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来源:爱玩科技网
护理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V01.32 2014 No.18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张淑娟 ,张德芳 ,严军虎 (1.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3;2.陕西师范大学医院,陕西西安710063)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4)18—0075—02 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 校逐步加快改革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新医改方案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是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早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16号文 件中就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 提出了“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 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这必然导致卫生服务体系 的深刻变革,进而需要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转变, 以适应社会发展。 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示范校建设工作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及课 程体系改革工作放在首位,并展开了一系列建设工作,现介绍 我院护理专业经过前期调研、与各医院护理专家座谈以及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3Z31) 、 入了近2 000万元引进基础护理和各临床护理课程以及技能实 教学模式,凸显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 2.11屯善教学评价体系 训项目所需要的先进仪器设备,并扩大了实训基地面积,完善 了管理制度,使护理实训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2.9.2校夕卜实训基地建设我院按“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从教学实习医院中选择了利于教学与管理的青海省中医院作 为实施“1.5+1.5”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单位,建成了能 充分满足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教学需要的标准化示教室、模拟实 训室,并制订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使实训基地管 理和教学人员明确了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在教学工 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有一整套衡量的标准。对教师的教,通 过教案检查、交叉听课、教学观摩、学生评价等方式以客观评价 量表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学,则通过小组评价、带教教师评价、 管理教师评价、期末考核、护理部评价等多层次的客观评价量 表进行考核。 2.12制订相应的保障措施 为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医院 作、临床实训实习、带教教师培养、学生思想教育、基地组织机 构设施、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习质 标准化教室举行了由合作双方业务主管领导、实验班学生和全 体教师参加的开班仪式,并签署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双方 在学生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实训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 责任与义务,以期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并推广应用,促进护理 教学和临床护理的共同发展。 量的监控,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1O改连教学方法 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由于护理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 社会性,决定了护理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并通过实践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校内,教师大量采用图文并茂的 PIT课件、教学模型、教学视频、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和技术练 目前,该项目实施处于第二阶段的前“0.5”阶段,即第4学 期,所有临床护理课程的授课均在医院进行,学期尚未结束,尚 无完整、客观的数据资料体现改革的成效。但从学生对每天下 习等学生参与程度高且乐于接受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结合临床 见习和各种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在临床教 学基地,每天上午安排4学时的理论学习,下午4~5名学生为 一午临床教学的期待和大多数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显 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可以体现出: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组,根据教学内容,由带教教师通过床旁教学、护理查房等现 【11臧伟红,毛玉霞.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护理研究, 2o12(12):1141. 场教学方式对各临床护理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学生进行3学时 的循环学习,以促进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改进后的教学方 法完全改变了以往在学校学完所有课程后再进入临床实习的 【2】周玉琴.基于“1.5+1.5”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 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3(7):653.A 一75— 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在2009年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为“四模块贯通双领域,一体化联结两证书”。“四模块”即为护 士执业资格考试涉及的4个科目,“两证书”即指在毕业时同时 取得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证。通过2009年、2010年两年试 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职业适应性。将课程设置的总 体框架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能力拓展学习领域4个部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 将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加 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 过率有所提升。2011年5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改革,考 试内容整合为专业实务和专业技能两大模块,考试大纲也做了 调整。为了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改革,护理系在专业指导 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医院护理专家研讨,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修订为“两模块贯通双领域,一体化联结两证书”,同时调 整了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目标 大实践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核心课程建设 护理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联合陕西省人民 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同开发的一门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该课 程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典型病例为切人点,通过学生讨 论、教师示教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完整的护理程序(护理评 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并完 成护理病历书写,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 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模式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等, 专科护理人才不仅是临床护理的主力军,而且是社区保健的管 理者、服务者及教育者,因此对专科护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专科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包括医学 基础知识和护理学知识)、文化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伦理学 知识、社会学知识、美学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包括计算 机、外语、经济学、法律等知识)o . 基于护理专业“两模块贯通双领域,一体化联结两证书”的 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护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 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 理素质、健康体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基本知 识及专业能力,具备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与患 者良好沟通,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 的健康问题并实施整体护理,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操作技能,能 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端技 能型人才。 3“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和 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 程体系包括课程框架、基本原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 行方式等。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3.1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紧扣培养目标,注重整体 优化,体现全面发展和循序渐进。 3.2螺程体重理论枢架 原有的专科护理教育是以医学为导向,课程体系与护理专 业特色不能很好地配套。经过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以现代护理理 论为理论框架,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生理、 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及环境的统一整体,是开放的,不断进行 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是生、老、病、死 的统一整体。现代护理观要求专科护理人才应具备多元化的知 识结构和完善的人格结构。护理专业联合校外护理专家构建了 在现代护理模式下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同时融入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3.3锞程谩王 课程设置实现了宽口径及专业方向多元化,能够使学生掌 一76一 专业素质,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该课程在护理专业 学生中已经开设了两届,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多位护理专家的 一致好评。 5推行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嘲 以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完成护理评估—护 理诊断一制订护理计划一实施护理计划一护理反思等完整护 理程序的工作能力,实现培养计划与岗位素质要求相一致,边 做边学,融“教、学、做”于一体。 通过学校两年理论、实践学习,第三年进入医院,熟悉医院 工作环境,承担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锻炼、提高岗位实践技能, 由医院护理专家现场示范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通过实习, 积累临床经验、搜集临床数据进行毕业设计,由学校专业教师 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6实施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p】 分年度递进,逐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校内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同时进行 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观仿真实训室、见 习等,使学生形成职业意识。 第二学年,学生在高仿真环境下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 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临床护理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二级以上医院完成至少36周的临床 护理实习,实习之后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证书,成 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 7建立学校、社会、医院三方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学校、社会、医院三方评价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内外 结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开展 创业实践活动,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科 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 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 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医院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 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晓欢.“双证融通”的课程模式探讨忉.职业技术教育,2007,31(28): 54—56. 【21杨建光,曹宏,张育频.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 张家口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7—19. 【31黄锦祝.高职“多学期”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与实践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156—157.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