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被提了几年,但是我觉得贯彻得还不是很让人满意,尤其是对于阅读的教学而言,实效性有待提高。“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认为,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点。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都是教师领着学生从课文的开头到结尾逐节逐句地问答理解,指导朗读,逐句分析。学生仅仅关注具体的字词句段,难以获得对阅读材料的整体了解;只是跟从于教师的教学指向,而无自己的学习目标;只顾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学生对文本整体的个体解读为基础,先由学生自己畅谈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交流,全班质疑,解惑。教师在其中仅仅发挥穿针引线和点拨引导作用,保证交流和讨论能够顺利进行。如在教《“番茄太阳”》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各自了解的内容:有关于故事情节的,有对人物评价的,也有结合课文内容对词句理解的。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的地方,并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前两处课文中有提示性的
内容,学生容易掌握,第三处的质疑则为下文分析“明明”的形象埋下铺垫。紧接着,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把表现明明人物形象的句子画出来,并作批注,说说明明给你留下来怎样的印象。学生自学完再小组讨论,兴趣浓厚。最后,我请学生把自己认为理解最深刻、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同学听,来感受明明的活泼开朗,善良,有爱心,让学生对语言整体进行自主阅读、自由选读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个体的经验水平,降低了交流表达的难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同学问的交流,既能够相互启发,又便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从文字到文字,主要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词释句,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学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教条。
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必须要侧重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在感性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激发,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里听说读写,并能充分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
新课标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情境型的阅读教学,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并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身份,开展体验和探究活动。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看到叶欣面对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却仍能做到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如果你是叶欣的同事,会怎么想,怎么说?如果你是叶欣的家人会怎么想,怎么说?如果你是被叶欣护理后康复的病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让学生依据情境练习说话,在说话的过程中感悟叶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我们过去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进程容易把握。但是,由于教学基本由教师控制,学生的任务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完全依赖于教师才能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一直处在求知若渴的状态中,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我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同时,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为什么“我”的心情一开始灰暗无比?是什么让“我”温暖起来?又是什么让”我”心疼?带给“我”快乐和感动的又是什么?然后再请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我”心情变化的原因及明明纯真、美好的心灵。这样,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解,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在此过程中同步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了几年,,我相信它的优点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楚的,它的先进理念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每一处都会渗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只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实践,就一定能够开创语文教改的新天地,谱写语文教学的新篇章!也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