,从本币开始贬值到对外贸易逆差得到调整,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一段时间滞后,在这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可能会更加严重,而且本币贬值,总要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其他的经济问题。 ⑤从实践看,这一增加的程度取决于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性,国外的需求弹性大,则本币对外贬值而引起的出口增加就会多,同样,因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进口数量从而用汇将会下降,也会改善国际收支,减轻逆差。 ⑥在使用弹性法调整国际收支时,对于各类商品的弹性必须有所估计,才有可能收到效果。 (3)、弹性法的图形分析: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比较需求曲线的弹性假设为0(即需求曲线垂直于横轴)和需求曲线具有较大弹性时价格变化的影响。 P D S S’ P E S” P’ E’ E” D’ 0 X X1 Q 图10-1 需求弹性分析 如果需求无弹性,需求曲线垂直于横轴,这时本币贬值反而会造成出口收人的下降,即0XE’P’小于OXEP。但在需求弹性大的D’时,价格的下降促使出口量增长,即0P’E”X1、大于0PEX,促进了出口收入的提高(数量扩大的收人弥补了价格下降的损失且有余)。 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便符合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要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预防J曲线效应的影响。 11、请看图11回答问题 (1)图11是用来分析什么的? (2)该图是如何说明这一机理的? 资本的边际产品(A国) 资本的边际产品(B国) J M F H N E R T C G 0 B A 0’ 图11 答:①图11是用来分析资本流动带来福利水平提高过程的。 ②左面为A国的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右面为B国的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 ③从图16中可以看出B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高于A国,资本将从边际收益率低的A国,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B国,当两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致时,资本流动停止。 ④在国际资本流动前两国资本和生产边际产量状况。 图中A国的资本存量为OA,B国为O’A;资本边际产品价值在A国为OC,总产出为FOGA,其中OCGA为资本要素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 B国资本边际产出为O’H,总产出为O’JMA,其中资本产出为O’MA,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⑤在国际资本流动后两国资本和生产边际产量状况。 由于A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于B国,在资本自由流动下,便会产生资本从A国向B国的流动,当资本收益ON = O’T,即两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在E点达到均衡,资本停止流动。 这时,A国产出 OFEB,B国为O’JEB,A国减少EBAG,B国增加EBAM E,两国净增EGM。 12、请看图12回答问题 在图12中,C1A1、C2 A2、CA、CB、BA分别代表什么? 答:①没有国际资本流动,经济不好,消费OC1,经济好,消费OC2,两个时期效用水..........平分别为C1A1和C2A2;两个时期该国消费平均总效用水平为(CA + C2A)/2 = CB。 112................................. 总效用 A A2 TU A1 B 0 C1 C C2每一时期的消费 图12资本流动的效应 ②存在国际资本流动,两国可通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来平抑消费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波动。经济不好,借入资金(卖将来商品换现在商品),使消费水平保持在OC,消费者效用为CA;经济好,借出资金(卖现在商品换将来商品),使消费水平保持在OC,消费者效用为CA。 ③两个时期的平均效用水平都为,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相比高出了部.............CA...............CB.......BA...分,BA为资本流动带来的净利益。 ................ ④不论产出量如何波动,两个时期的平均效用水平都为CA,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CB相比高出了BA部分。因此,BA便是资本流动带来的净利益。 13、看图回答问题 (1)图13的经济学名称是什么? (2)该图是如何解释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 (3)请说出图中每条曲线(包括直线)的经济学含义?(8%) Y K kY X A ' kY kX A' Y' r'/w' B kX' r/w B' X ' 0 L 图13 (1) 答:A国和B国产品X和产品Y的要素密集度 (2) 该图是如何解释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 在图中,XX'曲线、YY'曲线分别表示X、Y的等产量曲线。其中,Y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K轴,Y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X轴。在资本和劳动价格给定的前提下,两个部门的厂商所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由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决定。在图中,当任意给定的一组要素价格,如r、w时,两条斜率为-r/w的平行线分别与X、Y的等产量曲线相切于A、B两点,这时,Y、X的资本/劳动间的比率关系为:kY > kX;同时,当任意选定另一组要素价格,如r'、w'时,两条斜率为-r'/w'的平行线分别与X、Y的等产量曲线相切于A'、B'两点,这时,Y、X的资本/劳动间的比率关系为:kY' > kX'。由图3-2可知,无论在那种情况下,Y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X的资本/劳动比率。因此,根据定义,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3) 请说出图中每条曲线(包括直线)的经济学含义?(8%) 答:XX'曲线、YY'曲线分别表示X、Y的等产量曲线。 直线oky,oky’ 是A国和B国生产Y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直线okx,,okx’是A国和国生产X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直线r'/w’,和直线r/w分别是产品Y,X的等成本线; 曲线YY’ 和XX’是产品X,Y的等产量曲线; 14、图14是A国幼稚产业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1) 请说出图中每条曲线(包括直线)的经济学含义? (2) 该图是如何说明A国通过保护导致该国比较优势的转移的? 答:(1)、BB’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FF’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前的相对价格;P’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后的相对价 格;Ⅰ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前的社会无差异曲线;Ⅱ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A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前的生产消费均衡点;A’是实行贸易保护之后的生产消费均衡点。 (2)、在实行贸易保护之前,该国比较利益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之后随生产力向Y产品方向的发展,比较利益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比较利益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得到了的转换,说明保护的目的达到了。 P’ Y F 进口 D A’ 出 口 P C Ⅱ B A Ⅰ 0 B’ F’ X 图14 15、图15为斯旺图,按照曼德尔的搭配主张,在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在第四象限应分别采取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搭配。 答:⑥在图15中,第一象限的经济状况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按照曼德尔的搭配,应该采用紧缩的财政和扩张的货币; 在第二象限,经济状况是衰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按照曼德尔的搭配,应该采用扩张的财政和扩张的货币; 在第三象限,经济状况是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按照曼德尔的搭配,应该是扩张的财政与紧缩的货币并用; 在第四象限,经济状况是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按照曼德尔的搭配,应该是扩张的财政与扩张的货币并用,在这种搭配下,经济的内外均衡是可以达到的。 F(充分就业) 衰退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 Ⅱ Ⅰ Ⅲ Ⅳ BOP =0 衰退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 图15 斯旺图 四、理论联系实际题 1、仔细阅读下列短文,然后依据所学国际贸易理论回答问题(重点放在有下划线的文字上)。 4月9日,刚刚竣工的天津保税区出口商品采购中心。300多家国内企业等来了他们的大买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36家采购商。国际采购集团开出的急需采购商品有:家庭园艺用浇花喷壶、喷药器具;照相机和医药保健品。麦德龙中国区总裁杜哲恩,看起来像是全场最想买东西的人,他几乎对每一种产品都表示出兴趣。麦德龙认为中国商品的低价极富竞争力。沃尔玛和家乐福的采购清单有点相似。沃尔玛想买的是:学生用品、文具、工艺花、家具、灯具、蜡烛、运动器材等。家乐福想买旅游用品、健身器材、园艺工具、地毯、纺织服装和玻璃器皿。两家的采购清单看起来挺零碎。除了沃尔玛以外,几乎所有的国际采购商都需要大量纺织品和鞋类。纺织品的种类包罗万象。具体到各类儿童服装、婴儿服、男女套装、袜子、内衣、睡衣、短大衣、头巾、餐巾、围巾、滑雪装、拖鞋、非皮类鞋、高帮运动鞋等。 问题:从国际零售巨头们列出的采购清单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用什么贸易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请画出其图形并加以解释。 答:他们认为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用 H-O 理论来分析。右图表明,贸易中,A国分工生产商品X,B国分工生产商品Y(见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箭头的方向)。两国的分工将进行至A国达到点B,B国达到点B’为止。这时两国的PPF线与其共同相对价格线PB相切。A国出口 X以交换Y,最终消费组合为无差异曲线Ⅱ上的点E( 见 Y Y 贸 易 PA’ 三140 B国 140 B´ 角120 A´ 120 B国 A´ 形100 A国 100 C´ E=E´ B80 Ⅱ 80 A国 C 60 A Ⅰ 60 A Ⅱ E 40 PA 40 C B ) 20 20 PB 。 同 20 40 60 80 100 120 X 0 20 40 60 80 100 120 X 时 B2、请仔细阅读短文《信息产业奋力回归》后回答问题: 国信息技术产业得以急剧发展的背景是半导体产业向全球网络的方向发展。的会信息技术产业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个全球网络,使生产得到了扩大。企业非常善于巧出妙地利用全球网络。这也可以说是产业的传统。70年代家电产业兴起的时期,口企业打进了家电部门,成为“东亚经济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不仅在家Y电方面,在机械、汽车零部件、塑料制品等广泛领域纷纷建立许多企业。到了80年代,以交换X, 信息技术产业从这些家电部门脱离出来。借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新动向,企业承担了为对方生产成套设备的工作,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技术。90年代前期,因的工资水平急剧提高,企业便利用“东亚经济圈”,向东南亚投资。到了90年代后期,在中国沿侮地区形成了局部的经济圈,企业又开始向对岸的投资。应该说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全球网络。 用所学比较优势理论的那些相关原理能说明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你能用图解的方式说明吗?(提示:使用两种理论15%) 答:产品生命周期和R定理可以说明文中现象。 (1)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阶段5 产量 消费 发明国 出口 生产 出口 消费模仿国 生产 进口 0 A B C D 时间 图 产品周期模型 如上图,与分别处于发明与模仿的阶段3向阶段4,5过渡,即产品标准化向产品衰退期过渡。 (2) Y C* 出口X进口Y Q C Q* 出口Y进口X X 要素积累类导致比较优势的改变 如上图显示A国在经济增长前,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故在开始阶段出口Y,进口X。但由于经济增长偏向X部门,使得X部门的相对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最终X部门由原来的比较劣势地位转变为享有比较优势,于是A国改为出口X,进口Y。 即时间长,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有可能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状况。 }} 3、仔细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漏洞最多的地方,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美国商务部估计,美国公司每年在盗版软件和音像制品上损失约20亿美元。但是如果以为这些公司在策划和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方向时会避开中国,那就错了。数十家高科技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高级研究中心,开发迅速发展的工程和软件技术,以制造出更加先进的产品。 外国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中心也在向中国转移。一家外资咨询公司的总裁丹尼斯·西蒙说:“制造业正在转移到中国,但是,公司最大的赢利是获得可以提供知识资本的能力。” 几年前,英特尔、国际商用机器·、摩托罗拉和通用电气等么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小型研究机构。分析家说,最近没有人再怀疑这些投资的价值,以及中国优秀的知识精英的聪明才智。 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发生“突变”。这是因为生产据点向转移的动 向在加剧。据“资讯市场情报中心”的调查表明,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岛内外生产比率的情况是,1995年在岛内的生产比率是72%,到2000年急剧减少到53%;相反,同时期在生产的比率由 14%急剧增加到 32%。5年当中变化 20个百分点左右,这只能说是“突变”。 在此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还不仅仅表现在数字上。从内容来看,向海外转移的业种在逐渐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转变。最近5年的动向就不难看出,近90%的扫描仪,80%的光驱、DVD、刻录机,生产据点已经转移到。近年来的新动向是,笔记本电脑及直径为8英寸的集成电路板等高附加值制品的生产基地也开始向转移,或准备向转移。 问题:为什么外国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中心也在向中国转移?用所学比较优势理论的那些相关原理能说明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你能用图解的方式说明吗? 答:(1)、因为几乎所有企业都能在中国找到产品设计和研发活动的低成本。中国每年有200万名工程系大学毕业生,这个数字是美国的2倍,而他们的工资仅是美国的几分之一。 (2)、产品生命周期和R定理可以说明文中现象。 (3)、图解如下: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阶段5 产量 消费 发明国 出口 生产 出口 消费模仿国 生产 进口 0 A B C D 时间 图 产品周期模型 如上图,与分别处于发明与模仿的阶段3向阶段4,5过渡,即产品标准化向产品 }}衰退期过渡。 Y C* 出口X进口Y Q C Q* 出口Y进口X X 要素积累类导致比较优势的改变 如上图显示A国在经济增长前,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故在开始阶段出口Y,进口X。但由于经济增长偏向X部门,使得X部门的相对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最终X部门由原来的比较劣势地位转变为享有比较优势,于是A国改为出口X,进口Y。 即时间长,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有可能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状况。 4、请仔细阅读以下短文片段后回答问题:(10%) 近十几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采购选择。今天,这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 仅以部分近期新闻为例:福特汽车宣布将从中国供应商中采购约10亿美元的汽车配件的计划;沃尔玛在深圳成立采购部,以便直接从中国厂家购买产品;飞利浦电子在中国的23家厂总产值已逾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 多年来,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中国专家们为许多在中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并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一个明确的结论是:现在几乎能从中国采购到任何东西。在空调、摩托车和电视机等产品领域,中国的制造业很早就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可在中国采购的产品已扩展到了尖端的高科技产品,以及诸如汽车配件等牵涉到更复杂的物流流程的产品。上海和北京郊外的许多大型新建工业园区就是最好的佐证。英特尔的半导体,通用电气的复杂医疗器械以及诺基亚新一代的手机都是在这些工业园区里出产的。 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采购选择? 答:这些公司以及许多其它企业以中国作为采购基地的起因是为了节约零配件和成品成本,但中国采购行动的意义将远不止于此,其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企业成本优势。 第一是劳动力和原材料。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作条件灵活,采购成本比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低20%-50%。 第二是资本节约,主要是建设、土地和厂房支出低于其它国家。第三是产品设计和研发活动的低成本。中国每年有200万名工程系大学毕业生,这个数字是美国的2倍,而他们的工资仅是美国的几分之一。 5、请仔细阅读以下短文片段后回答问题:(10%) 中国电信市场约占全球的10-15%,一直是电信设备商的一块乐土。去年北美和欧洲电信市场急剧下滑时,中国市场增长了20-25%。据中美合资电信咨询公司MFC统计,2000年北电在中国的收入为12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4.3%;在2001年的全球不景中,北电在中国市场的收入提高至16.17亿美元,占全球收入比重提升为9%。 北电在中国设有三个工厂:深圳的通广北电、顺德的广东北电和沈阳北电.广东北电是北电和中国电信河南。河北分公司及顺德家电制造商万家乐1995年共同成立的。投资1.8亿美元,最初由中方控股,北电占43%股权,生产程控交换机。1998年11月,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并增持至62%,获得了控股权。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北电先后将GMt、CDMA和 10G光网络产品的技术转让给广东北电。 广东北电董事长奕正禧透露,该厂2001年的收入是1999年的3倍,利润增至6倍。今年,广东北电夺得巴基斯坦无线运营商Ufone公司6000万美元订单,这是它首次直接向海外出口产品。 问题:(1)北电向中国投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1998年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后,外国投资商和中国生产商获得了双赢的效应?(提示:从国际资本流动原因、效应、图形和邓宁的理论角度分析) 答:a、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尤其是经济的收益。北电向中国投资的原因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流动,从收益率低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b、资本流动的过程是资本从边际产量较低的国家(资本丰富国家)流向边际产量较高的国家(资本稀缺国家)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福利水平提高的过程。如果生产要素可以直接流动,那么流动的结果自然是使同质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这一过程将使世界总产出水平提高,当然消费的可能性也就因此而提高,这是资本流动所带来的福利水平提高的基本原因。资本流动带来福利水平提高过程的机理如图16所示: 资本的边际产品(A国) 资本的边际产品(B国) J M F H N E R T C G 0 B A 0’ 图16为资本流动的经济(福利)分析 ②左面为A国的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右面为B国的资本的代表性边际收益率。 ③从图16中可以看出B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高于A国,资本将从边际收益率低的A国,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B国,当两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致时,资本流动停止。 ④在国际资本流动前两国资本和生产边际产量状况。 图中A国的资本存量为OA,B国为O’A;资本边际产品价值在A国为OC,总产出为FOGA,其中OCGA为资本要素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 B国资本边际产出为O’H,总产出为O’JMA,其中资本产出为O’MA,HJM为其他要素收入。 ⑤在国际资本流动后两国资本和生产边际产量状况。 由于A国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于B国,在资本自由流动下,便会产生资本从A国向B国的流动,当资本收益ON = O’T,即两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在E点达到均衡,资本停止流动。 这时,A国产出 OFEB,B国为O’JEB,A国减少EBAG,B国增加EBAM E,两国净增EGM。 因为A国投资要有收益。A国总收入为AOFER,B国为O’JERA,A国净增EGR,B国净增ERM。资本流动后产生了福利的增量,这是由于B国相对富余的劳动与A国相对富余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的结果。 C、按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论,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某些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和市场内部化的能力,一旦寻找到适合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条件,那么企业就会从事直接对外投资,并保证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所以,1998年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后,外国投资商和中国生产商获得了双赢的效应。 (2)为什么北电向广东北电增加投资控股后才将光网络产品的技术转让给广东北电? 答:a、大型垄断企业的优势之一是拥有特殊的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不但不会贬值损耗,反而会使资产增殖;二是无法通过公开市场准确定价销售,这类特殊资产只能通过内部市场销售并利用。 b、因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的无形资产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原因如下: ①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就很低,甚至为零,并且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 ②无形资产的定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扰使得无形资产的交易或者难以成交,或者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形资产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其价值。 ③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特别是涉及到诀窍之类的技术转让时,问题就更为复杂。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减少成交的可能性。 ④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业合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显然,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6、根据中国—东盟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百分之五十五,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百分之四十八。 问题:请指出上述预测对贸易的影响效果是什么效果,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加以解释(15 分)。 答: P S 税收转移 降低的生产者剩余 Pe E 贸易创造 E’ Pt 贸易转移 d a e b E” Pb 1 c Pa E”’ D 0 Q1 Q5 Q3 Qe Q4 Q6 Q2 Q 图17 这是一种贸易创造效果。它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门化,这样,自由贸易区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将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取代。其结果,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利益;同时,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会使贸易量增加。贸易创造效果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参加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它对整个世界也是有利的。如图17所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消费者比在关税价格下有更多的福利,与 Pt相比,由于消费者的价格降低到 Pb,产生净福利 a、b,即贸易创造,消费者剩余增加a+b+d+e。,即Pb Pt,E’ E”。 7、看图答题(可参考教材151页图9-1) 我们假设:有A、B、C三个国家。C国是小国,即价格的接受者,分析是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进行的。下图中,D、S曲线为C国的需求与供给曲线,横轴代表产品Q产量,纵轴代表价格,自由贸易时,该国从成本最低的A国进口,价格PA,此时,B国因成本高被排除在贸易之外。C国征收Pt的关税条件下,进口减少,若此时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两国间无关税,A国被排除出贸易,该国以PB价格进口商品,见图18: 回答问题: (1)、a区、 b区、c区、d区、e区、1区,PA、PB、PC、Pt、和点E的经济学涵义。 (2)、指出自由贸易条件下、C国征收关税条件下、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条件下,C国的本国生产量、消费量、进口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多少? 指出C国征收关税条件下、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条件下被减少的消费者剩余,增加的生产者剩余是多少? (3)、当 Q1 = 50万,Q5 =100万,Q3=150万,Q4 =200万,Q6 =250万,Q2 =300万时,价格PA、PB、PC、Pt、P*分别为2、4、6、8、12美元时,计算第2题的金额,并算出a区、 b区、c区、d区、e区、1区的金额。 P P*12 S PC8 E W E ’ Pt 6 d a e b E ” PB4 1 H c PA 2 E ”’ F D 0 Q1 Q5 Q3 Qe Q4 Q6 Q2 Q 50 100 150 200 250 300 答: (1)、a 、b区是贸易创造,d区是被降低的生产者剩余,e区是税收转移,c区是贸易转移,点E是封闭条件下供求平衡点。 (2)、 单位万 自由贸易条件征收关税条件下 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下 盟 C国的生产量 Q1 Q3 Q5 C国的消费量 Q2 Q4 Q6 C国进口量 Q1 -Q2 Q3- Q4 Q5-Q6 C国生产者剩0F PA 0W Pt 0H PB 余 C国消费者剩PA E ”’ P* Pt E ’ P* PB E ” P* 余 C国被减少的 PA E ”’ E ’ PA E ”’ E ” PB 消费者剩余 Pt 增加的生产者 PA F W Pt PA F H PB 剩余 (3)、 单位万 自由贸易条件征收关税条件下 C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下 盟 C国的生产额 50 150 100 C国的消费额 300 200 250 C国进口额 250 50 150 (200×2)+[(50×2)/2]= 450 增加的生产者 (50×2)+ [(50×2)剩余 /2 ]= 150 a区金额为50,b区金额为50,c区金额为100,d区金额为250,e区金额为100,1区金额为150。 8、 (1)、指出教材195页图11-7曲线m-n、M-N、U-d、D-T、E-e和点P各自的经济学涵义。 (2)、指出资本流动前、后投资国和受资国的总产出、资本要素收入、其它要素收入、总收入。资本流动前、后两国产出、收入发生什么变动? 资本的边际产品(A国) 资本的边际产品(B国) m 10 U 6M d8 5E P W e5 4 D T n N 180 20 01 130 S 70 Q 02 200 (3)如果m = 10美元,M= 6美元,U-d= 8美元,D-T= 4美元,E-e =5美元;0102 = 200亿美元,01Q =180亿美元,02Q =20亿美元,01S =130亿美元,02S = 70亿美元,请计算第2题的金额。资本流动后,两国国民收入分别增加了多少? 答: (1)、m-n表示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品值 M-N表示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品值 u-d 表示受资国的资本边际收益水平 D-T表示投资国的资本边际收益水平 E-e表示资本流动后导致的两国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的均衡情况 (2)、资本流动前: 投资国的总产出为MO1QT 代入数据为(180×4)+ [(180×2)/2]=900 C国生产者剩50 余 C国消费者剩1500 余 C国被减少的 消费者剩余 450 600 (200×4)+[(100×4)/2] =1000 (50×4)+[(100×4)/2]= 400 200 1000 投资国的资本要素收入为DTQO1 代入数据为180*4=720 投资国的其他要素收入为MDT 代入数据为180*2/2=180 投资国的总收入为MO1QT 代入数据为900 资本流动后: 投资国的总产出为MO1SP 代入数据为(130×5)+(130/2)=715 投资国的资本要素收入为900,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EO1SP为投入本国的资本要素收入130×5 =650 二是投入受资国的资本要素(SPTQ)带来的收入SPWQ 50×5=250 投资国的其他要素收入为MEP 代入数据为130/2=65 投资国的总收入为MO1QWP 代入数据为925 资本流动前:受资国的总产出为UQO2m 代入数据为(10+8)*20/2=180 受资国的资本要素收入为UQO2d 代入数据为20*8=160 受资国的其他要素收入为mUd 代入数据为20*2/2=20 受资国的总收入为UQO2m 180 资本流动后:受资国的总产出为PS02m 代入数据为(10+5)*70/2=525 受资国的资本要素收入为ePSO2 代入数据为20*5=100 受资国的其他要素收入为mPe 代入数据为70*5/2=175 受资国的总收入为mPWQO2 代入数据为255 (3) 资本流动后,投资国和受资国两国国民收入增加的面积分别为PWT(面积为25 亿)和PUW(面积为75亿),这是由于资本流动带来的双赢结果。 9、案例:“从1999年1月4日开始,所有从中国运往加拿大的货物,如果包装物中含有木制成分,将被加拿大海关禁止。因为,原生木质中含有一种亚州长角甲虫(LONGHORNED)”。 请问案例1中所提到的是那一种形式的非关税措施?请写出其定义。 答:卫生检疫标准(或绿色壁垒)(1分)。是进口国对进口的动植物及制品、食品、化妆品等实施的卫生检疫,以免疾病或病虫害传入本国(3分)。 10、案例:“进口车的价格没有出现大幅降价,原因之一便是进口汽车许可证在起作用。按照国家规定,颁发进口汽车许可证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同时禁止买卖。” 请问什么是许可证?分配许可证的方法主要有那些? 答:许可证是由一国海关签发的允许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进入关境的证明。分配许可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竞争性拍卖、固定的受惠和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11、案例:日前,外汇市场中美元的走势如同脱缰野马,一泻千里,美元几乎对国际所有货币都呈现贬值趋势。 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日本和欧盟。就失业率来看,法国的9.7%、德国的11%、西班牙的11.2%都显著高于美国当前的5.6%。但是,美元却节节败退,欧元和日元反倒是步步高涨。汇率背后的真正推手是什么呢? 请问决定货币币值的六点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不同市场间的利率差,不同国家的收支平衡,不同国家的财政状况,不同股市的价位高低,不同时期的竞争环境,不同的外汇。 12、开放条件下,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会出现那4种情况? A. 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这是理想的状态; B.宏观经济对内均衡,但对外不均衡,体现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但国际收支失衡(顺差或逆差); C.宏观经济对内不均衡,但对外均衡,体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就业不足或过度,物价上涨较大或出现通货紧缩; D.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时经济必须得到调整,以恢复平稳的增长。 13、案例: 2005年12月12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日前正式公布了2006年年度21种输美纺织品出口许可数量招标初步中标的最低价格。28296家具有竞标资格的中国纺织企业中,有6000多家参与了竞标,最终3000多家企业中标。此次是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后的首次招标,商务部按2005年各企业的出口业绩,将2006年中美纺织品协议量中的70%作为给企业的分配量,另外30%用以招标。本次招标量则为30%中的60%,占协议总量的18%。 案例2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3个非关税壁垒专有名词,请指出是哪三种?并写出案例2中下划线部分涉及的专有名词的定义。 答:出口许可证、竞争性拍卖、固定受惠。 固定受惠,将固定的份额分配给某些企业。配额租金转让给得到进口配额的进口商,带有垄断性。 14、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在我国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 请问经常账户、资本帐户包括的项目有哪些? 答: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15、2001年3月,中国移动推出“套餐”收费方案,引发股价连日暴跌,3月一周内市值即蒸发掉1395.4亿港元。恒生指数也因此一度失守14000点大关,国际对冲基金魔掌伸向中国移动。 请问对冲基金的特点是什么? 答(1)进行贷款投机交易,买空卖空,以少量的资本为底数,然后到银行或者证券交易所筹措巨额资金,再在金融市场上大肆进行各种投机交易。 (2)投资战略绝对保密 基金管理者只向投资者口头介绍大致情况,不透露投资方向和细节,不保证绝对盈利。 (3)从事对冲基金投机交易,要非常熟悉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精通各种金融交易技术,熟悉数学金融理论,有一套基本战略。 (4)、在先选准市场或项目后,集中大量资金进行歼灭战、阻击战,大赢或大输。 15、据海关总署最新预计,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创纪录的17580美元,其中进口总额预计7950亿美元。按照特里芬外汇储备理论标准衡量,目前我国需持有多少美元外汇储备? 答:1987.5亿美元。 16、举例说明管理浮动主要有几种方式? 答:三种。(1)单独浮动:例如,目前有53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单独浮动。 (2)钉住的浮动汇率,例如,钉住美元的有23个国家地区,钉住法郎的有14个,钉住一篮货币的有32个。(3)联合浮动:例如,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11国。 17、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的逐步放松,出现金融业务自由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哪两方面? (1)西方各国允许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在金融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 (2)商业银行纷纷把开展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作为它们增加盈利的手段。 五、综述题 1、综述题(15%)请分析李嘉图、H—O理论、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1. 李嘉图与H—O理论的区别: (1)、假设前提不同: (a)、李嘉图比较优势是2×2×1模型,劳动同质;H-O模型是2×2×2 模型,在 两个国家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b)、李:生产技术不同,H-O:生产技术相同。 (2)、李嘉图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基础上的。 (3)、H-0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基础上的。 (4)、贸易产生原因不同: 李:贸易产生原因为生产技术的差别, H-O:贸易产生原因为要素比例的差别。 2.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①传统贸易理论(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而“规模经济”学说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完全的。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②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同样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克鲁格曼则认为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同样,因此,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垄断性竞争。一方面,各种产品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互相竞争;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特征,所以各自又有一定的垄断性。 ③由于机会成本递减和规模报酬是递增的,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的市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 2、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连连。于便利的高能货币(不用付利息的货币),使得美国各届毫无节制地使用,结果造成了美国存在大量累积的债务。据统计,美国国民每人平均负债2.39万美元;2005年外国净投资额必须要达到每天25亿美元,才足以弥补该年的外贸赤字。庞大的财政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再加上只有3%左右的低储蓄率,势必要用外资来弥补现金账户的赤字。为此,美国2005年以来连续15次加息吸引外国资本进入美国金融市场,承接美国的债务。同时,美国实行美元贬值。美国明确阐明了其汇率,即“由公开且具有竞争性的货币市场来确定美元价值”。这种由市场需求和经济基本面来决定汇率的表白,充分反映了美国对于美元贬值的默许态度,即美国将扬弃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强势美元,实行国家不干预的汇率自由浮动的,借以刺激经济成长和出口贸易。 问题:试用模型图方式分析浮动汇率制度条件下,美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搭配的机理。(注意:要从搭配总框架、汇率变化对国内市场均衡的影响、财政的作用、货币的作用四个角度分析) (1)搭配总框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主要是通过汇率变动来维持外汇的供求平衡,浮动汇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在浮动汇率下的目标就是通过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即浮动汇率制度条件下让汇率处理外部平衡,用宏观经济对付内部平衡。 (2)、汇率变化对国内市场均衡的影响 在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国内商品市场的均衡会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汇率是总需求的一个决定因素,汇率变动将导致IS曲线的移动。具体影响情况如下: i IS 升值 i=i* 贬值 0 Y 图E 给定国内商品价格P和国外商品价格P* ,本币贬值会使本国商品更具有竞争力,提高净出口NX,从而使得 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E中箭头所示;相反,本币升值将使IS曲线向左移动。据此,当本国利息率高于国外利息率,即 i>i* 时,本币升值,IS曲线向左移动;当本国利息率低于国外利息率,即 i<i*时,本币贬值,IS曲线向右移动。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下,财政的作用会受汇率变动的制约。 (3)、财政的作用 浮动汇率下财政在刺激国内经济作用方面,如图F所示,采用扩张性财政,如减税或增加开支,会导致IS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处,国内经济均衡点也由E移至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需求扩张,产量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增加,并导致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会造成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超过了本币的供给。由于汇率可以自由调整,于是本币升值。 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受到抑制,但进口增加。由前面的结果可知,IS曲线将往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如图F所示,IS曲线最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汇率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财政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上述分析表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产量或均衡收入的目的。 浮动汇率下货币的作用如图 G所示。最初均衡点为E点。假定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M,因价格P不变,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因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这会刺激国内投资,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在E’点,由于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均衡水平,导致大量资本流出,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于是本国货币贬值。 R(国内利率) R(国内利率) LM0 LM LM1 LM’ .E’ iF E B0P=0 i=iF E E” B0P=0 E’ IS IS’ IS IS’ 0 Y0 Y 0 Y0 Y’ Y 图F 图G (4)、货币的作用 本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最终均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货币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汇率的上升。 3、叙述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答:(1)、本币贬值会存在J曲线效应:先造成收支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 (2)、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出这些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的作用难于即刻到位。一般认为从开始进人本币对外贬值,到贬值发挥效果,需要大约6个月到12个月的时间滞后。 (3)、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具有如下的特点: 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大于出口与进口的供给弹性,本币对外贬值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小于出口与进口的供给弹性,则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等于出口与进口的供给弹性,则贸易条件不变。 4、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一般情况下,本币对外贬值确实会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在考察贸易条件恶化的时候,除了考察国际价格的变化之外,也还要考察货币的贬值因素的影响。 3、据日本海关统计,2006年1-6月,日本贸易盈余292.3亿美元。7月份日本的外汇储备总额比6月份增加了70.6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8719亿美元。而且,日本近年来持续不断地采取汇率干预,全力阻止日元升值的浪潮过猛。日本经济财政大臣7月18日向内阁会议提交的《2006年度财政报告》也认为,日本经济“正朝着稳步摆脱通货紧缩的前景迈进”。 (1)根据这段文字分析,你判断目前日本宏观经济正处在斯旺图的第几象限?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状况如何? (2)根据蒙戴尔的分配法则,日本应采取什么样的财政与货币搭配,才能使经济同时达到内外均衡?IS和LM曲线的走向如何?请绘出其模型图,并给予相应的文字说明。(12%): 答:经济处于第2(Ⅱ)象限,经济状况是紧缩(衰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按照蒙代尔的搭配,这时应采用扩张的财政来克服通货紧缩,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到IS’,与LM相交于点F。但此时由于利率的上升,资本会流入,反而加大了国际收支的顺差,这需要采用扩张的货币来进行调整,即使得LM曲线向右下移动到LM’, 与IS’ 相交于E点。而强有力的扩张的货币,会降低国内利率,使资本的净流出增加,使BP曲线沿F向上移动到BP1,消除国际收支顺差。这三条曲线的移动,最终相交于一个新的点E,在该点上就能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平衡。。如下图所示: R LM IS’ F IS F Ⅱ Ⅰ LM’ A BP1 E BP E0 Ⅲ Ⅳ 0 Y 图3 六、计算题: 1、在伦敦外汇市场即期汇率为1英镑 =1.4608美元,3个月美元远期外汇升水0.51美分,则3个月美元远期汇率是多少(5%)? 答:间接标价法,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升水 =1.4608 -0.0051 =1.4557 3个月美元远期汇率是$1.4557。 2、假设意大利的年通货膨胀率为10%,而法国只有2%。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法国法郎对意大利里拉的汇率将作如何变化? 答:升值8%。 3、假设即期汇率1欧元=1.5美元,在欧洲市场美元一年期的利率为12%,欧元为8%,求一年远期汇率1欧元等于多少美元? 答: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1+外币利率)/(1+国内利率)=1.5(1+12%)/(1 +8%)=1.5556 一年远期汇率1欧元等于1.5556美元 4、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2%,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预测人民币对美元将会贬值多少才能使两种货币各自相对的国内购买力和国外购买力保持不变? 答:6%。 国际经济学习题集 一、 单项选择题 1、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提出者是( ) A、斯密 B、李嘉图 C、奥林 D、魁奈 3、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与现代化大生产追求规模经济相互矛盾,其解决途径是( ) A、国际投资 B、国际技术转让 C、国际融资 D、国际贸易 4、国际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还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和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在诸种均等化中为主导力量的是( ) A、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B、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 C、商品价格均等化 D、工资率均等化 5、就国家整体而言,分配进口配额最好的方法是( ) A、竞争性拍卖 B、固定的受惠 C、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D、适时分配 6、当一国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不确定 7、不是成熟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 A、欧洲联盟 B、亚欧经济合作 C、美加自由贸易区 D、东南亚国家联盟 8、多数国际卡特尔组织难以长久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难以( ) A、制定垄断价格 B、维持垄断价格 C、控制生产成本 D、控制销售成本 9、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若下降,其出口量将增加,出口总收入( ) A、不变 B、增加 C、下降 D、不确定 10、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鼓励战略的战略取向分别是( ) A、内向型-内向型 B、内向型-外向型 C、外向型-外向型 D、外向型-内向型 1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 ) A、贸易适度保护 B、关税稳定 C、贸易自由化 D、贸易公平 12、在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中,不需要偿还的引资方式是( ) A、官方贷款 B、发行债券 C、银行贷款 D、外商直接投资 13、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使劳动力的移出国的不同利益集团均会受到影响,其中( ) A、劳动力需求方受损,而供给方获利 B、劳动力需求方受损,而供给方亦受损 C、劳动力需求方获利,而供给方受损 D、劳动力需求方获利,供给方亦获利 14、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国际直接投资的是() A、购买外国债券B、购买外国企业债券 C、向外国企业提供商业贷款D、在国外开设合资企业 15、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是() A、产品差异理论 B、重叠需求理论 C、相互倾销理论 D、嗜好理论 16、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B、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17、一个部门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共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影响 18、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列不是其假设条件的有 ()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 C、生产要素充分利用 D、不存在贸易障碍和运输费用 19、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 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这称为() A、要素比例学说 B、产品周期理论 C、悲剧的增长理论 D、罗伯津斯基定理 20、出口商以占领市场为目的,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持续地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这 种倾销称为() A、掠夺性倾销 B、间歇性倾销 C、持续性倾销 D、进攻性倾销 21、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是() A、反倾销税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22、战略性贸易不适宜在哪一种市场条件下运用() A、完全竞争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23、国际卡特尔定价的最基本出发点是() A、产品的需求弹性 B、卡特尔市场占有率 C、非卡特尔厂商产品的供给弹性 D、卡特尔产品的需求弹性 24、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香 港特别行政区)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A、坚定外向型战略 B、一般外向型战略 C、一般内向型战略 D、坚定内向型战略 25、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字以来,在其组织下进行了多少轮多边贸易谈判() A、6 B、7 C、8 D、9 26、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2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 )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28、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9、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是( ) A.递增 B.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 D.不变 30、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31、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 )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32、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33、下列不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 ) A.幼稚工业理论 B.夕阳工业理论 C.国防论 D.资源禀赋论 34、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 )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35、从历史发展看,最为成功的国际卡特尔是( ) A.烟草贸易公司 B.铁路运输公司 C.橡胶生产国组织 D.石油输出国组织 36、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设在( ) A.日内瓦 B.纽约 C.布鲁塞尔 D.乌拉圭 37、在国际卡特尔订价中,当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卡特尔订价水平就( ) A.越低 B.越高 C.不变 D.不确定 38、在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小国所面临的供给弹性是( ) A.零 B.小于需求弹性 C.大于需求弹性 D.无穷大 39、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常会使劳动力流入国( ) A.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B.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C.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D.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40、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 A.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 B.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 C.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 D.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41、当出现需求无弹性时,一国货币贬值可以导致() A、贸易收支改善 B、贸易收支恶化 C、出口数量下降 D、出口换汇增加 42、成员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贸易壁垒而形成的超越 国界的产品自由流动或产品自由输出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4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体系属于( ) A、自由贸易 B、重商主义 C、保护贸易 D、管理贸易 44、“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理 论是由经济学家( )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赫克歇尔和奥林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45、( )从需求的角度对部门内贸易作了解释。 A、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B、差异产品贸易理论 C、战略性贸易理论 D、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46、战略性贸易理论阐明了在( )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形式。 A、垄断 B、自由竞争 C、寡头垄断 D、垄断和寡头垄断 二、多项选择题 1、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 A、绝对技术差异论 B、相对技术差异论 C、生产要素禀赋论 D、规模经济理论 E、相互需求贸易理论 2、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各国相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达到均等 化,然而现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 ) A、国际贸易远不是自由的 B、各国生产的产品并不相同 C、各国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差异 D、国际贸易存在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E、生产要素并非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3、用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和公司的理论是( ) A、垄断优势理论 B、购买力平价理论 C、市场内部化理论 D、利息平价理论 E、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4、国际贸易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 A、国际贸易的技术差异 B、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差异 C、国际贸易的原因 D、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E、国际贸易的结构 5、悲惨经济增长的条件一般认为有() A、产品需求弹性较高 B、产品需求弹性较低 C、贸易条件恶化 D、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小份额 E、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 6、厂商要采取倾销战略,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A、垄断国际市场 B、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弹性不同 C、国际国内市场联通 D、国际国内市场完全分割 E、自由竞争 7、影响国外企业产品在进口国的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如下哪几种() A、消费者对该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 B、消费者对来自国外厂商的产品的依赖程度 C、进口国对国外产品的替代程度 D、进口国对本国产品的依赖程度 E、出口国对本国产品的依赖程度 8.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有( ) A、 自愿出口 B、 歧视性的公共采购 C、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D、技术和卫生检疫标准 E、 进口许可证 9、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 A、 自由贸易区 B、 关税同盟 C、 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 北约 10、制订一个最佳的国际卡特尔产品价格,所需考虑的影响因素有( ) A、 产品收入弹性 B、 卡特尔市场占有率 C、 非卡特尔厂商产品的供给弹性 D、卡特尔产品的需求弹性 E、 非卡特尔的市场份额 11、在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谈判过程中,中国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A、坚持恢复而不是加入关贸总协定 B、中国以关税减让的方式重返关贸总协定 C、中国以进口承诺的方式重返关贸总协定 D、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取得缔约国地位 E、中国作为发达国家取得缔约国地位 12、最佳关税( )。 A、是由关税征收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收益彼此相等的那种关税率 B、不能是零关税水平 C、不能是禁止性关税 D、应该是禁止性关税 E、应该在禁止性关税和零关税之间 13、公司的优势主要来自()。 A、对某种技术的垄断 B、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性特点 C、企业家才能的短缺 D、管理机构简洁 E、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 三、名词解释题 1、生产者剩余 2、罗伯津斯基定理 3、产品生命周期 4、市场内部化 5、贸易条件 6、 幼稚产业理论 7、 国际投资 8、倾销 9、重商主义 10、进口配额 11、最惠国待遇 12、里昂惕夫之迷 13、关税壁垒 14、非关税壁垒 15、外汇管制 16、绝对利益 17、比较利益 19、贸易创造 20、贸易转移 21、外汇倾销 22、开放经济 23、封闭经济 24、国际分工 四、判断说明题 1、初级产品价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生产的不稳定。 2、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3、如果将国际投资看作一种国际交换,则它就是指用将来的商品去交换现在的商品。 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5、最惠国待遇就是给予贸易对方最优惠的贸易条件。 6、在进出口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货币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即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7、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8、战略性贸易强调的“积极干预”。 9、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使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不变。() 10、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一般会使国际贸易的规模缩小。() 11、从动态角度看,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技术等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改变一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12、关税同盟的建立不利于吸收来自第三国的直接投资。() 13、高估本国货币对外价值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一个措施。() 1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维持世界贸易秩序的国际组织。() 15、汇率变动通常会对一国的贸易条件产生重大影响,货币贬值时贸易条件改善,货币升值时贸易条件恶化。() 16、新贸易理论表明,尽管各国之间有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但并不构成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条件,相反各国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部贸易形成互补的差异产品贸易关系。() 17、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理论不适用。( ) 18、共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也会导致外部规模经济。( ) 19、国际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参加国的经济福利,且不同的利益集团均可获利。( ) 20、示范效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 ) 21、最佳关税的征收不能使外国出口商的收益转到进口国。( ) 22、当一国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时,总是可以通过货币汇率贬值来予以纠正。( ) 23、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专门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使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不变。() 五、简答题 1、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2、简述恩格尔定理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3、简述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4、 一国征收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 5、 简述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作用。 7、简述李嘉图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 8、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9、最佳关税是如何确定的? 10、什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它有几种主要形式? 11、简述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12、简述关税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13、简述战略性贸易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14、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15、试分析本币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 16、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模型条件下)。 17、简述“荷兰病”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因。 18、试画出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19、试用图形解释资本流动的经济意义。 六、论述题 1、试析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引进外资的重要意义。 3、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试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5、试述比较优势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6、试述H-O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7、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8、试述幼稚产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9、试画出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均衡条件的图形并予以分析。 11、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 12、WTO的原则、基本内容及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参: 一、 二、 单选:AADCA BBBDB CDADD ABBDC AAAAC BCADB BBDBD ABBAD BABCDD 多选:ABC ABCE ACE CDE BCE ABD ABCD ABCDE ABCD BCDE ABD 判断:√×√×× ××√×√ √×√×× √×√×× ××× 《国际经济学》 精选习题集 (试用本) 重庆工商大学经贸学院 2012年2月 ABCE ABE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 ) A.企业 B.个人 C.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 )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三、问答题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有何联系? 2.国际贸易理论与研究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 3.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是什么? 第2章 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 )。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 )。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 )。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 )。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 )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10.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 )。 A .B国同时生产X、Y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X、Y产品,B国不生产 11.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 )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1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提出者是( ) A.斯密 B.李嘉图 C.奥林 D.魁奈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具 有局限性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 3.若德国和英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码毛呢,15码麻布和10码毛呢,20码麻布,那么,基于比较利益原则的分工格局为( )。 A.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B.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C.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 D.德国生产并出口麻布 三、判断改错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 4.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5.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基础之上的。( ) 6.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分析中,每个国家都拥有一种最擅长生产的产品是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 ) 四、名词解释 重商主义 比较优势原理 完全专业化 绝对优势 劳动价值论 贸易模式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2)列举一个能够使两国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 2.假设A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4小时,生产1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3小时;B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的劳动为1小时,生产1单位布需要的劳动为2小时,则、 (1)以劳动衡量,A、B两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成本各是多少? (2)如果工资率为6美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 (3)如果工资率为1欧元,则小麦和布的价格各是多少? 3.有A、B两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天,1单位Y产品用2天;B国正好相反,生产1单位X产品用 2天,1单位 Y产品用 1天。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和福利情况。 4.有AB两国,分工前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工6天,B国仅为1天;A国生产1单位Y产品用工3天,B国则为2天。如进行专业分工,试分析双方的贸易利益。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两种产品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进口为2000个单位。试确定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和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 6.有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力一小时)如下表所示。 国家 A B X产品成本 20 40 Y产品成本 50 20 假设分工前后两国对产品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分工后各自集中生产绝对优势产品,按1、1的比例交换,其他条件符合绝对成本理论的假设条件。请分析和计算、 (1)各国的绝对优势产品是什么?分工后各自生产哪种产品? (2)计算两国分工前后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并将计算结果填人表中。 7.本国生产球棒的单位劳动投人为6,生产网球拍的单位劳动投入为2;外国生产球棒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网球拍的单位劳动投人为 4。 (1)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相对生产优势(即比较优势)?为什么? (2)对本国和外国而言,用球棒表示的网球拍的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3)在贸易均衡状态下,网球拍的价格大致如何? (4)如果在世界市场上,网球拍的价格/球棒的价格=2,为什么两国会展开专业化分工?(本国专业生产网球拍,外国专业生产球棒) (5)证明外国通过专业生产球棒可以从贸易中获益。 六、论述题 1.评述重商主义的积极作用及其缺陷。 2.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3.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4.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双赢的? 七、案例讨论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将因劳动力成本升级 中新网11月16日电 据文汇报发自上海的报道,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日前表示,10年后,随着国内“婴儿热”时代诞生的人口逐步进入老年,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将消失,中国的产业结构到时将被迫升级。据介绍,中国的生育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育则开始下降。这些“婴儿热”时代诞生的人口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进入老年期,因此中国的“人口学红利”(即人口负担较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也将在2015年以后逐步终结。届时,庞大的社会保障成本将由已经减少的在职工人支付,中国劳动力将不再“便宜”。因此10年以后,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将逐步失去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将随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的产业结构到时将被迫升级。 问题、根据上述资料分析中国10年后比较优势及贸易模式的变化。 第3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者均衡点是( )。 A.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点的交点 B.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价格线的切点 C.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任一点 D.生产可能性曲线左侧的某一点 2.一国的出口品的价格指数上升,( )。 A.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B.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C.不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条件 D.表明该国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换来比过去更少的进口品 3.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两国可以进行贸易的前提是( )。 A.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和位置不同个 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 C.两国的资源禀赋不同 D.两国封闭经济时的相对商品价格不同 4.根据提供曲线,两商品进行国际贸易的比价线( ) A.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之间 D.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比价线相同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过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并不意味着在此点处的( ) A .X的机会成本 B. X与Y的相对价格 C .X对Y的边际转换率 D. X对Y的边际替代率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内封闭经济的均衡点位于( )。 A.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 B.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 C.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内价格线的切点上 D.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任一点上 E.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上 2.当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可能性曲线( )。 A.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的曲线 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 D.上面各点的斜率是不断变化的 E.上面各点的斜率是相同的 3.一国在国际贸易以前和以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如果( )。 A.国际贸易不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B.国际贸易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C.一国居民的偏好改变了 D.一国居民的偏好不变 4.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对商品价格,( )。 A.使得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 B.不能保证一国的出口量等于另一国的进口量 C.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D.不一定是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5.当一种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高于一国封闭经济时的均衡价格水平时,( )。 A.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 B.该国可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C.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D.该产品是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6.贸易条件恶化是指( )。 A.出口价格指数不变,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B.进口价格指数不变,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C.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进口价格指数上升 D.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出口价格指数上升 E.进出口价格指数同时上升 三、判断改错题 1.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只有小国可以实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 2.运用提供曲线可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 3.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理论不适用。( ) 四、名词解释 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三角形 贸易条件 五、计算题 1.假设A国和B国都生产服装和钢铁。服装的相对价格(服装价格/钢铁价格)为P。A国国内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为、Qs= -8+P,Qd=10-2P。B国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分别为QsB= -3+3P,QdB=5-P。问、在封闭经济状态,两国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分别为多少?当两国开始进行自由贸易以后,哪个国家将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将出口钢铁?国际市场上的均衡相对价格为多少? 2.假设某国出口品的价格指数由基期的100增加到现在的135,进口品价格指数由基期的100增加到现在的120,问、现在该国的贸易条件是多少?和基期相比,该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3.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a)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中点开始,用箭头表示该国在生产更多的X和更多Y时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递增情况。 (b)当生产更多的X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如何变化?若是生产更多的Y呢?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 4.在另一个坐标系内,画三条无差异曲线,并令较高的两条相交 (a)为什么无差异曲线是向下,负斜率的? (b)曲线的斜率代表什么?为什么每条无差异曲线在较低点斜率较小? (c)考虑相交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在交点的右边那一条曲线表示的满足程度较高吗?在交点左边呢?为什么和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不一致?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在一个坐标系内,画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平坦的地方。在另一个坐标系内,画另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另一条无差异曲线切于生产可能性曲线较陡直的地方。 A A (a)画一条表示各国的孤立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直线。 (b)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分别是什么? (c)在什么情况下,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6.(a)在第5题的图中,用箭头表示各国生产分工的方向,标出各国均衡的产量和消费。 (b)每一个国家的贸易相对其自给自足状态有什么额外所得?哪一个国家所得更多?为什么? 7.在一个坐标系内,作A国对于X的出口供给曲线。PX/PY=1/4时,X的供给量QS=O。PX/PY=1/2时,QSX=40。PX/PY=1时,QSX=60。PX/PY=1.5时,QSX=70。在同一坐标系内,作B国对于A国出口商品X的需求曲线。PX/PY=1.5时,对X的需求QDX=40。PX/PY=1,QDX=60。PX/PY=1/2,QDX=120。 (a)确定出口X的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b)如果PX/PY=1/2,又会发生什么? 8.在一坐标系内,画一条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再画一条同一的无差异曲线与其相切于平坦的部分。标出该国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记为PA,假设该曲线表示一小国,其对外贸易并不影响世界市场的相对价格PW,在图上标出分工的过程,贸易量和贸易所得。 9.在两个坐标系中,画两条相同的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再作两条分别与其相切的不同的同一无差异曲线。 (a)指出各国孤立均衡的相对价格。 (b)指出生产分工的过程及互利贸易的过程。 10.在固定成本条件下,如果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而无差异曲线不同,会发生什么情况?请画图来表示这种情况。 六、简答题 1.解释“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的差别。 2.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封闭经济时的一般均衡点,为什么该点是一般均衡点? 3.如果中国和美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完全相同,那么,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双方是否还有 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4.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和假定机会成本递增对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何影响? 5.用几何图形分析说明得自交易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 七、论述题。 1.根据新古典理论,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都可以获取贸易利益。在现实中,为什么欧美等国要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采取抵制措施? 2.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说明国际贸易中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3.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说明国际贸易中均衡相对价格的决定。 第4章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B.各国劳动生产力不同 C.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D.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 2.下列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正确的有( )。 A.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 B.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C.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D.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3.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 )。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 )。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5.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6.一个部门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共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影响 7.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列不是其假设条件的有()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 C.生产要素充分利用 D.不存在贸易障碍和运输费用 8.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这称为() A.要素比例学说 B.产品周期理论 C.悲剧的增长理论 D.罗伯津斯基定理 二、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的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产品的生产需要20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0单位劳动与500单位土地,根据H-O理论可知( )。 A.本国出口A产品,进口B产品 B.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外国出口A产品,进口B产品 D.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3.要素禀赋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是( )。 A.2×2 (两种商品,两个国家) B.规模报酬不变 C.资本和劳动在生产中可以完全互相替代 D.要素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三、判断改错题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的程度是各国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 ) 2.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3.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 4.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衡化。( ) 5.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发对贸易自由化。( ) 6.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 7.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受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它们相对稀缺和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将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从而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 8.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不仅能使国际间要素的价格和产品的价格达到均等化,也能使两国生产同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达到均等化。( ) 四、名词解释 要素密集度 要素丰裕度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里昂惕夫悖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两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产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简述H-O定理的基本内容。 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它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人力资本对解释这一问题做出了什么贡献? 3.简述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主要内容。 4.简述罗勃津斯基定理 5.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七、案例讨论题 中新网12月29日电 据星岛日报报道,工商及科技局曾俊华昨日强调,特区不会再举办世贸级会议。刚结束的世贸级会议,为招来近万名示威 者,行动更演变为暴力冲突,导致港岛交通瘫痪、附近商户遭受损失。工商及科技局曾俊华昨日接受电台访问时强调,港府只会主办一届会议,不会续办。他又指今次世贸级会议,亦有不少得益,例如会议在服务业方面达成协议,有助其它市场开放,有利进军其它市场;而会议亦改变了一些反倾销规则,从而减少出口障碍。 问题、引发世贸级会议示威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试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第5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相互贸易容易产生于( )。 A.产出水平相近的国家 B.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C.投资水平相近的国家 D.储蓄水平相近的国家 2.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的最佳的解决途径是( )。 A.国际分工 B.国际贸易 C.国际合作 D.国际金融 3.导致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各国技术水平不同 B.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C.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D.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的存在 4.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可以用来解释( )。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B.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C.国与国之间发生的产业间贸易 D.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国际贸易 5.当存在运输成本时,一种商品可以进入国际贸易的前提是( )。 A.国际贸易前两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差小于其运输成本 B.国际贸易前两国单位商品的价格差大于其运输成本 C.国际贸易前两国单位产品价格相同 D.国际贸易前两国的单位商品价格都等于其运输成本 6.提出雁形模式的动态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A.弗农 B.赤松要 C.小岛清 D.俄林 7.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是() A.产品差异理论 B.重叠需求理论 C.相互倾销理论 D.嗜好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分析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模型有( )。 A.需求偏好相似论 B.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C.规模经济模型 D.技术差距模型 E.不完全竞争模型 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重要假设是( )。 A.规模报酬递增 B.规模经济不变 C.完全竞争 D.不完全竞争 E.技术进步 3.贫困化增长表明,生产要素增长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但它发生是有条件的,即( )。 A.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小 B.国外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大 C.该国的该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小 D.该国的该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大 三、判断改错题。 1.重叠需求国际贸易不是无条件的,它只发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 ) 2.同一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越大,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就越大。( ) 3.设出口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与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大于另一种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增长时具有类似的效应。( ) 4.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一定使该国的福利水平恶化。( ) 四、名词解释。 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 五、计算题。 1.以下是某一个产业在各年度的进出口状况,计算该产业每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度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在某一年度中,A国一共有三种参与了国际贸易,每一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如下表所示。计算、A国在该年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商品 X 进口额(美元) 200 出口额(美元) 500 进口额(万美元) 出口额(万美元)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750 500 250 0 Y Z 总计 六、简答题 400 400 1000 200 100 800 1.试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3.运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4.运用需求相似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5.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七、论述题。 1.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产业间贸易? 2.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第8章 关税壁垒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某产品(B)时,倾销可使其在国内、国外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总额最大。 A.在本国市场上MC<MR,在外国市场上MC>MR B.在本国市场上MC>MR,在外国市场上MC<MR C.在本国市场上MC>MR,在外国市场上MC> MR D.在本国市场上MC<MR,在外国市场上MC<MR 2.设p*为国际卡特尔的最佳加价率,c为国际卡特尔的世界份额,e为世界总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e0为非卡特尔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则(D)。 A.p*=∣e / [c- e0( l 一 c )]∣ B.p*=∣e0/[e-( 1 - c ) ] ∣ C.p*=∣c /[e-e0( 1- e0)]∣ D.p*=∣c / [ e-e0(1-c)] ∣ 3.当一国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 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不确定 4.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 )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5.成员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贸易壁垒而形成的超越 国界的产品自由流动或产品自由输出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6.GSP是在______努力下实施的。( ) A.GATT B.IBRD C.UN D.WTO 7.下列不属于关税特征的是( ) A.强调性 B.自愿性 C.无偿性 D.预定性 9.正常关税指( ) A.MFN B.GSP C.特惠税 D.进口附加税 10.关税壁垒是( ) A.进口税 B.过境税 C.高额进口税 D.高额出口税 11.针对企业行为征税的是( ) A.反补贴税 B.进口附加税 C.反倾销税 D.差价税 12.针对行为征税的是( ) A.反补贴税 B.进口附加税 C.反倾销税 D.差价税 13.一国征收进口附加税是( ) A.普遍采用的 B.经常性的 C.临时的 D.正常的 14.我国采用的海关征税办法( ) A.从价税 B.从量税 C.混合税 D.选择税 15.当一国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两者相等 D.不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征收出口税的目的( ) A.保护本国生产 B.增加财政收入 C.保护国内供应 D.防止外国倾销 2.征收进口附加税的目的( ) A.增加财政收入 B.应付国际收支危机 C.防止外国倾销 D.保障国内供应 E.对其他国家歧视报复 三、判断改错题 1.一个企业只要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不是价格的承担者,是价格的指定者,就可以成功的实施倾销战略。( ) 2.进口配额是一种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它所起到的作用比关税要大。( ) 3.根据局部均衡的分析可知,进口关税会增加贸易小国的生产者剩余。( ) 4.一般而言,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卡特尔定价的水平就可以越高,反之则越低。( ) 5.有效保护率衡量的是关税对指定产品的有效保护程度,它高于名义关税率。( ) 6.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当出口国厂商对进口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小时,该厂商对进口国的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较大。 ( ) 7.根据一般均衡的分析可知,当 A 、 B 两国都是贸易大国时,如果 B 国征收进口关税,则 A 国的贸易条件会恶化。( ) 8.最佳关税的征收不能使外国出口商的收益转到进口国。( ) 9.关税同盟的建立不利于吸收来自第三国的直接投资。( ) 四、名词解释 关税 关境 从价税 收入关税 差别关税 收入效应 再分配效应 保护效应 有效保护率 最优关税论 关税结构 最佳关税税率 国内附加值 生产者扭曲 消费者扭曲 五、作图分析题 1.画图分析说明关税的福利效应。 2.画图分析说明进口配额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3.画图分析说明出口补贴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4.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小国的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5.用局部均衡的方法分析大国的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6.请做出局部均衡图,分析小国的关税效应,包括生产、消费和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 7.一国的外贸从进口关税转到自由进口、请做出局部均衡分析图,指出其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收益和国民福利的变化。 六、问答题 1.如何理解关境和国境的区别? 2.什么是从量关税、从价关税和混合关税?每种关税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4.关税对生产者、消费者和收入的影响是什么? 5.如何理解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的变化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6.保税仓库和对外贸易区是如何减缓进口商的纳税负担的? 7.通常情况下,关税的实施对贸易条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8.如何理解最优关税理论? 9.如何理解低工资理论和就业保护理论? 10.一国征收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 11.最佳关税是如何确定的? 12.简述关税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13.为什么应该用进口关税代替进口配额? 14.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的生产者,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若将关税改为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 七、计算题 1.设我国小汽车的进口关税为 25 % ,国内典型汽车制造商的成本结构以及主要汽车生产部件的关税税率如下,请计算小汽车行业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部件 占汽车价格比重 关税税率 2.在中美(两国模型)的汽车贸易中,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N=2000 -0.02P , SCN = 1200 + 0.03P ;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US= 1800-0.02P , SUS=1400 + 0.03P 。 钢板 20% 9% 发动机 30% 10% 轮胎 10% 10% 请计算: ( l )贸易前双方的汽车产量和价格。 ( 2 )贸易后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不考虑运输成本)、两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出口量。 ( 3 )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 3000 美元的单位税后两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和贸易量;关税对中国消费者、生产厂商、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的影响。 ( 4 )中国对汽车进口实行 100 辆的配额后两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和贸易量;对中国消费者、生产厂商的福利影响;如果配额提高到150辆,两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有何不同吗? ( 5 )中国为国内汽车厂商提供 3000 美元的单位补贴后,两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和贸易量;对中国消费者、生产厂商的福利影响;与进口关税和配额的福利影响进行比较。 ( 6 )美国提供每辆汽车 3000 美元的出口补贴后,两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和贸易量;对两国消费者、生产厂商和福利的影响。 3.我国某家电产品的进口关税为20%,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为10%,该产品的国产化率为40%,试计算该产品的有效保护率? 4.中国某型轿车的零部件国产化率为60%,整车的进口关税率为25%,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率为10%,试计算该型的有效保护率。 5.一国轿车行业生产整车需从国外进口发动机和安全系统,自由贸易情况下,发动机价值为整车的20%,安全系统价值为整车的10%。现为了保护国内该轿车行业分别对进口整车征收25%的名义关税,对进口发动机征收10%名义关税,对进口安全系统征收5%的名义关税。问这一关税安排能为国内轿车行业提供多大的实际保护率? 第9章 非关税壁垒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选择题(单选与多选) 1.从本质上讲,出口补贴是保护( )的利益。 A. B.生产者集团 C.消费者集团 D.全体国民 2.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有( ) A.反倾销税 B.反补贴税 C.进口附加税 D.关税配额 3.对于国家整体而言,分配进口配额最好的方法是( ) A.竞争性拍卖 B.固定的受惠 C.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D.适时分配 4.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倾向于( )。 A.保护贸易 B.自由贸易 C.非关税贸易壁垒 D.关税贸易壁垒 5.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 ) A.公平贸易 B.贸易自由化 C.提高世界福利水平 D.资源最优配置 6.“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内( )并存的经济结构。 A.工业和农业 B.工业和信息业 C.农业和信息业 D.出口业和进口业 7.世界贸易组织沿袭了关贸总协定的主张,坚持以( )作为货物贸易的主要保护手段。 A.非关税措施 B.双边协议 C.多边协议 D.关税 8.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 ) A.贸易适度保护 B.关税稳定 C.贸易自由化 D.贸易公平 9.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是() A.反倾销税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10.战略性贸易不适宜在哪一种市场条件下运用() A.完全竞争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11.WTO禁止一般数量主要指( ) A.进口配额 B.“自动”出口配额 C.许可证 D.外汇管制 12.在竞争性市场上,一国进口会使该国国民利益(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3.倾销的主要方式是( )。 A.外汇倾销 B.间接倾销 C.商品倾销 14.就国家整体而言,分配进口配额最好的方法是( ) A.竞争性拍卖 B.固定的受惠 C.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D.适时分配 15.出口商以占领市场为目的,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持续地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这种倾销称为() A.掠夺性倾销 B.间歇性倾销 C.持续性倾销 D.进攻性倾销 二、判断改错题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 2.关贸总协定维持了47年的时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正规的具有法律基础的多边协定。 3.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更有助于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因此,它是一种比征收进口关税更为严厉的保护措施。 4.自愿出口就是出口国自愿地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对出口国来说,它是主动的。 5.战略性贸易强调的“积极干预”。 三、名词解释 非关税壁垒 进口配额 绝对配额 国别配额 关税配额 有序销售协定 反补贴 反倾销 掠夺性倾销 保障措施 采购 倾销 歧视性的公共采购 进口许可证制 四、作图分析题 1.假定 A、B 两国对X商品的供求曲线相同: SA=SB=150 + 20P, DA=DB=200-20P。 C国不生产X,从A、 B两国进口,其国内需求为 DC=100-20P。求: ( l )自由贸易条件下 X 商品的国际价格及各国贸易量。 ( 2 )如果A、B两国同时对C国进行贸易制裁,不向C国出口,对三国的福利有何影响? ( 3 )如果A国单独对C国进行贸易制裁,不向C国出口,对三国的福利有何影响? 2.一国降低出口补贴(即从高补贴转到低补贴)、请做出局部均衡分析图,指出其生产者 剩余、消费者剩余、收益和国民福利的变化。(10分) 3.以小国为例,试画图分析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 4.以小国为例,试比较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 五、问答题 1.相对于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有哪些特点? 2.实施进口配额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与关税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3.世界贸易组织对征收反补贴税有哪些? 4.征收反倾销税应符合哪些条件? 5.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施保障措施?有哪些手段可以采用? 6.简述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7.简述战略性贸易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8.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相比有何特点? 9.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有哪些? 10.什么是技术性非关税壁垒?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什么是绿色壁垒?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2.什么是反倾销措施壁垒?如何应对? 13.发放配额的形式中,哪一种形式相对较好? 14.为什么说实施配额对经济影响比征收关税更大? 15.我国对有些进口商品还是实行严格的控制,有些不但要领取进口许可证,还要事先申请进口配额。这些措施对进口有什么作用? 16.为什么中国大部分进口商原来需要申领进口许可证,现在改为进口登记手续? 17.中国逐步取消一般进口数量会不会造成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18.确定反倾销实质性损害应考虑哪些因素? 19.如何确定正常价格? 六、论述题 试述“自愿出口”对进口国的利弊。 第10章 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关税同盟带来的动态效应的是( ) A.贸易创造 B.贸易转移 C.竞争效应 D.贸易损失 2.下列哪项不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基本特征( ) A.机制性 B.渐进性 C.开放性 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的结合 3.关税同盟的重要特点是( ) A.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B.对外自由,对内保护 C.对内外均自由 D.对内外均保护 4.不是成熟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 ) A.欧洲联盟 B.亚欧经济合作 C.美加自由贸易区 D.TPP(跨太平洋经济合作) 5.成员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贸易壁垒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产品自由流动或产品自由输出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6.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各种形式中,唯一不存在权利让渡的是() A.共同市场 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 D.经济联盟 7.多数国际卡特尔组织难以长久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难以( ) A.制定垄断价格 B.维持垄断价格 C.控制生产成本 D.控制销售成本 8.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若下降,其出口量将增加,出口总收入( ) A.不变 B.增加 C.下降 D.不确定 9.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鼓励战略的战略取向分别是( ) A.内向型-内向型 B.内向型-外向型 C.外向型-外向型 D.外向型-内向型 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 ) A.贸易适度保护 B.关税稳定 C.贸易自由化 D.贸易公平 二、多项选择题 1.建立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要求成员方之间( ) A.地理上相邻 B.经济上互补 C.收入水平相等 D.政治相近 E.语言相同 2.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北约 三、判断改错题 1.亚太经合组织是典型的传统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2.关税同盟的建立不利于吸收来自第三国的直接投资。 3.关税同盟的成员国之间不仅建立了共同的对外关税,而且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要求成员国让渡使用宏观经济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这是经济联盟的特点之一。 5.无论是自由贸易区还是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产品流动都需要实行原产地原则。 6.从动态的角度看,关税同盟的建立会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的竞争激化。 7.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都属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8.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9.关税同盟的建立不利于吸收来自第三国的直接投资。 四、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自由贸易区 原产地原则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形式? 2.简述关税同盟理论。 3.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几种形式? 4.什么是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其假设基础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次级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6.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7.什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它有几种主要形式? 8.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9.结合实际,试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通常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0.共同对外关税的高低对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有何影响? 11.组成关税同盟后,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对同盟内企业在同盟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何影响? 六、计算题 1. 英国加入欧盟前后某种轿车的进口信息如下: 进口来源国 进口量(万台/年) 税前进口价(万美元/台) 关税(万美元/台) 试作出局部均衡分析图并计算: 1) 英国的国民利益每年增减多少美元? 2) 其中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各为多少台轿车和多少美元? 加入前 日本 20 2.0 0.4 加入后 德国 30 2.2 0 七、论述题 1.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 第三部分 国际收支平衡表、外汇市场和汇率 第13章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 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是( )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官方结算项目 D.错误与遗漏 2.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国际收支项目分为自发交易平衡项目和( ) A.经常项目 B.事前交易项目 C.官方结算项目 D.调整交易项目 3.下列四项中哪个不属于经常项目( ) A.旅游收支 B.侨民汇款 C.通讯运输 D.直接投资 4.国际收支统计的记帐方法是( ) A.借贷记帐法 B.复式簿记法 C.收付记帐法 D.流水帐 5.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 ) A.进出口 B.利息收支 C.直接投资 D.特别提款权变动 6.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下列项目应记入借方的是( ) A.基本账户资产增加 B.基本账户负债增加 C.基本账户收入增加 D.储备账户资产增加 7.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进出口商品统计时,均按( )价计算。 A.CIF B.FOB C.FCA D.CIP 8.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储备资产项目为-100亿美元,则表示该国( ) A.增加了100亿美元的储备 B.减少了100亿美元的储备 C.人为的账面平衡,不说明问题 D.无法判断 9.游资(Hot Money)应计入( )项目。 A.长期资本 B.短期资本 C.经常项目 D.资本项目 10.国际收支的长期性不平衡指( ) A.周期性不平衡 B.结构性不平衡 C.价格性不平衡 D.收入性不平衡 11.下列各项中应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贷方的项目有( ) A.货物的进口 B.服务输出 C.支付给外国的工资 D.接收的外国无偿援助 E.私人汇出的侨汇 12.中国从美国进口一批价值50万美元的商品,而且美国厂商把所得资金用于购买中国国债,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动是( )。 A.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借方同记入50万美元 B.经常账户、资本账户的贷方同记入50万美元 C.经常账户的借方、贷方同记入50万美元 D.资本账户的借方、贷方同记人50万美元 E.经常账户的借方、资本账户的贷方记入50万美元 13.下述经济交易中不属于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统计的内容有( ) A.短期证券买卖B.票据买卖 C.短期信贷 D.利息收支 二、判断说明题 1.在国际收支的定义中,“居民”的判断标准是以国籍为依据。( ) 2.公司的内部贸易不能算作国际贸易,因为其受益主体只是公司。( ) 3.由于国际收支统计采用复式记账法,所以世界各国不会产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 4.当一国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时,总是可以通过货币汇率贬值来予以纠正。( ) 三、名称解释 国际收支平衡表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自主性交易 调节性交易 官方储备账户 四、问答题 1.试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与主要项目。 2.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逆差,同时资本项目出现巨额顺差,试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4.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帐方法。 5.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帐户有哪些?各帐户记录的内容各是什么? 6.短期资本的流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7.官方储备是由哪四部分组成的? 8.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9.简述国际收支的差额结构? 10.为什么说持续大量的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 11.国际收支平衡的标准是什么? 12.2003年某国的商品出口2000亿美元,商品进口2610亿美元,同时劳务等净出口190亿美元,假定统计误差为零,官方结算额(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的净增加额)10亿美元。试求、 (1)该国的商品贸易差额; (2)该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差额; (3)该国的经常项目差额。 13.下表为某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根据表中内容回答问题。 某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 商品、出口 商品、进口 服务、债权 服务、债务 收入、债权 收入、债务 经常转移、债权 经常转移、债务 资本账户 直接投资 1947.16 -1585.09 237.78 -312.88 105.71 -285.45 53.68 -4.24 -0.26 369.78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储备和相关项目 错误与遗漏 (1) 该国该年国际收支的差额是多少; -112.34 -180.77 -86.52 -146.56 (2) 请简要分析一下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3) 该国外汇储备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14.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992—200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错误与遗漏”的变动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度 错误与遗漏 进出口总额 误差与遗漏占进出口总额比(%) (1)分析我国“错误与遗漏”近几年的变化趋势; (2)据国际经验,我国的该项目数值的增大是否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3)根据2002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6937亿美元,错误与遗漏为78亿美元,这又说明什么? 15.请说明在复式记帐法下,以下国际交易如何记入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1)A国居民向B国居民出口了价值4000美元的商品,B国居民用自己在A国银行的存款付款。 (2)A国居民用他的银行存款向居住在B国的亲属汇款100美元。 (3)B国居民购买A国的长期债券2000美元,用其在B国银行的汇票支付款项。 16.2004年,A国经常项目余额为-2000,(非官方)资产项目余额为1500(以A国的货币单位衡量)。 (1)A国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如何? A国2004年的净投资形势如何? 1992 -84.2 1656 1993 -98.3 1957.2 1994 -97.7 2367 1995 1996 1997 1998 -178.1 -155.6 -169.5 3250.5 5.3 -165.8 3204.44 5.2 1999 2000 148.04 3606.3 4.1 118.9 4742.9 2.5 2809 29 5.5 6.3 6.1 4.9 7.5 (2)在浮动汇率制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为什么? (3)现在假设A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如果外国银行在2004年间不买卖A国货币存款,那么该国银行2004年的外汇储备会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在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如何体现? (4)继续假设A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外国银行售出了500单位A国货币存款。这在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会如何体现? 17.说明以下各交易在美国经常项目下表示为借方还是贷方(每笔交易的“回流”忽略不计)、 (1)中国航空公司购买波音公司的飞机; (2)一个美国人在欧洲迪斯尼乐园度假的支出; (3)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商购买巴西的钢铁; (4)一家美国电讯公司雇佣一家法国公司组装一颗新太空卫星; (5)一家在注册的公司向其美国股东支付股息。 18. 说明以下交易应记在交易双方国家国际收支账户的贷方还是借方,以及对各国国际收支的整体影响。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百事公司(一家美国公司)用价值30亿美元的百事原浆向苏联换回了价值30亿美元的伏特加酒和轮船。美元和卢布的汇率是$1/ruble0.5。 (2)一家美国的书籍出版商向中国出售了价值20000美元的书,收到了北京一家银行面值 80000元人民币的支票。均衡汇率为$1/yuan4。 (3)一家美国公司从德国进口了价值5000德国马克的商品。这家公司无法在外汇市场以固定汇率$1/DM2买到德国马克(用来支付货款),只好向美国银行购买了5000德国马克。 (4)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向德国居民发行了1000万美元的新债券,然后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一家德国汽车公司。均衡汇率是$0.25/DM1。 (5)加拿大Seagram公司卖给一家美国经销商价值100万加元的酒,该经销商付给Seagram公司纽约一家银行100万加元的存款。Seagram决定继续存着这笔款子。均衡汇率为U.S$1/Can$1。 (6)一家英国公司购买了一台美国大型计算机并用一家纽约银行的10万英镑存款来支付。计算机的卖主不想持有这笔存款于是把它按固定汇率$2/£1的固定汇率卖给了美国银行。 (7)尼桑(一家日本汽车公司)在英国购买了一家工厂,用一家东京银行里10亿日元的存款账户向英国卖主土地支付了土地和建筑的钱。该卖主打算继续持有这笔存款。汇率是 £1/¥200。 (8)一家德国公司聘请一位英国律师当顾问,付给这位律师一笔存在法兰克福银行里1000德国马克的存款。该律师把这笔存款卖给了英格兰银行(英国的银行)得到了350英镑的存款。 第14章 外汇市场与汇率 一、 选择题 1.必须在90天内支付100万德国马克的美国进口商可以通过( )方式转嫁美元贬值的风险。 A.在远期市场上买进90天期的德国马克 B.在即期市场上买进90天期的德国马克 C.在远期市场上买进德国马克,90天后在即期市场上卖出 D.在远期市场上卖出德国马克,90天后在即期市场上买进 2.一国实际有效汇率是指( ) A.反映了货币期货市场的行为 B.反映了商品或实物贸易对一国货币价值的影响 C.是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相对于该国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加权平均值 D.是未经通货膨胀调整的相对于该国各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加权平均值 3.当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时,( ) A.外汇的供给大于对外币的需求 B.外汇的供给小于对外币的需求 C.外汇供给与需求和国际收支差额没有关系 D.外汇的供给等于对外币的需求 4.美国对日本汽车需求的上升将导致( ) A.在美国日元的供给将减少 B.在美国日元的供给将增加 C.美国居民对日元的需求减少 D.美国居民对日元的需求增加 5.外汇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这是因为、( ) A.在汇率更低时,对于本国居民来说,外国商品显得更为便宜 B.在汇率更高时,本国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 C.当汇率下降时,外汇供给数量将增加 D.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人们将转而消费价格下降的商品 6.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英国进口佛罗里达橘子将增加对美元的需求 B.如果美国人购买的德国汽车,美元将对马克升值 C.美国从法国进口的增加将增加美元与法郎交易中的法郎需求 D.美元的名义升值将减少美国贸易赤字 7.在抛补的利率平价下( ) A.预期的即期汇率变化率的等于两国利差 B.本国利率与国外利率相等 C.某货币远期汇率高于其即期汇率的百分比等于其利率低于国外利率的百分点 D.某货币远期汇率高于其即期汇率的百分比等于其利率高于国外利率的百分点 8.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远期汇率与远期现货汇率相同 B.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成为远期贴水 C.通常所说的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实际上是名义汇率 D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相对于外国,本币将在远期升值 9.如果一投机者认为瑞士法郎的远期现货汇率将高于今天的远期汇率,他做下列哪项投机效果最好( ) A.今天在期货市场卖出远期交割的瑞士法郎现货 B.今天在期货市场买入远期交割的瑞士法郎现货 C.今天在现货市场买入瑞士法郎 D.今天在期货市场买入远期交割的美元 10.外汇期权( ) A.指交易双方按协定价格就将来是否购买某种货币或出售某种货币的选择权达成的合约 B.指交易者在外汇市场上买进一种货币的同时卖出交割期不同的等额同种货币 C.没有投机风险 D.只有套期保值者使用,投机者一般不用 11.当货币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时,外汇交易的专门术语称此为( ) A.贴水 B.升水 C.平价 D.贬值 12.使用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的国家有( ) A.英国 B.美国 C.英国,美国 D. 除英国,美国之外的国家 1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外汇市场之间的汇率差异呈现( )趋势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以上均不正确 14.下述哪一种不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 ) A.双边套汇 B.多边套汇 C.套利 D.套期保值 15.设一年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8.2345元人民币,假设美国的物价比前一年上升8%,而中国的物价水平上升10%,则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理论上的汇率为( ) A.8.3870 B.8.085 C.10.2931 D.6.5876 16.以下几种外币资产中,不是外汇的是( ) A.美元 B.英镑 C.港元 D.越南盾 二、判断说明题 1.各国的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外汇交易主要是从干预或稳定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 ) 2.外汇就是通常所税的外国货币。( ) 3.套期保值业务既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又能带来汇率收益。( ) 4.汇率变动通常会对一国的贸易条件产生重大影响,货币贬值时贸易条件改善,货币升值时贸易条件恶化。( ) 5.当用直接标价法表示外汇汇价时,数值越大,意味着本币价值越高。( ) 6.外汇市场指的是国际间外汇买卖市场。( ) 7.银行不仅是外汇市场的参与者,还是实际操纵者。( ) 三、名词解释 外汇市场 汇率 套利 投机 套期保值 无抛补套利 抛补套利 四、问答题 1.外汇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结合东南亚金融危机,思考钉住汇率制的利弊。 3.汇率的意义是什么?根据不同的标价法应如何理解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或下降? 4.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有效汇率,请阐述这几个概念的区 别。 5.简述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6.假设你在1998年8月26日(这一天德国马克对卢布的比价突然飙升了69%)是一名在莫斯科旅游的德国公民。卢布的贬值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假设你在那时是一家进口德国原料的公司,卢布的贬值又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7.设你拥有2000美元。现行的美元和英镑的180天存款利率分别为i=0.02(2%),i£=0.03(3%),现行汇率e=$2/£1. a. 在未来的180天内,你可以选择的三种基本策略是什么? b. 如果你(或者其它人)肯定在外来的180天内美元和英镑的汇率不会发生改变,你 会怎么做?180天后你持有多少货币? c. 假设你不介意承担汇率风险。你预期在未来的180天内汇率会变成$1.9/£1,那你会 采取什么策略?为什么?在180天后实际汇率变成了$1.8/£1,你会对你所作的决 $ 定满意吗?为什么? d. 假设你是风险厌恶者,180天远期汇率为$2.02/£1,你会采取什么策略? 8.假设一英国公司在本国制造,其成本用英镑衡量;出售主要在欧盟区国家,销售用欧元衡量。如果英镑升值20%,这对英国公司有何影响? 9.说明下列主体对美元贬值会有何反应,并简要给出你的理由。 a. 波音(美国最大的出口商之一) b. 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 c. 经营外国手工艺品的美国小商店的所有者 d. 高档法国葡萄酒的忠实消费者 10.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分别描述,本国出口增加对外汇市场供求的影响。 11.阐述外汇管制的原因,及其成本和代价。 12.什么是套利,它的结果是什么? 13.假设即期汇率是2美元/英镑、200日元/英镑和110日元/美元,持有美元的居民如何通过三角套汇获得无风险利润?如果英镑和日元相对于美元的汇率保持不变,稳定的交叉汇率是多少? 14.当前现货汇率为1.7英镑/美元,当前90天期远期汇率为1.68英镑/美元。如果你预期90天后的现货汇率为1.72英镑/美元,你将如何利用外汇期货合约而进行投机。 第15章 汇率决定理论 一、 选择题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 A.一价定律 B.充分就业经济状态 C.市场分割 D.实行价格歧视 2.下列不属于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的是( ) A.以金币为本位货币 B.金币自由铸造 C.黄金自由输出入 D.发行纸币 3.最早提出著名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经济学家是( ) A.亚历山大 B.凯恩斯 C.休谟 D.马歇尔 4.下列哪种汇率决定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汇率的易变性。( ) A.铸币平价理论 B.购买力平价理论 C.利率平价理论 D.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5.金铸币本位制度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是( ) A.面值 B.铸币平价 C.黄金输送点 6.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条件包括( ) A.所有商品具有充分的可贸易性 B.无关税和其他贸易,运输成本为零 C.商品应具有同一性 D.两国价格指数的权数相同 7.货币分析法包括哪几种模型( ) A.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B.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C.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D.资产市场分析法 8.资产组合平衡模型中私人部门持有的财富分为哪几种形式( ) A.本国货币 B.本国债券 C.外国债券 D.不动产 9.在一国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用于分析汇率变动以及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对贸易收支,以及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机理的理论称为( ) A.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 B.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C.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D.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10.甲乙两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由名义汇率以及_______共同决定。( ) A.甲国货币购买力 B.乙国货币购买力 C.两国利率水平 D.两国相对物价水平 二、判断说明题 1.利息平价论是远期汇率决定理论。( ) 2.休谟认为金本位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内在机制。( ) 3.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以货币数量论为前提的。( ) 4.一价定律是使绝对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的经济制。( ) 三、名词解释 购买力平价 一价定律 实际汇率 汇率超调 四、问答题 1.试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它进行简要评述。 2.简述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基本观点。 3.简述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基本观点。 4.资产市场分析法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相比有哪些突破? 5.据资产组合平衡法的汇率决定论,如果外国债券供给增加时,国内货币的价值如何变化? 第16章 可变与固定汇率制下的价格调整机制 一、选择题 1.在历史中的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盈余获得国际储备的过程中,将经历( )。 A.汇率升值 B.汇率贬值 C.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上升,盈余缩小 D.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盈余扩大 2.在历史中的金本位制下,如杲英国出现贸易赤字,且伴随着黄金外流和货币供给增加, 英国将( )。 C.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人 D.调高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3.根据货币数量理论,国内货币供给增加10%将导致()。 A.国内价格水平提高10% B.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幅度大于10% C.国内价格水平降低10% D.国内价格水平降低幅度大子10% 4.国际收支赤字国的机构不愿遵守金本位制中游戏规则的原因是( )。 A.害怕通货膨胀 B.没有任何国际储备 C.防止汇率波动 D.避免潜在经济萧条和高失业率 5.根据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英国贸易赤字状况的条件是( )。 A.英国对进口品的需求是邮性的,外口对英国出门品的需求也是弹性的 B.英国对进口品的需求是弹性的,外国对英国出口品的需求是非弹性的 C.英国对进口品的需求是非弹性的,外国对英国出口品的需求是弹性的 D.英国对进口品的需求是非弹性的,外国对英国出口品的需求也是非弹性的 6.马歇尔——勒纳条件可用来判断( ) A.货币贬值程度 B.国际收支状况 C.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 D.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 7.如果dx,dm分别代表出口的需求弹性和进口的需求弹性,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 A.|dx+dm|<1 B.|dx+dm|≤1 C.|dx+dm|>1 D.|dx+dm|≥1 8.根据国际收入调整论的吸收方法,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应( ) A.提高国民收入和国民吸收 B.提高国民收入,减少国民吸收 C.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国民吸收 D.减少国民收入和国民吸收 9.对国际收支的货币调整法作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不包括( ) A.蒙代尔 B.约翰逊 C.波拉克 D.哈罗德 10.根据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贬值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必须有( ) A.闲置资源 B.充分就业 C.边际倾向小于1 D.边际吸收倾向大于1 二、判断题 1.货币贬值是一国做出的降低本国货币交易价格的决定。( ) A.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人 B.调低利率,短期资本流出 2.汇率升值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别国货币价值降低。( ) 3.货币汇率下浑出现在浮动汇率制度中,运一点与货币贬值不向。( ) 4.当进出冂需求弹性都很低时,货币贬值在消除贸易赤字方面将取得较大成功。( ) 5.若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则该国企业全球竟争力削弱的程度取决于生产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的比重。( ) 6.J一曲线效应说明货币贬值最初可能会扩大贸易赤字,2到4年后贸易赤字才会逐渐减少。( ) 7.货币转移衡量了一国允许旅游者携带外币进人该国的程度。( ) 8.吸收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会在一个充分就业的国家中获得成功。( ) 9.如果一国经济实实现充分就业,那么为使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该国贸易赤字状况,应该实施紧缩型财政。( ) 10.货币分析法认为,只有在货币贬值的同时扩大货币供给才能达到缩减贸易赤字的目的。( ) 三、名词解释 J曲线效应 黄金输出点 贬值 金本位制 货币数量论 四、简答题 1.金本位制优缺点?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为什么采取货币贬值往往要配合以紧缩的宏观经济? 4.如果观察到一国货币贬值,但同时经常项目恶化,你会查找何种数据以确定这是一次J曲线效应?及时不存在J曲线效应,为什么其他的宏观经济变动可以造成货币贬值及经常项目恶化? 四、论述题 1.试比较分析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利弊? 第17章 收入调整机制与自动调整的综合 一、选择题 1.在一国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于分析汇率变动以及进出口商品变动对一收支,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机理称为( ) A.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B.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C.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D.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2.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乘数比封闭条件下的乘数( ) A.小 B.大 C.不变 D.不确定 3.一国货币贬值后,该国的贸易条件( ) A.改善 B.恶化 C.无影响 D.不确定 4.如果某国边际消费倾向为0.8,边际出口倾向为0.05,则直接投资增加100美元将使( )。 A.收入增加500美元,进口增加25美元 B.收人增加500美元,进口增加5美元 C.收人增加400美元,进口增加20美元 D.收入增加400美元,贸易赤宇削减20美元 5.收人调整法认为贸易赤字力100美元,边际进口倾向为0.05的回家应该( )。 A.减少收人2000美元 B.减少收人500美元 C.增加收入2000美元 D.增加收入500美元 6.开放经济下的均衡收人决定理论要求( )。 A.投资等于投资 B.出口等于进口 C.‘储蓄减投资等于出口减进口 D.投资资减储蓄等于出口减进口 7.对于一个投资繁案、GDP增长较快、贸易赤字不断增加的国家来说,外国反应效应()。 A.只有当该国较小时才会比较重要 B.由贸易伙伴问陶关税报复产生 C.使贸易赤字扩大 D.使贸易赤字缩小 8.根据国际收支分析法,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原因是( ) A.国内利率高于国外 B.国内利率低于国外 C.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D.国内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9.根据吸收分析法,使货币贬值产生良好效果的国内经济条件是( )。 A.收支顺差和充分就业 B.收支顺差和不充分就业 C.收支逆差和充分就业 D.收支逆差和不充分就业 10.根据货币分析法,在固定汇率制下,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在短期内如果要抵消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就应该( ) A.减少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降低货币乘数m B.减少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增加货币乘数m C.增加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增加货币乘数m D.增加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降低货币乘数m 11.假设一国边际消费倾向为0.7,边际储蓄倾向为0.2,边际进口倾向为0.1,则其外贸乘数为( ) A.0.7 B.5 C.10 D.3.3 1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紧缩货币将导致( ) A.本国利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 B.本国利率上升,国际收支改善 C.本国利率下降,国际收支恶化 D.本国利率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分析法和吸收法都没有考虑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2.支出乘数等于对外贸易乘数 3.只要贬值的收入效应是正的,国际收支状况就可以得到该善。 4.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乘数比封闭条件下的乘数大。 5.收入调整模型说明一国需要降低GDP达到调整贸易赤字的目的 6.收入调整模型中外国反应效应认为,外国会对贸易赤字提高关税实施报复。 7.吸收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会在一个充分就业的国家中获得成功。 8.货币分析法认为,只有在货币贬值的同时扩大货币供给才能达到缩减贸易自己的目的 9.一国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那么为使货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贸易赤字状况,,应该实施紧缩型财政。 10.如果我国对进口品德需求缺乏弹性,则人民币贬值将导致购买进口品导致的人民币流出增加。 三、名词解释 贸易乘数 吸收法 封闭经济 弹性论 外国反馈效应 四、简答题 1.在不考虑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的情况下,已知某经济社会的宏观模型为 Y=C+I+X-M C=40+0.8Y I=50 X=100 M=0.2Y+30 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Yf =500。求、 (1)外贸乘数。 (2)产品市场均衡的产出水平及贸易收支。 (3)使贸易收支均衡的产出水平。 (4)实现充分就业时的贸易收支。 2.假设某国的经济模型为、 C=a+bYd=28+0.8Yd I=20,G=26 TR=25 T=25+0.2Y X=20 M=2+0.1Y(单位为10亿美元) 求该国的均衡产出与贸易赤字的关系。 3.货币分析法的主张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哪些主要作用?分析各个作用的作用机制。 2.假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利用货币分析法考察这一扰动对贸易余额、资本流动及短期和长期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18章 宏观开放经济学、调整 一、选择题 1.一国没有实现内部均衡的显著标志是( )。 A.国际收支持续赤字 B.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 C.资本从国外流入 D.国内高失业率和低GDP增长率 2.支出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 A.将国内支出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项目上 B.削减国际收支持续赤字 C.减轻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D.降低国内利率 3.下列选项中属于支出转移的是( )。 A.增力口国内货币供给 B.增加国家支出 C.货币贬值 D.降低收人税率以恢复经济繁荣 4.可以帮助一国经济复苏和国际收支逆差的是( ) A.本币汇率下浮 B.本币汇率上浮 C.增加本币供给 D.减少本币供给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若资本流动性较高,则一国促进国内最好办法是( ) A.增加本币供给 B.增加支出 C.减少本币供给 D.减少支出 6.在浮动汇率制下,若资本流动性较高,则一国促进国内经济复苏的最好办法是( )。 A.增加本币供给 B.增加支出 C.减少本币供给 D.减少支出 7.可以帮助一国实现经济复苏和削减国际收支逆差的组合是( )。 ‘ A.减少货币供给,货币升值 B.减少货币供给,货币贬值 C.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升值 D.增加货币供给,货币贬值 8.如果本币贬值,出口增值,进口减少,BP曲线将会发生变化为( ) A.BP曲线变得更陡峭 B.BP曲线变得更平坦 C.BP曲线向左方移动 D.BP曲线向右方移动 9.根据蒙代尔法则,应将国内平衡的任务分配给( ),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 ) A.财政,货币 B.财政,货币 C.财政,货币 D.财政,货币 10.一国在实现外部平衡的过程中,不是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 A.融通资金 B.外汇管制 C.汇率浮动 D.扩大投资 二、判断题 1.内部均衡指区域经济合作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平衡。 2.若一国国际收支既没有赤字也没有盈余,该国就实现了外部均衡。 3.货币贬值或汇率下浮是一种支出变动。 4.缩减支出是一种支出变动。 5.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扩张将解决一国经济萧条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 6.货币贬值可以帮助一国解决经济萧条和国陈收支逆差问题。 7.经营办法方案指一国说服另一国采取货币贬值。 8.BP曲线以上的点,意味着金融资产的净流入小于商品和劳务的净进口,即国际收支处于逆差。 9.固定汇率制度下,若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话,财政将会失效。 10.储蓄下降,会导致IS曲线向左移动。 三、名词解释 丁伯根原则 三元勃论 冲销 内部均衡 市场分割有效理论 四、简单题 1.什么是蒙代尔分配原则? 2.蒙代尔-弗莱明得出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环境和目标有什么区别? 4.解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的“挤出效应” 5.假设A国和B国经济联系紧密,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A国遭遇严重失业问题,采取放松银根,B国是否受到影响? 五、论述题 1.比较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 2.解释美国20世纪80年代巨额财政赤字的成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