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16期 新闻研究导刊 V01.6 No.16 2015年8月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August 201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潘宇翔张倩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微信作为“微”时代的代表产物,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与媒介,也是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各类信息的重要发布平台,如何实现与当代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无缝对接,是当前高校网络德育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21—03 新媒体时代下的三“微”即微视频、微博与微信在大 内容拓展,制度优化五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德育平台构建的 学生群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前微信显然以后浪之 方法。…郭志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势后来居上,作为集社交娱乐,信息共享,生活服务等多种 新路径: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从高校微信平台角度 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几乎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 表明其对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意义。L8 J由此,可以看出任 备工具。根据腾讯官方数据,截止到2o15 ̄4月8日微信月 何新型事物的产生总是双面性,但在当今这样一个日新月 活跃用户数量已达1.9亿,“微信官方公开信息显示,如今微 异的社会,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正 信公众号的总数已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由去年的8000+ 确引导利用微信这一新型平台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巨大影 上升至1.5万个”。…微信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为当前的高 响力才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任务与新机遇,如何发挥微信公 二、构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 众平台的德育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 微信平台由于本身的灵活性使得其育人作用不可避免 手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的会产生一些问题,及时关注问题,并进行经验教训总结, 一、研究现状 有利于在微信公众平台运作与完善过程中提高警惕,把握 微信自2011年诞生起已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力度与方向,对引导公众平台发挥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 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视角对微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但就其 能有着重要意义。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微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中,显然对其德育作用的发挥挖掘 信公众平台的运作方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推送特点三 的深度不够,更多侧重于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的概述。 个方面 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 (一)固有弊端无法改变 ‘ 析》一文中通过数据的详细展示阐明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利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实施过程 弊共存的观点。 李浩在《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中由于过于看重目的而忽略了内容与手段的选取,微信公 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中则指出:“当前大 众平台本应注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操作时却 学生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满意度仍有待提升。” 学者 因内容投放的尺度与角度不易界定,导致“为了教育而教 们基本上都认为微信平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 育”。选取和校园门户网站,校园公告栏,校园广播等大同 遇与挑战并存 小异的内容进行二次传播,这类内容往往是原本新鲜的内 当然也有学者对微信平台的开发表示担忧,杨敏《微 容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又被微信公众平台“炒冷饭”, 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中提出 使得学生失去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兴趣,质疑公众平台 微信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会与校园网络舆情以 的能力,并且可能衍生到对整个德育工作开展的排斥与误 及大学生心理动态把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H 王灿发、郭 解,造成了换个平台但仍继续实行理论灌输法的现象,得不 英《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认 偿失。 为:“微信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的改变已经威胁到了德育工 其次,即便是注重了形式和分布的层次性,避免重复, 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对于微信公 但仍很难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众平台的专门研究主要围绕其造成的影响展开。例如,姜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崇高的理 胜洪、殷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场的影 想”、“端正的态度”等语词虽然是合乎情理的,但却少了 响》中提到网民对于公众平台中所涉及的热点事件所发表 一份使人乐于亲近的感觉,学生从小便在这样的环境熏陶 的个人言论有可能会引起一定空间内人群的矛盾, 这 中长大,对于此内容的投放也将失去继续关注的兴趣。如 也提醒我们,大学生作为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在鼓励他们 果学生没有想要进一步了解微信公众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搞笑微信公众平台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引导其理智地思 的内容,那么微信就将失去它原有的德育价值,后续工作也 考问题。 将难以为继。 综上所述,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过程中,如果不 (二)德育工作者把控力度减弱 注重方式方法加以利用的确会对当前的德育工作产生巨大 微信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学生主体都成了的自媒 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更不应该“因噎废食”,而应该将重 体,可以自主进行对信息的选择、参与及传播。因此,在微 点放在如何拓展微信的育人作用,实现其与高校思想政治 信公众平台的运作中,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群体之间偏 教育的牵手。例如,学者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 向于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其鲜明的权威性便一去 台的构建》一文中就从观念,德育工作者培养,平台利用, 不复返 教育者虽然可以控制信息内容的发布与形式的选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全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治理研究》 (20140542002);湖南师范大学社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现途径研究》(13XQN06);湖南省科技厅软科 学重点项目(2013ZK2080) 作者简介:潘宇翔(1993.一),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张倩(1994-一),女,河北廊坊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21 基金课题 择,但是却很难监控到实际的操作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认可 为都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价值导向,这就 度,从而也无法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导致微信平台信息的 避免了以往德育工作者需要通过“零距离”观察以及多方 推送“石沉大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无法保障。 走访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实效的烦琐过程,也同 其次,由于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运作过程中作为更 样使得一些学生不愿开VI诉说的想法被发现。通过信息的 为积极可变的因素,无论是从人数考虑还是从影响力方面着 收集,高效、快捷的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针对性问题进行教 眼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过分地给予学生自由发表言论的 育沟通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 空间也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偏离,原本清晰的主客 工作的指向性,并且可以在不使学生受到影响的最小范围 体关系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变得模糊可变,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内起到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显提高思想政治教 弱化,甚至于当有思想冲突发生时,教育者无法及时对局面 育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德育工作者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 进行掌控。微信德育平台固然需要足够的发展空间,但是也 性特点,拉近彼此的距离。 必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而非相互取代,应 (三)突出主体地位,发挥主动作用 该致力于实现虚拟平台与现实平台的有机结合,不然其灵活 大学生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往往表现出被动的 自主的优势极有可能演变成具有煽动性质的漩涡。 地位以及消极的负面情绪。一方面由于无法掌控思想政治 (三)微信平台内容具有即时性,知行难统一 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也因为传统工作方法中表现 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往往是通 出来的说理为主,形式单一等问题使得学生不愿通过直接 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电视、广播、书刊等相对稳定的方式 沟通教育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内化与自觉。而微信公众平台 进行的。但微信公众平台中信息的传播可以说是“秒传秒 中所带有的如“集赞”,回复相应字样即可获取想得知的内 到”,但是信息量的庞杂以及这种即时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在接 容,以及线上活动的举办,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个 受信息时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想要了解的内容全部了解了,而 个体的迷茫转化为群体间的影响与作用,以这种学生“喜 不知道的内容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大脑,也正是信息的密集 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灵活的形 传送使得学生还无法消化上一条信息时下一部分内容又蜂拥 式相结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 而至,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勤于接受,懒于接纳”的窘况。 的新境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同 其次,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虚拟性,教育者无法完全 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固有的权威性虽然有所 通过公众平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因而会出现学生刻意迎 减弱,但师生之问的感情却有所增进,我们的教育者愿意紧 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答案”,使得当教育者们利用微信 随时代潮流,利用这一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平台作为与学 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学生的交流本是彼此达到 生交流和引导学生认知的媒介,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来自 共同认知的,但事后却知行不统一,仅仅是学生满足思想政 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变,这也恰恰是解决高校德育工作者与 治教育目的以及教育者的要求而为之。另一方面,学生对 大学生群体之间所谓“代沟”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微信公 公众平台中的推送内容进行相应的评论与转发使得学生甚 众平台的利用给了主客体双方换位思考的机会。 至未经个人思考就看到了其他人对于某一热点问题的看 (四)教育深入人心,紧跟时代步伐 法,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先人为主”使得 由于高校微信平台所投放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 学生无法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影 方方面面,与其说是隐性教育的“无形的手”,不如说是学 响了学生自主分辨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认识停留在表层 生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知心朋友,这样就与以往思想政治教 难以进一步深化。 育给人的刻板严肃的固有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一 三、构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意义 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也符合当前大学生猎奇的心理,愿意对 “公众平台是指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 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 单地讲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_8 高校微信 了培养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社会有益 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着灵活,高效等 的人才。因此,必须要关注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紧跟时代的 多种特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得到进一 步伐才能不被冠以“一成不变”之名,微信公众平台的深 步扩展。 度开发就是站在社会发展高度进行的有效的,行之有效的 (一)减少成本损耗,覆盖范围广泛 创新手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通过集体授课形式以及面 四、构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有效途径 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受时间,空间,形式等多种因素的限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有各种形式的微信公众平台,它 制,并且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教育者的言语如果 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微信 但是无论是从建立构建方式来看,并未形成德育体系,高校 公众平台则可以利用定时推送消息功能进行信息共享并覆 微信平台仍旧有很多值得开发拓展并加以利用的空间,以 盖到所有学生的手机平台中,有利于形成群体效应,即大学 及运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从高校微信德育队伍, 生群体往往处于一种共同的生活环境下,身边同龄人的言 投放内容,监管机制以及微信意见领袖的培养四个方面来 谈举止对自身的认知方式的影响要比外界的灌输大得多。 加以论述。 因此,如果能得到某一群体对公众平台的广泛关注,那么这 (一)多方联动,发挥高校微信平台合力 种群体效应就会有机会发挥其作用。由于微信的使用大多 (1)运作主体多样化,扩大微信公众平台覆盖范围。 来源于学生的手机终端,手机本身具有便携,灵活等特点,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有以其校名命名的官方微信平台。以 加之微信平台的使用仅收取少量运营商流量费用,使得学 湖南大学为例,除定时推送信息外,主要的功能涉及学生的 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公众平台投放的内容,不受时间与空 个人服务,便民服务以及功能服务,不难看出,官方微信公 间,并且由于学生熟知并认可微信的操作方式,这种省 众平台往往只呈现一些重要的信息,而时效性不足。再如 时又省钱的特性让学生产生一种“何乐而不为”的心理, 其他高校微信平台如湖南师范大学星网,湖南师大百事通 不知不觉中接受来自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潜移默化的教 均有学生自主创办,学校进行监管,相较于官方公众平台显 育,极大地减少了由于德育工作者与学生间由于协调不便 示出了更为强大的即时性功能,风格也更为活泼。而不同 造成的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浪费现象。 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德育工作者的主动实施沟通教育,微 (二)提高工作效率,便于信息收集 信公众平台给了学生极大地自主选择性,那么对平台兴趣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推送仅需要极短的时间就可 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其进行选择与否,如果学生不订阅公 以在学生的手机终端呈现,而在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当中, 众号或不愿查看相关推送消息,那么微信公众平台便失去 包括转发平台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评论等行 了其原本的意义。因此,让运作主体实现多样化可以更好 第6卷第16期 新闻研究导刊 V01.6 No.16 2015年8月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August 2015 地覆盖到不同专业学生群体,不同年龄学生群体乃至每个 与学生现实生活挂钩,避免行为失范。 个体,极大地增强了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 (四)榜样示范,打造微信公众平台意见领袖 影响力。 (1)建立朋辈群体情感共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 (2)加强校园媒体间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 力。由于微信的特殊社交群体限定“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强 合。高校的微信平台固然有其重要作用,倘若可以和其他 联系的社会关系,因此言论必须要经受圈内群体压力的影 校园媒体如报纸、广播、论坛、博客、展板等多个平台合作, 响,取代之前的‘大v’,以新的形态成为微信时代的意见 就可以产生1+1>2的作用,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 领袖”, 这种想法在高校微信平台的功能完善中仍有很 发挥有了更为一体化的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过程 大的借鉴意义。正是由于微信朋友圈内这种熟悉的关系, 中,宣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同样处于互联网环境中的 大学生的言论往往会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因而如果在群体 校园博客,校园网站等可以为微信平台进行及时的宣传与 共同订阅的微信平台中有人可以发表代表内心看法以及反 介绍,让其有机会迅速进入学生的视野。其次,不同的校园 映正确“三观”的言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关注,也 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方 正因为年龄层次的相同,生活环境的相仿更容易引起共鸣。 面,进行媒体间的合作实际上是对德育工作的再整合与查 (2)挖掘先进群体,自主培养“意见领袖”。学校也应 漏补缺,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微信公 该有意识地培养综合素质突出,思想觉悟较高的如学生干 众平台重广度,深度则挖掘不够,那么其他校园媒体就可以 部,党员代表或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成为高校微 对此进行有力的补充,有利于防止德育工作中的疏忽。 信公众平台的新一代“大v”,进一步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 (二)内容合理投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育的空间与形式的创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采访,自述,就 (1)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寓教于生活。虽然微信公众 某一热点事件的评价等进行内容的投放,以此达到思想政 平台信息推送的受众广泛,速度极快,但是由于推送信息数 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学生也乐意了解自己身 量有限就要求所投放的内容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 边的同学的“先进事迹”从而触动自己的内心,这种良性 用,同时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高校微信平台通常为了 的比较对认知内化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实现育人作用多选择时事政治以及党政精神一类的文章, 高校在开展微信德育的同时,要及时规避其中可能存 但这类内容如若占据过多篇幅便使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 在的风险。要从高校微信平台本身的特点,教育客体,教育 离变远,难以进行互动参与。因此,推送消息的选择除了时 主体,社会背景四个方面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广阔的发展前 政时事也应该选取学校的先进榜样事例以及社会热点事件 景。理想最终必须要立足于实践,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利用 等内容,学生有对推送的内容有极强的兴趣才会从内心认 途径的探究主要侧重于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其他可利用的资 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源相结合,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同时必须要 (2)拓展不同平台的特色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给予学生这一主体足够的重视,从学生群体中挖掘“意见 不仅在推送消息的内容选择需多方考虑,平台功能的设置 领袖”,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内核实现学生自身的内 也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再如湖南师大百事通为例, 化。虽然目前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力 功能平台包括“师大百科”,即当前最重要的、关注度最高 度仍有待提高,新媒体的流行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相关信息汇总,“师大直通车”包括志愿服务等内容以 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敢于创新,高校微信平台建设 及“小百服务”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相关信息的查询等内容 必将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途径。 在内的一系列服务项目与信息的推送相结合,很好地实现 了从学生的方方面面人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潜 参考文献: 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1]刘景景,杨淑娟.2014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分析[J]. (三)加强监管,推进公众平台运作规范化 新闻与写作,20l4(12):16. (1)确保微信平台的运作有现实、虚拟两个平台的制 [2]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 度保证。实行微信公众平台多方的合作对公众平台的有序 析[J].青年记者,2014(6):96. 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确定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明 [3]李浩.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 确权责界限。仅仅依靠网络监管人员的操控是不够的,还 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14(5):127. 应该加强校方领导,学生自主管理部门等相应部门的协同 [4]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 配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监测平台,同时注意保护用户的 究[J].思想理论教育,20l2(6):72. 信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参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校方与学 [5]王灿发,等.“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 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而不是瞻前顾后,防止自身利益 战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40. 受损。 [6]姜胜洪,殷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场的 (2)制定微信平台运行规章。在尊重学生自主意愿, 影响[J].理论前沿,2014(4):41. 给予学生自由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7]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 增强其自律意识,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敢 坛,2014(8):25. 于举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再次,高校内部必 [8]郭志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用以规范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 [J].理论视野,20l5(1):84. 与使用,明确规定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使网络上的不当行为 [9]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上接第62页)皮”。以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电视短消 人耳鼓、市场的讨价还价声嘈杂一片,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 息《林蛙不归路》为例,它仅仅只有1分29秒,却把声画的 的心理震撼。事件披露者没有主观介入,仅仅在忠实、真实 功能发挥到极致。在这样小篇幅的新闻短片中,创作者一 地进行记录,并极尽客观地展现出来,林蛙的悲惨命运,捕 方面充分调动电视摄像的各种拍摄手段,在景别方面就囊 杀者的冷血、食客的麻木不仁,创作者强烈的愤慨借助声画 括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多景别,拍摄中还利 的有机配合,喷涌而出,胜过千言 语,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用定格、推拉、摇、移、跟等多种手段,使得画面极大丰富,极 音乐音响语言就是这样,使用描绘、渲染、刻画的艺术 富视觉冲击力。然而不仅如此,这篇作品还充分利用声音 手法,达到对画面语言和文学语言所不能够达到的环境气 的直观性,通过音响渲染画面,传递消息,各种同期声:林蛙 氛、情绪调动,形象的补充、深化和延伸拓展,从而使电视节 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在宁静的林区回荡、捕杀时的电击声刺 目达到情景交融、声画并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